疲惫和倦怠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潜意识中的无形规则和期待,这些规则和期待形成了我们对自己的“应该”。当我们没有完全做到这些“应该”时,就会感到失落、焦虑和自责,进而消耗能量。
社会时钟对个体有时间上的期待,比如20多岁结婚、30多岁生孩子等。这种期待会让人感到焦虑和被落下,尤其是当周围人都在遵循这些节奏时,个体会不自觉地产生“应该”的声音,即使这些选择并不符合内心的真实需求。
东亚文化中,孝顺、努力和吃苦是普遍被灌输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往往以“应该”的形式存在,比如“你应该孝顺父母”“你应该比别人更吃苦”。这些“应该”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可能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导致内耗和疲惫。
“应该”这个词本身意味着对过去或未来的某种规定,比如“我应该更加小心”或“我应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人陷入对过去的遗憾或对未来的焦虑中,而忽略了当下的感受和需求。
当“应该”不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时,个体会感到无法达成目标,进而产生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失调,个体会改变对自己的认知,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或能力不足,从而对自尊心造成伤害。
晚睡强迫症或手机成瘾的背后往往是白天应付各种“应该”导致的心理能量耗损。到了晚上,身体需要通过刷手机等方式获得廉价满足,但这种满足感是短暂的,反而会带来更深的疲惫和自责。
“应该”也有正面影响,比如信念的力量。当“应该”与个体的信念一致时,它可以激发责任感和斗志,帮助个体超越极限,达成目标。关键在于“应该”是否经过个体的审视和自主选择。
首先,可以通过放慢生活节奏来觉察脑海中的“应该”,并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审视这些“应该”是否绝对化、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筛选出真正认可的“应该”。最后,将“应该”替换为“选择”或“想要”,以减轻其束缚感。
当你正在为目标努力,却总是感受到没来由疲惫的时候;当你总是在生活工作中无止尽拖延的时候;当你被手机硬控一天,感受到精神虚无的时候。你是否有留意到你的脑海中关于“应该”的声音?
你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表露脆弱、你应该表现优秀不要犯错、你应该自律上进不浪费每一分钟、你应该事业有成受人尊敬。。。
也许你正在被这些“应该”紧紧束缚,消耗着自己的能量。但这些“应该”到底来自哪里?它们真的属于你吗?
很多时候,这些“应该”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自我约束。但并没有经过仔细审视,没有思考它们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真实的需求。有时候,当你试图打破这些“应该”的时候,一种内疚感会悄然而至,仿佛背叛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然而,当你顺从这些“应该”时,又会感觉被迫走上了一条不属于自己的道路,创造了新的痛苦。
这一期播客,和大家聊聊我们脑海中的“应该”从何而来,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我们每天的日常。
⏰时间轴:
00:04:08:那些莫名其妙的疲惫、倦怠背后隐藏的规则和期待
00:06:15:社会时钟与聪明理性给个体带来的压力
00:08:28:东亚文化:孝顺、努力、和吃苦的意义
00:14:08:“应该”让我们更多关注过去或者未来
00:17:30:“应该”在悄悄攻击我们的自尊心
00:25:04:晚睡强迫症、手机综合症的背后
00:29:08:“应该”也会带来信念的力量
00:32:32:从”应该“的束缚中解脱,拥有更多自由
🐰 欢迎联系我 🐰
BGM:《Rabbit Hole Echo》By AI
欢迎做客兔子洞会客厅: tukui_yy(注明「播客」)
公众号:一时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