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ver of episode 我们为什么会嫉妒?| 迫切提问 S01E06

我们为什么会嫉妒?| 迫切提问 S01E06

2024/1/10
logo of podcast 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欢迎收听迫切提问,我是主播阿露。

这是一档公开讨论心理健康的节目。

我们试图通过更多的公共讨论,去除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咨询长期以来的污名化,打破让我们感到愧疚、羞耻、脆弱、挣扎的那些偏见和污名。

我们试图探讨那些善而为人体验到的复杂感受。

那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一个独立职业的心理咨询师,目前受训于伦敦塔维斯托克国立治疗中心,同时我也在伦敦塔韦斯托克关系中心和 NHS 系伦敦区治疗中心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我相信心理咨询当中使用到的很多工具和视角是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每一个人的,也希望这些工具和方法是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使用的。

在这档节目当中,我会从一个专业从业者的视角,从理论和临床结合的角度,为大家提供更多维的、从不同角度切入自身的方式,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爱上自己。

今天这一期节目,是我们第一季节目的第六期了。

相信听到这里大家已经注意到了,贯穿我们第一季的主题就是试着去理解我们身上那些最常见的、人人都有的最基本的情绪和感受。

也许每一个主题在你听起来觉得平平无奇,因为他们真的太常见太普适了。

而我不得不把他们放在最前面的原因是,我们之所以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和确认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是在我们的感受能被确认之后才有可能的,那我们今天来说说比较和嫉妒这类感觉吧。

这期节目我们会提到的几个核心概念有比较、妒忌对应的是英文单词的 ending 和,极度对应的是英文单词的 jealousy, 还有就是羡慕。

嫉妒和妒忌这两个词在中文当中常常是混着用的,所以我在后面说到这两个词的时候,会把他们的英文对应单词也加上,以避免混淆,因为他们两个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概念,我们稍后也会具体的解释。

不论是妒忌还是极度都是发生在和别人对比之后的,所以我们还是从对比和比较的概念开始说起。

为什么我们天生外比角呢?

那首先从进化角度来说,在原始部落当中,我们是要不断地和别人对比,确认自己的位置,寻找和别人的差异,进而来缩小这样的差异,以确认自己是可以被集体所接受的,来寻求在集体中的生存。

那么在更当代的社会文化之下,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我们当代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其实也是非常资本主义的。

资本主义价值观是鼓励竞争的,并且认为竞争是健康的。

竞争当然有它促进和积极的一面。

资本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都还挺认可竞争的,这部分便无需多言。

而竞争的问题在于,不管你做什么,你必须比别人好,才能排序高,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考试大家都是 100 分,那你的 100 分就变得好像没啥意义了。

可事实上,这 100 分本来意味着是你已经学会了的所有该学的东西呢?

资本主义文化是鼓励我们每个人把自己商品化的。

当然,自古以来,我们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一个手艺或者技能来和别人进行交换,以换取生活的。

但是在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这部分多少是变得有些夸张。

我们的私生活变成了可以展示的商品,爱情关系变成了可以展示的商品,人的身体本身也变成了可以展示的商品。

就像我们看到那些相貌较好的,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直接通过美貌出道。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网红的自我介绍里写着去过多少个国家,读过多少本书,做过多少多少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些经历都能变成一种卖点。

而想想看,当我们在商场里选购商品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挑选呢?

你会把它和同类型的商品比来比去对不对?

那么当现在我们自己就是商品的时候,你又会怎么选呢?

又会用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呢?

而近几年,在自媒体时代的流量规则潜移默化的塑造之下,很多已经在把自己商品化的参与者又不得不把自己垂直化。

虽然这符合社交平台的流量法则,但是把复杂的人扁平化、单一化、垂直化,显然是把一个人从一个丰富的人转化成商品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沉迷于和别人的比较呢?

让我们欲罢不能的想与周围人不断对比的基础是自己不确定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无法自拔的时刻,在和周围人比对,看看谁高谁低,谁更甚谁一筹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自己在自己的环境当中无法锚定一个准确的位置。

比较也分好的比较和坏的比较,之所以称为好的比较,是它往往是带有建设性的。

比如说我在跟身边的人对比之后发现,诶,我和那个比我强的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其实在 ABC 这三方面当中的两个方面有不大不小的差距,那我是不是可以想想办法及时补上呢?

而不具有建设性的比较,也就是我们说坏的比较,他往往是关注他人好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不足,虽然也有可能会带来积极的行动,但更多的带来的是对自己的伤害。

这些伤害,他们带来的杀伤力,往往会最后变成一种阻碍,让我们无法再积极。

而这样的比较,通常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观察,我们只看到别人的某一方面,然后开始脑补他们方方面面都比我好。

我记得很久之前有一个互联网段子,大致是说如果你想要一个人被万众瞩目的那种巅峰时刻,就得把它吃得苦挨得骂,受得诋毁照单全收。

你不能只想要巅峰时刻,而对背后的十年功忽略不计。

当一个人对比脚,也就是跟别人比来比去,过度沉迷的时候,往往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间段,那么大概率的,在这个时间段里,驱动我们不停地去跟别人比来比去的,是我们不确定自己的价值。

这个不确定,是来自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对自己价值不足够、不充分的感觉。

于是,你的大脑呀,就会拼命地帮你搜集外在的型号,来支持自己内心早已经形成的对自己的结论。

这就像有些人在寻求别人的看法,之前的,其实结论已经讲好了,他要做的就是在搜集数据的过程当中,不断搜集那些支持自己结论的观点。

你和他说的一样,他就点头啊对对对,你说的和他想的不一样,他就 pass 下一位。

在我们不断和别人比较的过程当中,往往是隐藏着这样的一个假设的如果我能有他有的某样东西,比如金钱、美貌、才华、父母、家庭地位,或者一些赏识他的人,那么我就能更好,或者我就不会像我现在这样不够好。

而不论那个东西是什么,追求的内核无非是两种,第一种是能够消除我的不快乐或者痛苦的,第二种是能够使我更快乐或者更幸福的。

可我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做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事,取得了一个很高的成就,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后这件事过去了一段时间之后,它其实并没有真的让生活变得完全不一样。

我们还有新的烦恼,还有一些旧的烦恼,没过去的烦恼,我们该烦恼还烦恼,该比较还比较。

也许我们今天买了一个和别人一样好的车,但转头就会觉得这不够,明天我还想买一个和别人一样大的房。

这种近乎于极度的过度比较,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信号,如果我们将这个信号解密,那么它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觉得我是不足够的。

而一个人心里面对自己有着这样感觉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变得像一个漏地的容器,不管你往这个容器里装多少好东西,它永远都装不满。

也因此,极度往往是在关系中展现出来的,但是它并不是一种关系的产物,而是一种来自一个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那么我们接下来具体的说一说 duty envy 和极度 jealousy 这两个概念。

那么极度 jealousy 对应的就是中文语境当中大家常说的那种极度妒忌。

envy 这个词呢,是稍微复杂一点的,在专业的心理治疗文献当中,这个词一直以来被翻译成际线,但是我发现基线这个词在中文当中使用极少,或者说除了在专业的心理治疗文献当中,我几乎没有看到基线在其他地方被使用,而且这个词读起来也很绕口。

所以我是直到看到最近新出版的当代克莱因这本书当中,译者更新了对 ENV 的翻译,认为杜迹一词足以表达歧义。

对此我非常认同,所以我会在之后用 UG 来对应 ENV, 而不再使用基线。

那我们先来说说 ENV 这个概念。

首先,妒忌因为和极度 jealousy 它们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概念。

妒忌因为指的是你有一样东西,也许是才华、美貌、财富、天赋等等,我没有,那么既然我得不到,我也不允许你有,我要毁掉他。

也就是说我没有的,谁也不许有。

而极度 jealousy 往往是发生在一个三元关系里面的。

比如说两个孩子竞争妈妈的宠爱,认为妈妈偏心其中的一方比如说两个人在工作当中竞争一个上司的注意力、好感、认可。

比如说在爱情关系当中对伴侣、前任、过往关系充满嫉妒,或者当我们陷入一种三角关系当中,需要和另外一个人竞争伴侣的爱和关注等等。

在天主教的七宗罪当中提到的妒忌就是 ENVY, 是我们上面说到的那一种更原始的、更早期的情感体验。

而罗素就曾经说过妒忌 ENVY 是人类拥有的最不幸的东西,因为妒忌,人无法从自己拥有的东西当中获得任何快乐,并且还会因为别人拥有的东西而感到痛苦。

哪怕在七宗罪当中,他也往往被认定为是最痛苦的那一种,因为其他几宗罪最起码还能带来一些快感,不管是食物、 thing 还是单纯的偷懒。

而妒忌是一种完全的摧毁,既摧毁自己,也摧毁对方,没有人从中得到任何快乐。

这种愤恨的、痛苦的、无法容忍的感觉,是一种发生在二元关系当中的体验,是我要摧毁你拥有的但是我没有的那样东西,我并不在乎那个东西是什么。

当一个人常常被这样强烈的妒忌的感觉淹没和控制的时候,他给我们的信号是,这个人的人格至少在这一部分发展其实是处于比较早期的。

因为二元关系是一个什么阶段的关系呢?

是母亲和婴儿的关系的阶段,母婴关系就是二元的。

当一个儿童发展到俄迪普斯期,一般来说是在 4-7 岁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通俗语境下常说的一个孩子和妈妈抢爸爸,或者和爸爸抢妈妈的时候,他其实就开始进入到一个三元的关系里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当一个成年人身上如果有这样强烈的你有的好东西,我没有,我就要毁掉它,谁也不许有。

这个人的状态其实是停滞在发展早期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虽然年龄长了,但是人格水平并没有真正的走向成熟,这在精神分析家克莱因的理论之中,是较为早期和原始的一种情绪状态。

妒忌在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其实并不少,也就是说啊,发展停滞在非常早期的二元关系当中的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很多。

那我们先举一个小朋友的例子,如果你观察几个小小孩玩玩具,假如其中一个孩子,嗯,比如说他拿着玩具车,他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呢,旁边就有一个孩子,他就抢。

而这个时候,旁边的家长可能就会说奇怪了,我的孩子在家里,他从来也不玩玩具车啊,怎么今天非要去抢这个玩具车呢?

但如果当这个孩子抢夺成功,而被抢的孩子恰恰好因为什么原因转移了注意力,他也无所谓,他可能走到旁边去玩旁边的积木了。

那么这个时候啊,抢玩具车的孩子马上就会觉得这个玩具车不香了,他有可能马上也想去旁边玩积木了。

那就是因为这个孩子在抢的从来不是那个玩具本身,而是你有那个好东西,那个好东西是一种沉醉在玩耍中的快乐,我没有,所以我要毁掉你的这种好的体验。

但是,正如我们所说,妒忌是人早期非常正常的情感体验。

所以当这些状态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的时候,它是符合发展阶段的,是合理的。

而发生在成人身上的呢?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类似的故事,即使你不在农村,很多农村文学、农村主题的影视作品都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农村的某户人家可能突发奇想,搞了一个什么新的名堂,比如大家都是种地的,他们家突然养鱼了,大家都是养猪的,他们家可能突然养家禽了,诸如此类,然后意外的大获成功,赚了很多钱。

那么在第二年这个丰收的季节的时候呢,就会遭到同村其他人的陷害,比如说对鱼塘或者家禽投毒,导致这户人家能赚钱的东西一夜之间毁于一旦。

再或者是比如说某位领导干部在准备升职公示期间,并没有被自己的竞争对手恶意中伤,反而是被自己的某个亲戚举报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但是往往这种举报令人费解之处在于,举报的人并不会因为被举报人无法晋升就得到什么好处,举报的人举报的动机并不能让自己获益,也不见得是在为社会胜成正义,他好像仅仅就是为了摧毁这个人有而我没有得到的那个东西。

那么在社会新闻当中呢,我们也屡见不鲜的常常看到一些类似的事件,比如说妻子要离开自己的时候,这个丈夫就以生命安全作为威胁,有的时候甚至真的实施了。

再比如说女友要和自己分手的时候,或者自己感受到要被分手的危险的时候,就会做一些比如向对方泼硫酸啊,导致对方毁容啊这样的过激行为。

这就是在表达这样的好东西,如果我不能拥有,那么谁都不能拥有,一旦我觉得我没有办法拥有它了,那我就要毁掉它。

在妒忌 ENV 这个感受当中,它包含着比较,也包含着匮乏。

这个感受表达的是,因为别人的存在,因为别人的拥有,强化了我是不好的,我是不足够的,所以我的不好都是别人的错。

而妒忌的人,并没有因为看到别人有这么好的东西,就随之感到也许我也可以有,也许我通过努力也得得到。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共情性地去理解这一部分,这其中其实是一种深深的痛苦和绝望,那就是那些好的东西,是我永远也不可能有的。

我如此匮乏,我如此贫瘠,在我有的这片犹如被烈火焚烧过的土地上,它永远都开不出花,以至于我只能向别人的土壤投毒。

而妒忌的感受之所以难以修通,难以消除,困难之处在于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意识不到我们在妒忌的,也因此,这样的状态往往是我们自己难以自拔的,是难以通过自助的方式来获得改变的。

当然了,很多时候妒忌 envy 也不光光与我们自己有关,也可能与官司里面的另一方有关,与我们官司当中互动的方式有关。

比如,当我们注意到大多数的时候,自己看待这些不一样,这些差异,还是心态挺好的,但唯独个别人总能激起自己心中一些不舒服的东西。

那么也许是在你们关系当中,有一些特别的东西正在发挥着作用。

比较常见的就是,对方虽然分享了,但可能用的是一种施舍的态度,这种施舍的态度本身就是居高临下的,是蔑视关系里面另一方的,那么无疑会让我们觉得非常的不舒服,愤怒,甚至激起自己很多阴暗的想法。

而有这些阴暗的想法都是非常正常的,是我们身而为人的正常的部分。

就像阳光之下,我们每个人都有明亮的一面,但也都有影子。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灿烂的一面,也有阴影的一面,当我们感受到这些阴影的力量的时候,我们不被它推动着采取行动,而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那我们就已经是在用人心之善制约人性之恶了。

迫切提问是一档公开讨论心理健康的节目,由 Marcus 的 media 制作出品。

在这里,我们试图讨论那些生而为人体验到的复杂感受,陷入过的困境,走入过的死胡同和无法挣脱的关系。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吗?

别人也是如此吗?

我这样的感觉正常吗?

是正确的吗?

是健康的吗?

我有这样的感觉和问题,我该怎么处理?

怎么应对?

我们试图的通过不断提问,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我们相信总有人对自己的内心充满好奇。

那么接下来我们说说极度 jealousy。

相较于妒忌 envy, 极度 jealousy 是一个人发展到更成熟的状态之后体验到的情绪。

极度往往是在争夺一种资源,是两个人在争夺第三个人或这一个东西。

所以它是发生在一个三角关系当中的,而非上面说到的二元关系。

那它为什么存在呢?

首先我们还是从正常的进化和生存反应的角度来看,这样子的感受的出现,往往关联着的是有人抢占了大家都需要的资源,或者存在诸如此类的潜在风险。

这些资源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非物质的,那么非物质的可能就是人,或者说注意力,别人的关注,别人的眼光。

当我们感受到这些潜在的威胁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不舒服,愤怒,这些是我们的进化本能,我们要捍卫那些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而这种嫉妒和愤怒之间的关联,我想大家也不意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妒火中烧。

二恰恰就像嫉妒两个字,它都是女字旁,很多时候在大家的普遍认识当中,是觉得女性更容易嫉妒,我觉得这也完全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女性作为一个群体,拥有的资源本身就是更少的,也因此不得不去为芝麻大的东西而不断地斗争。

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只是在适应自己有的这样子狭窄的生存空间而已。

一点点的资源竞争和潜在的风险,对于女性来说都意味着更大比例的损失啊。

而很多人感到嫉妒的时候,都是在关系当中的。

比如,也许我们会看到有人和自己的爱人发了很多消息,也许我们会看到有人和自己的伴侣在酒吧里搭讪,还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著名的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

这些东西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来的是,至少在有那么一些些时候,你觉得你拥有的这些东西可能并不属于你,或者是你无法掌控,无法留住的。

他是深深地相信别人可以从你手中把这些东西拿走。

而这个背后的信念是,我们会在一些时候觉得我是不值得的,不够好的,我是能不佩来拥有这些好东西,好伴侣,好朋友的。

而在那些感觉我快要失去我拥有的,不管是什么东西的时刻,会体验到一种夸大的痛苦,就是如果我失去这个东西,我就要死了。

然后我们就会感到非常非常的焦虑。

如果你有过极度的体验,那你就知道那几乎是一种疯狂的、不受控的,不理智的感觉。

也许是我们的伴侣,也许是我们的朋友,他可能只是和一个新认识的对象,一个新的好朋友,或者一个新的异性说了几句话,但是我们就会因此开始跟对方找理由吵架,看对方手机,挑衅对方。

而事实上,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真正竞争的对象呀,是那个第三方,是那个新出现的朋友,那个新出现的异性。

而任何人能够夺走你东西的人,其实在我们心里,都意味着我们一定程度上认为他是比我们强,比我们优秀,比我们漂亮,比我们更值得被爱的人。

所以很有可能,也许关系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人,但这个人可能只是走过路过,并没有多想抢走你的朋友或者你的恋人。

绝大多数的时候,这些不安全感都是在我们自己心里的极度 jealousy, 也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往往其中是混杂着很多其他的感受的,比如当我们在嫉妒一个人获得比我们更多关注的时候,我们可能也是愤怒的,我愤怒的是他拥有那些我没有的东西,有可能我也是悲伤的,我悲伤的是我失去了那些我本来应该有的东西。

那么举个例子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

比如说在一个家庭当中啊,原本只有一个孩子,这个时候啊,父母决定再生一个孩子了,那么父母的关照、关心、关注和家庭资源的分配一定是要进入一种新的平衡的,那么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就会感觉到我失去了很多原有的东西。

那么我们也来说说啊,既然极度是一个人人都有的非常正常的感受,那么多大程度上的极度是合适的呢?

比如说有人过度亲密地和你的配偶伴侣说话,你觉得非常嫉妒,那么完全是 OK 的。

但是如果啊,事后你不断地去回想,去返除,然后你越想越气,或者你怀疑我是不是不敢生气,然后陷入一种对自己的攻击当中,再或者你不停地去想,那别人怎么没有情绪呢?

怎么就我有呢?

那这个时候呀,这种季度就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而且他也超出了他应有的范围,因为你似乎陷在这个当中,而且因此激荡出了更多其他的负面的情绪,被他们缓缓围住。

我觉得极度里面还有个单独的门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门类,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对配偶的过去感到极度,而这一个类型的极度证实非常好的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极度的感觉几乎完全是来自于你的,和他们过去是如何其实毫无关系。

它来自于你的恐惧,对被抛弃的恐惧,被比较的恐惧,被背叛的恐惧。

而这种非常独特类型的极度,也会像其他类型的极度一样,它会推动我们去采取行动,去行动化。

比如说,我们会尝试去获得更多的信息,会找别人的历史,会去对方的社交媒体上面关注一点点风吹草动和蛛丝马迹,会把不论和你的配偶有没有关系的事情都认为是有关的。

你不停地想知道更多,来消除自己感受到的恐惧。

但是往往这样的方法并不会真的奏效,也不会真的消除你的恐惧。

因为内在的恐惧需要的信息并不是从外部,从别人身上,从其他人的关系里可以搜集到的内在的恐惧需要的信息是你对你自己的信息。

如果你没有听过我们的第一期节目,关于怎么理解自己,怎么理解自己的情绪,怎么和自己的情绪合作,也许可以去听一听。

我们需要的是从自己身上搜寻信息,然后去理解这些恐惧到底是在恐惧什么。

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好奇,是对自己的好奇,而不是对别人的痴迷。

这种对配偶的过去感到极度的感受,在南京当中也是相当普遍的。

很多时候,男性嫉妒的部分和性或者具体性行为的形式会更加相关。

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男性计较自己的女性伴侣是否曾经和其他对象有过怀孕的经历,并且很多时候他们会用一种非常恶毒的词语,比如二手来形容这样的女性伴侣。

我对这部分人的心理状态甚至不想描述。

而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回答我觉得是要从多个维度共同来回答的。

我们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社会学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共同的来理解这样的行为。

而更微观的,更个人的层面就是,在这样的人心中,他们感到自己是弱小的,无利益的,虚弱的,控制不了的。

而一个这样对待你的男性,他可能并不是不爱你,他也不是针对你,只是他只有能力这样去爱任何一个人,他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一个类型并不值得我们花太多篇幅深入探讨。

如果大家觉得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赋权制与资本主义,或者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两本书,先从宏观层面上去理解一下。

另外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极度也分极度心态和极度人格。

我们可以把极度心态看作是对特定事件感受到极度的感受。

二、极度人格看作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这里的差异可以简单总结成极度。

这样的感受在一个人的体验当中出现的频率和强度。

极度型人格 jealousy personality 可以看作是一种更深入骨髓的极度,它是更没有目标的,更弥散的,更无处不在的。

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性格特质,那么往往是关联着早期的依恋关系的,关联着一些被抛弃的恐惧,而这样的特质也会不可避免地使一个人有长期的慢性焦虑或者抑郁情绪。

那么我们来说说,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常常陷入不管是妒忌还是极度这样的感受当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常常陷入对别人的羡慕嫉妒恨的状态里面,很多时候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这些感觉真的干扰了你,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心情、工作和生活状态。

那么大概率这并不是因为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如何如何,而是你自己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这就像啊,我们每个人眼睛上都带了一个滤镜,如果你的眼睛上的滤镜是红色的,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是鲜红色的,而极度就像是我们心里的那个滤镜,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世界里的万物就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在我们感觉到自己陷入极度这样的情绪状态的时候,我们可以做的是提醒自己注意,此刻我又在玩这个比较和对比的游戏了。

然后我们要确认我们自己嫉妒的感觉。

是的,只有真的确认我确实是这么觉得的,我此时此刻确实英特尔感到痛苦,才有可能转化这个感觉。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有点反直觉,但是想要把这个感觉压下去或者逃开,都不会帮助这个感觉化解或者消失。

这里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啊,就是很多时候我们把我是谁这个问题外包给了其他人。

或者说,当你放弃定义自己的时候,其实你就已经把定义自己的权利交给了别人。

我是谁?

我要做什么?

我要成为怎样的人?

我不要做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做或者不做,都是半退半就的跟着别人就这么做了。

而一个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时候呀,我们还没有建立自我,就已经开始跟别人比较了。

随之而来的问题呢,就是我们比得乱七八糟的,我身边有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明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或者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或者即使别人都做这些,我也不做这样的事情。

因为这些问题是真的需要刻意的花时间去思考的。

而现实情况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目的地,那他就无法抵达,你可以跟着路上的每个人都走一段没问题,周围的人都有自己要去的地方,有些人也是在乱走乱摸索。

你跟着每个人都走一段,最后真的能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吗?

如果你选择人生是用来漫游的,用来 follow 别人的随机体验的,那么当然可以,但往往并非如此。

很多人用没关系啊,我不在乎啊作为一种防御,但是我在乎 icare 其实才是真正靠近自己的方式。

现实当中,我们很多人采用的防御机制是 internal running, 就是从自己的心里跑走自己,逃离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不去看自己那些内心让我们不舒服的东西,但是那种我不够好的感觉可不是这么容易逃掉的。

也许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我不够好的感受是和别人无关的,和金钱和美貌,和我拥有多少也是无关的。

这样的伤口往往是因为太太太内核了。

很多时候我都找不到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这样的伤口在人格里存在的位置有多深。

他是豌豆公主那 100 层床垫之下的那一颗豌豆,所以我有的时候会把它描述成这是灵魂的伤口,能够意识到在很深很深的地方,我有这样的伤口舆情他还在那里。

所以我确实会这么想,会这么感觉,会在很多时候陷入到极度或者妒忌的情绪当中,能够觉察到这一步,并且承认他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走得非常非常远了。

那么我们又要怎么在鼓励对比的社交网络中健康地存活下来呢?

就是当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是更容易迷失方向的。

当我们对自己有更加不确定的感觉的时候,我们会更容易想要寻找外界的认同,寻找对比来锚定自己的位置。

而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是让渡了自己的主权的,我们允许别人来定义我们的位置了。

我是谁?

我对自己的感觉如何?

困难往往在于,我们还没有完成自我的建构,就已经着急地陷入了和别人的比较当中。

而自我的建构,是需要我们有觉知地去完成的,我是谁?

我要干什么?

什么是值得我去追求的?

这是一条漫漫长路,当我们仍然在这条路上缓慢前行的时候,我想跟你说的可能就是,对自己温柔一点,有耐心一点,保持好奇。

OK,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所有内容,感谢你的收听。

如果你喜欢这档节目,希望你可以把它分享给两位好友一起收听 sharing is caring。

我们会不定期地做问答节目来答听有问。

如果你有一些一直以来感到困扰的问题,欢迎你把它们写下来。

发邮件至咖啡里点 PSY at gmail dot com CATHYLI 点 PSY at gmail .com 邮箱地址我会写在 shownos 当中。

迫切提问由 Marcus 密谍制作出品,你可以在各大主流音频平台或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这档节目。

我是主播阿露,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