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Episode 125: 马尔罗的犍陀罗[会员专享试听]

Episode 125: 马尔罗的犍陀罗[会员专享试听]

2023/4/15
logo of podcast 路书

路书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徐霞
谷村
Topics
徐霞和谷村共同探讨了20世纪法国文化名人安德烈·马尔罗与犍陀罗佛像之间的联系。他们指出,现存于欧美博物馆的许多珍贵犍陀罗风格膏泥佛像,正是马尔罗的旧藏。这批佛像的出土时间和地点尚无定论,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马尔罗本人与中国的渊源颇深,他曾于1965年以法国文化部长的身份访问中国,并与毛泽东主席进行过深入的交流。 节目中,两位主持人还详细介绍了犍陀罗佛像的材质、制作工艺以及地域分布。他们指出,犍陀罗佛像主要分为石质和膏泥质两种,膏泥像(stucco)是一种石灰、沙子、水混合而成的材料,与现代建筑中的灰泥类似,具有更好的防水性和硬度。由于材质易于操作,膏泥像的表现力更生动,更容易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可以大批量生产。完整的膏泥佛像较少,多为残件,这可能是由于膏泥材质的防水性和硬度不如石质,以及膏泥像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导致保存条件较差。 两位主持人还对犍陀罗佛像的地域分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材质,例如斯瓦特河谷盛产石材,而其他地区则更多地使用膏泥。他们还提到了阿富汗哈达遗址出土的大量高质量膏泥佛像,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出土的年代较晚的膏泥像,并探讨了这些佛像对藏区造像风格的影响。此外,他们还谈到了早期考古发掘将重要文物带回博物馆的做法,以及现代考古更注重原址保护的理念转变,并对在战乱中被毁的遗址表示惋惜。 最后,两位主持人总结了对犍陀罗佛像年代断代的争议,指出目前缺乏确凿的文字资料支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 徐霞和谷村两位主持人对安德烈·马尔罗生平及其与犍陀罗佛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介绍了马尔罗作为20世纪法国文化名人的身份,以及他与中国之间的深厚渊源,包括他1965年访问中国并与毛泽东主席会谈的经历。 两位主持人还对犍陀罗佛像的材质、制作工艺、地域分布以及保存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们指出,犍陀罗佛像主要分为石质和膏泥质两种,膏泥像的制作相对简单,可以大批量生产,但其保存条件相对较差。他们还提到了阿富汗哈达遗址和克什米尔地区出土的大量膏泥佛像,并探讨了这些佛像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此外,两位主持人还对早期考古发掘和现代考古理念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对一些在战乱中被毁的遗址表示惋惜。最后,他们总结了对犍陀罗佛像年代断代的争议,指出目前缺乏确凿的文字资料支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

Deep Dive

Chapters
介绍马尔罗的生平及其与中国和法国的关系。
  • 马尔罗是20世纪法国文化界和政坛名人。
  • 他曾在1920年代访问中国,1965年作为法国文化部长与毛泽东长谈。

Shownotes Transcript

( 本期节目是会员专享,在播客中提供前18分钟试听。)

马尔罗的犍陀罗

马尔罗是20世纪法国文化界和政坛名人。他在1920年代就访问过处于革命风暴中的中国,1965年还作为法国文化部长和毛泽东主席长谈。今天,欧美博物馆收藏的质量极高的一批犍陀罗风格膏泥佛像就是马尔罗的旧藏。关于这批膏泥像的出土时间和地点,学界莫衷一是。马尔罗青年时代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又为这批造像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