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我今天着重想讲的是沈从文的两个方面:一是他的思,二是他的泪。思,是他的思考、思想;泪,是他悲伤的泪水。可以说,沈从文的前半生是思想的诗,后半生更多的是泪。
沈从文晚年容易落泪,是因为他经历了巨大的冤屈和苦难。他从小就见识过各种各样的苦难,例如辛亥革命期间的苗民起义和官兵的残酷镇压,这些都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这些经历让他对人生的悲怜、强者欺负弱者的悲怜,充满了对人的爱和对自然的热爱。
沈从文拒绝左翼,与他从小看到的杀戮有关。他向往的是一个没有杀戮、没有苦难,能够表现人性之美的社会。
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了他的一生。沈从文的家乡湘西,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野蛮和血腥。他出生于湘西显赫的四大家族,祖父是领军人物,家里希望他成为将军,14岁就被送入军营。但他喜欢读书,在熊希龄等人的帮助下,读了很多新书,接触了无政府主义等新思潮。他厌恶杀戮和残暴的社会现实,渴望一个光明的、文明的新世界。
沈从文到北京后,经历了贫困和自卑,但他始终坚持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任何政治立场。他既不轻视左翼,也不歧视右翼,他只信仰真实。他写小说,是写出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我。
沈从文与丁玲、胡也频同居,一起做文学梦。后来,他们来到上海,文学道路打开,但因为政治立场和文化气质的不同,他们逐渐分道扬镳。沈从文不认同左翼的狂热,他更注重文学的独立性,不希望政治干预文学。
沈从文与郭沫若的矛盾,导致他在新中国成立后遭到批判,被边缘化。他经历了失业、贫困和精神打击,但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留下许多深刻的文字。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他们因为文化背景和性格差异,产生许多矛盾。沈从文的婚外情,更是加剧了夫妻之间的裂痕。
沈从文的一生,是独立思考与时代抗争的一生,也是一个充满苦难和悲剧的一生。他的作品,展现了深刻的人性和对时代的反思。他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无冕之王。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