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华语电影圈最成功的明星制,以梁朝伟等32位港星为例

华语电影圈最成功的明星制,以梁朝伟等32位港星为例

2023/7/13
logo of podcast 电影巨辩

电影巨辩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老马
阿武
Topics
老马:香港电影明星制度是华语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尝试之一,其成功体现在国际声望、表演实力、银幕魅力和商业号召力等方面。但需客观认识其局限性,避免过度缅怀。 香港电影明星的成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时期、地理位置和文化现象,其难以复制。 80-90年代香港明星的影响力远超内地明星,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明星现象。 香港明星更注重个人魅力的打造和镜头感,而内地演员则更注重基本功和台词功底。 香港演员的表演特色:本色化、生活化、类型化、脸谱化、情绪化、癫狂火爆、民间智慧。 香港电影明星的成功,与顶级导演的加持、市场机制和商业运作密不可分。 周润发是电影明星的最佳范例,其银幕形象与生活形象都充满魅力。 梁朝伟是香港黄金年代最具国际化的男星,其表演具有私密感和层次感,但角色类型相对单一。 张曼玉经历了表演上的蜕变,其表演具有层次感和自然性,是华语演员中国际成就最高的。 刘嘉玲的气场型表演受限于香港大女主电影的匮乏;萧芳芳跨越多个时代,展现女性主体性。 香港电影明星的成功,也与演员的培养体系有关,无线电视训练班注重镜头前的表演,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内地演员的培养主要以舞台表演为基础,镜头感教学较晚。 香港电影的成功,也离不开电视台的长期实习机会和对演员的充分培养。 香港演员的表演方式与内地演员存在差异,香港演员更生活化,内地演员更注重人物的深刻理解。 合拍片中,演员之间的表演体系冲突依然存在,但近年来有所改善。 台湾演员的口条和戏路存在局限性。 金城武的成功,体现了演员外貌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林青霞的成功与徐克和张叔平的合作有关,但口音问题对其影响较大;舒淇与侯孝贤的合作并不成功。 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之分。 明星和演员的关系:明星在表演之外,还拥有额外的光环吸引力;明星制是市场和消费主义的产物。 香港明星的魅力远胜大陆明星,是因为他们是市场造就的。 大陆明星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北京明星的影响力主要在北方。 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是华语电影人第一次有机会证明在人为的负面要素去除的情况下,上限可以有多高。 阿武:香港电影明星制度的成功,以及其衰落,值得探讨,但需避免过度缅怀。 即使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也存在局限性。 不应高估香港电影及其明星的成就,需客观承认其局限性。 80后一代人眼中,华人明星几乎等同于香港明星。 80年代,港台流行文化在大陆中小城市的影响力远超精英文化。 认为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说法是无知和傲慢的。 49年以后,大陆明星的培养模式与市场机制下的偶像崇拜不同。 香港明星更注重个人魅力的打造,镜头感更强。 内地和香港演员的表演体系和培养体系存在差异。 内地演员的培养主要以舞台表演为基础,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根基。“三大表演体系”的说法是错误的。 香港演员的训练更注重镜头前的表演。 电视台的兴起对电影业造成冲击,也为香港演员提供了长期的实习机会。 内地表演系教育长期以来比较舞台化,镜头感教学较晚。 邵氏兄弟的南国演员训练班是早期香港演员训练的重要模式。 无线电视训练班是香港黄金时代大部分明星的诞生地。 内地演员基本功更扎实,台词功底更好;香港演员更生活化,镜头感更强。 与周星驰的对话中,了解到香港演员和内地演员在表演方式上的差异。 内地和香港演员的实践量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表演经验和技巧上的不同。 合拍片中,演员之间的表演体系冲突依然存在,但近年来有所改善。 台湾演员的口条和戏路存在局限性。 金城武的成功,体现了演员外貌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林青霞的成功与徐克和张叔平的合作有关,但口音问题对其影响较大;舒淇与侯孝贤的合作并不成功。 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之分。 明星和演员的关系:明星在表演之外,还拥有额外的光环吸引力;明星制是市场和消费主义的产物。 香港明星的魅力远胜大陆明星,是因为他们是市场造就的。 大陆明星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北京明星的影响力主要在北方。 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是华语电影人第一次有机会证明在人为的负面要素去除的情况下,上限可以有多高。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了香港电影黄金年代明星制度的成功之处,以及其局限性。节目回顾了香港明星的国际声望、表演实力和商业号召力,同时也对香港电影明星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批判,避免被情怀蒙蔽双眼。
  • 香港电影黄金年代指从香港新浪潮开始到2003年左右
  • 节目探讨电影与政治社会环境的关系,将环境换到香港进行讨论
  • 两位主播的个人成长经历与香港影视文化息息相关
  • 需客观评价香港电影及其明星的成就,承认其局限性和缺陷

Shownotes Transcript

终于录完第三期,这一期的时长不出意外超过了第二期,达到了190分钟。 顺着前两期将电影放置于大的宏观背景下的思路,这次我们讨论的是「香港电影明星」——我们认为,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期诞生的银幕群星,是整个大华语电影在百余年的时间内,关于电影明星制度的一次最成功尝试。 从国际声望、表演实力、银幕魅力、商业号召等任何角度来说,这一代香港群星都取得了华语电影圈范围内几乎最高的成就。 但他们已经老去了。 这一期节目有回忆,有惋惜,也有展望。 当然也有批评,我们不想被情怀蒙住眼睛,盲目地高估香港电影及其明星所取得的成就。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