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28.在巨变的时代里,日常生活叙事是唯一的答案吗?

28.在巨变的时代里,日常生活叙事是唯一的答案吗?

2021/8/6
logo of podcast 展开讲讲

展开讲讲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几天前,我们接受了vivo的邀请,参加了第二届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的放映。这次放映由vivo和FIRST青年电影展共同发起,以5分钟为时限,仅允许拍摄者使用非专业拍摄设备进行影像的创作。 在入围的23部超短片中,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议题的呈现,从家庭亲密关系到女性议题,从悬疑到科幻,叙事手法也从手机摄像、家用摄像头到屏幕界面叙事,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传递出了动人的情感。 同时,这些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根植于日常生活叙事之下。创作者们不约而同把目光对准了日常生活,他们发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嵌在巨变事物的缝隙中,因为司空见惯,而被人们忽视了。比如以疫情为大背景,很多创作者的开始关注细微的个体记忆和情感。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了聊彼此喜欢的超短片,也请到了我们很感兴趣的两部片子的导演。分别是《捉迷藏》的导演关天和《今天去哪儿?》的导演苗,他们都只用手机进行了这次创作。《捉迷藏》讲了一个关于家庭亲密关系的故事,是一部将技术和内容出色结合的超短片。《今天去哪儿?》则从Ai的视角出发,呈现了跟人类视角完全不同的世界。 究竟什么是“日常生活叙事”,忠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比如拍一杯好看的咖啡,就是日常吗?导演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于创作者而言,又要如何针对日常进行创作?或许就如日常叙事大师,作家王安忆所说,“日常”应该是一个起跑的过程,积蓄起动力和惯性,要超越——用台湾小说家朱天文的话说,摆脱地心引力。最终,每个创作者都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我的日常生活的本质? 第一部分 超短片单元观后感(00:3534:09)** 00:35 初到西宁的魔幻体验 07:10 超短片:当下的、形式感强的的创作 09:20 「五分钟内」规定和阿巴斯「拍电梯」,限定是为了更大的自由 12:35 《让我们相爱吧》:监控视角下的「日常」 17:52 《寻找Noel》:私人影像记录连接了遥远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24:29 《时间就像某种果冻》:知识分子气,喃喃自语的呈现 26:45 《捉迷藏》:三屏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 30:46《今天去哪儿?》:AI视角贯穿始终 第二部分 与关天导演、苗导演“对答案”(34:141:25:45)** 34:55 大银幕上看自己作品:大屏幕与创作设备背离,带来奇妙体验 39:18 创意来源:手机“放大器”功能衍生的视角;“画面中或许藏着一个人”的想法衍生的故事 46:43 短片和长片区别:能拍短片一定能拍长片,但能写短片剧本不一定能写长片剧本 49:14 5分钟的创作增添了哪些难度? 52:36 《捉迷藏》的三个时空、三个视角、三个屏幕与故事本身 59:52《今天去哪儿》AI声与人声的选择;中年男人唱《爱你一万年》26遍的趣事;全片贯穿的AI视角是如何通过细节呈现的 1:07:36 低成本「近未来」如何实现?短片里的科幻,不把科幻当世界观用,而是把科幻当想象力用 1:17:25 电影的「日常」是对日常的改造,观众依据自己的经验定义「日常」 1:21:24 长片和短片在创作序列中的位置 第三部分 外延(1:25:52~结束)** 1:27:30 作家盖特立斯在今天可能会拍《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1:31:49 杨超导演解析「土味混剪」,拍摄者未必有意识,但观看可以是有意识的 1:34:43《加缪手记》和笔记软件的相似性;罗兰巴特在今天可能会把《恋人絮语》写成微博 1:39:27 成熟创作者观看民间日常作品也会获得极大的滋养 1:44:55 超短片的形式让海量创意得以更低成本的呈现,对于观众来说打开也没有负担 1:46:22 王老师甚至想携猫参加明年超短片大赛 本期提到的作品: 短片《雪鸟》(肖恩·贝克导演) 美剧《开发者》 美剧《爱,死亡和机器人》 德剧《暗黑》 日剧《世界奇妙物语》 盖·特立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加缪《加缪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