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78. 特邀|一次“失败”的辞职读博经历,让我学会接纳自己

78. 特邀|一次“失败”的辞职读博经历,让我学会接纳自己

2024/11/21
logo of podcast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常博
Topics
常博: 我认为我的读博经历是失败的,因为我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和产出,与同届同学相比存在差距。我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但后来感觉储备不足,又考研读博,最终选择进入一家中厂工作。我读博的初衷只是单纯地提升自己,并没有想太多其他的。我认为我当初单纯地为了提升自己而读博的想法是错误的,应该更功利一些,有目标地去学习和工作。读博初期应该先做一些基础工作,积累经验后再做更深入的规划。现在高校对博士毕业生的要求很高,需要发表大量的论文才能进入高校工作。我认为读博经历失败的原因是论文数量少,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与同届同学相比存在差距。虽然论文数量少,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研究成果。我读博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读博的成本过高。刚入学的博士生应该从实际问题入手,聚焦研究方向,逐步积累成果,不要一开始就设定远大的目标。不要把博士论文看得太重,因为它只是学术训练中的一部分,不必追求完美。博士学位的一个优势是可以避免做一些琐碎的工作。从读博到工作的转变,最大的挑战是写博士论文期间的压力和时间紧迫感。现在的工作状态比读博期间更快乐,因为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经历阶段性转变后,可以重新规划未来,抛开过去的负面体验,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博士训练可以帮助辨别上司的能力水平。文科生转码的可行性取决于个人天赋和努力,在国内转码难度较大。AI不会很快让程序员失业,反而可能会催生更多新的AI驱动的产品和就业机会。 Gillian: (主持人的引导性问题和总结) Zeyuan: (主持人的引导性问题和总结)

Deep Dive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十几年前,某C9软件工程本科毕业的常博顺利进入职场,赶上了互联网行业蓬勃崛起的早班车。然而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储备不足,他通过考研重返校园,又进入中科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读博。 博士毕业之后,常博没有进入高校,也没有返回互联网行业,而是加入了某“中厂”。 与此同时,他在某书上写下了这样一条笔记:《如何做一个失败的博士研究生》 我们如何衡量读博的性价比?读博和“学习”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学术界和工业界,我们分别有过哪些误解?一次“失败”的经历,也可能带来怎样的意外收获? 当然了,既然这期节目迎来了一位科班出身的程序员+人工智能博士,那咱就一定不能错过文科生关心的经典问题—— 现在转码,还来得及吗?AI时代,文科生就业会不会变得更难? 02:44 嘉宾经历:本科毕业-互联网-两次考研-读博-“中厂” 04:25 本科毕业后读研好还是直接工作好? 06:05 在互联网行业的就业体验 & 为什么重返校园 07:37 抱着“自我提升”的心态去读博,回头看来太单纯了 12:34 单纯的人或许适合高校,但高校需要看成果 14:20 遇上放养的导师怎么办 17:27 “失败”的经历:如何衡量读博的性价比? 26:14 回头来看,建议新生如何为博士期间的学习做规划? 30:41 不要把博士论文看得太重 34:15 什么样的人适合进高校 35:38 博士进业界的潜在优势:可以少做“狗屁工作” 37:03 嘉宾所在行业在国内高校 vs 业界的薪资待遇 39:50 近年的就业市场有多卷?博士学历是加分还是减分? 44:59 血汗大厂、读博、私企中厂,哪里更(不)快乐? 48:38 “重启人生”之后 52:39 博士训练帮助我快速识别无能的上司 54:31 文科生转码,这条路靠谱么?听业内人士怎么说 59:21 AI会带来程序员的寒冬或者文科生的春天吗?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订阅我们的播客喜马拉雅 荔枝 小宇宙 网易云音乐 Apple Podcast Spotify YouTube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疑问和需求,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ze2yuan1,备注来意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