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我们的羞耻感来自哪里?| 迫切提问 S01E05

我们的羞耻感来自哪里?| 迫切提问 S01E05

2024/1/3
logo of podcast 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阿鹿
Topics
羞耻感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并非所有羞耻感都是负面的。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情绪家族,涵盖了多种形式和强度,例如在公开场合的尴尬、因错误而产生的自责、因不被接纳而产生的受伤等。羞耻感的核心在于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即“我是不好的”的感觉,它并非源于具体的行为,而是源于对自身的不配感和不值得感。 羞耻感与愧疚感不同,愧疚感是对事不对人,容易激发修复的冲动;而羞耻感是对人不对事,容易激发逃避和消失的冲动。羞耻感在沉默和秘密中滋生,公开讨论可以有效消解羞耻感。 羞耻感的产生与进化需要、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东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羞耻文化,以及家庭中不安全的环境、情感忽视等,都容易滋生羞耻感。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性别的社会规训也加剧了羞耻感的产生,例如对女性的sex shaming和对男性的“男子汉”要求。 羞耻感在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大龄单身、离婚、出轨、不孕不育、霸凌、社交焦虑、厌食症、暴食症、强迫症等,这些都可能与羞耻感密切相关。 应对羞耻感的方法在于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羞耻感的解药,它需要我们去理解羞耻感背后的原因,例如早年缺乏认可、亲密关系的不对等、孤独感、不切实际的目标等。通过自我觉察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最终爱上自己。只有真正爱自己,才能建立自信和自尊,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Deep Dive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欢迎收听迫切提问,我是主播阿露。

这是一档公开讨论心理健康的节目。

我们试图通过更多的公共讨论,去除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咨询长期以来的污名化,打破让我们感到愧疚、羞耻、脆弱、挣扎的那些偏见和污名。

我们试图探讨那些甚而为人体验到的复杂感受。

那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一个独立职业的心理咨询师,目前受训于伦敦塔维斯托克国立治疗中心,同时我也在伦敦塔韦斯托克关系中心和 NHS 系伦敦区治疗中心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我相信心理咨询当中使用到的很多工具和视角是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每一个人的,也希望这些工具和方法是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使用的。

在这档节目当中,我会从一个专业从业者的视角,从理论和临床结合的角度,为大家提供更多维的、从不同角度切入自身的方式,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爱上自己。

那既然今天这期节目是关于羞耻感的,我们先来说说清楚什么是羞耻感。

虽然大多数我们讨论羞耻感的时候啊,是指向那些具有杀伤力的、有伤害性的情绪,有毒的羞耻感。

但羞耻感其实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情绪家族。

并不是所有的羞耻感都是那么的负面和可怕的。

在日常的一天当中,我们有可能体验到非常多不同的形式、不同强度的羞耻感。

比如说啊,在公开场合,我们因为自己举止不得体,隐约地感觉到没面子,或者我们开始自我怀疑自己今天穿得合适不合适。

我们会因为一些非常基础的错误,比如说一头装在玻璃门上了,感到自己好蠢啊,好尴尬啊。

或者啊,同事聚餐的时候,我们没有被邀请,感到受伤受冷落。

我们也会在一个人去高级餐厅吃饭的时候,感觉到天呐,那样子非常非常尴尬的感觉。

在这些例子当中,不难注意到的是,羞耻感呢,是一系列总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痛苦情绪、悲伤和恐惧。

它也是痛苦体验,但羞耻感带来的痛苦是不同的。

这种痛苦是令人将注意力放在我自己身上,包括但不限于自己的外貌呀,衣着呀,行为举止呀,是否得体之类的。

因此,内疚、尴尬等情绪通常被称为自我意识的情绪 self conscious emotions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羞耻感,那就是羞耻感是对人不对事的。

羞耻感不是针对任何事情或者行为而感到羞耻的。

我举一些相反的例子让大家感觉一下啊!

有人因为自己离婚感到羞耻,有人因为自己结婚感到羞耻,有人因为自己成功感到羞耻,而也有人因为自己失败感到羞耻。

举这样完全相反的例子,就是要表达这些羞耻感是源于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因为真实的发生了什么事情。

或者说,不论因为做了还是没做什么事情感到羞耻,内核都是相似的因为你做了或者没做这个事情,所以你是没有价值的,不充分的,匮乏的,不值得为人的人。

因为你缺了这一环,所以你永远不会被高看,不会被认可。

你是有缺陷的,这一环可以是学历,是相貌,是完整的家庭,等等等等。

做错事从来不是羞耻感的来源。

羞耻感的来源是来自于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那是一种深深地感觉到不配的感觉,不值得的感觉,那是一种我是不好的的感觉。

一个内心深处没有埋藏着深深的羞耻感的人,完全可以做错事,大错特错,且不觉得羞耻。

所以,羞耻感是一种内心自己觉得自己的不值得感,是来自于相信自己是弱小的,没有力量的,并且它往往会驱动我们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反应,这些反应往往会促成那些本来已经足够糟糕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而在日常生活当中,我观察到的是,不仅羞耻感出现的频率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料,而且大家常常会深陷羞耻感的困境且不自知。

很多时候,大家识别不出来自己感受到羞耻的感觉,只能不断地去讲关于自己啊,低自尊呐,社交焦虑啊等等更表层的信号。

那么羞耻感为什么是一个我们人人共享的感受呢?

简而言之,它就是进化需要啊。

羞耻感最根本的作用是约束个体做群体规范里的事,也就是说,它是用来约束个体的行为举止的边界的,让你不出格,不做对群体破坏性的行为。

当一个个体在做出不符合群体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的时候,那么,嗯,群体就希望这个个体能够体会到巨大的羞耻感,然后用这样的恐惧作为一种内在的、隐形的监督者、督促者,来确保群体的利益。

所以,羞耻感它其实是有这样一部分功能在的,它能有助于维持文明的风气,界定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界限,让我们能够变成文明人。

但往往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扰的羞耻感,它并不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羞耻感,而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羞耻感。

也许它确实帮我们成为了文明人,让别人舒服的人,但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许多额外的原本可以不必承受的痛苦。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把羞耻感和愧疚感混为一谈,但其实二者之间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让我们先来澄清一下嗯,愧疚感指向的是事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

当一个人感觉到我做了不好的事情,我这个事情不该这么做的时候,它其实往往更容易带来一种想要修改和修复的冲动。

所以,愧疚感,它其实是能帮助我们激发出来想要修复、想要重新来过的动力的,带来一种相对积极的、正向的影响。

而羞耻感则恰恰相反,他恰恰是对人不对事的。

陷入休止感体验的时候,往往我们感觉到的是我是一个不好的人,我想要躲起来,我想逃避起来,大家千万别看到我。

而随之更容易激活的是我们想要消失、躲起来的冲动。

这样的感觉,往往也伴随着无力感,无法修复,无法弥补。

因为根本无法修复了,也无法弥补了,那继而我就是那个错误本身。

所以这个时候呢,错的就已经不是这件事了,而错的是我这个人。

比如对女性的 slack shaming。

古代男女之间有不正常男女关系的时候,通常在被人发现之后,民间百姓就会自发动用私刑,比如说近猪笼。

而近现代呢,虽然无法再自由地使用私刑了,也有不少女性因为自己的私生活被曝光,在舆论当中,遭受羞辱和讽刺,继而最终选择自杀的。

在这样强烈的羞耻感之下,会让一个人,会让一个女性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一个错误,一个污点。

而这样的感受,往往这强烈是可以直接让一个人想把自己从这个世界上擦掉、删掉,让自己消失,另外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呢,是听话和省心的孩子。

首先,当这两个词用在一个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就该保持警惕。

因为一个几岁的孩子,他为什么会是听话和手心的呢?

这听起来就不符合他发展阶段的特点嘛。

我们可以说,一个孩子讲道理,他虽然调皮有想法,但是是可以沟通的,可以和成年人用合理的方式沟通。

但是省心、乖巧、听话,不免有点不太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了。

而很多时候,这样的孩子心中的底层逻辑可能是我不能给别人添麻烦、添堵,造成负担,我要尽量缩小我的存在感,减少给任何人,尤其是养育者带来额外的负担。

而这样的想法之下的那个逻辑,再往下走一层,是我已经是一个负担了,我的存在本来就是羞耻的。

羞耻感往往最容易 trigger 我们做些什么的感觉。

感觉到羞耻感,我们会责怪自己,然后可能就会采取行动了。

这个行动不是刚才我们说的什么修复啊,修补啊这样积极的,很可能是抽身撤离、退场。

比如这个游戏我不玩了,这个乐器我不学了,这个事我不参与了。

再比如翘课和逃学。

羞耻感并不来自于任何行为,而是我们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

普遍来说,这些想法是关于自己的毫无价值感、不足感、缺陷感。

而与此同时,身为女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的总是与羞耻感相伴,我们面对的是一堆互相矛盾的社会规训。

要性感,但不能太性感,要漂亮,但不能太漂亮,要聪明,但不能太聪明,要独立,但也不能太要独立。

所以,我们如果获得自在,就不可能不感到羞耻。

休止感有些时候也是不允许我们快乐。

这个可能并不那么关乎于性别。

比如我爸妈都还在工作辛苦,我凭什么享受啊?

身边的同事朋友,大家都还在努力工作,虽然我现在觉得好累啊,好想休息啊,但是我可不能拖别人后腿,我可没脸休息。

所以很多时候,大家觉得期待躺平,期待挥金如土的快乐,但等你真的有机会去做这些的时候,很可能发现这些想象中的好东西,是你根本无法允许自己拥有的那种真真正正舒舒服服放松的感觉,很可能给你带来的羞耻感远大于享受。

那么羞耻感从何而来呢?

如果我比较戏谑地去讲,那就是那还用问吗?

咱们东亚文化的文化环境里,空气里就飘着羞耻感。

但这句话带来的辛酸感远远大于幽默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我们很难不沾染上那种由内之外的对自己存在的羞耻感。

大多数的时候,是人与人之间的程度不同,有人淹得更入味一些,有些人还没淹透,往往是需要换一个环境,比如移植到一个不同的地区或者国家。

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我们才能看得出差异,才能更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经历了些什么。

毕竟,当人人都在这样的环境中腌制着的时候,谁也不会觉得对方身上的味不对,大家身上都是这个味的时候,谁也不会觉得自己这个味有问题,得要彻底换掉这种环境,才能真的体验到不同。

除了大环境之外,我们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也决定了我们身上羞耻感的浓度。

儿童期如果成长在不安全的环境里,无法表达和呈现自己,需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掩掩藏藏。

比如你喜欢的东西可能并不符合你家庭的价值观,那么不呈现、隐藏自己的一部分,就是酝酿羞耻感的绝佳基础。

而长期的情感忽视,也是滋生羞耻感的好环境。

如果错过了我们上一期节目,可以回到前面去听一下。

在一个情感上长期被忽视的环境里,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无法得到爸妈的关心和关注的,或者实际得到的和孩子的期望差距过大。

那么,孩子要怎么面对自己内心仍有深深的渴望呢?

面对这样的困境,孩子只能通过不断地做更多、做更好,努力取得好成绩和好成就,来赢得一些父母关注的瞬间。

在每一次赢得这样关注的时刻,孩子一直以来渴望和父母链接的期待就能够得到一点点满足。

所以,这样的孩子,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做事情、学习、工作能力上面都挺强的。

很多时候,也许他们就是我们说的那一种容易心理出问题的优等生。

而出问题,从来不是因为他们是优等生,也不是因为什么啊,一路太顺利了,受不了点挫折,更不是因为什么好学生就是更容易玻璃心,而是因为他们成为一路等商的背后的推力,本身就是不对的。

比如同样是努力,看上去表面上的行动是一样的,但背后是热爱驱动还是恐惧驱动,这个动机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这个差异在足够长的时间线里,终有一天会显现出来。

但环境,我们这里说的环境,是包括但不限于父母。

当环境从小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的时候,一个个体都会开始思考为什么别人都有?

为什么我没有?

那一定是我不配,对不对?

不然怎么解释我没有呢?

所以,很多孩子在成长中搜索到的信号就是我的这部分是不对的,是不好的,我的这部分是不被允许的,是招人讨厌的。

爸爸妈妈怎么没有关注我呢?

一定是我不够好,我可以更好,我更好了。

然后在此刻,爸爸妈妈也真的因为孩子获得了一丝优秀的成绩啊,一些奖项啊,一些特别值得骄傲的成就啊,而关注他们了。

而恰恰在这个关注的时刻,是验证了孩子的猜想。

你看,爸妈果然因为我更好,就会更关注我。

于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我是不好的,我得努力成另外的样子,我得努力不断地做更好的自己,让爸爸妈妈来继续爱我。

而作为一个孩子呢,这样的思路其实是非常自我保护的。

我发现了那些我不好的东西,我可以修正,我可以改,我可以做更好,那么我其实是非常有控制感的,我调整了,父母更喜欢我,我更适应环境,我就能更好地生存。

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对不同的性别也有着不同的规训。

在对女孩子的教育当中,总是充满着 sex shaming。

这一部分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即使家庭内部可以做到足够好,打开家门,外界仍然充斥着这样的讯息。

比如一个好女孩是不能允许暴露的,性感的、妖娆抚妹的。

社会对你价值的评定,很多时候又关联着你和多少个人发生过关系。

如果你和很多人发生过性关系,那你有可能就会被视作是低价的,被鄙视的,被瞧不起的。

糟糕的是,互联网时代,这一切都变得更有穿透力,这些 sex shaming 的规训不再需要打开家门,躺在家里,打开社交平台,他就能纸面扑向你。

而对于男孩子而言,这个要求就会变成要做个男子汉,要坚强。

我们鼓励男人不表达自己的脆弱,更深一步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惩罚表达脆弱的男人。

比如男孩子哭鼻子表达自己会害怕,那么他们可能就会挨骂,会被骂娘娘腔,像个女孩子一样。

这里插句题外话,好像很多妈妈在这样骂自己儿子的时候,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是在贬低包括自己在内的女性群体, interesting。

于是呢,就这样培养出来一种什么样的男人呢?

他们既迷恋温柔乡,又看不上女人。

因为从小在他们接受的教育当中,不论是情绪化也好,哭鼻子也好,这些都是女性旗帜。

女性气质是一种二等功名的气质,虽然渴望得到爱和温柔,但是又无比害怕自己身上沾染上这种气质。

同样的逻辑,我们可以用来理解很多指南为什么共同。

前面我们也说到,我们从小长大的整个教育环境是非常促进羞耻感的产生的。

东亚文化其实非常能够创造充满羞耻感的人类,让人人都觉得我不配。

想想看,从小到大,学校里面老是批评学生的时候,是不是羞辱性的语言居多呢?

我不知道现在学校里面有没有好一些,但是我本人作为 90 后,我成长的年代里老是几乎骂起人来口无遮拦。

有些老师因为说话尖酸刻薄,骂人不带脏字,但是能羞辱学生,哭到惨不忍睹,还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口条很好,文采不凡。

老师会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羞辱一位同学,而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还会看似很有道理地说出让大家都知道知道,让同学们都评价评价这样的话。

会因为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把一个同学拉出来杀鸡儆猴,让全班同学取消点评,让大家引以为戒。

很多时候,老师更是会因为某个同学学习不好,比如一直以来的差生上课开小差,或者与前后排同学说笑,老师就会说一些极具羞辱性的语言话语。

老师就会说一些极具羞辱性的话语,比如我要是你,我根本笑不出来,我要是你,我早就觉得没脸在这上课了。

就是你,即使自己没有羞耻感,老师也硬生生地要把这个羞耻感打在你身上。

虽然我很想谴责这样的老师也配为人师表?

但最最痛苦的就是很多老师或家长这样做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做伤害孩子和学生的事情,他们甚至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是好的,是促进性的,是在为你好。

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在这样被羞辱的体验中长大的。

一个没有感受过爱和尊重的人,是不会知道什么是爱和什么是尊重的,他们也不会相信爱和尊重的力量,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

如果你非要跟他们说,他们反而会匪夷所思的反驳你爱,那还不把孩子惯坏了?

为人师表就是要管教学生的,可如果我们想一想一些民族名言,就能发现,在我们的文化里,这是处处散发着这种你不想要也得要的羞耻感。

比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是不是说不管你错没错,你都不能说你没错?

好像你作为一个后辈,一个学生,你天生就是没有权利去主张自己是对的,比如知耻而后勇,但不就是说让你先感到羞耻吗?

迫切提问是一档公开讨论心理健康的节目,由 Marcus 的 media 制作出品。

在这里,我们试图讨论那些生而为人体验到的复杂感受陷入过的困境,走入过的死胡同和无法挣脱的关系。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吗?

别人也是如此吗?

我这样的感觉正常吗?

是正确的吗?

是健康的吗?

我有这样的感觉和问题,我该怎么处理?

怎么应对?

我们试图的通过不断提问,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我们相信,总有人对自己的内心充满好奇。

那么前面说到了,有很多人是深陷在羞耻感当中,但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原来这叫做羞耻。

那么我们就来举几种常见的情况,把他们拎出来一个一个做个标记,原来这就是羞耻啊!

另一部分呢,也是通过这些例子来更深地理解一下这个主题本身。

那第一个我想拎出来说说的就是关系质感。

在这个门类下面,首当其中的自然是大龄单身。

我们这个爱催婚的文化,不断地强调大龄剩女,用这些词不断地去加重也好,或者强加也好,给这些嗯也许超越了同龄人的年龄还没结婚的人贴上一种不被爱,不被喜欢,不受欢迎的标签,仿佛单身就暗示着是没人喜欢你,从而去激发我们内在的更多我可能就是没人爱,就是没人喜欢的想法。

那不然怎么别人都有对象了呢?

是不是这意味着是我的问题了呢?

同样是关系质感,还有另外一个部分就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当中对待离异的态度。

离婚常常会被解读为婚姻的失败,既然都是一种失败了,那一定是我有什么做得不好,或者我不好。

很多人羞于告诉别人自己离婚或者离婚了,会对婚姻状况含糊其辞,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到了深深的羞耻感。

要记得,羞耻感是在沉默和秘密中滋生的,这是羞耻感最适合的土壤。

也就是说,当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谈论离婚,可以说出来,可以交流,那么就可以消解对一件事情的羞耻感。

在这方面,再见爱人这档节目功不可没,他向大众展示着这些明星衣食无忧,经济条件、个人条件可能都比大多是普通人要优越不少。

即使如此,他们仍然会面临很多感情的困难,彼此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也会面临一段感情自然而然走向终点,有些时候,这其中可能都并没有什么真正致命的问题,这些呈现能很好的让普通人更加觉得唉,我也释然了,可能并不是真的因为我不好而在感情中的出轨与背叛,往往也是非常容易让人感到羞耻的。

在这类情况之下,体验到了羞耻感,往往比离婚还难以言说。

如果我们说啊,单身和离异这两件事被讨论的越来越多了,那其实出轨和背叛并没有能够被充分地讨论和被更多地呈现。

因为话题本身可能会涉及一些非常隐私的,那这部分本身在对话当中就是更私密的。

往往背叛的一方在关系当中是会有极强的质感的。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想,如果不是因为我不好,他为什么会觉得跟我在一起还不足够,还要去跟别人发展关系呢?

而在关系当中,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羞耻感,叫做不孕不育的羞耻,是专门给女性的。

为什么呢?

并不是说只有女性会不孕不育,因为太羞耻了,所以不能生的男人都不承认自己不能生。

那么接下来,我想单独拎出来说说的是霸凌。

往往最容易遭受霸凌的小朋友和青少年,恰恰就是自身身上尺感非常强那一部分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啊,人善被人欺,孩子被同学欺负更严重。

遭受霸凌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是因为这个孩子太善了,这个孩子太老实了,不知道还手,不知道告诉别人。

诶,那你说他为什么不告诉别人?

这往往其实就是因为啊,在这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他认为自己就是不该存在的,是羞耻的。

那种深深的羞耻感,让他觉得什么都无法言说。

而说这个孩子是善良的,可能是真的,但真正的善良并不是不冲突,甚至很多时候,真正的善良是要具备很多勇气的,毕竟没有勇气的人人云亦云,很容易进入恶和纵容恶的范畴。

所以往往遭到霸凌的孩子并不单单是太善良了,或者太老实了,他们往往是没有边界,没有底线,总是退缩,不敢愤怒,因为在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是不配存在的。

而霸凌者们是非常擅长去识别一个人身上那个羞耻的气味的,他们很快就能识别出来,在一群人当中,哪个是他们可以欺凌的对象。

说到霸凌,我就不得不想到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和高修迟感关联的焦虑,因为社交焦虑本身呢,就关乎于别人怎么看我,我会如何被评价?

往往这种焦虑是用焦虑作为防御,防御背后那个我是不好的的羞耻感。

很简单啊,如果一个人自己内核稳定,确实自己还不错,也非常确定觉得自己就是他不错,那其实不太会被别人的评价影响太多。

而恰恰是在关系当中,有着这样焦虑和羞耻感的人,也更容易遭到背叛、出轨、冷暴力和成为身体暴力的对象。

除此之外呢,青春期的孩子,因为他们正在一个相对焦虑的人格形成的阶段,所以确实更容易感到羞耻感,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符合发展特征的。

传说啊,安娜佛罗伊德在跟青春期的孩子们工作的时候,他就是一边织毛衣一边做咨询。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非常忌讳你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看。

另外一个和羞耻感挂钩比较强的阶段是老年阶段,就是当一个人逐渐进入老年,身体机能下降,大脑反应速度、语言功能大不如前,很多老人会感觉到自己被抛弃了,不该存在了。

我们能在社会新闻当中看到有农村老人自杀,为了不给孩子添麻烦。

这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一样,羞耻感是一种足以让一个人想要消失的感觉。

因为不再能够给社会制造和生产,就觉得自己不配存在。

不断制造、不断生产的奋斗文化,不仅仅对年轻人有害,对老年人也一样。

还有一种在咨询当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和羞耻感非常非常强相关的,那是厌食症和暴食症。

身体形态和人的价值是关联在一起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有了身体,我们从看镜子中的我是谁,慢慢形成我是谁的意识。

面试证和报时证不管是哪一个,其实都是一种应对策略,是在详尽方法逃避那个我很糟糕的感觉,是在拼命地挣脱,只不过用了错误的方式。

往往这背后暗含的是一种不论我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这个形态是不对的,甚至引申到我本人就是不对的。

所以这个背后那个痛苦的深度,远远高于只是追求病态的美感那么简单。

而另外一个呢?

在咨询当中,我们常见的是强迫症和强迫行为。

比如常见的强迫行为就有反复洗手,这里指的反复洗手不是指你今天洗了好几次,而是说持续一段时间,这个频繁棘手的次数可能已经频繁到手已经撕破皮了,或者影响你去做其他的正常该做的事情了。

强迫症可以是一种强有力的努力洗去羞耻的表达。

很多电影里面会有女性角色在遭受 sexure bills 之后不停洗澡的画面,而这里面都暗含的是我的血液里深入骨髓的有很多不洁的、不好的、污秽的、不被接纳的、不会被爱的东西,我只能通过拼命的冲刷清洗来一遍又一遍的除去这些令我感到羞耻的我。

但与此同时,也正因为它本来就是我在我内核中的污点,是不可能被水冲掉的,从而这诱发了这样的强迫行为。

不过也值得一提的是,强迫行为背后的诱因与动机远远广于我们今天单单提到的这一点。

有机会,也许我们可以单独做一期节目。

我们当中很多人啊,做和不做的选择都是羞耻感驱使的。

做是为了感到不羞耻,因为不做会觉得不好意思而不做有些时候也是为了感到不羞耻,因为做了会感到不好意思。

那我们怎么区分恐惧和真实的动力呢?

很多时候,我们内在有一个苛刻的声音,它不断地促使我们的进步,是源自于恐惧的。

一个人不停地努力,不停地前进,不停地优化自己,是为什么呢?

是你天生有向好的驱力吗?

如果是你只想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么你可以问问自己,在度假放松的时候,你是全心放松的吗?

还是一边放松一边焦虑的?

如果你不能有全然放松的状态,那可能你并不是只是想有一个更好的自己。

也许这是来自于恐惧的驱动。

驱动力的两个来源,一个是热爱,一个是恐惧。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努力,喜不喜欢,但是你把它扔在任何一个赛道上,它都会拼命跑,这样的动力就是来源于恐惧。

一个热爱的人,至少应该知道自己要跑的是哪一条道。

而我却是觉得女性更加面对着这样的困局。

因为女性在社会的规训当中,很多时候扮演着一种你得让人舒服的角色。

比如温柔、贤妻良母这样的词汇,也都是一种有意无意的规训。

女性大多数的时候处于一种次要位置,你的存在首先是不能让别人觉得不舒服的。

比如啊,女人太凶了,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很多女人会觉得那我就不要说话,太直接了吧。

这就是一种在愧疚趋势之下不做什么的选择。

而女性从小被教育的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女人,而不是去关注自己想要什么,是去关注别人想要什么,别人想要我做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不是真的,这些社会的框架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也因此,你在中国离婚可能会要回家面对父老乡亲一顿品头论足,但是你换个地方,你去芬兰试试,完全不必要。

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限制你的那一堆东西根本都不是真的,就像现在你在玩的这个游戏里,游戏有这样的规则,但这个游戏关了呢?

你管它那些规则呢?

还有个很 tricky 的问题,就是也许社会规则要求稳坐的那些东西,根本不是我们真的觉得好的东西。

比如你真的觉得当个前期量母很好吗?

你真的觉得爱家爱国奉献牺牲得到五星好评是你的快乐吗?

真的会满足吗?

你会在深夜面对月光的时候问自己为啥啥都挺好的,就是不太开心吗?

经常有来访会跟我说人还是糊涂一点好。

因为我们咨询总是什么事情都需要拿出来谈,需要展开讨论,去看看背后的动机和需求,把一个人的软弱、自私都呈现得那么清清楚楚。

所以每次他们这么跟我说的时候,我也觉得行啊,我真同意啊,只要能保证一直糊涂下去就没问题。

怕就怕糊涂了大半辈子,突然清醒了,又觉得这个时候干啥都有点儿来不及。

我不知道这次节目你听到这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羞耻感虽然是一个非常不愉快的感觉,但我们可以利用羞耻的体验来促进我们更好的自我觉察和了解自己。

舒适感的体验再向我们揭露出一些关于我们自己重要的信息,比如我们生命早年是否得到过所需要的认可与关注?

我们是否在经历一段不对等的、剥削的亲密关系或者友谊?

我们是不是感到孤独,没有找到跟自己有共鸣的群体?

我们是否活出了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我们是否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根本不切实际的目标等等。

直面羞耻感会给我们提供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仔细听听这些声音,我们就能更好地从中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

羞耻感是在黑暗当中生长的,它是隐秘的,遮盖着的。

所以如果这些感受可以直接说出来,尤其是在说出来之后发现哦,周围即使有人和我一样,或者在听的人是接受自己的,那么下一次感到羞耻感到别人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就可以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

大家真的不接受我吗?

这是我的评价还是别人的评价?

自信心是建立在自尊之上的,而自尊意味着对自己有起码的尊重,这是建立在自我接纳之上的,所以自我接纳就是羞耻感的解药。

羞耻感是想要把自己藏起来,藏起来自己的一部分,藏起来自己的很多部分。

但一个人在他不能够完全接纳自己之前,是无法爱自己的,你连自己完整的轮廓都不允许他呈现,又何谈自爱呢?

没有自爱又何谈自尊呢?

没有自尊又何谈自信呢?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说自信的时候啊,我们把自信等同于昂首挺胸,公开演讲,大声说话,谈论真的很肤浅。

这些人的特质背后往往关联着很多很深刻很复杂的感觉,是一个人非常内核的感受。

一个人到底何以为他自己的那些东西,而且往往都是多方面联动的,所以你很难说单一的去提醒,所以你很难说单一地去改变或者提升某一个版块,比如说单一地提升自信。

而一个不能真正爱自己的人,也是无法爱别人的。

我想再重复一次,一个不能真正爱自己的人,是无法爱别人的。

Brainey brown 就曾经在一个对咨询师的演讲里面说过,他说啊,如果你是一个咨询师,在这样一个助人者的位置上,如果你会经常评价自己,无法真正的爱自己,那你就不可能真正的爱你的来访者,你也不可能接受他们,因为你没有办法做到不评价他们,就像不接受别人帮助的人,事实上也是抛弃的那个需要帮助的自己。

OK,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所有内容,感谢你的收听,如果你喜欢这档节目,希望你可以把它分享给两位好友一起收听 sharing is caring 我们会不定期地做问答节目来答听有问。

如果你有一些一直以来感到困扰的问题,欢迎你把它们写下来。

发邮件之咖啡里点 PSY at gmail dot com CATHYLI 点 PSY at gmail .com 邮箱地址我会写在 shownos 当中。

迫切提问由 Marcus 密谍制作出品,你可以在各大主流音频平台或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这档节目。

我是主播阿露,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