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短打】逆风批评一下《走走停停》吧

【短打】逆风批评一下《走走停停》吧

2024/6/29
logo of podcast 过期电影报告

过期电影报告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五色全味
Topics
五色全味:我不喜欢电影《走走停停》,虽然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部电影最让我不舒服的地方在于,大多数女性角色都被工具化了,她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推动男主角吴迪(胡歌饰)的成长。例如,高叶饰演的角色,她的主要作用就是促使吴迪拍电影,而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戏份,最后还要被利用来点题。金靖的角色也是如此,一开始我对她充满期待,但她的戏份很少,角色发展也不完整。即使是戏份相对较多的母亲(月红饰),她的很多戏份也是为了服务男主角,缺乏独立的表演空间。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剧本将几个重要角色极度工具化,粗暴地对待人物,这让我非常反感。它试图涵盖多种主题,包括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爱情、迷影、返乡青年自我和解等等,但最终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探讨。剧情混乱,毫无重点,我甚至无法确定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此外,电影中关于拍电影的情节也不切实际,缺乏说服力。吴迪决定拍电影的动机是世俗的,而非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整个拍摄过程也很潦草,没有体现出电影制作的核心理念。迷影元素的运用也缺乏必要性,它只是被用来硬凹一些关于虚构与真实的主题,以及一些文艺中产的趣味。 演员方面,胡歌和高叶的城市标签(上海和北京)与重庆的市井化背景格格不入,这让我很难融入剧情。电影的故事内核与重庆的城市氛围也存在冲突,它更像是一个文艺青年异想天开的返乡记,与家乡和家人并没有真正的关联。 最后,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吴迪的自我怜悯和看似成长,反映了当代人的某些情绪,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人物塑造、剧情设计和主题表达上的不足。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走走停停》中的女性角色被批评为工具化?

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如高媛媛饰演的校花和金静饰演的妹妹,都被设计为服务于男主角胡歌的成长。高媛媛的角色仅用于推动男主角拍摄纪录片,而金静的角色在开场后几乎没有戏份,最终仅用于转手送车。这些角色的存在缺乏独立性和深度,完全围绕男主角的需求展开。

《走走停停》的叙事结构存在哪些问题?

电影的叙事结构混乱且缺乏重点,涵盖了父子、母子、爱情、迷影、返乡青年的自我和解等多个主题,但未能深入探讨任何一个主题。许多角色和情节显得工具化,导致观众难以抓住核心主线,整体叙事显得蜻蜓点水,缺乏深度和动人之处。

为什么《走走停停》的迷影元素被认为不切实际?

电影中的迷影元素,如男主角吴迪突然决定拍电影的情节,缺乏合理的动机和背景铺垫。吴迪从未表现出对导演工作的兴趣或梦想,拍电影的行为更像是为了迎合世俗的成功标准,而非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整个拍摄过程也显得潦草,缺乏对电影制作精神的体现。

《走走停停》中的重庆背景为何被认为与故事脱节?

尽管电影设定在重庆,但其核心故事和人物形象与重庆的市井文化格格不入。胡歌和高媛媛的都市化形象与重庆的世俗氛围不符,导致观众难以融入故事。此外,电影中缺乏对重庆市井景观的真实描绘,使得故事背景显得抽离和虚假。

为什么《走走停停》的结尾被认为是为了煽情而设计?

电影的结尾利用高媛媛和胡歌在堵车时的场景点题,同时通过父亲扮演母亲的情节制造情感高潮。然而,这些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强行煽情,缺乏对角色和情节的自然铺垫,显得突兀且不真实。

《走走停停》中的母亲角色为何被认为缺乏深度?

月红饰演的母亲角色在电影中戏份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表演空间。尽管她在做绿豆冰棍的戏份中表现出色,但整体上剧本未能为她提供足够的角色发展机会,导致她的死亡情节显得突兀且缺乏情感铺垫。

Chapters
本期节目对电影《走走停停》进行点评,既肯定了影片的趣味性和文本呼应,又指出了影片中人物转变和高潮戏的不足。
  • 肯定了电影的趣味性和文本呼应
  • 指出了周冶芒角色的相对完整性
  • 影片情感高潮建立在周冶芒角色转变上

Shownotes Transcript

没看到啥特别想聊的戏,就聊几句过期的院线片《走走停停》。口碑这么好,有个反对意见也没什么吧?

---本期主播---

五色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