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59」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59」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2024/8/18
logo of podcast 读黑书

读黑书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雪妹
Topics
雪妹:本书并非专注于李清照生平及作品本身,而是探讨后世如何理解李清照形象及其作品,以及这种理解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艾朗诺认为,许多关于李清照的说法,甚至生平经历,都是后世为了迎合传统文化而塑造的,后世甚至会扭曲、篡改她的作品和生平,以符合对女性的期望。 雪妹:宋代对女性创作的态度复杂,上层社会虽提倡女子识字,但不支持文学创作。李清照却终身热爱创作,从不为此感到歉意。她对自身才情的自信,甚至超越了中国传统文人的谦逊。她将文学视为生命意义,即使创作过程艰辛,也从未放弃。 雪妹:李清照创作的男性题材诗歌,立场比男性更强硬,这可能是她性格刚毅的一面,也可能是知识分子对政治参与的天然要求。 雪妹:"赌书消得泼茶香"并不代表李清照婚姻幸福美满。此说法忽略了夫妻二人在政治立场、文化修养上的差异,以及潜在的权力不平等。李清照再嫁问题引发长期激烈讨论,因为它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女性的要求,以及李清照作为宋朝女性的特殊性。 雪妹:李清照晚年并非凄惨,经济上不至于贫困,社会地位也较高,并持续进行文学创作,与朋友保持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人们常以自传式视角解读李清照作品,这是一种狭隘的解读方式,忽略了李清照作品中其他情感和视角。 雪妹:李清照对文学的热情贯穿其一生,无论顺境逆境,都从未停止创作,而创作也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她。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读黑书我是雪妹我今天想向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美国汉学家艾朗诺的《才女之泪》副标题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这本对于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研究和以往的研究专著都有所不同它侧重的并不是李清照的诗词个人生平而是后世对李清照这样一代才女的形象的认知以及对她作品的解读以及后人对李清照的观点看法立场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在作者艾朗诺看来几乎所有关于李清照的惯常言论乃至他的生平经历比如他的婚姻都是经过精心禅师的产物只有经过传统这一冷静的折射之后李清照才能够为正统文化所接受

而当李清照的形象与后世传统不相符合的时候后人宁可扭曲篡改他的词作以及他的生平也要让他符合那个时代的对女性的期望

那么在今天的读黑书分享当中呢我会就这么几个话题来展开对李清照及其接受时的讨论第一是女子是否应当读书习文通过这一个视角我们会看待我们会考察李清照所处的宋朝对于女性创作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以及李清照是如何读书习文的以及她的创作风格

第二则是我们会考察他的婚姻问题我们常常提到李清照就会想到那句读书消德泼茶香那么读书泼茶是否就意味着李清照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

第三点我们则会考察李清照的在嫁问题为什么李清照的在嫁问题宛如美国政治中的堕胎问题可以引发旷日持久的激烈讨论自古至今骂战不断而且至今为止争论不休那么第四我们会考察的则是李清照的晚年生活那么真的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一样李清照有一个凄惨的晚年吗

第五我们会考察的就是对李清照的生平的叙述建构是否会影响我们对他作品的解读以及为什么李清照的作品一定是在写自己在我们解读的时候第六点则是对李清照以及这本书的结语

1.女子是否应当读书习文?相信在初中和高中的教育当中,我们不止一次阅读过李清照的诗词,对她和她的生平应当都有所了解。在我们梳理关于李清照层层叠叠的叙述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李清照所处的宋朝对于女性创作所持有的态度。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虽然都是古代但是宋朝明朝清朝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对于女性的创作都持有不同的立场

在李清照的时代也就是北宋人们对于女子读书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在当时上层社会认为女子应当识文识字也就是说女子不应当做文盲但是支持女性不做文盲不等于支持女性进行文学创作

在当时反对女性进行创作的成见是非常普遍的很少有例外比如说陈怡她非常倾慕她母亲的学识但是她说更让她感到骄傲的是陈怡的母亲一辈子写诗没有超过 30 首而且这些诗都不存于世

另一个例子则是大诗人陆游他曾经为一位上层社会的魏夫人也是一位达官显贵的女子写过一篇墓志铭墓志铭里就记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说在李清照的晚年将近 70 岁的时候有一个 10 岁的小女孩就是这个魏夫人她曾经有机会成为李清照的学生李清照也想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她

但是这个十岁的小女孩却婉拒了李清照的美意小女孩说才早非女子事业那么陆游在《穆志明》里记录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惋惜他的目的是为了赞美赞美这位魏夫人当她还是孙家小姐的时候就具有了早熟的厨师智慧那么显然在宋朝社会是并不

鼓励女性像男子一样进行写作的在宋朝如果一个女子像李清照这样将作品公诸于众那么她就要预料到他们为此所要面对的职责李清照自己她对于读书写作是什么样的看法呢李清照会提及读书习文在她生活中的意义尽管琢磨不多但是从她的文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日里阅读创作对她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考虑到当时抵制女子细文的风气相当普遍李清照对创作的痴迷实属罕见而且耐人寻味的是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积极投入写作而流露过丝毫歉意或者怀疑但李清照去世不久文人周辉就曾经在他的笔记当中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

清剑一安族人言 明成在剑康日一安美直天大雪 即鼎力披缩 寻城圆览以寻诗得聚碧妖其夫更贺 明成美苦之也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每次大雪纷飞的时候李清照就会穿上缩衣 戴上斗笠在大雪天外出散步 绕着城跳跃远方

他只是为了酝酿灵感显然通过这个举止我们可以看到他格外钟情于写诗

而在李清照现存的诗句当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诗情如夜雀三绕未能安无法安顿难以言说的诗情就像盘旋的雀鸟展露其涌动不安的诗思可见即使对于天才李清照而言写诗也不是妙手偶得而是充满了俗秘和艰辛但显然终其一生无论他的人生处于怎样的境地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写作

除此之外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李清照对于自己才情的自信在这一点上她不仅不符合古代女性的形象甚至不符合中国古人谦逊的印象她曾经写诗说学语三十年 坚口不求知谁浅好奇事 相逢说相思相思是一位晚唐诗人她默默无名直到杨靖之

与他相遇相知 并到处逢人说相思 方才名声大振这段故事鉴在于《九世纪末》一个文人的笔记中在这里 我们头一次发现李清照为他的才华辩护甚至声称自己仕途沉默 不求文答于世而恰恰是其他文人宣扬了他的名声

虽然这是一首想说自己非常低调非常内敛的诗句但是当我们读起来就会发现外露的诗才是和诗歌的本意相冲突的相思的故事是一个绝妙的用点典故本身并不出名出自于一个鲜为人知的晚唐笔记叫做《尚书故事》

而李清照的用点正是暗暗地炫耀了他对唐代文献是多么了如指掌,诗中好奇诗的说法,连同才是成名的故事都暗示了李清照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非同一般,他虽然身为女子,却才华洋溢,不让虚媒,并且名声斐然。而在他的另一首《余家傲》当中,当时战乱纷飞,他随军难渡,

他写道:天皆云涛连小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地所闻天雨因情温我归何处我抱路长皆日暮学诗漫游惊人雨九万里风捧正举风修竹同舟吹曲三山曲

那么在这首诗当中天地不但开口说话还问起了此人的归宿也就是他的生命意义为了回答生命的终极追问也就是所谓的归处此人以笔芯的手法委婉的说自己长路漫漫且临近日暮接着他直白的表露了自己习诗时所经受的挫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江南财尽,而是说他煞费苦心所成就的惊人剧终究不过是徒劳,沮丧的他期待离开凡间,因为世人无法理解他,或者说他的词与世间格格不入。

那么这首诗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当李清照面对天地的询问的时候他把文学视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当天地询问他存在的目的是他的唯一答案是对创作的执迷李清照或许对结果不满意但从这首诗当中他显然将文学当作了其毕生的事业李清照在当时并不从属于某个女性文人团体

而是以女作家的身份独自面对世人的质疑与指责所以不难料想肯定会有争议而且会影响李清照的创作她也一定意识到了自己是他人眼中痴迷于文学的一类

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他的诗句当中有时候会带有非常阳刚的风格当然李清照是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诗作风格的诗作当中其中有若干首是直接针鞭石壁另有一些虽然没有讽刺之语但是也是以政治题材为主在当时这些诗看上去绝不可能出自女子的手笔其他的宋代女作家也从来都不写这类作品

在作者艾朗诺看来 李清照似乎是想凭借这些诗让那些诋毁她的人哑口无言换句话说 她要像一个男子一样 赋诗研制身为女性的她深知自己的作品会受怀疑甚至抵制于是她反其道而行 着力于创作男性题材的诗作其立场往往比男人更加强硬

但是我认为可能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李清照她并不是在刻意模仿男性而是她的性情当中就是有这样刚毅的一面她就是对史证感兴趣女性关注政治历史也许仅仅是兴趣使然或者说李清照她出生于士大夫家庭出于知识分子对政治参与度的天然要求

可能对政治历史没有关注那么他既然关注了这就会反映在他的作品当中这其中最著名的诗莫过于李清照的绝句《乌江》1126 年到 1127 年间精兵入侵 宋氏难渡这位李清照创作史证诗提供了

时代的机缘他对软弱的南宋统治者表示失望并为后来的军事势力感到沮丧收复北方故土反抗金人终归化为了泡影由一位女子来指责当权者的妥协与懦弱这对世人而言着实是一种讽刺李清照的这首诗在当时非常受到瞩目曾被广泛引用

最著名的要属这首绝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向于不肯过江东那么李清照还有一类主题作品是围绕达玛展开的

打马是宋代的一种博弈游戏金钱在这个游戏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玩家在博弈当中或赢或亏具有赌博的性质李清照很喜欢打马这种博弈游戏他还专门为这个游戏写了一篇序言包括这个游戏的概述这个游戏和其他游戏的比较他还写了一篇打马术

这个"复"是对游戏的修辞性描述并且特意将打马博弈和现实军事谋略联系起来这在传统文学当中也是相对比较常见的他还写了一篇叫做《打马图经命词》是用诗意的文词说明打马游戏的不同步骤、策略、章法这些命词中的部分乃至全部很可能是图经的说明文字

我们可以看到文人李清照的另一面那就是一个十足的博弈者、智者和决策者打马博弈在当时还被比较为军事较量参与者往往三到五人不等他们是博弈中的军师仿佛置身战场然后开展谋略让自己的军队也就是他们用来博弈的马战胜对方李清照的打马主题作品

充满了对南宋初期现实战争的影射这些指涉或者显白或者隐晦但这些影射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理解李清照当时所经受的希望与挫折那个时候的她是一个

不久前黎毅的单身寡妇在被迫离乡的八年后仍然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比如在《达玛图》的经序中李清照写道于信习博凡所谓博者皆单知昼夜美忘情事

在他的文章当中,达玛在李清照看来,或者说博弈其实是一门学问,专者能知。李清照在文章当中将博弈之道同治国方略相类比,认为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

依憑這樣巧妙的措辭他順利的找到了光明正大的理由來為博弈而作文而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李清照談及自己對博弈的愛好並且緊接著就非常自信的說自己幾乎戰無不勝這種說法當然非常不謙虛

尤其在当时对一名女子而言而更让人感觉到惊讶的是她将博弈可以简化为一种人性的冲动就是争先这又与传统女性的谦逊品质背道而驰

二读书消得波茶香是否等于幸福美满的婚姻我们之前说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分析理解李清照的作品而重在关注后世对李清照的作品乃是其人的接受与训诫对于李清照形象塑造的重要一点就是她有着美满的婚姻和丈夫情色和名这样的女性形象比起婚姻不幸的女性形象而言显然更容易为后世所接受

那么认为李清照婚姻美满的证据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门当户对李清照和丈夫赵明成都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书香门第两人年纪也差不多所以二人从家世上来说是十分般配的

二 兴趣相投这一点似乎更重要两个人都喜欢读书写文都对《金石碑名》十分感兴趣著名的《金石录后续》中有一段就是李清照平日阅读文字这篇自传性的后续是附在她丈夫为碑名拓骗所做的学术笔记之后

这篇文章就写了说两个人在青州的时候所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当时她的丈夫赵明成父贤在家夫妇俩都喜欢读书喜欢藏书李清照的激励又很强所以每一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来决定谁先饮茶谁后喝茶

一个人就问:你知道《某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吗?对方答中的话就可以先喝

但是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赢的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这就成为了一个流传的千古佳话李清照还被描述为赵明成的写内著帮助他搜集金石撰写文字两人一起从事收藏活动所以后来李清照写的《金石录》后续也被视为对于幸福

这一番动人的描述后来就演化成了李清照和她丈夫之间的趣闻为人所听经乐道但是很有意味的就是李清照从来没有说丈夫在游戏中获胜过而且听起来好像她才是长盛赢家那个太过开心的人是李清照而不是赵明诚

我们或许可以好奇为什么在游戏当中胜过了她的丈夫会让李清照如此开怀大笑?获胜固然重要但李清照的胜利却意义非凡因为赵明诚曾经入太学他在太学接受了最高水平的古典学习出色的学识也帮助他谋得官实但是李清照似乎

似乎要对这些学术文献更加熟悉他的能力似乎更强过目不忘人们不会想到一位妻子会在较量学识的竞赛中胜过丈夫而这一点却使李清照的获胜趣味横生那么是否能够根据以上几点就推断出李清照的婚姻一定从头到尾都非常幸福呢

艾朗诺在这本书中给出了不少相反的证据首先就门当户对而言两个人成婚之后双方的家庭在政治上成为了死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飞曾经和苏氏以及元右党人有所往来所以在 1104 年增添的党庆名单中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飞就属于元右兼党之列

而当时赵明成的父亲也就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景之他是徽宗朝初期的达官显贵是一名非常干练的新党成员并且在 1101 年参与了主持对元右党人的新一轮迫害

或许是因为他在当时的得力表现那么赵挺之经由蔡京的推荐于 1105 年和蔡京共同执政后来两人不久就关系破裂不久蔡京被罢免赵挺之独掌大权不过好景不长蔡京于次年回到朝廷而这次就轮到了赵挺之被免职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赵氏在罢向五天之后就去世了

那么在李清照嫁给赵明成的时候他的公公赵挺之正处于他的权力巅峰期两人成婚的第二年父亲李格飞就被列入了元右党不得在京城入职后来还被流放到了天远的象郡也就是今天的广西柳州附近

李清照曾经上师照相写诗给他的公公恳请他赦免自己贬折的父亲或者是减轻他的罪责现在诗的全文已经找不到了但是留下了一些残据其中一句话说的是 炙手可热心可寒另一句是 何况人间父子亲

可以说这两句话写的十分的直白直接就说公共权势滔天炙手可热但是却让人心寒完全不顾父子之情

但是据推测赵挺之可能更想和自己的儿媳妇一家撇清关系或者说在当时没有帮到太多的忙因为后来李格飞元佑党人的罪名竟然株连到了李清照身上当时朝廷下令宗氏不得与元佑兼党子孙为婚姻李清照在汴京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他只好孤身离开京城回到原籍投奔先行被请贵的家人

可以想见就家世上来说两人虽然看上去门第匹配但是双方家庭在政治中的斗争关系很难不对二人的婚姻蒙上阴影下面我们来说第二点就是夫妻兴趣相投十分恩爱那么我们就回到刚刚读书消德泼茶香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叙述者是李清照显然他是非常享受这个游戏的也是游戏的长盛将军

但是通过这个游戏可以看出他的文学造诣显然是在他的丈夫之上的但如果我们退一步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宋朝在女性甚至不被鼓励创作的宋朝拥有这样一位比自己优秀很多的妻子在游戏当中每次都会战胜自己的妻子是否会伤害赵明成的男子气概呢

特别是在这种博弈游戏当中如果丈夫往往是输家赵明成真的可以笑着接受吗说到夫妻兴趣爱好相近在传统的系数当中夫妻两人共同参与收藏活动是理想中的和睦夫妻李清照也被示意贤内助的形象而关于这一点作者艾朗诺也有新的看法

刚刚我们说到李清照的文化修养水平远远超过了普通妇女这就为赵李二人一起从事收藏活动提供了可能大多数的妻子即便对这项事业满怀兴趣但是对于参与收藏

研究碑文并且写提要等工作来说他们并不具备李清照所拥有的能力可以说李清照为金石鹿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在金石鹿后续当中李清照却不仅仅是在纪念自己死去的丈夫

更重要的主旨是在原文中明确表达针对后世喜欢金石碑文 好古伯雅者的警示也就是说李清照写《金石录》后续的目的是为了警示后人收藏这些藏品实际上是无用且荒唐的

但是后来的学者们普遍认为金石路就是李清照为他的前夫所做好像以死来告慰赵明成的在天之灵这样读来李清照在后续原文里明确表达的主旨也就是警告后人就被完全忽视了

除此之外 在过去描述赵李夫妻关系中都有着明确的性别等级赵明诚写下了大量的关于藏品的学术提要 多达 2000 卷但李清照只是为其增添了一篇短短的后续

而这篇后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他非常的感人赵明成在外游历收集珍贵的古董将其搬运回家他对于古物的记录属于学术和历史的世界这个世界绝大部分是男人的领域李清照则留在家里思念在外的丈夫最终为赵明成的著作贡献了一篇后续这篇后续完全是居家的个人的怀旧的

而后世学者的评论也集中体现了这个不公正的差异比如说学者陈振孙他先把赵明成的《经史录》和其他的经史学著作相比较详细描述了他的优点之后他才简单的说

李清照的后续颇可观李清照为《金石录》所做的大量的贡献都没有能够体现在《金石录》中这不可能是对李清照作品原创性和影响性的公正评价

所以正统叙述热衷于对于赵李夫妻幸福婚姻时光的感人追溯特别是描写李清照是如何把自己奉献给赵明成及其价值以及藏品最终在战争中流散的悲情故事直到明代才出现了一位持不同看法的评论家他认为李清照在对于聚散至自然的认识上他展现出了比丈夫更加高明的智慧

因为当她描述伴随着藏品的积聚人的迷恋和贪婪也随之不断增长而且她还在后续的末尾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她和丈夫的行为是多么的荒唐

也只有到了现代我们才开始探索李清照在文中留下的她不能够和丈夫平等使用珍贵藏品的线索而这被认作是体现夫妻权利不平等的体现其实揭示二人夫妻关系不平等的又或者说对正统叙述当中二人恩爱有加最致命一击的是赵明成心中对于妻子和金石的排序

李清照 44 岁的时候 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朝廷崩溃 南宋开始根据《京史录》后续的记载赵明成从驰阳出发前曾经叮嘱李清照一定要将这些藏品 宗器随身携带 与身俱存亡

战火纷飞 夫妻二人此次离别还不知道下次能否再见赵明诚却还牵挂着穷尽半生收集来的藏品 妻子要与身俱存王赵明诚将收藏看的和妻子的安危同等重要 实在令人诧异而他对妻子的这一嘱咐也一定成为了战火中逃难的李清照沉重的负担

也反映出了赵明成对藏品的关心和在意甚至超过了妻子而在赵明成临终前 他也非常沉迷于自我他对妻子的请求和引诱毫无顾忌 只是专注于书写他的绝笔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续当中强调了赵明成毫不关心他这位即将守寡的妻子

我们在后续中看到了赵李二人亲密的夫妻生活以及丈夫过去之后妻子对他的回忆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赵明成非常痴迷于收藏甚至让他漠视了妻子的安危

他对李清照守寡后负担极重的琉璃生活负有一定的责任也许正因为如此在《金石录》的后续当中李清照才会劝告后人不要沉迷于古玩收藏这些都是无用而荒唐的除此之外围绕二人夫妻关系还有赵明成是否曾经纳过小妾的意愿

拥有像赵明成这样地位与财富的男性如果和妻子结婚几年之后还没有孩子必然会担负着传宗接代的巨大压力因此他会要求纳一个或者若干个妾室我们对于宋代社会的认识使我们难以相信赵明成会不愿意纳妾毕竟他与李清照已经结婚很久了但是始终没有小孩

但确实任何的宋代文献都没有明确提及赵李家庭中有妾室但是这些记录的缺失是我们确实可以想见的不能当然的认为这就是赵明成没有纳妾的证据也许是这个小妾没有什么存在感或者说她的地位非常低尤其与著名的李清照相比的话更为如此故而她生活于这个家庭的事就不会被任何的书面记录或评论记载下来

虽然任何的书面文献都没有明确提到妾室但是如当代学者指出的那样李清照自己的作品当中存留着关于妾室的线索或者说间接暗示其中最常被引用到的线索就是李清照后续中的几句话这是他追溯赵明成去世前后状态的文字说于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

8 月 18 日 遂不起 取彼作诗 绝彼而终 书无《芬香卖吕》之意正是这段话的最后几个字 芬香卖吕被捕捉为赵李家庭存在有切实的证据

分香卖旅这个用点是出自曹操在临终前嘱咐妻妾的话曹操将遗留下来的香料分给了他众多的小妾们并且嘱咐他们如果无事可做可以学着编织鞋子丝带以便卖这样就能够共度自己的生活

这四个字可以被视为简单的文学用点用来指代丈夫在弥留之际的遗嘱李清照在这句话里说的是丈夫死得那么突然以至于他都来不及留下遗嘱只写了一笔一首绝笔诗就去世了

但是我们要知道李清照他是一位非常博学缜密的作家在他运用这个著名的典故的时候应该不会随心而欲除非赵明成真的有在妻子之外还有一个小妾否则他是不会引用曹操的故事不过说到这里我们依然无法在这两种可能性当中做出必然的选择依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认定赵明成就一定纳妾

那么在这里我想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基于我们刚刚的讨论就是在宋代在男女关系极其不对等女性被认为是男性附属的时代是否有爱情的存在或者说如果爱情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的话以及我们至今都相信李清照拥有一个美满婚姻这是不是只是正统涂抹勾画的结果

一个闲内住的女诗人的形象似乎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我们也可以想见当这位贤良的妻子改嫁的时候后世的学者们会因此陷入怎样的疯狂和扭曲当中三 为什么李清照再嫁与否引发几百年的激烈讨论

李清照的在嫁问题,我们之前在刚开始说到,它就像是美国政治中的堕胎问题一样,自古至今,骂战不断,至今为止,争论不休。李清照的在嫁几经反转,而几乎每一次反转都反映着不同的时代对于女性的要求,乃至是对人的要求。

当然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李清照她是一个宋朝的女性毕竟没有一个男性可以在再婚问题上引发这么多的争议

现在主流的观点是认可李清照在嫁的事实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的金石藏品大多在战争中已经丢失剩下的大多数藏品他都主动献给了朝廷李清照随着高宗来到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他很可能和自己的弟弟居住在一起后来他嫁给了一个叫张汝周的人这次改嫁发生在他到达临安后不久

也许是该年的 3 月或者 4 月我们基于李清照的字数可以推断她自言她的第二次婚姻还持续不到时旬

而我们从其他文献当中也可以得知同年 9 月初李清照就已经去公堂上状告张汝周这次诉讼于 9 月初一结案而张汝周也被免职被流放到了偏远的柳州在宋朝女子改嫁是相对比较常见的按照当时的规定寡妇要为王夫服丧三年实际上是 27 个月之后便可以改嫁

在当时女子改嫁比较普遍当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寡妇改嫁的容忍度参差不齐一般来说寡妇再嫁在社会下层群体当中更加的普遍人们对此也比较宽容而精英式大夫阶级在儒家男权价值观的支配下对寡妇改嫁的抵制会更强烈一点

但是可以改嫁 合法 并不代表可取寡妇改嫁在当时也是以消极评价为主世人群体尤其如此比如司马光 陈怡 朱熹等世人领袖就曾经严厉的批评寡妇再嫁其中最有名或者说最臭名昭著的论调来自陈怡他说饿死是小 失解是大

但在当时的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在普通的家庭王夫的家人可能会教唆寡妇改嫁甚至强迫他们改嫁为什么因为王夫家会觉得多了张嘴吃饭寡妇会给家里造成很大的负担还有一些王夫家呢会想着等这个寡妇在家了之后就可以侵占王夫的财产甚至是寡妇的嫁妆有些寡妇不得不放弃他们的法定财产

在宋代还有一些男性族人会想方设法从寡妇那里压榨钱财甚至发明一些手段专门针对女性而非男性

所以即使法律规定寡妇可以持有他们的嫁妆和王夫的田产但是在实际当中这些寡妇非常容易成为被剥削的目标就李清照的情况而言她没有理由继续守寡公公婆婆早在赵明成生前就已经离世所以她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李清照没有生下赵家的子嗣也就无需为了抚养孩子而留在赵家

到了 1132 年春李清照已经为其王夫完成了 27 个月的扶桑期在这个期间他身为寡妇独自讨难在途中还要照管珍贵的文物处境非常危险甚至可以说是不堪一击他无疑需要一位男性亲属的扶持所以不得不去投靠自己的亲弟弟而李清照的弟弟似乎也曾经为李清照介绍过对象

而且弟弟似乎也是支持李清照改嫁的这并不奇怪毕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弟弟也要养活自己的家人他一般是不会把姐姐带进家门的实际上寡妇的亲属也往往会鼓励他再嫁这样就可以免去家人的赡养责任

但是李清照嫁的这个第二人丈夫张汝周并非良人李清照的书信当中曾经暗示张汝周是因为觊觎他的收藏才娶了他而当张汝周知道他的收藏已经消失殆尽则对他态度恶劣在李清照的书信中曾经直白地描述了张汝周对他的家暴

岁四清零日家殴击要知道李清照的这两句叙述是非常勇敢的因为在传统的文言文当中我们不常读到有关家庭暴力的文学典故但是李清照却在书信当中做到了这一点

那么在宋朝妻子是没有权利主动提出离婚的除非丈夫对她进行了侵犯或者丈夫的家庭对她进行了侵犯比如爬灰乱轮才有离婚的可能那么李清照的控诉显然不符合这个条件而主动离开丈夫的妻子则会遭受两年的拘禁处罚

所以李清照是怎么做的呢李清照并没有以离婚提起诉讼而是指控她的丈夫有毒质行为并且希望这次审判能够促使她结束婚姻结果她也得偿所愿她控告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关也就是说张汝舟有寻思舞弊

虚报举述骗取官职的行为李清照就告官告发了张鲁周并且要求离婚但是当时松贷法律规定妻子告发丈夫要判处两年的徒刑

所以他即使身陷囹圄他也要告发张鲁州当然后来经过汉陵院学士七重礼也就是赵明成的一个亲戚以及其他亲友的大力营救他关押了九天就被释放了

后来李清照还特意写信感谢赵明成的亲戚齐崇礼在这件事情上展现了李清照的果决因为李清照当他告发张鲁珠的时候他不大可能预料到他的亲戚们能量会这么大因为如果要让他无罪释放是需要高层的恩准他一定是做好了自己可能会被拘押两年的情况下毅然起诉他的丈夫由此更反衬了他为了结婚

结束这段婚姻所表现出的决断而也就是再婚礼仪这件事情让李清照的人生染上了污点当后世的文人们说起李清照的时候说她是个才女文采飞扬词写得很好但总要加上个但是但是什么呢但是她不守真洁没有德行李清照就这样变成了一位失足妇女而

而到了元明清时期由于人们对于寡妇能否在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所以人们对于李清照形象的构建又再次发生了变化明清时期的学者越来越不能接受李清照在家离异的事实所以他们干脆展开了造神运动他们将李清照在家一事从历史上彻底抹去将她变成了一位贤良的妻子贞洁的寡妇

在李清照的时代寡妇在丈夫死后不再改嫁以保持贞洁这只是一种理想的行为

虽然被提倡但是人们广泛不遵守但是在李清照之后的几个世纪随着朝廷大力提倡寡妇守节这一礼教规范寡妇对于王夫的忠诚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对于寡妇在家的容忍度也就越来越低寡妇必须忠于王夫的理念也日益严格的被施行于日常生活当中

除此之外对于寡妇及其在家的态度也逐渐变得严厉当然这种态度的转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包含了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

那么在这本书当中艾朗诺总结了三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这三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促进了历史的进程也促进了人们对于寡妇在家的态度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第一个发生在元朝当时蒙古的统治者推行的法律变革改变了当时的婚姻法以及女性的财产权并且蔓延到了更广泛的婚姻权利在蒙古征服中国后不久元氏族忽必烈颁布了一项法律就是成继婚

他规定一位男子死后他的弟弟甚至是他的儿子有权娶他的寡妻当然这里的儿子是名义上的不可能是这个亲生母亲这是将古老的蒙古习俗就是成继婚或者说娶寡嫂制强加于被征服的汉族那么在汉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行为因为儿子或者是弟弟娶家族中年长者的寡妻会被认为是一种乱伦的行为

那么怎么对抗这样的法律呢就是寡妇可以通过宣称她要为王妇守节来避开这项制度如果寡妇宣称她为王妇守节那么她不可能嫁给别人当然她也不可能嫁给自己丈夫的弟弟或者说丈夫的父亲这个寡妇会被要求做一个公开的守节誓言任何人都可以检举揭发她违背誓言的行为

而几年之后另一个关键性的变革出现在财产法领域在元朝之前一般女性带到政府家的嫁妆是她的个人财产如果她因为离婚或者说丧夫等原因离开了夫家无论选择她是再嫁还是回到娘家嫁妆都是属于她自己的

但是到了 1303 年,当时元朝礼部制定了一项新的规定,如果一位女性无论是丧夫还是离婚离开夫家,根据规定,她结婚时带到的夫家的全部个人财产都必须被没收,也就是说她的嫁妆就会变成夫家的财产。

而在这不久之后朝廷又颁布了新的规定更去进一步的削弱了寡妇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传统上寡妇可以自由的选择是在家或者回到娘家但是根据这个新的规定寡妇如果选择守节那么她必须继续住在丈夫家更甚的是如果她选择在家必须要由夫家来说清再婚的彩礼也将成为夫家的财产

这些法令从根本上就改变了寡妇的法律地位把安排再婚的权利从寡妇及其父母那里转移到了夫家的手中这些出现于元代的变化或许在作者看来意味着一种文化上的趋痛也就是蒙古草原的风俗和理学家朱熹所推广的儒家伦理观念的趋痛

寡夫留在夫家由夫家来控制他的未来支配他的财产这是蒙古的风俗但是这些习惯却在父系意识形态上和理学家偶合当这些理念在南宋晚期第一次被明确表达的时候它们就成为了中国传统妇女观财产观在家观转变的标志

而当时的元朝政府呢他不仅修改了关于再婚和财产的法律他还积极提倡寡妇守节朝廷会命令地方官到处寻找民间的姐夫并且上报朝廷然后由官方认可来进行表彰

当然 如果你要能够被朝廷吊张你必须要满足这么几个条件首先 这个寡妇必须是 30 岁之前就要公开宣誓守节并且一直守真到 50 岁的寡妇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化的推行关于寡妇守节的法令元朝的这些劫富标准也被明清两朝一直沿用

而第二个决定性的时间点则是出现在明朝后期学者认为从 15 世纪末开始当时就兴起了一股建造祠堂的潮流这个声势在 16 世纪越发的浩大这股潮流都是由地方官来进行推动的目的是为了拥护新兴的礼教

这些祠堂是为了纪念符合儒家道德理想的人物和修道者而修建绝大多数不是献给女性的而是以其高尚行为获得名声或者自我牺牲的男性比如说香贤祠就是为了纪念当地具有德行的男性再比如说明焕祠是为了

称赞并非本级的地方官不过还是有很小的一部分的祠堂是为了表彰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女性而建

那么这些女性绝大多数都是烈女就是为了保持处女的贞洁或者守寡而死的女性从 15 世纪的方志起劫富名单就开始经常出现了而到 16 世纪几乎每一个县你都能够找到纪念这类女性的牌坊或者祠堂明代社会充斥着对于女子贞洁的热情这种热情的一个特点就是表彰寡妇为丈夫

殉死的行为而关于寡妇态度发展变化的第三个时间点则是出现在清朝清朝在最强盛的雍正乾隆年间对寡妇守节的传统达到了巅峰

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清政府在表彰鼓励劫富方面要比元朝和明朝更加积极有力表彰守劫或者殉死的寡妇在清朝之前主要是地方性的事务中央政府最多是回应一下地方上的这些要求

但是清朝与之不同中央政府自己主导了全国范围内查找劫富劣女的事物并且由朝廷为其颁发荣誉这些荣誉往往是死后追授的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从清朝建立的 1644 年至 1734 年之间江南地区有 6840 位寡妇因其贞洁而受到了政府的表彰

而 1733 年仅苏州一府就记录有 120 位寡妇受到表彰如果我们以此推算直到清朝灭亡的整个 18 世纪全国受表彰的姐夫数量那绝对是数以万计的

那么为什么满族政府会对宣扬、贞洁、寡妇这么执着呢?最新的研究表明,清政府对于劫富的青睐可能是其更大规模的教化运动的一部分。这场教化运动也可以说是以渗透的方式培育和提高其凝重的道德水准对人民的进步规训。

事实上 清政府经常插手被认为是有问题的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比如说子女不孝 家庭不和睦奢侈的婚丧仪式 邪教团体 戏院暴力 弃杀女婴以及在公共场所的性挑逗源源不断的皇帝的圣旨 朝廷的公告法律法规都会下达给地方官员让他们防患于未然

而地方官员则需要找到调动当地官僚体系的方法组织他们介入居民生活对其进行道德教化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旧有的儒家观念当中官僚阶层只是道德模范他们自己具备了很高的道德修养然后来感染民众追随他们的脚步

但是在清朝的统治者则不满足于此他们将地方官僚设想为积极的道德活动家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到加强民众道德行为规范的建设中去而这种对于民众视无拒细的控制欲也可能和最高统治者疯狂的控制欲有关记得在《教魂》这本书当中就提到过乾隆对于臣子的控制欲极强

所有事情无论公司都需要他过目这种彰显权力的控制欲会如瘟疫在整个社会蔓延要求所有人绝对的臣服

而在宣扬寡妇贞洁的同时清政府也有着一个与前代不同的重要突破那就是他们不再接受寡妇殉情或者说寡妇自杀这个是和明朝有所不同的雍正帝以及其后的乾隆帝都宣布寡妇自杀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拒绝给任何一位殉洁的寡妇以皇家表彰

有趣的是清政府继续褒奖抵抗强奸或者为了反对再婚而自杀的烈女但是他们反对寡妇为丈夫训诫并且将其视作不负责任的行为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寡妇殉劫之后那么年幼的子女怎么办呢年迈的公婆谁来侍奉呢所以朝廷会抨击寡妇殉劫的行为认为这是懦弱的表现这些寡妇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怎么能够自杀呢

当然在当时保持对王夫的忠贞是非常重要的它符合当时的社会政治价值观但是你在保持忠诚的同时也要默默承受苦难自我克制将群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些正是作为外族征服者的满足统治者希望在被征服民众中建立起的道德规范

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满族统治者将寡妇的忠贞放在了他们推行的全部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首要位置在困境中逆来顺受默默忠于本分以此证明其贞操的寡洁贞赋也因此成为了一种人格的象征在汉族子民中对这类人加以表彰宣传符合满族统治者的礼仪

显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后世对李清照的道德谴责如此之强在明清时期李清照在嫁引来了非常严厉的批评李清照在嫁行为在明清的一些文人看来甚至是一件非常污秽的事情

那么如何调和李清照身上这种分裂呢一方面她似乎是一个圣女的形象夫妻恩爱读书泼茶才思敏洁是赵明成的贤内助她的师哥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淫荡污秽的女人丈夫去世之后竟然在家明清的文人们为了让李清照

能够符合明清的社会价值观竟然直接删去了李清照的在家一事认为李清照在家这是对李清照人格的污蔑和诽谤李清照怎么可能在家那些宋朝关于李清照在家的继续都是小黑子们对他的抹黑全部都是假的

所以如何否认李清照在家如何恢复李清照的清白就成了清代学书界的课题历史的真相李清照生平的事实就这样随着社会传统的棱镜而发生了扭曲在清朝的学者看来李清照自己书信当中关于在家的描述李清照族人李清照亲戚朋友的书信当中关于李清照在家的描述以及南宋文人们

文字当中关于李清照在家的描述全部都是假的要不然就是后人加上去的要不然就是被当时的人篡改了李清照必须是道德高尚的女子而道德高尚的女子必须终证不可在家

当清朝的文人被限制在自己的价值观当中的时候他们只会删减或者屏蔽那些让他们不舒服难以接受的事情这些文人中不乏李清照诗词的拥顿者他们是真实的相信这些关于李清照在家的记载全部都是假的是对李清照的污蔑和诽谤

就这样李清照没有在家渐渐变成了叙述的正统而这一改变一直要到文革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质疑的声音才渐渐流行起来而九十年代女性主义兴起之后人们才能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当然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李清照确实在家离异几乎不存在争论的余地了

那么在这里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就是在文革过后有一位中国的女学者叫做黄墨古她依然坚定地认为李清照没有在嫁而且她的坚信可能不仅仅来自于史料而来自于文革的创伤黄墨古认为李清照写给齐崇礼的信件在信件当中提到了自己改嫁

一定是李清照的敌人 有意篡改的 故意为之从而使得其看上去像是一份提及在家的文献在经历了文革之后 支持李清照在家学者的观点比如黄圣章的观点 很容易就被抨击为是天真幼稚的观点因为在那失落的十年里 数不清的政治人物 道德高尚知识被打倒

他们的名誉在残暴而无缘无故的运动当中被完全摧毁黄莫古在他的文章当中屡次提到了文革的教训认为这些教训与宋代涉及李清照在下的文献有着古今的相通可以给我们的理解提供借鉴当然这是一个很新领的视角作家的诗词小说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的观点也是如此

黄墨古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想借证明李清照的真解来证明文革十年被侮辱被迫害的文人们的清白但是他这样的做法缺乏了学术的严谨性也是对李清照本人的叛逆此外黄墨古虽然是女性但是他自己也陷入到了此刻女性真解的困境当中

用女性贞洁来比喻人格高尚的这种传统叙述当中他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坚持会对女性所带来的戕害 4.李清照真的有一个凄惨的晚年吗?

如果说李清照在驾一事,现在人们的观点已经发生了改变,认可李清照在驾和离异是历史的真相,并没有对此做出太多的批判那么一直到现在,人们始终认为李清照顽景凄凉,深受其作品深深漫的影响,认为李清照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此事

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好像也是这么教的读课外书也是这么写的包括我们刚刚提到的路由记录的这个木志明里的故事好像也是晚年的李清照孤苦伶仃他想将毕生所学传给一个小姑娘还被小姑娘嫌弃那么李清照真的有一个凄惨的晚年吗

一般来说 凄惨的晚年有两大构成要件一是贫穷 二是寂寞而根据作者艾朗诺所给出的资料线索基本上可以认为李清照晚年的不幸更多是一种社会价值建构的结果

首先我们说贫穷 李清照虽然在讨难中确实丢失了绝大多数的古玩和收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一贫如洗有充分的证据表明 李清照的晚年在南宋首都临安度过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 20 年而在这段时间内 他与险要的官员甚至是皇室都有一定程度的接触

在和张汝周离异后李清照又恢复了命妇的身份当然这少不了他自己和赵家的运作但是可以看出他前夫家和他自己乃至官方都接受了他在家离异之事李清照曾经于 1143 年给皇帝和后妃进献贺岁帖子

并且乘上了赵明成的金石路这都间接证明了他已经恢复了命妇的地位因为没有地位的平民妇女是绝对不可能有这些渠道和特权的

为什么他在嫁张汝洲之后还能够继续因为赵明成的遗孀而获得命妇的称号呢一种可能猜想是因为李清照起诉了张汝洲导致二人不是离婚而是他们的婚姻作废从而使李清照恢复赵明成遗孀的身份

那么恢复命妇身份之后首先不用担心的就是经济问题作为命妇她每个月都可以拿到朝廷颁发的月奉而且她和赵家亲属重归于好之后彼此之间的联络也很紧密而赵家人也可能乐于如此不仅仅是在家里

那么我们再说第二个寂寞

寂寞更多指的是他的晚年是否有陪伴有寄托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李清照的晚年深受当时世人的尊重和敬仰我们刚刚说到在李清照的晚年 1143 年他 59 岁创作了几首结绪诵诗并且将其献给了朝廷

这些诗是为了给皇室和妃嫔所作的为了庆祝历春他给皇后和贵妃都献上了贺春帖子而到了同年的五月为了庆祝端午节他又给皇帝皇后和夫人献上了端午的帖子可以想见李清照在当时所拥有的文坛上的地位

学士院专门负责征集这些诵诗每首诗都会精心装饰同时要注意的是李清照他是被要求写作这些诗歌的他的诗歌也是被允许上呈给皇室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是皇家也非常认可李清照的才华所以这和后世所记录的李清照晚年在江湖上漂泊被社会所耻这样的女子形象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这也侧面说明了李清照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向皇家不断的敬师而在周密的记载当中也写了一个关于李清照写诗非常有趣的细节说当时的学士院当中有一个叫做秦子的汉林他是后来颇为后世非议的宰相秦桧的兄弟

这个秦子非常厌恶李清照的师最终免去或者减少了李清照因为端午献师而可以得到的皇家赏赐

秦子为什么厌恶李清照呢?在王忠文的注释中提到李清照和秦家本来是沾亲带故的秦子希望李清照能允许将这些诗以秦子他的名义上呈给皇上但是李清照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且以李清照自己的名义将诗呈给皇室

所以秦子当然感觉到非常的愤怒那么从这个细节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的才华毋庸置疑如果他的诗写的差的话也不会让别人有非分之想但是其次我们可以看见晚年的李清照他的性格依然非常刚硬依然非常霸气直接拒绝了秦子的不合理要求

除此之外 即使是在李清照的晚年 他依然从事文学创作而且他和老朋友们依然有着往来李清照 1155 年去世 而有证据显示在 1150 年他在临安拜访了老朋友明友仁至少一次因为李清照藏有明友仁的父亲的书法 故而他请求米氏为这幅作品撰写提拔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李清照晚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给皇帝和宫廷的嫔妃献上诵诗他向朝廷进呈赵明成关于古代时刻的学术扎记他拜访了一位当时重要的画家书法家他甚至为显贵的孙家小女儿提供教育服务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没有办法详尽的重构出李清照晚年的生活但是从这些掌握的资料当中可以看到他绝不可能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种漂泊乡里无家可归贫穷艰辛的状态中度过了余生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的记载呢作者艾朗诺给出了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写下这些记录的男性他们感觉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可能被寡妇选择再婚的行为所威胁所以有意为之将李星照故意描写成这个拥有悲惨的余生和晚年来惩罚他在赵明成死后再嫁这种不当行为而遭受的恶果

广为流传的一种认识是这个特别的女性不仅在嫁而且她还拙劣的选择了再婚的对象她的第二次婚姻呢在世人看来就是一种灾难在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后作为一个不道德的女性她应当受到报应她就应当持续不断的沦落到不幸和耻辱之中

这就让我想到一直以来人们似乎认为独身的女作家都是顽景凄凉比如说张爱玲也一直说她晚年孤苦无依但是事后证明首先她的晚年非常富有其次张爱玲在晚年依然坚持写作曾经看到一个说法说张爱玲临死前身上只有几块钱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后来有人调查过张爱玲的版税的单子

他绝对不穷他的频繁搬家也许是原生家庭或者说感情波折所造成的心理因素但是绝没有证据显示他的晚年贫穷困苦只能说他的晚年虽然物质富裕但是精神状态不佳

正如丘吉尔晚年陷入到抑郁症当中饱受抑郁之苦但是新闻媒体却鲜少对此添油加醋大加宣传社会总是更愿意看见失败的女性而另一种可能就是把李清照生命中最后 20 年认为是在凄惨的孤独中度过是和他写作的词的背景相识定的

长期以来大家坚持以自传的方式来阅读李清照的词作自然就认为他的晚年像深深漫写的一样淒淒惨惨淒淒确信这些词是他再婚和离婚之后悲惨境遇的体现那么这就引发了我们对李清照最后一个话题的探讨也就是社会对女性的建构是如何影响对她文字的分析和评价

5.为什么李清照的作品一定是在写自己世人对李清照其人的观点和看法势必会影响对其作品的评价

在相当长时间人们普遍认为李清照的作品主人公都是自己比如我们刚刚说到李清照悲惨的晚年部分原因是因为生生慢七七惨惨七七一定是李清照在写自己但是在那时代言体十分流行我们读欧阳修读秦贯读刘勇读唐朝的温庭明我们肯定不会认为他们的每一首词都是自传式的

他们诗中的主人公特别是那些闺院式的主角兰奇 华娥梅 弄妆 梳洗池不可能主角是这些男作家本人而是作家带入他们想象的女性视角所做的作品

但是到了李清照这里呢情况大有不同人们总是带着自传式的视角来阅读李清照的作品评价他的作品诚然李清照的作品当中有一些是出自自己的视角但可能也有很多是带入了他人的视角

作为当时的大作家没有道理李清照对流行的代言体视而不见而这样自传式阅读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对李清照的作品的理解会变得十分狭隘只要人们凭借传统上对其生平及作品的先入之见来解读李清照就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这些伤怀之作是周围女次人的唯一情愫而完全忽视了流露其他感情的作品

甚至为了使一个人所写的词做合乎解释他的身世也能够被相应的篡改而对于不安此道的局外人来说这是相当怪异的现象但这类修改生平的做法却总是发生在李清照的身上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其传统形象表示质疑或者将其搁置如果我们认可李清照的作品像同时其其他的男作家一样也有大量的代言体那么就更容易关注词中所表达的其他景趣将它视为易安慈的显著特征

对《一言词》的先入之鉴会束缚我们使我们以为它只会书写特定的词作抒发一成不变的情感但只要我们将这类成见暂且搁置就能够重新发现《一言词》中传情达意的多样性我们就会看到除了一些广为人知的一言名作李清照也能够写出与其传统形象判若两人的精彩词篇

这里从自传史来解读李清照的作品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读李清照写的归苑诗《凤凰台上一春宵》这首词中写道这回去夜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林人远烟锁琴楼唯有楼前流水因念我终日临谋临谋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中的女子既是抒情主人公 也是被观察描写的对象她似乎正在经受一次漫长的离别 致使她因思念而消瘦 也很久没有化妆词中提到的阳关是离别之曲 她经常唱给即将远行的人听如果我们按照自传体的解读 那就只有一种解释

就是写这首词期间赵明成外出寻找古湾所以李清照非常思念他就有了这首作品但是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限而且还存在问题那就是阳关是离别之区

往往是唱给远行的人听的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赵明成其实出去找古玩都是短期旅行比如写这首诗的时候按照赵明成自己的做法说法他是在寺庙里留宿了两夜然后就回家了

那么不太至于丈夫就出门两天好家伙妻子在家就开始唱阳关这实在有些贼所思那么我们刚刚谈了这么多李清照的生平也不像是他会做出来的事情

但是为了让这首感伤之词符合逻辑近来又有学者提出这首词的时间其实错了它并不是赵明成在外留宿两页写的而是赵明成远行外放的时候写的这样赵明成就是长途远行那么李清照的情绪就符合逻辑了

但是我们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首词它的主人公压根就不是李清照呢如果我们通过代言体的视角去解读那么这个主人公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文学形象是历史上刘勇欧阳修秦冠几乎所有宋代男性词人笔下都能够轻易找到为爱人离去而伤心的阅女形象

所以我们应该承认李清照与同时代的男作家一样他有能力虚构文学形象 杜撰事件情节尽管她是男性文人圈中的唯一女性但并不意味着她一定要以自传题写作

其他作家并不如此,男词人常以代言体填词,李清照为什么不可以呢?进而,人们常把词人李清照设想成赵明成的贤妻,严格制约她的创作主题,进而将她的文学个性和自我形象简化为赵明成之妻这一唯一身份,这对任何妇女都不公平,而对才女李清照而言尤为如此。

但是绝大多数关于李清照的文学批评却恰恰是这么做的 6. 结语李清照对文学的热情汹涌过一切

在本次播客最后 我想谈谈李清照 给我留下的印象在后世构建的重重叠叠的李清照形象背后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文学的坚持和热爱

从他的幼年到结婚到南下逃难到晚年不管人生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一直在进行创作从来没有停滞过而正是这些经历造成了他写作风格的丰富性而也是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他

李清照在她的文章中透露了自己生平的诸多遭遇她与赵明诚的早年婚姻丈夫与日俱增的收藏爱好来周重逢时她的落寞丈夫临终前不曾嘱咐后事

她奉命照看藏品而招致盗賊以及無恥之徒的趁火打劫她在假僅數週後便起訴新的丈夫毅然離婚這也使她自己羞愧難當但是同樣令人難忘的是李清照離異後的表現她重拾就業 重新又開始寫作 找回自己決心以公開的文學創作再次贏得世人的尊重

而《易安慈》更記錄下了作者多年來所經歷的坎坷自始至終伴隨著詞人的生命軌跡而從未間斷當時的讀者已經意識到《易安慈》的傑出非凡儘管他們不願承認一名弱女子竟有如此才華這位奇女子兼會業文人便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她的文字自有其耀眼而持久的光華足以流傳後世

李清照不仅写诗作词 也写文学评价在此论中 李清照的词学批评别开生面一方面 他不否认词是悲俗文体并将之与学识 斯文两相对峙另一方面 他坚持词体独有的韵律特征

指出众词家在这方面乏善可称而真正能够领会此中精妙的知音又寥寥无几他还指出一群男性文人尝试填词却自取其辱因其修养气质与词体创作并不相称

李清照的一生历经坎坷过境千帆但提起她我还是不由会想起那个在城头踏雪寻找创作灵感的女性会想到战乱纷飞逃难中在南下的渡船上历经风涛之险她依然望着星河写诗她想象和天地对话

当上天问他要往何处去他的灵魂归属在何方时他直言道学诗漫有惊人剧九万里风同正举风休住同舟吹曲三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