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声音|摄影师王轶庶,作家杨潇 主播|单读主编吴琦 每到年末,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回望这一年——年初立的 flag 完成了吗?这一年收获了什么呢?哪个时刻最难忘? 自己还没有答案,手机相册常常快我们一步,抢先筛选出年度回忆。 新年的烟火、街边偶遇的流浪猫、菜市场的蔬果、生日的蛋糕……手机已经成为我们器官的延长线,方寸屏幕里的相册记录下的每个瞬间,成了比记忆更靠谱的备忘录。 过去,“按图索骥”似乎是独属于摄影师的浪漫。现在,手机摄影已经成为日常,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拍照、表达自己。“大众传播”消失了,但真正的大众出现了。每个人关于自我和生活的叙述,都由他们自己完成。 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以“人人都是创作者——我们的 2021”为主题的2021 vivo VISION+影像年展现场,播客“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与摄影师王轶庶、作家杨潇一起,提前进入了全球创作者的“手机相册”并录制了本期节目, 流连于这个巨大的记忆容器之中,那些逝去的感受和思考都被影像唤醒:时间一晃而过,我们究竟是如何度过了 2021? |本期声音|
|方法论| 01:22 看展之后:我们的 2021,一个巨大的记忆容器 03:05 作家杨潇:在现场才能感受到的“妙” 04:34 摄影师王轶庶:个体记忆汇聚在一起,让我想起了《黑客帝国》 05:54 文字工作者 57:被影像创作者镜头下的叙事线索吸引 09:08 当我们看摄影展时,如何分辨哪些是更好的作品 ——王轶庶:视觉第一,文字第二 10:20 摄影最有意思的是能给人带来想象空间 ——“这就是 2021,在未知的水域上孤独地行进” 12:03 好奇:摄影师的“语境”是什么? 13:43 这几年摄影的变化:编辑性与作者性的此消彼长 ——手机摄影热时代:如果你拍得足够好,一定会被注意到 15:20 影像作品的“金线”是什么? 16:45 王轶庶:摄影很难靠一张照片即获得认可 17:28 杨潇:类比非虚构,创作者的作用很重要 18:16 人人都用手机拍照之后,绝妙与唯一瞬间性即被消解 ——突发事件中,路人甲“粗糙”的镜头语言更有真实感 19:35 好的影像或文字,都能使人抵达“妙”的状态 24:50 归档这一年,个人记忆与公共记忆的边界变得模糊 26:14 生病之后才发现:聚焦当下,多停留、多感受 27:40 公共世界发生的断裂与变化正强作用于个人对内在秩序的控制 29:18 2021 的个人困境:自己卷自己,生活密度变得非常大 30:35 杨潇:小说和散文帮我疏解,稀释高密度的生活 31:09 王轶庶:我更喜欢这个公共记忆相对自由的时代 39:05“手机变成了人的器官” 39:58 个人层面上,如何编织备忘记忆 ——手机拍照、写日记、聊播客 48:08 从公共意义上去记录一年,还有什么避免失忆的方式? ——每一个行业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记忆 51:14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作为不在场的摄影师,有何感受? ——“拍照片一定要身临其境” 52:15 摄影越来越艺术化,记录的功能已经交给手机 52:42 大众传播在消失,但是真正的大众出现了 53:34 今天,创作者在重新分布 55:06 开放的问题:如何描述你的 2021? 55:38 渴望停歇的 57:“风雨总是突如其来,但无论如何它总有停歇的时候” 58:58 尝试接受与习惯的杨潇:我必须让自己好好呼吸 1:01:30 摄影师王轶庶:拯救我们的办法就是做一些尽可能好的事,让这个事情能够覆盖掉时间,把时间成为一个背景音 |57 请回答| 1:04:04 冬天很长:看到之前在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57老师自己拍摄了一组作家群像的胶片,所以这一年是开始对摄影有关心了吗?是有什么契机或者说想法吗? 1:06:56 无意识:今年好像也是一个被加速的年份,还没回过神来竟已经到了12月,想问 57 老师会怎么做自己的年终总结?另外,总结真的有用吗?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1860-1904),俄国短篇小说家、剧作家 冯唐,诗人、作家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郭爽,小说家,最近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月球》 威斯坦·休·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美国-英国诗人,文学家 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1919-1987),犹太裔意大利化学家、小说家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捷克小说家 陈杰,《新京报》首席记者,纪实摄影师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李海鹏,媒体人、作家 乔纳斯·本迪克森(Jonas Bendiksen),挪威纪实摄影师,2021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评委 马丁·帕尔(Martin Parr),英国纪实摄影师,2021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评委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著 《鲁迅全集》,鲁迅著,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 《野草》,鲁迅著 《记忆的七宗罪》,[美]丹尼尔·夏科特,李安龙译 《单读 25·争夺记忆》,吴琦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美]戴维·加洛克编 《好的故事》,鲁迅著,收入于《鲁迅全集》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 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导演:莉莉·沃卓斯基(Lilly Wachowski)/ 拉娜·沃卓斯基(Lana Wachowski) -谈话中提到的摄影作品及展览 2021 vivo VISION+影像年展,以“人人都是创作者——我们的 2021”为主题,希望通过线下的影像空间,回顾过去一年创作者用手机镜头记录下的影像,以具有强烈参与感的形式串联,展现 VISION+全年的实践成果,让好的影像作品被看见,让背后的创作精神被激励。 《人类一家》(The Family of Man),1995 年由爱德华·史泰兴(Edward Steichen)策划的大型摄影团体展。 《夜游重庆》,Pa erduo,2021 vivo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夜景单元优胜奖作品。 《大雨滂沱的夜晚》,李博文,2021 vivo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夜景单元优胜奖作品。 《一个秋天的故事》,乔纳斯·本迪克森,使用 vivo X70 Pro+拍摄。 -其他 《从先锋到守望者:21 世纪中国小说》,文学批评家许子东的音频节目。 “风雨总是突如其来,但无论如何,它总有停歇的时候。”出自杨庆导演使用 vivo X50 Pro+拍摄的超短片《当我们决定放弃的夜晚》。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 @五七 @王轶庶 @杨潇在西南大后方,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同样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螺丝在拧紧」将在每个月的某些周四不定期上线,期待下次再一起拧螺丝! |特别提示| 以“人人都是创作者——我们的 2021”为主题的 2021 vivo VISION+影像年展于 12 月 6 日- 22 日期间,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持续展出。 影展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读者朋友如去观展,可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入口处右侧售票窗口和工作人员报暗号“单向空间”,将有机会获得限量版影展纪念周边一份(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牟彤、cc 文字编辑:张迪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李璐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