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信息
1.《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39923/)
-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英国科学与科普作家,《自然》期刊特约顾问编辑。他在牛津大学主修化学,后来又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所著的社会物理学著作《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2004)获英国安万特科学图书大奖,另外还著有《牛津通识读本:分子》(2003)、《为帝国服务:希特勒时期为物理学真谛而战》(2014)、《图案密码:大自然的艺术与科学》(2016)等多部作品。
- 青金石,最古老的矿物质颜料之一,经研磨制成群青颜料。群青(Ultramarine),是一种蓝色颜料,主要成分为双硅酸铝盐和钠盐以及其他一些硫化物或硫酸盐,出现在自然情况下生成的近似成分的青金石。圣母玛丽亚长袍的代表色。
4.铅白是一种从铅提取的合成无机色料,有毒性。是一种完全不透明的永久型色料,呈暖白色,具有快干、与其他颜料容易混合等特点,因为其着色度低,所以与其他色料混合后只稍许降低色彩的浓度。锌白,覆盖力不强,时间长容易开裂。钛白,铅白的代替色。
5.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是蓝色系之一,在中国常简称为克莱因蓝。因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首次混合而成申到专利而得名。伊夫·克莱因早期的事业中广泛地运用克莱因蓝,直到1958年,克莱因开始一系列以克莱因蓝为主要单色题材的艺术品。他让模特儿赤裸身体,染上国际奇连蓝颜料,滚动在空白的帆布中。6.
6.印度黄颜料是在15世纪从波斯传入印度的,并且在1780年开始有在欧洲使用的记录。这种颜料散发着一种恶臭,但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据传在印度孟加拉邦的一个小城,人们用特殊的方法养着一小群牛,大部分是母牛,这些牛仅被喂以芒果叶和水,因此尿出来的尿呈亮橙黄色。这样的尿被收集起来,加热产生沉淀,干燥后被制成小砣的色素;然后运往欧洲,再经纯化加工成为品牌颜料。但这一广为人知的说法并没有实际证据能证实。
7.湿壁画(fresco buon),原意是“新鲜”,是一种十分耐久的壁饰绘画,泛指在铺上灰泥的墙壁及天花板上绘画的画作,14-16世纪时所形成于意大利。通常是先在墙壁上抹上几层灰泥,有时多达四层。在倒数第二层(意大利文:arricciato,意为粗抹)上勾出要画的图形(即初步轮廓,意大利文:sinopia,义为草底)。然后刷最后一层石灰浆(意大利文:intonaco,意为刷灰)。研磨好的干粉颜料掺入清水,制成水性颜料,趁石灰浆未干前,再将颜料涂在刚抹在墙壁表面的湿灰泥,刷灰面积够一天的工作(意大利文:giornata,意为一日量),再等待灰泥干燥凝固之后,便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其缺点是干得很快,绘图者动作必须很快。为了避免与灰泥层的石灰发生化学反应,某些色彩必须干涂(secco)上去;许多画面的细节也都采用这种处理办法。干壁画(fresco secco)并不像湿壁画那样与灰泥层牢固地凝为一体,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剥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F%95%E5%A3%81%E7%95%AB)
8.蛋彩画(又称坦培拉,英文:Tempera或Egg Tempera),是15世纪的欧洲绘画方式,盛行于文艺复兴初期,主要是将鸡蛋混入绘画颜料当中来绘画,有很多种混合方式。蛋彩画颜料干的时间非常快,因此绘画技巧是一次只上一点点、薄薄的一层,并尽量使用十字型笔触(cross-hatching)。在蛋彩画没干时,颜色非常浅、干了之后、就会变得深色而带有光泽,色彩层次丰富、透明。蛋彩画往往被运用在薄薄的半透明和全透明的图案中,因为当蛋彩颜料干了之后,就会造成矇眬而柔和的效果,正因为它不能像油画一样反复涂上厚厚的油彩,蛋彩画很少能像油画画出非常深的深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B%8B%E5%BD%A9%E7%95%AB)
9.点彩画派(又称点描派;英文:Pointillism)是一种用很粗的彩点堆砌,创造整体形象的油画绘画方法,创始人是秀拉和希涅克,此名称是来源于1880年代的艺术批评家们对他们绘画的讽刺,现在则成为一个正式名称。点彩画派又称新印象主义,也叫分色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了创始人外,还包括毕沙罗等人。点彩画派的画家反对在画板上调色的绘画方法,他们只用四原色来作画,用色点堆砌,如同电视机显像的原理一样,利用人类视网膜分辨率低的特性,使人感觉出一个整体形象。
10.油画颜料以油作为媒介,干燥时间长,颜色间的融合柔顺。丙烯,以水作为媒介,能快速干燥。采用聚丙烯酸乳液为粘合剂,主要组分是聚合物和水,聚合物含量为45%、水和其它物质为55%,微小的固体颗粒直径为0.1um-0.2um,不溶于水,但能分散悬浮在水中。
11.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德语: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德国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及艺术理论家。他在二十多岁时高水准的木刻版画就已经使他称誉欧洲,一般也认为他是北方文艺复兴中最好的艺术家。丢勒借由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认识,将罗马神话带进欧洲北方的艺术,这也使他成为北方文艺复兴中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而他也有许多的理论,其中包括了数学定理、透视及头身比例等。
12.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约1267年-1337年1月8日)意大利画家与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西方绘画之父"。在英文称呼就如同中文一样,只称他为Giotto,乔托。艺术史家认为乔托应为他的真名,而非Ambrogio(Ambrogiotto)或Angelo(Angiolotto)的缩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6%AC%E6%89%98%C2%B7%E8%BF%AA%C2%B7%E9%82%A6%E5%A4%9A%E7%B4%8D)
13.阿佩莱斯(Apelles),约活动于前4世纪前后。古希腊画师之一,后移居以弗所,先后在科林斯、雅典以及佩拉的马其顿宫廷从事创作(效力于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大帝)。他是最著名且最受赞美的希腊画师,主要以肖像画闻名。最著名的绘画作品为《跃出海面的阿佛洛狄忒》。迄今所知,他的其他作品包括《携有霹雳的亚历山大》及一幅自画像(为史载最早)。他还著有关绘画的专著,但其作品均已失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4%BD%A9%E8%8E%B1%E6%96%AF)
14.提香(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约1488/ 1490年– 1576年8月27日),英语系国家常称呼为提香(Titian),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瓦尼·贝利尼的画室学画,与画家乔尔乔内是同学。在提香所处的时代,他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画家之一,兼工肖像画、风景画及神话、宗教主题的历史画。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F%90%E9%BD%8A%E5%AE%89%E8%AB%BE%C2%B7%E7%B6%AD%E4%BC%BD%E7%95%A5)
16.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巴洛克绘画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主要人物,被称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A6%E5%8B%83%E6%9C%97)
17.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是一位17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他毕生工作生活于荷兰的代尔夫特(Delft),有时也被称为代尔夫特的维米尔(Vermeer van Delft)。维米尔与伦勃朗经常一同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有透明的用色、严谨的构图、以及对光影的巧妙运用。维米尔善于精细地描绘一个限定的空间,优美地表现出物体本身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的真实感与质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9%AC%C2%B7%E5%BC%97%E7%BE%8E%E5%B0%94)
18.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简称J·M·W·特纳(J. M. W. Turner)或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又译透纳,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水彩画家和版画家,他的作品对后期的印象派绘画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在18世纪历史画为主流的画坛上,其作品并不受重视,但在现代则公认他是非常伟大的风景画家。
19.特纳的《尤利西斯嘲弄波吕斐摩斯》(1829)首次面世时受到某些人的嘲笑,一位评论家称其“着色疯狂”。
20.欧仁·德拉克拉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C%A7%E4%BB%81%C2%B7%E5%BE%B7%E6%8B%89%E5%85%8B%E7%BD%97%E7%93%A6)
21.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一位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及版画家。马蒂斯与毕加索、马歇尔·杜尚一起为20世纪初的造型艺术带来巨大变革。他也是野兽派的领袖。野兽派主张印象主义的理论,促成了20世纪第一次的艺术运动。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就是马蒂斯的风格。风趣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及轻松的主题就是令他成名的特点,也使得其成为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5%88%A9%C2%B7%E9%A9%AC%E8%92%82%E6%96%AF)
22.马克·罗斯科 (Mark Rothko,1903年9月25日-1970年2月25日),生于沙俄时代的拉脱维亚,1910 移民美国。年青时以兼职赚取费用求学,当过演员、场记、画家、侍者。1929年成为一所犹太教会的兼职教师,也是表现主义时的创始成员。后因患病、沮丧、忧郁、酗酒及服用过量镇定剂和抗忧郁药物,导致于1970年切断静脉自杀身亡。尽管他本人排斥被打上流派分类的标签,但他的作品和画风依然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典范之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85%8B%C2%B7%E7%BD%97%E6%96%AF%E7%A7%91)
23.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进莫斯科大学后,就读法律和经济学。1896年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写生,素描和解剖学),在俄国革命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为前卫艺术与官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国,从1922年在包豪斯开始任教,1928年加入德国国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此后定居法国,在1939年加入法国国籍,1941年法国被纳粹占领,康定斯基没有选择前往美国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巴黎近郊的塞纳的内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3%A6%E8%A5%BF%E9%87%8C%C2%B7%E5%BA%B7%E5%AE%9A%E6%96%AF%E5%9F%BA)
24.约翰·伊登(Johannes Itten,1888年11月11日-1967年3月25日),瑞士表现主义画家、设计师、教师、作家和理论家;与德裔美籍画家利奥尼·费宁格和德国雕塑家格哈德·马可斯,在德国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的领导下,为魏玛包豪斯的核心成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84%E7%BF%B0%C2%B7%E4%BC%8A%E7%99%BB)
25.恩斯特·汉斯·约瑟夫·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年3月30日-2001年11月3日),英国艺术史学家与艺术理论家。其代表作包括《艺术的故事》、《艺术与幻觉》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1%A9%E6%96%AF%E7%89%B9%C2%B7%E8%B4%A1%E5%B8%83%E9%87%8C%E5%B8%8C)
26.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瑞士-法国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雕塑家、画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他和巴克敏斯特·富勒、密斯·凡·德罗并称为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勒·柯布西耶致力于让居住在拥挤都市的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在都市计划有相关的影响,也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创始成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B%92%C2%B7%E6%9F%AF%E5%B8%83%E8%A5%BF%E8%80%B6)
延伸阅读
1.四原色,黑白红黄。Vox 视频 The surprising pattern behind color names around the worl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qZR3pqMjg)
2.歌德的《颜色论》,1810年出版发行。
3.《颜色的故事》,作者维多利亚·芬利从小痴迷色彩,自童年时代就立志探究每一种颜色的起源与变迁。她在阅读大量有关色彩的书籍之后,不辞劳苦走访世界各地,寻取色彩的第一手资料,足迹遍及南美、澳大利亚、阿富汗、伊朗、印度等地,她甚至到过中国的敦煌和法门寺。沿途的发现常常让她大吃一惊:洋红原本出自南美洲仙人掌上的一种寄生虫——胭脂虫的鲜血,而昂贵的紫色则来自海蜗牛的眼泪!她在讲述每一种色彩的来龙去脉的同时,又穿插进旅途中的逸闻趣事,使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一次轻松迷人、多姿多彩的色彩旅行。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23917/)
4.《色彩构成》,作者约瑟夫·亚伯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及教育家之一。原籍德国,早年任教于包豪斯艺术学院,后因躲避纳粹的迫害于1933年移民美国,在黑山学院任教16年,1950年加入耶鲁大学,担任设计学院主席。他于1968年被选入国立艺术和文学学院,且是耶鲁大学的艺术名誉教授,,直到1976年逝世为止。 亚伯斯说:“我没教过艺术,我教的是哲学;我没教过绘画,我教的是观看。”他要学生打开视野,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追求最简介、最清澈的形式,让生活更真实,更精粹,影响了全世界的现代艺术的教育观念。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565990/)
5.《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作者于非闇,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颜色、颜料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是中国第一流的工笔重彩画家,在中国传统颜色、颜料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极高的追求与丰富的经验。本书对传世文献做了通盘梳理,又阐述了作者本人目验晋唐宋元名迹后加以实践所得的种种新知。作者在书中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自己研漂、使用颜料的多项秘技,比如清代基本失传的槐花水调合石绿的方法,用竹筒澄漂朱砂、石青的方法,使用铁朱、蛤粉的技法,临摹宋元画作的敷色与绢本衬背技法等。如果不是于非闇当年留下这部详尽阐释中国传统颜色的作品,那么许多古代颜色、颜料的技法,也就永远湮没。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7369/?from=tag)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503584/)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319853/)
Special Guest: 周翊.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