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想跟大伙儿讲讲我是谁,为什么有这档节目,为什么敢起这个名字以及我想通过这个节目聊点什么和跟谁聊。 首先,我是Eve(李倩)。作为一个85后女性,我有一堆的标签,自己也在跟这些标签和标签背后的社会含义做斗争和妥协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阶段性自己的目标和活法。我来自河南一个地级市(950w人口,说起来跟上海常驻人口比差不多了),单身未婚,没有孩子,连续创业者,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打拼了一个阶段性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的生活,两个博士学位,一个毕业,一个在读,有一段稳定但波折不断的感情,一个爱的咬牙切齿的男朋友。这种“超三高”的标签,让我不断地在跟老家,周围人做抗争和解释。最后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对独特的价值观来自洽自己的生活——百岁人生,多段生活,终身学习,相伴但独立的感情等等。 但这种“斗争”和坚持是不容易的,我希望能遇见同路人。 第二,关于这档节目。看封面和名字,懂的就都懂了。波伏娃和金斯伯格,两位女权主义先驱,虽然有不同的三观,但确实各自在各自的时代创造了令后来女性——诸如我辈可学习的人生和事业。虽然有点大言不惭,但我希望能在这个小小的栏目中,以两位女性为先导,展现和介绍像他们一样的更多女性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和事业,让他们成为我们活法的指导和思考。毕竟:和去世的人沟通,是最有价值的(海明威如是说)。 第三:节目讲什么。我确实纠结了很久,内容方向也调整了很多。最早我希望能做跟90后女性朋友的沟通,给她们答疑解惑或者彼此讨论,但我发现我并没有资格和立场去说三道四,毕竟我的价值观也仅代表一部分女性。后来,我又考虑去做多人的访谈,但在起步阶段,我自己还没找到节目未来“听友”的时候,找人去谈,好像也不负责任。而当我开始坐进复旦教室上第一节课后的时候,我知道我想怎么做了。我准备SOLO(当然,有我们BeyondPod发起人——艾勇的支持)这个节目,大约三条线: 第一条线:是我读博士各种课题的结合。我的博士就是研究人口,研究两性,研究家庭,研究女性健康的,这些既是我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范围,也将是我播客的话题。我会把读书过程中,对这些话题的思考和研究综述,做口语化的总结,分享出来。比如,西方性学研究的历史,中国形婚现象的观察等。 第二条线:对热点或(我能观察到的)一些发生在中国女性问题上的反思和考虑。大家知道,女性研究和女权研究发生发端于美国和欧洲大陆,中国有很多问题大家的思考方向和现象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为什么堕胎在美国那么火而在中国,甚至都不成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ME TOO运动?等等 第三条线:就是这些优秀女性和优秀书籍,电影和文学作品的介绍了(可能还会有些男性),如封面上这两位,日本的小野千鹤子,李银河等,还有如《单身社会》,《她们》等这些我觉得女生一定要看的作品的介绍。 我希望邀请的你们是谁? 其实,能看到这里的朋友,你们一定就是我希望邀请的了。无论其性别,年纪,来自何方,我希望构筑一个场域,在这里,我们能聊关于女性,关于两性,关于未来可能性的一切话题。 期待你的加入。 如果您,身在其中,有不同的体验,请留言告诉我们;如果您置身事外,有想了解的问题,也可以留言。 想跟我们主播和嘉宾深入交流的朋友 欢迎添加小助理vx进群: BeyondPod2021 记得备注:第二性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女性研究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连续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艾勇,「BeyondPod 超声播」发起人,播客「DTC Lab」主理人 【时间轴】 00:18 我是谁?怎么识别我是哪个? 02:42 为什么会关注女性研究或女性问题? 05:55 为什么选择播客作为分享的渠道? 08:47 我希望未来加入的朋友是哪些? 12:15 在我眼里,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比较权威和有价值的女性研究,话题或内容? 20:38 为什么要读第二个,社会-人口学的博士?怎么去申请和选择一个博士(方向)? 24:30 为什么在中国更有必要去看待和重视女性问题,尤其作为个人? 25:59 这档播客会怎么做?关注哪些内容? 31:03 作为主理人,我预计或期待会有怎样的反馈 【BGM】 Never Stop Believing In You (Instrumental Version) - Courses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