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35 PUA算家庭暴力吗?性别歧视与受害者研究

35 PUA算家庭暴力吗?性别歧视与受害者研究

2024/6/4
logo of podcast 空井效应

空井效应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R
Rika
不臣
小井
Topics
小井:作为精神科医生,关注精神心理健康,探讨家庭暴力议题。 不臣:犯罪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性别歧视对亲密关系暴力的影响。其研究表明,性别歧视程度越高的女性,越容易接受伴侣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性别歧视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成为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 Rika:青年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家庭暴力,指出法律对精神伤害的认定较为严格,需要确凿证据;家暴在法律上不构成单独罪名,而是通过故意伤害罪、虐待罪、侮辱罪等罪名来处理;家暴的认定需要持续的证据积累,而非单次事件;报警或寻求法律援助本身可以对施暴者起到震慑作用。 不臣: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和心理学是三个不同的学科,各有侧重。应将家暴定义扩展到所有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而非仅限于婚姻关系。“家暴”英文原词domestic violence 指的是家庭内部暴力,现多用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亲密关系伴侣暴力)代替。PUA和煤气灯效应都属于亲密关系暴力。国外对亲密关系暴力的定义较为广泛,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Rika:法学领域对家暴的定义相对保守,倾向于缩小其范围。法律对精神伤害的认定较为限制,需要以结果论(例如医药费)作为支撑。法律上,家暴包括肉体摧残、精神迫害、虐待体罚、经济虐待等多种形式。轻伤的认定标准较为严格,需要造成无法修复的持续性损伤或后遗症。在婚姻案件中,家暴认定可以为受害方在离婚诉讼中争取更多优势。涉及家暴的案件可能同时涉及民事和刑事责任,可以由一个律师同时处理。 小井:对处于“糊涂幸福”状态的家暴受害者,应以尊重和支持为主,而非强迫其觉醒。许多家暴受害者选择继续留在家暴关系中,是因为缺乏经济独立和生存能力。帮助家暴受害者摆脱困境,需要提供切实的物质和技能支持,而非空泛的劝说。 小井:作为节目的主持人,引导讨论,并分享自身在精神病院工作的经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因果关系认定有深入的理解。 不臣:分享其研究结果,指出性别歧视与支持亲密关系中使用暴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且主要体现在女性参与者身上;研究还显示,性别歧视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成为亲密关系暴力中的受害者;遭受亲密关系暴力的男性受害者更容易出现精神健康问题,且更难以走出阴影;部分人格特征(如回避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成为受害者,但这只是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群体和个体之间可以互相影响;生理性别是先天的,而社会化的性别认知是后天形成的。 Rika:从法律角度提供家暴受害者实用建议,包括及时拍照留存证据、保留报警记录、伤情鉴定报告等;申请告诫书可以对施暴者起到震慑作用;家暴的认定需要持续的证据积累,而非单次事件;报警或寻求法律援助本身可以对施暴者起到震慑作用,即使无法立即结束关系;家暴受害者往往难以割舍其社会关系,特别是涉及孩子的情况下。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什么是亲密关系暴力(IPV),它与传统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有何不同?

亲密关系暴力(IPV)是指亲密关系中的任何一方对另一方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行为,包括男女朋友、同居伴侣等,而传统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通常指婚姻或同居家庭内部的暴力行为。IPV的定义更广泛,旨在为更多受害者提供支持和法律保护。

PUA是否属于亲密关系暴力?

是的,PUA(Pick-Up Artist)中的心理操控、打压自尊、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等行为属于亲密关系暴力。这些行为通过心理操控和认知扭曲,使受害者感到不适或自我怀疑,符合亲密关系暴力的定义。

在法律上,如何证明精神伤害?

法律上证明精神伤害较为困难,通常需要三甲医院的诊断证明、医药费记录等作为损害结果的证据。仅凭心理学专家的意见或证明通常不足以作为法律依据,法院更倾向于以实际损害结果为依据进行认定。

性别歧视与亲密关系暴力之间有何关联?

研究表明,性别歧视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支持在亲密关系中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女性中,性别歧视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接受伴侣使用暴力。此外,性别歧视程度高的个体,无论男女,都更容易成为亲密关系暴力的受害者。

男性在亲密关系暴力中的受害情况有何特点?

男性受害者在遭受亲密关系暴力后,比女性受害者更难走出阴影,即使暴力程度较低,他们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这可能与传统男性气质的受损有关,男性对性侵害等行为的敏感度更高。

如何为家暴受害者提供实际支持?

为家暴受害者提供实际支持包括帮助他们获得经济独立、提供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单纯劝受害者离开施暴者而不提供实际帮助可能无效,甚至可能加剧他们的困境。报警、留存证据(如照片、医疗报告、告诫书等)也是重要的支持手段。

家暴受害者为何难以离开施暴者?

家暴受害者难以离开施暴者的原因包括经济依赖、缺乏社会支持、丧失独立生存能力等。许多受害者因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中,失去了社会化的技能和经济来源,离开施暴者可能意味着无法生存。

法律上如何认定家暴?

法律上认定家暴需要持续的证据,如多次报警记录、伤情鉴定报告、告诫书等。单次暴力行为通常不被认定为家暴,只有在多次暴力行为发生后,法院才会认定为家暴。家暴在民事案件中可能影响离婚判决,但在刑事案件中则涉及故意伤害罪等。

如何帮助家暴受害者觉醒性别歧视意识?

帮助家暴受害者觉醒性别歧视意识需要提供教育和支持,推荐相关书籍、博主或资源。然而,觉醒过程应尊重受害者的节奏,避免苛责。提供实际帮助(如经济支持、法律援助)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更为有效。

家暴受害者留存证据时应注意哪些细节?

家暴受害者留存证据时应注意拍摄受伤部位的同时拍摄脸部,确保证据的关联性。医疗报告、报警记录、告诫书等也应完整保存。视频证据虽更好,但照片已足够。报警时需记录警员姓名、警号及所属派出所,以便后续联系。

Chapters
本期节目讨论亲密关系暴力的定义,特别是PUA是否属于亲密关系暴力,以及如何取证。嘉宾们从domestic violence到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的定义转变入手,探讨了不同学科对暴力的定义,以及法律层面如何界定精神和肉体伤害。
  • 亲密关系暴力的定义已从domestic violence扩展到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涵盖更广泛的亲密关系。
  • PUA等心理操控行为属于亲密关系暴力,但取证存在挑战。
  • 家暴案件可能涉及民事和刑事两种层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大家收听空井效应!我们是一档关注精神心理健康的科普访谈类节目,由精神科医生小井担任主播,希望可以收集大家的故事引起对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视。

本期节目的采访嘉宾是犯罪学硕士不臣老师,和魔都青年律师Rika老师。我们从不臣的课题**《性别歧视与家庭暴力受害者》**聊起,温习了一些与女性主义相关的观点,并探讨了特定的人格特质在亲密关系暴力事件中的存在形式。

什么是家暴?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家暴?对待受害者研究,我们该是怎样一个态度?又该如何为家暴受害者提供解决方案?

——欢迎您在本期节目中找到答案。

时间轴:

Part 1 // 亲密关系暴力的背景知识

1:00 嘉宾背景简介:什么是犯罪学领域的受害者研究?

3:27 从domestic violence到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家暴的范围

6:32 暴力的定义:PUA属于亲密关系暴力吗?如何取证?

16:58 家暴属于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可以交给一个律师处理吗?

Part2 // 亲密关系暴力与性别歧视

20:34 性别歧视程度高的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伴侣用暴力解决问题

28:00 有毒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

33:57阳刚受损时:男性受害者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6:54 人格的可变性:社会心理学认为人可以互相触动

Part3 // 作为支持者/亲历者,对抗家庭暴力

40:29 如何觉醒性别歧视意识?催促觉醒是一种苛责嘛?

46:36 为什么不割舍?家暴受害者需要实际的支持

51:34 法律上的小建议:留存视频、告诫书,报警对孩子会有影响吗?

56:23 就算暂时无法离开,求助本身可以震慑施暴者

50:52 保护自己才是保护家庭,爱人先爱己

本期主播&嘉宾

小井:精神病院住院医师,下班以后更新《空井效应》,最近不想剪节目只想钓鱼。

不臣:海外犯罪学硕士,目前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下班以后写大女主网文,至今为爱发电。

rika:年纪轻轻就提拔到管理层的青年律师,经常不能下班,没有业余生活。

剪辑&后期 小井+夏虫

配乐:LABOUR(the cacophony)-Paris Paloma

听友群:kongjing_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