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 Tomlinson is credited with the invention of email. In 1971, he developed a mail program called SNDMSG based on the FC196 mailbox protocol, which allowed messages to be sent between computers on the ARPANET. This innovation marked the birth of email, a foundational technology of the internet.
The first message sent over the ARPANET was 'LO'. It was significant because it marked the first successful attempt a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computers on the network, even though the system crashed after the first two letters were transmitted. This event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in networked communication.
RFC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ail by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discussing and standardizing email protocols. Early email protocols, such as the FC196 mailbox protocol, were developed through RFC discussions. This collaborative process helped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al standards for email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The first email sent from China to Germany, titled 'Over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marked China's entry into the global internet community. Sent on September 20, 1987, it wa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China's internet history, demonstrating the country's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international networks despite technical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The development of email protocols like SMTP, POP3, and IMAP standardized email communication, making it reliable and widely accessible. SMTP enabled the sending of emails, while POP3 and IMAP allowed users to retrieve and manage their emails from servers. These protocols became the backbone of internet email, facilitating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China faced several challenges in establishing its first international email connection, including technical incompatibility, political restrictions, and high costs. The connection relied on German technology and funding, and emails had to be routed through Germany, incurring significant expenses. Additionally, the U.S. initially only allowed the connection as a temporary experiment, further complicating the process.
欢迎和我们一起穿越时间长河探索计算机软件改变世界的璀璨时刻冯诺依曼与第一台计算机 1945 年 IBM 的主机时代
1970 年代 We in the IBM company face the same challenge as you doThe development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systemson a corporate wide basis for the 1970s 桌面软件时代的微软 1990 年代 Windows 95 is so easyEven a talk show host can figure it out
互联网时代的谷歌 2000 年 iPhone 时刻 2007 年
阿里巴巴引领电子商务 2014 年 Chad GPT 2023 年
欢迎收听原创史诗故事广播节目超越代码软件史上的璀璨时刻第十六集互联网信使电子邮件的诞生与发展欢迎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 1998 年由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主演的美国浪漫喜剧电影《电子情书》中的一个片段
你可能还会记得拨号上网时那个熟悉的声音以及男女主人公通过电子邮件互诉中场的温情场景不禁回想起我们刚刚接触电子邮件的那种新鲜感为了追溯电子邮件的历史让我们先把时间线调回到上期节目提到的阿帕网首次联通的那个时刻
1969 年 10 月 29 日晚上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主工程大楼 3420 房间中一位学生程序员查理·克莱恩正准备从他使用的 SDS Sigma-7 计算机发送一条信息到斯坦福大学研究所的 SDS 940 机器上和上期我们谈到的温特瑟夫一样克莱恩也是伦纳德·克莱因·洛克教授项目组中的一位同学
晚上 10 点 30 分他当时希望做的事情只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计算机而登录需要的指令就是 Login 但当他输入完 L 和 O 字母对方也成功接收到以后整个系统突然就崩溃了因此 APA 网上传输的第一条消息实际上是 LO 大约一个小时后当系统修复完成后完整的 Login 单词才被成功传输
1969 年底,伴随着 UCLA、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四个节点的接入,阿帕王也正式投入运行。
起初用户只能在 APA 网上传输文件随后他们又添加了一个新的功能将计算机的实用性提升到了新的水平这个杀手级的应用就是电子邮件
在阿帕网建设的早期 IPTO 的负责人利克莱德在 1968 年为网络小组招募成员的一次谈话中就提到过计算机之间应该实现一种类似电子邮件的技术他希望将阿帕网中的所有计算机都连接在一起看看它们彼此之间可以说些什么内容那时分时系统内的信息分享主要是通过文件方式
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 CTSS 系统就允许用户从远程终端拨号登录并将文件在线存储到磁盘上当不同的用户想要互相传递消息时和今天很多人设置文件夹的习惯一样他们就会创建名称类似于给谁谁的文件夹并将它放在公共文件的目录中当接收者从其他终端登录后就可以到这个目录中获取这个文件
后来,几位编程人员提出了一个名为 CTSS Mail 的命令,来解决用户之间最小文件的共享问题。他们希望在分时系统中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公共功能来支持某个用户向其他用户发送消息。到了 1965 年夏天,诺埃尔·莫里斯和汤姆·范弗莱克就为 CTSS 编写了这个 Mail 命令。
但管理层却认为使用 CTSS 发送信件是对计算机资源的浪费。但后来,对于 CTSS 的运维人员来讲,他们确实也需要一种工具来通知信息,例如用户何时完成了磁带操作。这样,没有命令也就成为 MIT CTSS 的正式命令。
在后来大多数的分时系统也都仿照 CTSS 在内部开发了类似的消息发送功能但各个系统之间是相互不兼容的它只是属于某个机器内部的一种专用的简易邮件系统对于那种可以支持在不同计算机上相互发送邮件的系统就成为了阿帕网最早提出的应用之一所以我们可以说电子邮件真的算是互联网的亲儿子了
也是互联网上第一个杀手级应用电子邮件真正的诞生还要依赖于阿帕网的另一大工作机制 RFC 即征求意见备忘录上期节目中我们提到过 RFC 最初也是阿帕网项目的一部分
后来成为了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IETF 互联网架构委员会 IAB 以及全球计算机网络研究人员社区共同构成的官方出版渠道是早期互联网技术开发和标准制定的主要机构
最早邮件的一些协议方式就是在阿帕网的 rfc 上讨论出来的例如使用 f 号来标识用户的系统地址等等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FC196 的邮箱协议那时
一名叫做雷汤姆·林森的程序员正在为 BBM 公司的 TenX 操作系统开发程序其中包括 APA 网最早的通讯协议网络控制程序 NCPTelnet 命令以及自我复制 Creeper 和 Reaper 程序他为了解决系统间的文件传输问题于是编写了一个名为 Kynet 的传输程序在 1971 年末
他基于刚才谈到的 FC196 的邮箱协议将这个文件传输程序改为了新的邮件程序 SNDMSGBBN 公司当时有两台并排的 GenX 计算机而且都接入了 APA 网汤姆林森为了测试这个邮件程序的功能于是从一台机器向另一台机器发送了许多测试消息具体的消息内容他已经完全忘记了
当他对邮件程序的运行结果感到满意时他才告知了工作小组的其他成员向他们解释这个邮件程序是如何通过网络来发送消息的至此电子邮件算是从汤姆林森这次伟大的尝试中诞生了后来他自己这样评价道
我对这样的成就也感到自豪在当时只能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它后来确实影响到了很多人的生活
1972 年初,汤姆林森开发的这个邮件功能已经包含在 Tenex 操作系统的下一个版本中了。当时 Apac 网中很多的站点都使用了 Tenex,于是这些用户从那时起,大家就可以互相发送邮件了。
由迈克尔·帕德利斯基领导的 Mark 网络小组在 1972 年初也完成了一种支持对网络上的其他类型计算机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方法到了 1973 年电子邮件已经占到阿帕网流量的 75%了随着越来越多的系统连接到阿帕网人们对电子邮件的含义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它不会再被当作是文件传输的替代品
1980 年,由斯鲁伊泽尔和波斯特尔发表了的一系列描述互联网电子邮件协议的 2FC 备网路,在业内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最终形成了当今仍在使用的 SMTP 邮件协议,后来又出现了 POP3 和 IMAP 电子邮件协议。
在 IFC5322 中也定义了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邮件的消息由两部分组成标题和正文即 Header 和 Body 标题由发件人、收件人、抄送、主题、日期和有关电子邮件的其他信息等字段组成在系统之间传输电子邮件的过程中 SMTP 使用消息标头字段来传递参数和信息
正文则包含具体的消息内容分为平文本和 HTML 纯文本和 HTML 类型在某些电子邮件的客户端也允许出现副文本格式在邮件末尾还可以包含非结构化信息的签名块这些邮件协议和规范都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标准电子邮件一没有这个词也在 1989 年被牛津英语词典所收录正式走入了大众视野
国外电子邮件的诞生故事我们就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再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电子邮件的发展历史那也代表着中国互联网的故事开端从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开始世界银行增加了对 17 个发展中国家的贷款金额帮助他们来进口计算机设备其中就包括中国由于当时美国有禁止对华销售计算机的限制法令而德国却没有
所以世界银行在它的中国大学发展计划中分配了 1.45 亿美元让中国从德国进口了 19 台西门子 BS2000 大型计算机中德双方并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和培训其中最著名的会议当属西门子计算机用户研讨会了年轻朋友来相会桑极小船弄风轻轻吹花儿像鸟儿花儿像鸟儿
1983 年时任德国信息计算机中心主任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的维纳·错恩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西门子计算机用户研讨会并在会上认识了当时机电部科学研究院的王运峰教授王运峰 1945 年毕业于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机械系
获德国国寿工程师学位在 1952 年回国后担任第五机械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1980 年在王运峰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工业部建立了第一个大型电子计算机中心并从国外引进工程设计结构分析的应用软件两年后在王运峰带动下
也建成了第一个中美科技信息电子电传机检索中心而错恩教授则是那个建立了西德与美国之间互联网连接并发送了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首创人为此他在会议上做了专题演讲也让台下的王运峰听得心潮澎湃所以当中方筹备建立国际互联网信道时王运峰自然想邀请这位德国互联网教父来做中国的互联网白求恩
并商定中方合作单位为基电部下属的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他们最早的合作项目既无官方背景又缺民间赞助一开始就遇上了经费短缺的问题王韵峰和错恩只能从其他科研项目中挪用出一点钱来维持为了让这个项目更好的运转错恩教授在 1985 年 11 月
给当时联邦德国巴登福腾堡州州长罗塔·施贝特写了一封私人信件言辞恳切地介绍了中德计算机网络连接的深远意义也许是被错恩诚恳的言辞所打动也许是对互联中国这一事件本身充满了兴趣与好奇施贝特州长为错恩提供了一项 15 万马克的特批专款约合当时的人民币 28 万多元
这笔款项中又分为了一次性投资和每年持续 1.5 万马克的维护费用有了资金的保障以后这个项目终于得以大踏步地进行了时任研究所所长的李成炯曾回忆说从 1986 年开始我们研究组就在一台西门子 7760 大型计算机上开始做方案设计和实验
那时候没有 Internet 的概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对我们心存戒备重要设备、技术都不向我们开放计算机软硬件不兼容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直到 1987 年 7 月卡尔斯鲁厄大学的错恩教授从德国带过来可以兼容的系统软件我们研究所的计算机才具备了与国际网络连接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 1987 年夏天错恩教授几乎把大半个研究小组都搬到了北京同时还带来了可兼容的系统软件从 9 月 4 日开始
横跨亚欧大陆的两个科研团队花了整整 11 天时间终于完成了对主机西门子 7760BS2000 在操作系统级别上的修改解决了中德之间邮件交换的一切软件问题于是在 9 月 14 日他们决定共同起草一封电子邮件该邮件内容由李成炯提出由错恩教授进行键盘操作
邮件署名中包括了王运峰、错恩教授、李成炯、钱田白等 11 个中德双方参与工作的人员名称邮件的标题和内容均由英德双语写成内容是《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第一封中国到德国的电子邮件这也就是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著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邮件
这封邮件在 14 日的 21 时 07 分就试着发送了一下但由于 Snet 邮件服务器上存在一个 PMDF 协议漏洞导致系统发生了死循环所以这封邮件第一次并没有发送成功而后经过错恩教授的助手米歇尔·芬肯在北京与留守在德国卡尔斯鲁的格德·威克的共同努力下
克服了工作时差等多方障碍用软件弥补了线路不稳而造成的信号混乱六天后也就是 9 月 20 日这封邮件终于穿越了半个地球到达德国成功地发送到了卡尔斯鲁厄里宫学院的一台计算机上 1987 年 9 月 25 日中国日报也刊登了这一新闻在新闻中写道
中国与世界一万个大学、研究所和计算机厂家建立了计算机连接这个连接是通过北京与卡尔斯鲁厄的两台西门子计算机实现的王运峰教授中国国家科委电子信息与技术顾问把这一成果描述为中国大学和研究所与世界计算机网络一体化的技术突破
在卡尔斯鲁厄大学教授维纳错恩的指导下完成技术团队由来自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卡尔斯鲁厄大学西门子公司和美国的科学家们组成尽管邮件发送成功了但是对于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际电子邮件信道当时的利用率却并不高因为王运峰等人连接的网络并非英特网的骨干网
邮件是基于大学教育科学的 Snet 和 Bitnet 两张网络来发送的这两张网络虽然隶属于英特网的有关组织事实上中国发送给世界各地的邮件首先要发向德国再通过德国的服务器进行转发接收邮件的过程也是一样麻烦而租用信道的费用非常高每一 K 流量的费用超过 6 元钱
每收发一封电子邮件都要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据错恩教授估计一封内容较长电子邮件的费用甚至超过了中国教授一个月的薪水而中德双方每月都要支付 2000 到 5000 美元的维护费用这对当时清贫的中国科技界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而对于那些接入英特网骨干网的国家来说收发邮件的费用每 K 信息却只有几厘钱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美国那时还没有对中国开放 Internet 因此也就相当于阻止了中国直接访问美国内部连接在发送这封邮件时美国计算机科学网仅仅是非正式接受了将中国的连接作为一项试验而非正式地接入同意换句话说这个连接只是临时性的没有任何保证为了尽快获得正式批文
错恩与美国计算机科学网的执行委员充分沟通经过各方的努力中国最终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正式批准 1987 年 11 月 8 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斯蒂芬·沃尔夫表达了对中国介入国际互联网的欢迎并在普林斯顿会议上将该批文转交给了中方代表杨楚泉先生
于是中国正式的也是在政治上被认可地加入了美国计算机科学网和美国大学网从第一封邮件起中国互联网蹒跚起步开始走向世界在首次与国际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功后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也就成为了当时中国进入国际科技网的唯一入口通过它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中科院等 20 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都陆续登入了国际科技网开始享用网络资源与国外对话这一入口的存在也为日后互联网进入中国以及在中国的大放异彩埋下了伏笔在第一封邮件发送成功过去的 10 年后在 1997 年 5 月丁磊决定创办网易同年 11 月
他又与当时华南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陈磊华一起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全中文的免费电子邮件系统后来丁磊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将网易免费邮箱 163.net 域名以约 120 万元卖给非华网而网易自己的邮箱仍然用 yad.net 和 126.com 域名运营 2000 年 9 月
Tom 在线以 4800 万美元收购 163.net 电子邮箱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一笔收购案之一不过 163 这个名字最后还是回到了网易手上 163.net 在被收购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网易的 163.com 邮箱已经成为了现在最多用户的邮箱服务之一千禧年前后当时的网络公司都开始向门户类网站进军
邮箱也成了各大网站争相抢夺的一块领地 2001 年的时候邮箱服务商家们又开启了一股收费浪潮以大容量和邮箱域名后缀为卖点向用户收取月租费用相当于是一种 SaaS 服务现在看来邮箱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中最早开始推出收费服务的产品了当年在网络上大家喜欢称电子邮件为一昧儿
当时还是新鲜时髦的词汇现在看来也颇有一番年代感了与此同时在美国被微软收购的 HotmailYahoo 以及 Gmail 等邮箱都在不断扩充自己的邮箱容量 Gmail 更是率先推出一级容量的免费邮箱使得容量不再是邮箱用户需要担心的一个问题用户也不再需要手动删除过多的邮件来管理自己的邮箱空间
而是将搜索的功能放大此后各大邮箱服务商也都开始纷纷效仿谷歌的做法现如今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主要变成了 im 及时通讯工具这种工具优于电子邮件的地方在于它的及时性也就是及时的信息推送和接收这让沟通的速度变得更快更实时
电子邮件现在看起来已经变得迟缓和过时但作为互联网上最古老最常见的基础设施应用它仍然在商务沟通和企业内部协作等方面持续发挥着深远作用今天的人们仍然还在被垃圾邮件所困扰
所以在节目的片尾给大家带来的是美国模仿音乐家怪异阿尔·杨科维奇第 13 张录音室专辑的最后一首歌曲《别再把那些废话转发给我》。杨科维奇是一位美国音乐家和喜剧演员,他以创作和表演喜剧歌曲而闻名,经常模仿当代音乐家的某首特定歌曲,这首歌曲是对 Jim Steinman 作品的风格模仿。
表达了某人向叙述者发送无用的垃圾邮件时的一段诽谤希望大家能够完整收听
stop forwarding that crap to me
i didn't request a personality testi forwarded that crap to meyou're sending virus-laden bedclogging attachmentsto every single person you knowyou pass around the
我
i'm
i don't care
i gotta insisttake me on
i can't take itstop forwarding that crap to mei pleasestop forwarding that
to me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