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的话】** 许晶和苏春艳是认识近二十年的闺蜜,她们两个都是清华社会学系毕业的,现在一个在中国北京的社科院大学做老师,另一个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做人类学研究。 找到她们的初衷很简单——两个女朋友一起聊聊各自的2020,我在交给她们的提纲里,写下“女性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她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就是研究者身份、母亲身份以及女性身份的交织。彼此有互相激发的部分,也有纠结的部分,我对这个特别好奇。 大瘟疫这一年给许晶的个人生活也带来了转向,她决定不再要第二个孩子,因为“下一代不会比这一代更好了”,苏春艳也很有意思,研究者的身份能让她在两个孩子打架的时候保持抽离,让她能接受孩子在长辈的影响下偶尔“不戴口罩”。 2020年这一年让她们更加看到自己知识的过时和无力。更具体的,曾经被人文社科学者笃信的中国社会越来越个体化的趋势,一下子被否定了,知识分子们开始看到一种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虚假对立。 有美国媒体采访许晶的导师,问他今年新冠疫情这么重要的事会被人类的集体记忆铭刻下来吗?他的答案是不会,就像没有人记得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 2020对她们是特别又普通的一年,对周遭的一切,他们没有停止过批判思考,但落到具体每一个人,她们希望守住人类学反思和接纳的态度,对待自己,她们继续向内探索,坚持“和最爱的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 身边的朋友听了这期节目说,喜欢你们开心的笑声。这确实也是我一个新的尝试,希望播客节目能轻松点儿,毕竟平时做学者采访已经很严肃了,希望听到听众们的反馈。 【主播】** 王芊霓,媒体人(微信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 【嘉宾】** 苏春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许晶,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人类学学者 苏春艳(左)和许晶(右) 【本期剧透】** 【11:25】两个女生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一起调研和玩耍,在青城山一路高歌,结下深厚友谊 【22:40】苏春艳说自己对于人类幼崽的各种行为很感兴趣,会作为研究者观察两个小孩打架,而不是作为母亲制止 【24:53】现在的社科研究其实更多地把儿童作为一个符号去看成年人、社会结构,许晶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儿童本身 【33:15】为什么中国很多“熊孩子”?父母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社会上的人,遵守社会公德是第一位的 【39:34】许晶说自己的儿子形容2020年是“gray”灰色的 【43:59】人类小孩子的幼年时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引擎,过早框定一个方向其实违背了童年的本意 【52:58】知识分子们前半年都在关心国家大事,但当下的感受就是活着就好,健康就好 【53:55】喇嘛们上半年给武汉祈福,下半年给全世界祈福 【59:50】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当下的中国成了一种“虚假的对立” 【1:02:33】许晶觉得下一代不会比现在这一代更好了,时代影响了个体对于生育的选择 【1:05:55】许晶的意大利老公对美国的民主幻想破灭了 【1:06:55】知识分子要有反思,因为其资本无非就是过去学的知识,在人类历史中非常的无力。比如传播学的很多理论在网络时代并不适用了,但很多学生还是在用旧理论套解释 【1:09:30】芊霓谈到自己成为妈妈的感受,似乎主体性消失了 【1:10:50】芊霓觉得自己做妈妈的成就感被朋友圈“生育教”的言论diss了 【1:13:30】苏春艳并不觉得孩子是一种信仰,其实抚养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1:14:01】孩子们高中、大学之后,家长才会有自己真正的自由 【1:17:55】学校不会教给学生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现在的女大学生们更不会处理亲密关系了,需要靠闺蜜的支持得到成长和反思 【1:24:05】苏春艳曾经觉得自己会单身一辈子 【1:24:45】许晶的老公到了四十岁才能够想象一个长期的家庭生活,前提是自己跟自己和解、感到舒服 【1:25:46】许晶的导师研究宗教认知,是无神论者,但许晶选择了信仰,她花了很多年去和自己的知识和解,发现科学的进路和信仰的进路可以和平存在 本期音乐 片头曲:dreams and confusion-QCQ official someday we’ll be together 片尾曲:top of the world-Carpenters logo设计:小苏 后期制作:王一凡 文案整理:吴怡 *本次播客的文字稿件已在澎湃新闻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