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9.只看50部电影也能成大师?导演需要阅片量破万吗?

9.只看50部电影也能成大师?导演需要阅片量破万吗?

2023/10/24
logo of podcast 电影巨辩5min

电影巨辩5min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阿吴
Topics
阿吴:艺术片导演的阅片量多少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其对人生的感悟和影像表达方式。阿巴斯、侯孝贤、北野武等艺术片导演,其阅片量相对较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创作出优秀作品。他们的成功源于对自身艺术体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而非对电影史的全面掌握。 相比之下,商业片导演则需要大量的观影和对电影史的深入了解,因为商业片需要迎合观众的期待,并遵循一定的类型片套路。成龙、萨姆·佩金法等商业片导演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对不同类型影片的学习和借鉴。他们对电影史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类型片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总而言之,艺术片导演更注重个人表达和艺术创新,而商业片导演则更注重类型片规律的掌握和观众的接受度。因此,导演的阅片量与其创作类型的关联性大于其创作水平的关联性。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Translations:
中文

大家好, 我是 阿吴, 欢迎 收听 电影 巨变 five minutes。 这是 电影 巨变 专属 的 短 节目 频道, 我 和 老马 会 在这里 做 一些 短小 的 分享。 每 一期 节目 的 时长 大概 在 3分钟到7分钟 之间, 我们 争取 做到 接近 日 更。 也 欢迎 关注 我们 之前 专门 做 长 节目 的 电影 巨变。

今天 我想 聊 一下 看 片 的 问题, 阅 片 量 的 问题。 我们都知道 迷影 人的 重要 定义 就是 疯狂 看 片。 另外 学院 里面 的 电影 研究者, 理论上 也是 需要 大量 看 片 的, 影评人 就 更加 是 了。 因为 不 具备 一定 基础 的 看 片 量, 没有 办法 对 电影史 产生 最 直观 的 了解。 那么 电影 理论, 电影 批评 是 没有 办法 展开 的。 那么 导演 到底 需不需要 疯狂 看 片 呢? 导演 到底 需不需要 对 电影史 有 很深的 了解 呢?

事实上 确实 有 不少 导演 看 片 特别 少。 比如说 伊朗 的 阿巴斯 导演, 他说 自己 就 看过 50部电影。 这个 说法 有点 夸张, 也许 有人 就是说 阿巴斯 在 装 逼, 就是 半 高深, 但 其实 这 并不是 孤立, 并不是 个案。

东亚 有 两个 著名 导演 也是 这样的, 一个 是 侯孝贤, 还有一个 是 北野武。 阿 塞拉斯 当年 和 侯孝贤 一 接触, 他 就 发现 了 侯孝贤 基本上 对 整个 电影史, 不管 是 西方 的 还是 中国 的, 几乎 就是 一无所知。 用 S S 的话 说, 侯孝贤 是在 对 中国电影史 传统 一无所知 的 情况下, 以 一己 之 力 把 中国 电影 带入 的 现代性。 没有 更加 夸张 了, 别说 看 片 了, 他 连 副导演 都 没有 当 过, 就 直接 当 上了 导演。 他 一 上来 的 第一部 作品 拥抱 的 男人, 就 立即 奠定 了 自己的 风格。

我记得 前几年 有一个 拍 伯格曼 的 纪录片, 这个 纪录片 就是 采访 了 很多 导演, 让 这些 导演 来 谈 自己 心中 的 博格曼。 北 舞 也 被 采访 了。 北 舞 就说 博格曼 我 早年 倒 确实 看过 一点, 但是 我 根本 看不懂。 我看 博格曼 的 原因 就是我 要当 黄片 看, 他是 这么说 的那 我 这么说, 侯 导 虽然 看 片 比较 少, 但 他 至少 还 学 过 一点。 他 其实 是 学 过 一点 的, 还 当 过 副导演, 他 慢慢的 变成 导演 了, 也就是说 他 对 电影 制作 是 有点 了解 的那 北 舞 就 真的 是 他 正式 当 导演 之前, 他 只当 过 演员, 副导演 都 没有 当 过。 他 之前 就是说 相声 的, 等于 说是 郭德纲、 岳云鹏 就 突然之间 变成 电影 大师 了, 而且 是 第一部 作品 就 牛逼, 没有 什么 过渡期 成长期 的, 他是 一步到位, 就是 这么 凶残。

我 上面 说 的 这个 例子 是不是 我的 结论 就是说 导演 是 不需要 看 片 的 了。 当然 不是 这 样子 的。 我想说 的 是 这里是 有一个 很 有意思 的 一个 区分。 实际上 拍 艺术片 的 导演 是 无所谓 的, 看 可以 狂 看 是 可以 的, 不 看 是 不行 的, 看 的 很少 也是 可以 的。 阿巴斯 就 看 很少, 对不对? 我 刚才 举 的 那些 例子 就 看 很少。 戈达尔 李 维特 他们是 狂 看 的, 真的 是 狂 看 的。 李 维特 是从 下午 开始 进影院 开始, 一两点 电影院 看到 第二天 的 凌晨 两 三点钟, 是 这么 一个 看法 的, 就是 睡 在 电影院 里面 这种 看法 的。

这里 有一个 比较 重要 的 原因。 因为 艺术片 很 根本 的 一点, 本质性 的 一点, 它是 没有 什么 常规 的。 你 没有 办法 定义 到底 什么 是 艺术片。 艺术片 也可以 不用 怎么 考虑 观众, 创作者 对于 人生 有 一定 的 感悟, 找到 恰当 的 影像 形式 就可以 表达 了。 L 就是 对 刹那间 的 生死 转换, 它 有 非常 独特 的 体悟。 他 也 找到了 一种 很 对应 的 影像 形式, 比如说 暴力 场面 的 经营方式, 比如说 蓝色的 那种 意向, 暂时 找到了 一个 与 之 对应 的 叙事 节奏, 那 基本上 就成 了。

还有 一种 情况 是 帕索里尼 那样的, 虽然 看电影 看 的 比较 少, 但 艺术创作 的 经验 非常丰富, 绘画、 诗歌 都 非常 在行。 这样 导演 转换 频道 起来 就 更加 容易 了。 而且 实际情况 可能 也是 帕索里尼 这样的 导演 比较 对路。 因为 艺术片 导演 他 其他 艺术 门类 的 经验 越是 丰富, 对 创作 越是 有利。 如果 局限于 电影 范畴, 反倒 是 事倍功半。 当代 导演 里面 洪 长袖 就 反复 提到 了 对他 创作 产生 最大 的 启示, 一个 是 布列松 的 乡村 牧师 的 日记, 还有一个 就是 塞尚 的 绘画。

但 商业片 导演 不行 的, 商业片 导演 必须 大量 的 看 片, 确实 必须 深入 的 了解 电影史。 因为 商业片 是要 与 观众 对话, 是 直接 与 观众 对话, 它是 与 观众 有一个 契约 的。 任何 类型 的 商业片 都 有一个 基本 的 城市 套路。 之后 就是 反复 修正 这个 套路, 来 适应 一代代 新的 观众, 这样 就会 形成 一个 历史 发展 的 轨迹。

比方说 成龙 拍 动作片, 他是 看 了 大量 的 鸡 炖, 包括 卓别林 那些 好莱坞 的 片, 还有 好莱坞 的 歌舞片。 再 后来 李小龙 的 动作片, 还有 许冠文 的 喜剧片, 就 看完 之后 反复 的 笑话 才 形成 自己的 风格 的。 他是 看 了 李小龙 的 动作片 之后, 知道 自己 无论如何 怎么 练 都 达不到 这种 李小龙 的 动作 效果。 那 不如 倒过来, 和 这个 喜剧 结合 一下。 还有 像 佩 金 帕, 对不对? 70年代 著名 的 西部片 导演, 他 拍 出 日落 黄沙 这样的 这种 赏金猎手 为 主角 的 所谓 叫做 职业 西部片, 那 肯定 是 他 对 之前 的 西部片 历史 要 有所 了解 的, 要不然 是 不可能 有 这种 思路 的。 如果 什么 电影 都 没 看过, 能 造 车 自己 窝 在 房间 里面 想 了 半天, 以为 自己 憋 出了 一个 大招, 肯定 震 晕 观众, 很有可能 最后的 结果 就是 贻笑大方。

前几年 中国 年轻 导演 有一个 现象, 就是 一 拍 犯罪片 就是 学 杀人回忆, 根本 的 原因 还是 因为 犯罪 类型 片 看 的 太少 太 单一 了。 反过来, 毕 赣 的 电影 和 他的 诗歌创作、 文学 趣味 就是 景 紧密结合 在一起。 所以 情况 基本上 就是 这么 一个 情况。 导演 到底 需不需要 看 很多 电影, 实际上 是 划分 两头 的, 要 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 的。 今天我 就 讲到 这里, 我们 下 一期 节目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