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视角分析生活方式,欢迎收听现在进行时!
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未来预想图主编赵慧。
最近我有不少朋友来东京旅行哦,他们就发现东京有几个知名的商圈都人来人往,线下的商业在迅速恢复活力。
很多人就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
那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一个看起来可能很简单,但实际上又很复杂的问题。
东京线下商业为什么迅速恢复了活力?
其实人来人往是一个表象,我们要看看这些人到底是什么人。
高客流的现象还是要分层看待的。
其实东京街头那些客流当中呢,有不少都是观光客。
根据日本政府观光局的估计, 2023 年 防日观光客的人数已经恢复到了大概 2019 年 的 8 成左右。
日本店家呢,也再次推出了各种促进观光消费的促销策略。
对那些时间有限,不断移动居住地的游客来说,线下商店常常给出这种免税啊,或者是打折的优惠,在那里消费啊,要更加省时省力一点。
所以呢, 2023 年 访日观光课的消费额算成人民币大概有超过 2500 亿元。
这是个刷新了历史的数据,也证实了日本大力推行的观光立国政策的效果。
除此以外呢,疫情之后走出家门消费的日本本国消费者也确实有很多。
虽然说在疫情之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比疫情期间有所恢复,但是日本线下商业能够快速复苏的一大原因,还是跟当时的政策背景密切相关。
疫情期间,东京虽然四次发布了紧急事态宣言,之后也颁布过这种叫防止蔓延重点措施,但是其实它都没有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封城。
这也意味着呢,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城市里的商店们虽然受到了重创,但还是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这些策略。
当然会有些店铺撑不下去关了门,可是一旦各种限制取消,一些新的店铺很容易就恢复信心,然后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其实这个趋势与其说是新鲜事,不如说是延续着日本疫情前的零售探索。
日本的公司们一直有一句话,我说自己在寻找从销售摩托到转为销售口多的解决方案。
这个某 o 和口都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以前可能仅仅是卖东西,就是某 no 这个词,那如今呢,则要转为销售体验,就是口夺。
这种体验有很多种表现,我们举个例子好了,比如说产品包装,日本产品的包装方式确实常常被批评说是过度包装,包了一层又一层。
但是我们要看这个服务为什么会出现,它本质上是要给人们去提供那些获取商品时的仪式感,你去抓住了这个前提,也许就可以能找到更多的替代方案。
现在呢,在这种环保理念的鞭策之下,日本有很多品牌在寻找这种遵循环保议题,同时呢,又能让人感受到这些仪式感的设计方案,这也决定了消费者感受到的设计风格的变化。
这种体验也可以是服务,我们上一期就提过,日语当中有个词叫 Mota 纳洗,大家应该还有印象,意思就是无微不至的服务,它算是一个很通用的解释,但是在不同领域它的表现也会不太一样,既有那种提供附加价值的独特感的服务。
比如说美术馆 2121 design site, 它是一个没有藏品,但是呢也能在设计领域不断推出有强烈洞察价值的一家美术馆,它推出的每一个展览呢,都能聚集起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群体,甚至是出圈。
我们也研究过宏希诺亚这一个酒店品牌,它就是在强调信息轰炸,社会里面通过避视感啊,非日常兴趣吸引这些顾客,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高级度假领域走出了一条日式特色之路。
另外啊,前几期我们也说了,最近城市开发者们尤其重视在商住空间中引入公共空间,以促进街区活性化。
这些在大概念之下针对不同细分领域的新尝试,就催生了一批在现今的语境之下有活力的商业力量。
从小店到街区,他们就营造出一个个让人们愿意走出门去体验的新的商业环境。
这些创新力量呢,当然就构成了一些让人们愿意出门的银子。
但是更坚实的推动力不能仅仅靠创新,而是需要更扎实的商业环境基础。
这就和日本长期形成的线下商业的基础竞争力密切相关了。
常常有人感慨说,中国很多城市的线下商业规模受到了电商的竞争,份额也被蚕食掉了。
但是在日本,即便疫情夯实了不少领域的电商化进程,但是日本整体的电商化比例还是比较低。
有一个数据啊,就是美国市场调研公司叫 Emarketer, 他曾经在 2023 年 推测全球各国零售市场的电商化比例,中国大概是 46.9%, 美国呢是 15.8%, 日本是比较低的,大概只有 13.7%, 而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20.2, 就是 20.2%。
所以这就可以看出,在具体的零售和服务领域,日本的线下商业还是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的。
在整个疫情期间,日本消费者的基础线下消费也没有中断,或者是说完全被电商取代。
这是因为呢,在商业发展的进程当中,日本线下连锁店强大的渠道早就建立了这种附近优势,比如说连锁药妆店、便利店、中小型超市,他们深入到街区里面,成为人们可以及时捕获日用品的基站。
他们的存在也对老龄化社会消费者更加友好一点。
这些店铺拥有长久形成的依存关系。
不同的品牌呢,也很重视这个可以直接接触消费者的渠道。
像是新品上新啊、样品试用啊、打折促销这些活动,都能及时向附近的居民发出信息。
根本上来说,这种货架上的战争,就是一场争夺注意力、注重立即可用的即时性的传统商战。
配也是对电商渠道、算法推荐和赞助商广告策略的这种有效补充。
同一商品的线上线下价格虽然有差异啊,可是线下店铺有不同的弥补方式。
除了一些定价管控特别严格的商品,因为它节省了人力,还有垫租这些成本嘛,不少线上的店铺呢,确实在价格上要更有优势一点,但是大家也知道,因为日本的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这个影响一直都在。
日本就极度缺乏物流的司机,大家可能经常听到这方面的新闻呢,它的物流效率始终也不太高,人力资源成本还是在上升。
所以一笔电商交易下单之后,除了像亚马逊付费会员可以享受当日或者是次日送达,或者是说像乐天这样的电商,他提供一些快速配送的服务。
当然也只是部分店铺参加了这么一个服务联盟,很多商户都没有加入这些快速配送的服务计划,不少消费者常常需要等三天或者是一周才能收到货,有的时候甚至可能要更久。
而且呢,日本还是有大量中小型线上的商铺,需要收取每笔交易大概十几块人民币以上的这种物流费。
当然了,这个物流费会根据不同种类的物品,还有运输距离,它的运费各有不同。
也有一些商超平台呢,只有在单笔消费金额达到 8000 日元或者是 1 万日元以上的时候,才提供免费送货服务。
这个价格算成人民币大概要四五百块钱。
一些消费品购物平台的免运费可能起价要更高一点,到几万日元,也就是千把块人民币以上的都有。
这样算下来哦,线上线下价格差不多的话呢,又不急用逛街直接消费,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甚至是在少量低单价的这种消费场景之下,物流费用可能反而抵消了线上购买的价格优势。
这些障碍就为很多提供附近这种便利的线下生意提供了空间。
还有一个挺重要的原因是和市场环境有关。
日本不太有店铺愿意打那种断崖式的价格战。
除了那种大批量生产,布局全球的大公司,很多仅仅是面向日本市场的中小公司,产品产量都不太高,它的制造成本呢,也相应会比较高。
多数公司会认同打价格战会降低它的品牌价值,所以公司们更愿意通过不伤害定价的促销方式去竞争。
所以电商平台也很少通过平台补贴这样的方式去强硬地压价。
电商之间的竞争呢,更多是通过消费者习惯的,比如说可抵扣消费的积分返点啊,或者是由商店发一些打折券这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去争抢长期的消费者。
乐天平台就常常推出这种多倍积分策略,它就不断鼓励消费者办理乐天的联名信用卡,然后获得更多的积分,也会在线下积极拓展联名商户,夸大人们在乐天的这种消费生态圈。
那另一个平台雅虎就是利用了自己多元经营的优势,因为它旗下还有电信业务嘛, Softbank 还有支付业务配配,这些都和它的电商渠道打通之后,它就鼓励人们在这个生态内重复消费,然后获得叠加的返点折扣。
不过这些返点折扣也不会立刻返给消费者,而是以月为单位慢慢地返还。
从平台角度说呢,这样就是降低了他的极付负担,也有利于绑定他长期消费的用户。
在这个前提下,日本也有一些线下的店铺留出了可以讲价的余地。
像是一些家电量饭店,虽然都是明码标价啊,但是不同厂家的销售人员还是手边握有一定的折扣权利的。
他们可能会给消费者不同的选择,比如说你可以积累积分,或者是把这些积分折算成可以立减的折扣,这样就可以尽量接近线上的价格。
他们用这种方式去留住那些想去实体店体验商品后再做决断的消费者。
当然了,还有很多线下店拼的不是这种讲价,只要是价格和线上相比没有太大的劣势,它的服务就能创造出更多吸引人拜访的附加价值。
而且呢,在线上能够获得怎样的服务体验,还是得靠运气的。
日本有几个主流电商平台提供的服务当中,都没有像中国阿里旺旺一样能让商家和用户直接沟通的快速渠道,比如乐天还有雅虎这类平台,它只能通过后台留言去等待商家的回复。
而多数商店的这种电商客服雇员,它有相对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还有周修制度,对他回复时候常常会有延迟。
亚马逊平台呢,就是要通过隐藏极深的官方客服入口去解决他的服务问题,他不鼓励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对话。
那还有一个就是像梅卢卡迪,就是类似中国闲鱼的一个二手交易平台,它所有的用户和商家的对话,还是用这种留言评论的形态去公开,或者是通过打折申请渠道等待卖家回复,无论是哪一种啊,它都降低了这种沟通效率。
对于习惯享受周到服务的消费者来说,在价格差异没有那么大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去到那种能够及时面对面应对,然后提供优质服务的线下店去消费。
那我们倒要看看这些线下店到底想了什么样的点子,能够去吸引消费者直接过来呢?
比如说我最近就发现了一家咖啡店,它的名字叫 Foglan, 是一个来自挪威的品牌。
他在日本三公桥区域开了一家新店,不过人在东京,算是一家比较有人气的咖啡厅了。
他在东京的第一家店本来是一个社区店,但是在这种打卡出名之后,观光客驱逐了本地的客人,早期我还去过几次,后来我发现根本挤不进去。
住在他附近的朋友也跟我说,就是他红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办法好好坐在店里面喝杯咖啡了。
那么他的这家新店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他应该刚刚才开一个多月吧,也是在一个住宅区里面,采用的是一种预约制,按照里面的座位推算呢,房间内大概最多只能同时服务十几个客人。
这里面就用了叫限时制的这种咖啡套餐服务。
比如说客人可以选一杯大概 70 块钱人民币的单品,也可以选择品尝两杯咖啡和一份甜点的咖啡品鉴套餐,这个价格比他其他店的单品要贵一点。
店员跟客人是在一个长长的吧台,面对面一边聊天,然后呢,店员一边介绍这次使用的咖啡豆啊,冲泡方式什么的,当时我就跟他们抱怨说啊,其他店我们都挤不进去,他们就解释说啊,这就是目前这家店采用预约制和面对面一对一服务的原因,这是一个区别化的考量,就希望给客人提供这种附加价值。
有很多店可能都会采用这种有自己特色的服务,去吸引消费者专门拜访,或者是成为一个能够拜访他的常客。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啊,日本形成自己独特的这种商业发展特色呢,是有一些历史原因的,中国其实也是一样。
我们最近有很多人会去关注城市商业的发展,那么我觉得这些人可能需要去进一步理解如何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去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一个城市的发展,它固然有可能是冷热不均的,但是呢,不同的区域可以发展出不同的低热和高热的商圈,在里面去实践和地区文化脉络紧密相连的特色创新。
同时呢,在更加深入人们生活的附近,去设立那些能让人走出家门的毛细血管型的消费渠道,在线下和消费者建立关系,还有这种消费的习惯,共同建立一个健康的不是价格战形态的长期消费形态。
也许这才是一条可持续的城市商业发展之路。
各位听友针对线下商业的活力话题有什么想讨论的吗?
你的城市还有人逛街吗?
你喜欢什么样的线下商铺?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见!
感谢收听本期节目,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 Spotify、 豆瓣等平台订阅我们的节目。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请记得给我们 5 星或好评,并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也可以添加我们的管理员低桑的微信,加入听友群和我们讨论。
加群方式见每期节目的 shownotes, 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