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公司是指由一个人独立运营的公司,这个人既是产品的所有者(Owner)也是建设者(Builder)。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一个人可以通过AI赋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独立完成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甚至服务全球用户。这种模式特别适合那些希望拥有绝对控制权并实现全球化的独立开发者。
许多独立开发者选择成为Indie Hacker是因为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和自由度。在大公司工作时,技术专家往往只能影响技术选型,而对产品和公司方向的影响力有限。通过独立开发,他们可以完全掌控产品的方向,并且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一个人可以完成以前需要团队才能完成的任务。
独立创客(Indie Maker)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不仅限于技术开发者,还包括设计师、艺术家等创造者。他们通过数字化商品(如模板、PPT、AI壁纸、音乐等)进行创作和销售。而独立开发者(Indie Hacker)更专注于技术产品的开发,如SaaS产品或插件。
一人公司的成功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下限是达到“拉面盈利”(Ramen Profit),即收入能够覆盖基本生活开销;上限则是达到全球顶级独立开发者的水平,年收入可达百万甚至千万美元。失败则通常指无法实现可持续的收入或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小而美的公司通常选择非常细分的利基市场,这些市场的需求虽然不大,但足够让个人或小团队活得很好。大公司往往不会进入这些市场,因为投入产出比不划算。因此,小而美的公司可以在这些安全地带中持续运营,而不必担心被大公司挤压。
Build in Public是一种透明创业的方式,独立开发者通过公开分享产品的开发过程,积累声誉和粉丝。这种方式不仅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还能在项目失败时积累个人品牌和声誉,为未来的项目打下基础。此外,透明创业也是独立开发者相对于大公司的一个竞争优势。
独立开发者可以通过尽早发布产品、利用SEO优化、社交媒体运营(如Twitter、Reddit)等方式实现增长。尽早发布可以帮助获得早期用户反馈,SEO和社交媒体运营则能带来低成本的自然流量。此外,创始人IP的打造也是独立开发者获取用户信任的重要手段。
独立开发者常用的AI工具包括Gamma(用于快速制作PPT)、Podwise(用于播客内容总结)、Zipic(用于图片压缩)等。这些工具帮助独立开发者提高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独立开发者可以通过加入社群(如出海去孵化器)来缓解创业中的孤独感。社群不仅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还能帮助开发者互相支持、分享经验,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哈喽,欢迎来到这一期的出海和吼人。出海和吼人是一档由千岩传媒制作的播客节目,我们专注于海外文化创业动态和科技趋势,通过对话聊天的方式呈现与之有关的故事和观察。我们相信这些超级科技在未来可以不容易赋予大机构,你只凭借自己的能力就能够触达用户并且开发出优质的产品并且实现全球化跟商业化。
Indie Maker 这个名字我觉得很好就是它也不局限于说一定是创作类的还是说它一定是一个工程师类的它甚至有一种朴素的那种劳动者的这种感觉你的每一篇 Building Public 的分享其实都在默默一点一滴地在积累你作为一个开发者作为一个创业者作为一个创造者的名声我发现这个小而美的定义它正好处在了一个交叉区域
就是他的营收是足够让自己活得很滋润并且还能有一些自由的思想尤其作为一个个体或者叫独立开发者想要让自己的产品得到一个爆发式快速的增长其实挺难的更多的其实是每天非常 boring 的工作要不断地去面临各种困难所以坚决要保持一个非常好的 mindset 能够不要放弃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这一期的出海合伙人我是主持人 Eric 同时这一期跟我一起主持的还有我的合伙人 Lisa 哈喽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出海团队他们是出海去孵化器
出海去孵化器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艺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解决独立创造者遇到的不会设计不会推广不会 SEO 资源匮乏等增长问题那么今天来自出海去孵化器的三位嘉宾分别是雨晨出海去孵化器创始人独立开发者和独立投资人罗百胜出海去孵化器联合创始人
权债独立创造者与 AI 音乐艺术家以及陈峰出海区孵化器合伙人产品经理和开发者设计师那刚刚我的这个介绍肯定有一点简短和笼统三位可以自己再来补充一点关于出海区和自己的介绍以及跟大家打一个招呼吧
大家好我是宇辰感谢 Eric 介绍也非常高兴今天能参加出海合伙人的播客节目我这边也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现在是出海去伏八旗的创始人在那之前的话我在一家红杉领头的 ARGC 公司当过 CTO 跟早期投资人的角色在此之前的话我也是一位大厂的
打工仔也是偏背景更多是偏技术方向我是佐治亚理工毕业学着计算机目前一直是 base 在北美这边希望跟大家有更深入的交流今天谢谢雨晨欢迎欢迎
欢迎欢迎
大家好 我是陈峰很荣幸参加出海合伙人的播客我现在是出海区复化期的合伙人我本身是一个会设计工作的开发者因为我一直希望打通技术与设计的隔横我是从会员开始加入出来区的因为非常认同宇晨和百顺提出的理念也希望在社区里更多的参与和学习
后来就加入了合情团队那目前在复化期里更多的是负责日常运营的事务比如说每周的直播呀复化项目的日常跟进还有我们活动的一些安排谢谢陈峰 欢迎欢迎今天特别特别开心我们终于有机会跟咱们这个出海区的团队一起去聊一聊因为其实我也是很早以前就听过应该甚至更早以前我应该就在朋友圈里面刷到过就出海区的一些内容因为千元也是今年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在服务各种各样的 AI 公司所以我们跟出海区的各位应该说是有很多交集吧不管说是在项目上包括在我们一起就是在谈论这个 AI 公司到底怎么在海外做增长这件事情这个知识领域里面其实我们都经常碰到然后我记得我第一次跟这个出海区交流的时候我们其实差不多也互相感受了一下对方的这个
合作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然后当时感觉最大的一点就是说其实像我们在签员我们合作的公司可能绝大多数他们都是有一定的体量有一定的融资可能从 AI 这个赛道去讲的话可能跟我们合作的公司大部分最起码是融过一两轮资的然后公司的这个规模可能在 20 个人
最少可能十几二十个人多的话就是几百个人上千个人就是这样的就在初创行业这些都算是我觉得增长规模都还蛮大的但是我从出海去富海气咱们每次聊的时候大家都经常提到一个独立创客艺人公司这样的概念就是都让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行谢谢丽莎介绍要不这个话题我来接一下嗯
首先我觉得可以先澄清一下就是艺人公司这个概念它并不是因为这一轮的 AI 浪潮起来以后才突然出现事实上在此之前的话其实艺人公司这个概念以及这样类型的公司已经存在很久了只不过可能他们并不是像现在我们出来的孵化器所推崇这种做产品的尤其是做软件产品这一类的公司更多可能是比如说像自媒体或者独立占运或者是电商
这种独立战这种感觉就比如说以前也有很多这种通过做自媒体或者是我做一个设计师我开一个工作室我服务他们就做服务的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公司但是随着这波 AI 浪潮起来以后
我们觉得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以前可能有一些产品尤其是软件产品它需要一个团队比如说 10~20 人团队才能打减但是随着一个是 AI 负能另外一个是基础设施的完善
现在可能一个人顶多一个人加上这些比如说一些 agents 对吧这些外包的服务他就可以把这样一个产品做出来并且可以服务千万人这也是这个群体以及这样一类型的项目是我们出来区复化器比较喜欢比较着重关注的一类项目当然这也跟我跟百顺还有陈峰就我们三位的背景有关系就我们可能一开始都是
在做这样类似的项目然后在网上结识的然后从我们平台的愿景上来讲的话就是我们相信我们相信在 AI 的互联下回来我们每个人都你既是这个产品或者项目的 owner 同时也是 builder 这个其实跟很多公司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很多公司比如他有 CEO 或者有一个 founder 对吧他是这个项目的真正意义上的 owner 他有最大的 equity
但它并不是严格一种 builder 它可能提供愿景提供方向但是它东西并不是它自己做出来的
反之那很多技术人员比如说 CTOQ 一下 CTO 这一类人他可能他并不在公司内部拥有最大的权限或者最大的 equity 但是他可能花了很大的精力去 build 这其实在很多时候对于很多公司或者项目它其实有点分裂但是对于一人公司这样的概念他既是 owner 他又是 builder 那我们会定义这样一类型的人管他们叫超级个体
他们有着非常大的一个能力的一个边界能够把一个产品从头到尾完完全全的给搭建出来并且他对于整个产品有绝对的控制权然后我们相信这些超级科技在未来可以不用依附于大机构你只凭借自己的能力就能够触达用户并且开发出优质的产品并且实现全球化跟商业化
对这是我们的一个 vision 对其实我听我听完了之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觉得很爽然后我其实平时接触这样的接触这样的人不多但是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理想中的一个生活状态然后而且我也知道可能很多其实做技术的人他自己对产品对技术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然后如果他开发一个这样的一个小而美的产品然后又能够就是养活自己而且也不用去在像在大公司里面去做很多牺牲就是不管是从公司层面宏观格局上面牺牲啊或者什么就是包括团队里面的意见的一个平衡啊等等的就是我觉得听起来如果对于一个很有想法的一个很有创造能力的一个人来说
我觉得可能这也是一个时代的机会吧就是虽然刚才你咱说就是这个艺人公司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可能有一段时间了但就是我觉得像现在可能我也相信咱们出海去服务器现在可能很大一部分比例大家都是就是可能基于 AI 不管说它是做一个 AI 应用或者说它哪怕就是通过利用好 AI 的力量能够呃
比如说这个公司可能本来是十几个人才能做成那个业务但是他就能可能两三个人就能做成了他能够就是在这个时代里面他是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能够让咱们大家用一个最小化的一个精力人力投入包括金钱的一个投入做成一个自己养活自己的一个而且又可能我相信这里面也有一些情怀的一个产品的一个生意甚至说我感觉我听起来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说是一种人生哲学
可能想想远了对这是一个选择不是一个被动可能很多人会希望自己做大做强对吧自己项目做大做强然后他团队五个人十个人二十个人一百个人但是呢有的人就选择让自己更加生活更加可控选择走这一条小而美的路线就是我觉得可能很多
国内的尤其是国内的做创业项目的创始人他们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方式是成功就是做大做强对于成功的这个判定标准比较单一化
但是海外这个潮流也不行这至少是一个 decade 以上的潮流就比如说以 Gumroad 的这场创始人为例他写了一本书叫小儿美就是极简创业 Minimalist Entrepreneurship 就讲了这个概念他也是经过痛定思痛他曾经也是做大做强那一派系的
但是经历过起起伏伏起起落落痛定思痛以后他发现真正对于人生可控控制走小而美这条路也是一个个人的选择不错的一个选择对
那我就挺好奇了,因为我看到咱们三个人的背景,我看咱们三个人背景都很好,包括我看宇诚之前也是名校毕业,而且在大厂里面工作很长时间,你是自己选择成为一个 indie hacker 的吧,我相信,你有经历过这样的一个心理过程吗,就是你以前也觉得是越大越好,
就是你是怎么样觉得就是包括决定自己出来的我觉得因为我是各个方向或者各个经验都体会过就比如说作为大厂的这样一个技术专家做 tech lead 做 engineer 这个时候呢虽然可能在技术选型技术上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不管从产品的角度还是公司大方向的角度其实并不能发挥太决定性的作用
然后后来我当然自己有创业梦想后来去了一家公司以后我们拿到了红杉的投资然后公司一度也扩大 20 个人这样一个初创团队规模然后我当初作为一个 CTO 的角色带过十几个人全球化的一个 engineer 团队
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一点就是对于一个技术人可能一直以来梦想就是做 CTO 你对一个技术人而言你做了 CTO 这已经是你的行业最终追求了你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要求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去做这个角色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一点就 CTO 也是一个打工仔就是是去实现实现这样比如说 Founder 的这样一个 vision 但是问题就在于或者是产品的这样一个 vision
倒不是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是当你因为你有更多的 Hands-on experience 你有的时候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也会产生一些关于产品上的自己的这样一个判断但是呢你事实上你对于产品上判断或者公司大方向上判断你的这个话语权是比较小的其实涉及到刚才我提到这个 Owner 跟 Builder 这样一个冲突就当你不是既是 Owner 又是 Builder 的时候你很多时候是观念或者对方向判断是有很激烈的冲突的嗯
我在那个时候其实都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上除了做大作相以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啊
我也是后来痛定思痛我觉得 OK 随着 AI 出现我发现自己一个人可以做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包括比如说做营销对吧就营销内容或者做一些简单的设计或者是做一些用一些框架以前没有用过光是学就要花很多时间但是现在可能半天时间就能搞定就突然间知道 OK 我自己现在一个人就好像能把一个东西完整做出来不仅仅是说把这个东西实现出来真的把它商业化从头到尾给做出来
然后我就开始试着自己做我在做的过程当中就接触到了包括刚才提到的小而美艺人公司这些概念同时也是以这个为契机结识了百顺当初我们在推特上也是通过这样一个 indie hacker 这样一个社群建立了联系然后就突然会发现百顺对于这个圈子了解比我早得多也深入得多
我其实算是一个后来者但是我后来以后就会发现这个圈子一些理念就跟我特别契合有跟我以前的一些痛定思痛以后的一些反省高度有共鸣这也是算是一个我们成立这样一个艺人公司复化器就出外去复化器这样一个算是个契机吧
我是也是看到就是百顺其实同时也是一个 AI 音乐艺术家就其实我这样想一想其实很多艺术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算是一个艺人公司很多的 creator 是不是也可以这么算只不过倒没有说哪一个哪一个公司或者说这样的一个概念去套他这么一个行为但其实他也是可以用一个公司的运营的方法去理解一个现代就是网络上的一个独立艺术家创作者这样
对其实在整个全球的生态里面这个我们理解的 Indie Hacker 只是 Indie Maker 的一个很小的一个分支或者部分我们其实还是瞄准的群体在 Indie Maker 这个层面上就是我们你可以看到在我们社区里面它不光只有程序员还有比如说一些产品理货设计师他们其实上卖的是什么他们售卖的是数字化的商品是 Lotion 模板是 PPT 是 AI 的壁纸是音乐种种对
不一定是干出一个 SaaS 的产品或者是插件这种才叫这个创造价对 Indie Maker 这个名字我觉得很好就是它也不局限于说一定是创作类的还是说它一定是一个工程师类的它甚至有一种朴素的那种劳动者的这种感觉
对只要你是创造者无论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创造我觉得都都可以划进这一样幻丑对我听起来也是觉得那个就是很美好的一个概念就是 indy maker 因为 indy hacker 就可能你还是要有一些这个技术门槛你还是要需要创造出来一个产品啊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但是 indy maker 甚至我有时候觉得可能像这样的广阔的概念他更容易去就是你们更容易去帮到这些人因为他们可能真的就是连可能使用 AI 对他们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门槛
或者说怎么样能够排列组合各种各样的工具能够让他很小的成本把自己的这个小事业就是去给经营起来哪怕他是一个就是艺术家这个艺术家就是当我是我是在讲是就艺术家可能他这个也是慢慢的要要去运营自己嘛然后不管说是接一些单子还是怎么样的
然后那我就好奇到这个点就是说咱们在咱们的这个社群里面因为你刚刚也提到这个社群里面有很多是 indie maker 不是所有人都是一个开发者可以讲一讲咱们现在社群用户大概的体量画像我现在非常好奇就是大概都什么样的而且他们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正好我们目前是在第四期复画的间隙阶段从第一期复画到第四期复画所有的项目加起来应该是在 40 到 50 个这些项目当中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都是技术背景的因为我们提到 indie maker 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从 indie hacker 这个地方开始入手的
而且我们确实作为一个产品来说从运营上或者说后续发展上它可能会比所谓的比如我们卖个母板或者是其他的这种做个音乐它更有那种想象的空间但是从第二期开始就出现了比如我们这里有一个做 Nutrient TabletNutrient 母板的它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找不准什么方向那后来呢通过邮件的营销还有那个
Newsletter 这种营销它作者的收入其实比同一个 batch 同一个孵化期的其他的项目的收入还更高一点因为它找准这个需求从整体的画像上来说目前大部分还依然是以产品为主但是第四期孵化就明显地出现了一个人群的泛化性
那我们说现在这个时代下其实 IndieMaker 和 IndieHacker 我们为什么刚才百顺提到说这个 IndieHacker 是 IndieMaker 的一环其实也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它会随着我们现在的发展越来越互通我不是技术背景的但是我借助一些外部能量或者是孵化器的支持我也可以做一个产品对我听着我感觉就是嗯
我觉得很酷的一点就是你说把这个 indie hackerindie maker 这个概念这个本身它之间的界限没有那么模糊这点我觉得确实还挺有感慨的就是说现在可能我们也挺幸运的就是现在这个甚至连开发一个产品的门槛都降低了而且我觉得通过这个艺人公司包括现在技术的提升这件事情连创业的门槛也都降低了
而且我觉得这里面也有一个叙事的改变就是我觉得曾几何时我们都觉得创业是一件非常精英的事情对吧你需要会融资你需要就会画饼你需要会招人会这会那对吧然后你还得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你今天得管 10 个人明天就得管 50 个人
后天你得管五万个人对吧就是我觉得就是这是一种过去的一个成就的叙事那我觉得可能现在通过这个技术的提升其实让让创造这件事情的门槛就降低其实我觉得也是一种就是嗯也算一种就是民主化像是一种 democratization 现在像咱们孵化器里面现在的情况其实每一个人只要你有一些想法你大概了解这个逻辑你都可以做一个产品嗯
对的对的这个我也特别想 echo back 就因为我们听到太多或者说社会上的一些对于 AI 的这种讨论都都是有一点带着恐慌甚至说有点负能量那真正 AI 负能人的这个正能量的其实我觉得就这种 indie hacker 或者说就是以前不可能到现在可能这真的是一个能够看到 AI 正能量的一个叙事很棒很棒我觉得需要更多的这样的叙事让更多人看到对
我再继续一下艾瑞格这个正能量的表述我是觉得这部分人我觉得这个肯定是趋势因为这部分人他真的就开始做事情他也不跟你废话就直接抄起家伙就拿起 AI 开始用了不管是做 AI 产品还是这种 AI 分文来做一个其他的成绩这波人就真正的有创业精神了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我觉得从这点上来讲的话我还是对未来非常乐观
但是讲起来毕竟就算创业门槛再低我觉得毕竟它也是一个成功率非常有限的事情你们怎么看待像你们孵化营里面的成功和失败或者你怎么定义一个成功与失败有没有一些实际的标准线对 我们是有但是怎么讲只是说我们从孵化器的运营角度来讲毕竟它是一个
要把它做成的相对而言是个盈利把它当作一个商业模式在做是一个盈利项目所以说我们还是会设一些隐性的卡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也不希望不希望这个这些独立创作盈利 makers 就是把成功或者失败定义的卡得那么死就觉得这次一定成功一定失败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更加长期化的一个生活方式在做
回到复发器本身的应用模式的话我们会比如说我们会设定不同的就时期 period 就比如说从刚才陈奔提到的间隙就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理念相互之间结识双向选择是
是个比较轻量的然后我们在建议期完了以后会有一个根据他们方向我们会判断这些方向到底就从我们孵化期的判断标准来讲 again 就我们没有选不代表你一定不能成这就是我们会挑一些可能从商业化角度来讲更加成功率更高的这些方向跟创业者 Founder 来做然后进入下一个时期就是孵化期
然后从孵化期结束以后我们会制定这样的目标就比如说一些可以比较容易定量的目标比如说付费用户数转化率然后这个个单价以及 MR AR 这些相对更加容易量化的方式然后我们筛选出这些能够进入后面的成长期就比如说我们的基本认知是这样子你只要通过孵化期就至少已经拿到了一定程度上的 PMF
那在接下来的阶段的话可能通过孵化期的资源做一些后期的增长对吧这反正是目前来讲的话主要是三个阶段了而且每个阶段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这也是刚才那个 Lisa 你提到就可能未来随着创业门槛变低以后会有
大量的人才就是新人加入进来那我们还是肯定没有办法按照传统的这种运营方式去管理成百上千的项目对我们是还是需要有一些比较当然从目前来讲可能不太严谨但是不得不做的这种啊画一些 threshold 让他们快速的筛点对
明白那这里面有没有一些比较实际的数据方面的 benchmark 我想知道就是对于一个 indie hacker 来说这个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对这个我觉得可能百分一会也能补充一下这个我先起个头吧
就是我先把这个下限跟上限就我认为的下限跟上限划一下就下限就是你的营收就你的 profit 每个月的 profit 能够 cover 你的所谓的叫 ramen profit 就 ramen profit 是那个 YC 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勒提出的这样一个概念对吧就是你的营收你的项目的收益能够覆盖掉你的日常感
开销嘛这是下潜就是你赎身就在现代社会把你从这样一个打引炮的这种努力的状态解脱出来赎身的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覆盖到你的 run and profit 上限是什么上限就是我们当前全球来看做了最好的这些案例他们能达到的水平那可能
这一部分人的话从独立开发者或者独立创客的角度来讲他们可能能顶流可能能达到百万甚至千万美金的这样一个规模当然他不一定是自己全部都一个人做他可能后面有自己的外包团队或者是 Virtual Assistant 但是公司是他一人独占就这个一人公司啊
营收也有全球范围内也是有百万跟千万级的级别每个人都这样一个上限就我觉得目前按照当前的技术能力反正下限跟上限在这至于说每一位创业者本身他能达到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标准
那就 case by case 那我们就一起努力了 OK 那我能想象到就比如说如果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一个人他做了一个公司我觉得说你别说百万美元营收了他可能一年哪怕有个这个五十万美元的营收如果他团队足够小成本足够低的话他可能是活得相当舒适的一个状态嗯
我不知道咱们这边大概的会员画像是什么样子的都是国内的比如说一二线城市的这种大厂兼职的或者说从大厂辞职的这个大概都是什么样子的人 OK 我来回应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刚刚结合刚才的那个关于成功的问题那个问题我其实想说的就是这个其实跟每个人设定的目标有一定的关系就是比如说我们社区里面很多人的话像他是在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从事的这个程序员的工作他的收入其实可能还 OK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然后随着这个就业环境的改变
很多人会感觉到有一些这种所谓的不安全感就是因为看到各种裁员的新闻然后呢对他而言他可能迫切的需要去寻找一份这个所谓的 backup 这就是很多人选择进入独立开发或者独立创造的根本原因那么这些人他的目标可能是先找到一份这个所谓的税收入或者是被动收入对然后
那很多人是在这个阶段中不断的积累出了他自己的一些收入包括他的好些产品那渐渐的这些收入可以覆盖掉他原来的这个在本职工作上的一些这个收入那么他就可能会考虑全职工作来打造他自己的产品或者事业慢慢的他就可能演变成一个超级个体或者是一个
然后收入变成几十万美金上百万美金这样的情况然后我其实觉得就从最后的这个结果上来说大概就三种一种就是坚持做小完美就是我就是守着一年几十万美金上百万美金的这种小完美的业务但是我过得很自由很滋润这是在很多海外
的这个 indie hackers 这个圈子里面比较常见的现象第二种呢就是他可能直接就卖掉自己的业务变现退出了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就是我们在 acquired.com 这种平台上看到很多他们直接就在某一个节点上因为他可能感受到的增长乏力对
他可能就考虑把自己的产品卖掉还有一种就是他逐渐看到了自己产品的潜力他向上寻求比如说融资来把这个事业做成一个比如说独角兽的事业这个也有但其实比例非常少对因为我刚刚在想的也是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时候 OK 虽然说小而美就是听起来非常美好但是有的时候就是在商业社会里面这个有的时候你很难就维持小而美我觉得是困难的
就比如说如果你能做这个有一天可能别人看到了然后那比你更有资本的人进到这个市场里面或者说他就顺手把你这个东西做了有可能你就你本来很幸福的维持了一个生活状态就被打破了
那如果就回顾之前的话如果你更早能做一些防御性的部署战略包括去做一些增长就是是不是会更好我不知道就是我感觉小而美就是听起来很好但是我不知道就是可能从实操上面讲有多么的就可持续性有多强对结合我之前的观察其实很多小而美他其实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利基赛道然后他做的本身的业务也是一个非常 boring 的一个业务就是可能
那些大厂或者说这种创业公司他根本就看不上因为说实话就是一年几十万美金的这种收入对于一些这个上规模的公司确实就他从投入产作比上来说就根本不划算所以呢他们刚好就处在这样一个所谓的安全地带里面然后呢也不会被人注视到
对所以我觉得这种人呢其实在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这些独立开发者的这个群里面还挺多的不管国内还是国外都挺多的我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个 Timeiz 的网站它就是什么呢它就是一个记录当前时间的一个站点一个 web 版本对但是它流量非常高然后呢对一年保底是 50 万美金的收入它是一个人维持这个站点的广告收入就这种类型的还挺多的我想注意这个话题啊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还没有加入出来去那个时候宇晨和百顺他们的社区也是刚刚在开始筹备我当时的想法和赖子是挺像的就是小而美的东西你要坚持的话尤其我们在公司里工作或者说你们的客户也有些公司嘛
他如果做小而美的话很容易会被自己的竞争对手给盯上然后践踏掉直到后来的时候我加入到车外学会发现这个小而美的定义它正好处在了一个交叉区域就是它的营收是足够让自己活得很滋润并且还能有一些自由的思想就是你不管是生活也好还是你的工作时间也好还有你的工作空间也好都达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程度
但是这个收入的规模不足以那些公司要专门组建一个队伍你大公司里要去做产品那你得有个队伍呀十个人八个人它是并不足以养活这个队伍的但是它要让个人活得很好所以它正要处在了这样一个交叉区域里面对你这样说我觉得确实很 make sense 的确实因为大公司的人力成本以及它一个项目它不可能一个团队八到十个人就做出来一个几十万美元的这个肯定在公司的定义是一个十分失败的项目
而且我现在我在想就是这个因为在国内就是也是一个经常跟一些国外的人会聊这个话题因为在咱们国内什么东西都是 super app 嘛你像基本上什么支付宝微信啊什么这类基本上把我们的整个生活都承包了包括打车呀什么的然后我发现就是然后大家就说与此对比的话就是像美国它很多就是很零碎的东西大家都会单独的去用它
然后我觉得这几年就是硅谷不是还有个那个 Calendly 吗 Calendly 是一个就是我可能应该解释一下因为也不是所有人都听说过就是听众来讲的话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都用过 Calendly 就是有一段时间我跟美国所有的人约线上会他都会丢给我一个 Calendly 而这 Calendly 里面就是我打开有他所有的接下来几周内的
我能约上的时间然后我就把我的这个邮箱输进去然后这个就会给我的邮箱里面发一封这个会议的 invite 就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功能没有任何其他的功能但是它就是而且这个老板是兼职创业的我觉得它的开始可能是一个甚至是一个适合出海就适合你们讲的这个艺人公司这么一个概念
对,我这边正好两个点我觉得都可以切进去聊一下首先是为什么要做出海这其实也是来自于有多方面的原因主客观因素刚才有一些客观因素就是国内经常做一些超大案所有的基本上所有的人尤其是独立开发者几乎是被平台绑架的或者裹挟很难有太多的这样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这就为什么我们从成立的第一天
就跟我们社区或者参与孵化的这些成员就这是个硬性标准硬性要求就是你要装不上费时间在国内的市场上我们在说软件项目就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出海项目上对
就是有刚才讲到了这样一些概念就包括海外的用户他愿意去试他喜欢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他喜欢不一样的东西然后呢而且相对而言的话整个基础设施会比较开放一些不管是这些大厂的 API 是怎么容易集成所以说你更容易在这个生态上面搞出一些花样出来对这为什么要做出感然后另外一个话题就关于 Niche 就是立体赛道的选择就是
这算是我的一个个人的观点或者个人意见吧就我其实不太喜欢大家去冲热门就是因为那些一下特别火一下特别流行东西你很难判断他的这个需求的生命周期有多长要可能生命周期也就个把月这一阵流量过完以后你的流量就几乎归零你很难把它做成一个长期的业务所以说我其实对于不管是对我们社区还是对于富二期项目的话我们
可能更加偏向于那些你挑选的项目它本身是一个需求长期存在的就比如说不管是 Cannoli 还是我其实用的是另外一个叫 cal.com 就是那个 calendar 前面三个首字母就很短 cal.com 它做了也是一个目前是 A 轮的一家公司它做的其实跟 Cannoli 说的意思两个是直接竞争关系这个需求就是你几乎可以想见就约日历这个事情这个需求至少未来十年都是存在
存在的就 20 年不敢讲就至少 10 年都是一个稳定存在的一个业务你在这里面深耕把这个做成一个 dominance 这样一个角色就是可以你就不用太担心后面自己被吃掉问题还有一个其实我们刚才没有讲到的点我们后面可以展开来提就是关于个人开发者或者艺人公司这样一个 IP 它的品牌效应的问题就可能很多人就比如说我去可能你有个大厂它有个产品跟独立创业者有个产品
就比如说 Calendly 跟 Cal.com 我为什么选择了 Cal.com 而不是 Calendly 当然一方面跟它的设计有关另外一方面就是 Cal.com 它的一开始的创业者也是一个两人公司他们在推特上非常活跃他们基本上采取的是这样一个 building public 这样一个模式我很熟悉他们当然单向很熟悉因为他们在推特上比较活跃我偶尔去前年的时候跟他们有一些互动
然后我了解他们我认识他们认可他们的品牌但是 Calendly 相对而言就像一个大公司的运作方式对于这种方式而言的话就是你通过构建自己创业者的 IP 你能获得一部分受众能反补你的产品我就不愿意用大厂做的这样也是一个算是你独立创客的一个护城河
对,我还想说就是雨晨刚刚谈到一点这个就是创始人 IP,说到为什么是叫什么 Cal.com 对吧?对,就是 Cal.com 打动了雨晨很大一个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创始人的这个背景,他是一个独立开发者这样,然后也想到就是其实我们也做过挺多创始人 IP 的,
孵化也好但一般可能都是一些做大做强但刚刚提到这个也让我重新想了想就是创始人 IP 其实本质上面想要把创始人 IP 做好就是把这个创始人自己能够出来直接去像包括黑战当时我们也服务过黑战就是黑战就他们的 CEO 徐卓其实挺有名的当时就出来用自己的脸去换其实我觉得创始人 IP 这种可能说从一个营销方式的背后去讲的话
是一种 honesty 是跟用户直接的一种沟通让大家看到这个产品背后我愿意直接出来就是这种 honesty 是一种小而美甚至艺人公司特有的一种力量反而是说就是创始人不出来然后更像一个说感觉它背后是一个很复杂的一个组织有点官僚体系是一个 process 的那种感觉反而让人觉得陌生那种是大家我们可能一般对于一个
做大做强的公司的一种感受这样子去看的话其实也是很多做大做强的公司在吸取这些独立创造者或者说这种他们的一些这种所谓的力量或者说这种 honesty 能带来的这种市场效应去再去做
不管说是对于年轻人群体里面他们厌倦了这种大的公司的这种叙事方式对吧一切都是非常官僚都是非常组织的非常好看起来都是很专业但是我现在也我们现在也观察到其实你看很多人做创始人 IP 我觉得像雷军哇雷军的创始人 IP 做得好成功啊
对吧他这么大的公司但是创始人每天就跟汇报生活一样就是他他现在都在 building public 呢所以当然回来了就是我觉得当然了就是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最简单的一个独立开发者可以低成本的利用自己的真诚高质量的分享去获客的一个方法但是不得不说就是现在很多大公司他们也在开始学习 adopt 这种方法当然对他们来说肯定是会更困难一点吗可以这样说
对这个就是算是竞争优势吧那这些独立创客对于大公司而言有肯定有很多大量都是劣势但是优势的地方就在于比如说透明创业 Honesty 这是对于小微团队跟个人开发者个人创业者是比较容易做的一件事情那就好好
前期赛马对吧这是长板好好利用起来 By the wayBuilding public 这个设计算是我们复化器的成员或者复化器项目的一个硬性的我们其实没有太多刚性的标准要求但是 BIP 是一个刚性标准
因为很多国内的这种做创业的人他就非常反他们直觉你知道吗就是他们会觉得这样子来做太奇怪了就是不应该是闷声发大财吗这个为什么我要把我的东西全部开诚布公全部扒出来放到网上这是在国内很多创业者看极其奇怪违和的事情但是我们这样子做的原因或者我们的选择这是我们的选择
Again 我重申一下你不 BIP 不代表你一定不能成这个可能跟你这项目的方向也有关系比如说你就做了这个政府项目你搞毛 PIP 就很奇怪或者银行项目或者保密项目所以说在项目选行的时候呢作为一个独立创业者你尽量选那些相对而言可以 BIP 然后因为 BIP 它这种透明创业它是你的优势你不能把它浪费的
我是一直觉得创始人 IP 是一个就是只要你愿意你有你愿意就是牺牲一定的自己的这个透明度我是一定会推荐大家去做的因为我其实觉得其实我这两天还在跟就是在硅谷创业的朋友在聊天就他也讲说就确实因为还是有很多人想要门上发大财
以及还是有很多人他不愿意就是分享自己的生活尤其是感觉尤其是我能理解我非常能理解就是当你创业的时候其实你的数据是你很敏感的东西但是我最近刚好我刚想说就是跟硅谷的朋友在聊就是说咱们这个呃开发者包括创业者其实呃
我觉得长线来讲 Building Public 对你是有好处的因为你的每一篇 Building Public 的分享其实都在就是默默一点一滴的在积累你作为一个开发者作为一个创业者作为一个创造者的名声所以说有可能 OK 你第一个项目失败了你这段时间都没有增长但是就是经过这段时间你也有了一些就是公众对你的了解度
对吧然后而且你还有了一个自己的 track record 你可能你自己的开发创造包括管理是有一些风格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大家也会就是逐渐的了解你以至于说说不定以后你的新的项目也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对吧就是我觉得这个 building public 这个过程其实粉丝积累啊你这个 reputation 的积累啊最终还都是你自己的
然后真诚还是一个很必杀的一个东西说到这个这个是刚刚聊到创始人 IP 这个 Honesty 是一个可能咱们独立开发者的一个营销优势要不我们再可能再展开来讨论讨论一些其他可能比较适合这种艺人公司或者独立开发者包括 Independent Maker 的一些增长的一些方法这块有没有一些就是就是出海区的同学有没有一些可能框架或者说
体系就是目前的一些 insights 在这一块因为我们在服务出海的可能更成规模的一些公司我们也有自己的我们可以来讨论讨论这之间的一些可能差异和重叠对我们其实最推荐我们自己的社区成员去做的就是尽早去发布因为我们过去有很多社区的成员他陷入了就是在无尽的 build 功能
在不断地完成自己的产品的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其实在每一期的孵化我们都在第一天就去强调它尽早地去做发布那做发布的这个过程呢也是我们这过去一年以来这个无心插柳啊然后在 Protohun 的这个平台上逐渐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影响力然后现在不管是我们社区的成员也好还是大大小小的 startup 都会陆陆续续找到我们让我们去帮他们去做这个发布这个活动
那我认为发布这个事情呢其实还是蛮重要的就是它是我们做出海的可以算是第一个敲门砖它可以撬动的不光是早期的这种所谓的 Beta 用户还有一些这个二次传播的那个影响力逐渐地给它带来一些早期的 Traction 这个是能形成很好的信号反馈的一个有效机制
然后我再补充两个点我觉得因为对于这些小微团队独立创作就走 boost-trapping 路线就不是那种传统一种讲 VC-BET 做大做小那条线的话不得不讲我们这个群体它对于成本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说可能对于我们而言的话我们偏向更多的偏好或者是不得不选择的方向是那些相对而言更加需要精细化运营但是效果会好一些的这个
成本也很低廉的一些方式除了刚才百分讲到通过发布作为出海敲门砖也是一个非常能获得一些肠胃流量包括 SEO 的权重第二点可能就是 SEO 构建的本身我觉得国内已经有很多社群比如说哥菲的社群他们已经在这方面很有研究
我们对应的一些 best practices 我们不用自己重复造文字就好好的自己去做就行把你这样一个因为 SEO 相对而言利用的也是搜索引擎的流量成本比较低但是它需要你去好好的去把这些内容网站把这个 SEO 做好需要一些精细化细活
然后第三点就是这个社群运营不管是就比如说我们的对于出来的孵化器我们目前才稳的这样一个桥头宝是推特尤其是英推但是毕竟海外虽然推特是一个流量巨大的池子它也不是唯一的对吧但我们可能我们在接下来可能会比如说我们这次 batch4 会孵化这样一个利用 reddit 来做做营销做社交运营跟增长这样一个产品嗯
可能还有还有 hackercomic 还有 hackernews 这些社交媒体它本身你首先不能像投广告一样对吧你可以投 100 万美金进去像这种都是精细化运作你有钱没法使劲但是它就适合这些你小微团队或者一人公司你去做因为你需要去找这些潜在用户跟
在社交媒体上跟他们互动那每次这个互动在网上留下了痕迹从成为上来讲他会在未来一个不经意的时间给你一些反对我目前听下来可能除了这个创始人 ip 就是 slash 这个 building public 包括发布然后这个发布可能包括像 product hunt 然后社媒的话包括 twitter 然后以及可能咱们在探索的是这个 reddit 然后以及
像 SEO 我听起来可能这些都是早期然后比较预算敏感的独立开发者会去考虑的增长框架然后其实同时我觉得还有一点我今天听完我觉得也非常感动的一点就是我确实觉得艺人公司虽然说如果你成功了你真的会活得很爽但是就是艺人创业也真的是会挺孤独
然后也挺挺无助的有的时候所以我觉得有这样的一个社群真的是会很好就是互相交流有什么成功经验然后包括上线的大家一起互相去打 call 就是这些我觉得这个这个社群的价值是非常非常大的然后
我也希望就是我也相信就是后面就是咱们还能就因为我感觉你刚说的也有点特别有意思就是大厂的这个马农就是或者开发者他 35 岁之后就会进入一个职业低谷和危机然后我感觉这样的人可能也会越来越多然后而且就除了这样的人就是有想法的想要自己创造的人其实现在我觉得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我觉得就是这块还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潜力
值得好好去扩展的一个群体然后我们其实也希望多跟咱们的社群去沟通咱们社群的人或孵化的项目包括咱们自己因为我们今天其实也学到很多因为其实也让我们重新看待就是这个出海营销这件事情里面有哪些是可能门槛更低其实可以鼓励大家尽早开始做的以及有哪些是在某一个阶段你对速度和规模有了一定的要求
又或者说你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你再不去加速的话你可能就会在这个竞争中失去优势那最后想问问雨晨 百顺和陈锋能不能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可能一些自己喜欢平时爱用的这个 AI 产品以及包括说有没有给到一些 indie hacker 的一些最后的可能说寄语这样子的 tips 建议
我想可能做 PPT 这块大家也知道自己可能经常会需要写下 PPT 或者类似的需求还需要做一个 demo 用 Gamma 就是不知道这个产品在国内受众怎么样但是至少我们说一个有趣的事实方法
我们所有孵化剂成员每一次做 demo day 演讲或者做剂产品介绍的时候我们都是建议其实是软的硬性要求让他们用 Gamma 来做因为去 Gamma 做一看二很快就因为你做 PPT 这个事情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精雕细琢你如果能很快的方式把它的思路勾勒出来并且
呃外观看起来也很也很有一定的美观度就可以了你可能只需要花十几分钟不超过半个小时把这个事情做出来然后就可以上 demo day 就就追求有固体的嗯所以说如果大家还没有平时有做这个 slides 啊 pitch deck 的需求但是还没有接触过 gama 可以试一下非常好我们平时都用这个哎说到基于的话我是觉得嗯
我相信后面的能力都是可以补的你比如说我缺了营销的能力我缺了写代码的能力我缺了设计的能力这些缺什么的能力我觉得并不是阻碍你去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真正的绊脚石真正绊脚石可能还是你得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跨出去
第一步,所以说我对于有意愿做自己的产品或者做自己的项目,实现自己的人生自由的这些独立创业者,最关键的事情是要勇敢,要 be brave,跨出去这一步,跨出去第一步,我觉得这是最最最最核心最关键的。
那接着我来说一说我比较喜欢的我说一个这个我最喜欢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呢叫 Podwise 是我们相当于怎么说呢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IndieHike 这个播客节目的团队创造然后呢这个为什么喜欢呢因为我日常会听一些播客然后呢但因为我本身其实英语水平不是太好所以我会需要这个在听力阶段需要一些辅助然后能够帮助我整个听完之后能帮我汇总然后去做一些这个呃
总结之类的内容然后呢通过 Podwise 呢就极大提高了我去听播客的效率这是我目前用下来觉得比较惊艳的一个 AI 类的产品那提到对于 Indie Hackers 的寄语或者希望呢我其实觉得无论如何是希望大家能够做长期主义就是能够做时间的朋友因为过去我们其实觉得抓住 AI 的风口就会很快地做出一些不错的产品但是这个
尤其作为一个个体或者叫独立开发者想要让自己的产品得到一个爆发式快速的增长其实挺难的很难找到这个点更多的其实是无尽的每天非常 boring 的工作然后要不断地去面临各种困难所以坚决要保持一个非常好的 mindset 能够不要放弃
谢谢白顺到我的话你提这个问题我刚才在想我就说我今天下午还在用的一个软件因为我们平时做直播也好还是做活动也好都要出一些物料那些物料就会有一些压缩图片的需求在这我想推荐一个独立开发者就是一个人做的一款小软件也现在没有集成什么 AI 的功能就是 ZipicZ-I-P-I-C
它的功能很简单它是一个本地软件 Mac 上面的当然它未来也会有 Windows 版本你出了图之后因为我们为了保证清晰度你看现在出的图基本上都是二倍图或者三倍图是很大的甚至有的时候有时候海报会十几兆那你不用管它会自动监控你的这个文件夹你输出图之后它就自己给你在尽量无损的情况下压缩 70%到 80%
那这样无论是分享也好还是放出去也好就这样一个很小的软件它就把它做到了我认为是极致的状态 ZPIC 然后刚才说我想说一个愿景吧就比如说作为一个 Indie Maker 你会有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其实工作时间上的那种可调节性是我觉得作为 Indie Maker 可能最吸引我的地方也许工作的时长你并不会说天天在那玩也不太可能
但是它是这个时间段可调节比如说今天黑神话悟空上线了它是上午十点上线的如果你在公司里的话你不太可能撇开一切在公卫上玩那个游戏吧
这也不合适可是如果你是 indie maker 那你就今天上午或者今天下午好好的玩一玩把工作再拿到晚上去处理这个是没有什么影响的这个太的 related 了我今天也在关注这个没有在玩那你如果作为一个 indie maker 或 indie hacker 你就是可以做到这样了时间是你自由去切块分配重新装配的非常
非常感谢今天雨晨百顺和陈峰出海区的三位同学过来的分享非常非常棒我觉得然后今天提到的包括几个产品我们都会放在 show notes 里面关于出海区的一些资料以及介绍我们也可以在我们的 show notes 里面看到
同时再次介绍一下我们是 Calus Media 出海合伙人的背后的团队我们也在帮助更多的中国的企业包括艺人公司走向海外这个更大的市场然后后续有什么需求都可以来联系我们以及说出海去孵化器的小伙伴们谢谢收听这一期的出海合伙人那么我们也一起期待我们后续更多的跟出海去孵化器同学们的播客
謝謝 謝謝大家 謝謝三位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