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Ep.99 造车四十年之计划的余温:抢出的时间,试出来的空间

Ep.99 造车四十年之计划的余温:抢出的时间,试出来的空间

2024/9/3
logo of podcast 中间地带

中间地带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陆丰鸣
Topics
陆丰鸣老师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详细阐述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初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历程。他指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早期汽车工业发展侧重于卡车等商用车,而对轿车等乘用车的重视程度较低。这一时期,中国汽车工业主要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合资合作的方式发展,但由于技术水平、资金、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发展进程缓慢且充满挑战。在与国外汽车厂商的合作中,中国经历了从单纯的技术引进到合资合作的转变,也经历了与不同国家汽车厂商合作模式的差异化探索。同时,由于政策不明确和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用政策空隙,积极争取发展机会,最终形成“三大三小”的格局。这一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都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海博作为主持人,引导陆丰鸣老师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初期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进行提问,例如上海大众的合资合作、一汽和二汽的发展历程、以及海南汽车走私事件等。他还补充了一些背景信息和数据,使讨论更加全面和深入。

Deep Dive

Chapters
本节回顾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主要发展卡车转向发展轿车的历程。这一转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安全、以及对轿车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观念转变。
  •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工业主要发展卡车,轿车被视为生活资料而非生产资料
  • 轿车发展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安全及意识形态等因素
  • 70年代末,考察团主要考察卡车技术,对轿车关注较少

Shownotes Transcript

  • 主播 -

海博

  • 嘉宾 -

陆风鸣,杜克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教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与社会变迁系

「车来人往」是中间地带推出的关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系列节目。我们将梳理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乘用车发展历程,以汽车为窗口,关注产业政策、合资、出海与全球化等议题,欢迎关注收听。

  • 你会听到 -

03:20  走出去,从考察卡车开始

07:90  轿车之争:凭什么轿车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10:03  奔驰,奔驰

13:13  合资,和资本主义结婚

17:49  取代奔驰的为什么是斯太尔:钱

23:39  市场换技术,汽车与铁路的不同

27:37  美资车企,错过的二十年

32:15  上海造车,赚不到的外汇

38:55  争论的年代:抢出来的时间

42:35  三大三小,计划经济余温的产业政策

46:15  大众来了,合资的标杆

54:48  上海1000天:80年代的卡脖子

64:02  作为反面的对照组:北京吉普、天津夏利

69:53  被激发的需求:海南汽车走私风波

73:26  红旗下马再上马

79:19  一汽的选择:克莱斯莱还是大众?

83:43  保住门票的二汽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高海博

声音设计:孙称

封面设计:Jessi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博:@JustPod@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互动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