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性别经济学》:这代年轻人,要为结婚生育付出多少成本?|24

《性别经济学》:这代年轻人,要为结婚生育付出多少成本?|24

2024/10/28
logo of podcast 不束高阁

不束高阁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哈希
Topics
哈希:我认为《性别经济学》这本书从女性视角出发,用经济学理论讨论性别问题,是一本男女生都值得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女权书,而是更专业地从女性角度考虑经济学问题,并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性别问题。我在解读这本书时,会尽量客观地解释书中的观点,而不是为这些观点背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性别平等,以及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我会加入我自己的看法和观察,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观点,希望我们能抱着包容开放的心态来交流。

Deep Dive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在节目正式开始前呢要做一个友情的宣传就是豆包 Mars Code 将会在这个月启动 AI 红人创造营所有对 AI 内容创作感兴趣的朋友呢都欢迎来参与活动赢取奖金和流量扶持

同时在 11 月 2 号也就是本周六豆包 Mars Code 会举办 AI 红人创造营的启动仪式那欢迎大家通过 show notes 里面的链接和二维码来预约直播那这个启动仪式呢他们会请到很多的科技达人还有跨界大咖来到现场探讨 AI 与创作者的关系同时呢也会介绍这个 AI 红人创造营的具体内容

另外呢参与直播还有机会赢得各种实物奖励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哦

嗨,欢迎回到不数高格,我是哈希今天想要跟大家来聊一本有趣的书叫《性别经济学》它有一个副标题叫《带你穿越人生周期》那我们知道啊,一旦把性别这两个字放到一个书名,一个名字中就一定意味着在这个它要讨论的内容当中女性的视角是非常重要的

确实这本书是更偏重于对于女性在工作生活当中面临或者关心的很多问题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包括女性在成长过程当中遇到的很多特有的压力和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像教育职场恋爱婚姻育儿等等方面但是呢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女权书

而是非常专业的从女性角度考虑经济学问题用经济学理论讨论性别问题的这样一本书其实是男女生都值得读的一本书

他在讨论很多问题的时候呢是有用不同性别的数据视角共同去进行分析的这也是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或者说喜欢经济学视角分析性别问题的一点就是书里的这些观点基本都是有很扎实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支撑的

所以这些问题不仅对于每一位女性,其实对于女性的伴侣甚至有女儿的家长来说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那我们今天呢也会讨论到书中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意义上到底什么是性别平等还有圣女经济学中国到底有没有圣女问题圣女因何而来还有恋爱经济学怎么找到最好的人什么时候该安定下来主动出击还是被动等待分手应该遵循什么哲学

还有生育经济学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生孩子了养育孩子的成本到底有多少钱怎么算呢这些

那这本书的作者呢叫刘倩她是一位经济学博士也是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的前总裁而且她其实跟 2023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是研究女性劳动力市场的那位哈佛经济学教授克劳迪亚格尔丁他们是有很多次直接交流的

甚至包括说我们之后会聊到的刘倩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是关于生育惩罚的这一块其实就是格尔丁推荐他去关注研究的那不过我说实话我在开始决定选这本书来分享的时候是有一点犹豫的

那后来我就深入去想我这个犹豫到底是因为什么我感觉可能是因为我平时工作带来的一些思维惯性就是其实我现在工作的知识服务平台对于书籍讲解这一块会有一些原则我想这一块可能很多我的老听友会比较感兴趣因为大家之前也经常会问到说你们选书啊解读啊是不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一套方法论

说实话真的是没有一个定式或者一套系统的方法一套教学的但是你如果说具体到某一本书或者是某一个问题的话如果你去琢磨你去回忆的话确实还是会有一些点约定俗成的点在里面

比如说谈到我对性别经济学这本书的顾虑的话它可能就会让我想起我们平时工作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考虑到或者是比较关注的两个点第一个点是只谈解释不谈主张

那这里这个不谈主张并不是说我们不会去碰那些有作者自己主张的书而是说我们在处理一些强观点性或者是主张性的书的时候要非常谨慎因为我们作为知识服务者要做的是客观的向听众们解释说这本书里它这个主张是怎么来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

我们要做的是解释他这个主张而不是为这个主张背书不是把这个主张推荐给你只是帮你理解他而你理解他之后呢同不同意是你自己的选择那么在这一点上其实我是很认同的并且其实即使我自己在播客上面讲书我也会倾向于这种处理方式

但是当然了就如果在知识服务平台上面的话就即使你只是作为观点或者主张的解释者我们也经常会遇到那种情况就是你确实是努力在提供一个客观的视角或者是做一个知识的媒介但是如果听众并不认同这本书里的观点的话他就可能会发一些恶评或者是打低分这些肯定也是平台不希望出现的情况嘛

所以其实在选书的这个阶段可能就会有意识的去避免掉一些容易引发分歧或者争议的这种观点或者主张

那今天这本性别经济学我其实认为他的观点在今天已经不算是很容易引发争议的了因为作为一本你强调女性视角的经济学作品他在观点上真的并没有很多什么标新立异的观点并没有太标新立异比如说怎么看待圣女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在步入婚姻和生孩子这件事情上越来越谨慎了

还有像男女性对婚姻的预期不同呀对家务这件事情的看法呀还有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女性在生育和职场方面受到的一些不公待遇呀离婚真的是一件坏事吗等等在这些问题上面他给出的观点就并不是说有多么反直觉或者有很超出我们预想的地方

那么这本书它有趣的地方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它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视角

我们知道经济学带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就是在于它分析这个问题的过程比如在分析问题的过程当中它会给我们展现很多客观真实的数据资料让我们了解到这个问题的全貌和真相比如说中国是不是真的存在圣女问题这件事情到底从数据上是怎么样呈现的

还有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到这个问题背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另外比如我们都知道可能生育率变低是因为生育成本增加那么这个成本到底是怎么计算的比如说具体到北京上海或者是城市类别乡村类别的家庭他生一个孩子到底会给家里增加多少万的成本呢

另外我们都知道女性因为生育和照顾家庭会影响她的职场生涯那么这种影响它折成金钱折成数字的话这个量到底是多大的我觉得这些是这本书一个最有趣的地方也是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看待这些问题的一个意义所在

那另外还有一块内容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从一些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帮助我们分析应该如何更好的择偶和恋爱这其实也是给感性的问题增加了理性的视角

这是我希望在这类书里看到的东西也是我更想去跟大家呈现的东西就如果说这本书就只是一个经济学者在抒发他对于很多各种各样性别问题上的观点或者看法的话我是不会选择这本书的

那另外呢再说回我之前说的就是我工作的平台上面对于讲书的这个只谈解释不谈主张的这个点它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作为解读人我们其实是不太可以在解读的时候给听众灌输我们自己的主张的因为我们是一个服务者我们的任务是让听众更好的了解这本书

那么当然我们可以适当的对于书中的观点适当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就是我们指着这本书来说嘛但是你其实会发现解读人们也是不太会愿意冒险去做这种自我表露的

这其实反倒是在播客上面讲书的一个不一样的点就是在播客上大家可能就是想听我来讲这本书所以我可以更舒适的去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或者是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的观察或者经历是怎么样的所以说在今天呢我也会加入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观察进去当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面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那另外呢还有一点啊就是我们老听友听这个可能会觉得发现了一个滑点啊就是我工作的平台上呢其实它对于性别视角的这类书呢在解读上还有一个不能说是原则只能说是惯例的这样一个点吧就是注重女性视角的书其实反而是更建议让男性解读人来解读的

就不信的话其实老听众可以去搜一搜像始于极限女性主义看不见的女性还有最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素食者他们都是谁解读的你会发现都是男性解读人为什么呢其实也是考虑到用户的听感在里面的因为

因为如果说女性解读人来解读这种偏女性视角的东西就可能会让听者会觉得你是在自说自话你是在自己捍卫自己群体的一些东西你好像在控诉一些东西但是呢如果是换一个性别你通过一个男性的视角试图去理解关于女性主义的东西反而可能在听感上会让大家觉得更舒服

那么对于这一块我认不认同呢我是很认同的而且其实也是尤其因为我们的那些男性解读人其实也是都是非常尊重女性而且性格比较细腻而且同理心很强的人所以他们解读出来的作品我作为女性听我也会觉得很舒服

但是呢这也导致我在选择这本性别经济学的时候我会有一点顾虑就会担心说会不会个别的地方由于我讲到了一个偏女性主义的观点会让男性的听众觉得不舒服

但是呢我其实又突然的意识到我更喜欢的是那种朋友之间的真诚交流我也只能留下那些愿意喜欢或者能接受我分享的这些观察或者内容的朋友而不是说我这个是一个知识产品我要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人对我的产品满意或者给我打高分我要尽量避免有人打低分不是这样的

所以呢就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其实我就卸下一些心理负担了所以呢也希望在听这期的朋友那咱们都能抱着一个包容的开放的交流的心态来听我们今天这一期然后呢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面做友好的讨论那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从经济学的角度大家经常说的性别平等到底指的是什么这一 part 我们稍微快一点过因为它其实算是一个引子

那刘倩在这里讲到了她自己的故事她之所以对性别平等感兴趣跟她自己的经历也很有关系她是一个独生女所以在她的老家山东就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她把刘家的门牌给摘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祖谱上面一般都是只写男不写女嘛所以呢刘家的祖谱到她这就没有办法往下续写了

所以说他其实从小就会朦朦胧胧的有这种性别差异化对待这种感觉然后后来呢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呢逐渐的他对于男女平等的概念开始越来越关注后来呢他去了瑞士读博士当时呢他是有受到一些思想的冲击因为他就发现在这个地方性别平等这件事情好像是非常自然的

什么叫自然呢就是好像大家已经潜意识里把这件事情看作一个理所应当的事情就是并不会因为这个人的性别是什么什么就觉得这个人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或者比如说他在瑞典就看到女生有一些像什么器械呀或者是自行车坏了就会非常自然的就自己把它扛到地上然后自己敲敲打打

并没有说第一反应是我要找一个男生来帮助我另外他可能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男性独自在陪着孩子玩或者是带孩子喝咖啡或者是送孩子去幼儿园等等等等就是很普遍又很自然

那好说到这儿有一个问题那性别平等是不是就是说所有人要去干一样的事情或者说一定要就是男性也要干以往女性干的多的事情女性也要去干以往男性干的多的事情呢并不是这样因为这样只是达到了一个表象上的结果平等但是经济学上讨论的性别平等不是结果平等而是机会平等

机会平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和认为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说因为你是女性你就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你是男性你就必须要干什么或者不能干什么。

比如说不能因为你是女性你就应该待在家里相夫教子,你就不应该努力工作,你就更应该顾家,或者说因为你是男性,那你就不能穿粉色,或者是不能玩芭比娃娃,因为这些是女孩才能玩的,这都是性别上的刻板印象。

所以呢,经济学意义上,这个机会平等,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和认为重要的事情。我做什么事是从我的偏好和效用方程出发的,性别并不在影响因素之内。比如说有的女性更喜欢陪伴孩子,有的女性就更喜欢干事业,那么她们的偏好和效用方程就是不一样的。

那现在大家宣扬独立女性打女主就好像女性就一定要去事业场上去拼杀这样才能体现出来性别平等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就如果一个女性她愿意去干事业那么她当然可以去事业场上拼杀但是如果有的女性她就是很享受在家里带孩子的生活自愿选择不工作那么这也是她的自由也应该受到尊重

而性别不平等是说什么呢是说比如说明明这位女性她希望在职场上面有所作为但是仅仅因为她的性别就导致用人待位拒绝雇她或者是拒绝给她升职或者说因为她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上了她的亲戚朋友就觉得她不够贤妻良母那么这些才是性别歧视性别不平等

那同样的如果一个男性他自己就很享受在家里做饭照顾家人陪陪孩子但是呢却担心舆论指责嘲笑他像嘲笑他不够爷们儿这其实也是一种性别歧视所以呢所谓性别平等我们要达到的并不是说男女完全一样而是机会平等就你可以去选择你想要的生活而不会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

并且呢,在收入回报上,只要我付出了精力,投入了努力,我就能够拿到合理的我应得的回报,并且也不会受到我性别的影响。那当然这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的最终的途径了,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就是,如果按照这个途径来说,其实性别平等并不仅仅是对于女性有益的,对于男性也是有益的。

所以虽然说经常人们在谈到性别平等的时候尤其是一个女性在提到性别平等的时候可能经常会让人觉得有一种气势就好像要把男性打倒在地其实并不是的从这本书里我们也能感受到从经济学意义上说的这个机会平等其实它是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就是它比较

并不是要把男性打翻在地,而是女性和男性能够一起进步,能够平等的有尊严的前行。所以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它讨论的其实是机会平等。

好那刚才我们讨论的呢其实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也是刘倩她之前比较出圈的一个文章叫《圣女经济学》那我们知道近些年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可能大家会看到有很多高学历或者高收入的女性她到了适婚的年龄但是却还没有结婚然后很多人呢就会把这样的单身女性称为圣女

那么这种现象到底是说大家看到的个例还是说从全景上来看真的是这样的呢中国到底有没有圣女问题呢有或者没有从数据上来看是怎么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自己对这些问题其实也还蛮好奇的啊

因为岔开聊两句就是我最近这两年确实有深切的感受到就我身边有不少各方面都挺优秀的女性的朋友但是却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能在一起的人并且呢平时因为也会有一些长辈或者身边有朋友请你帮忙给介绍对象嘛

然后呢我会发现这种帮忙的请求一般都是请你帮忙给一个女生牵线找一个男朋友而不是反过来

所以我也很好奇说这个到底是我自己观察到的我身边情况的一个个例还是说因为我之前学习和现在工作都在北京所以就还是说是北京或者北上广深这种大都市存在的一种典型的现象还是说更大范围内甚至全国都存在的一种现象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其实也还蛮好奇的所以我自己也很想知道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它给我的一个价值就是,它给我提供了一些更广袤的全面的数据参考的视角,客观的告诉我这件事情它的现状到底是什么。那么首先呢,我们先不说中国,首先它告诉我们的是,大龄女性单身未婚,在全球角度来看其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在性别经济学领域有一篇发表于 2005 年的一篇特别经典的文章叫 Sex and City 那熟悉美剧的朋友肯定知道啊这个其实是欲望都市那个剧的英文原名只不过这个文章里的这个 Sex 指的是性别

那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提出来了一个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的现象就是在全世界的情况来看虽然整体来看人类正常的性别比是男性数量更多

但是在全世界的大都市里面普遍都是女性数量多于男性比如说他在开篇就展示了说在欧美的 47 个国家当中农村里的青年人都是男性多于女性而城市里则是女性多于男性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男性来到城市往往追求的是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工资但是女性来到大城市看中的不仅仅是更好的就业机会还有更好的婚姻机会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两种机会追求的叠加之下就会比男性有更强的动力来到大城市

然后呢学者又据此提出一个猜测就是是不是如果一个城市的男性平均收入越高那对应的当地的女性数量比男性高的比例就越高呢结果后来他用瑞典 289 个地区的青年人的数据做了研究发现这个猜测是对的所以就是工资越高的城市会吸引更多的女性来寻找就业和婚姻的机会

但是这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圣女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就变大了好那么也就是说大城市当中的圣女现象其实在全球来看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但是那全球普遍是这样就意味着中国是这样吗还真不是中国的现象跟全球普遍的现象并不一样

那其实我们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的是从宏观上也就是全国整体来看这个试婚的男性数量是高于女性的比如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大概在 20 到 39 岁这个试婚年龄里面相同年龄的男女比较起来呢他们这个浮动比例大概是在 1.05 到 1.2 这一块也就是说男性基本上都是多于女性的

然后目前全国所有地级市的市辖区也就是城市的情况在这个 29 到 30 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比平均是 1.05 也就是男性的数量更多那我们再单独看大城市也是这样吗

我们看北上广北京是 1.09 上海是 1.07 广州是 1.11 所以呢可以看出即使是北上广这些有大量的高学历高收入女性的城市适合年龄的男性数量依然是多于女性的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聚焦一下因为现在大家说圣女问题经常会讲到高学历的女性嘛那么在高学历的士林青年人里面男女的数量比是多少呢这里刘倩引用的是 10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是 20 到 39 岁城市户籍人口拥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背景的男女性别比例是 1.06 依然是大于 1 也就是男多女少

所以呢如果说我们讲到圣女这两个字是加引号的话那么其实说圣男现象就是完全不用加引号的因为女性其实并没有数量上的过剩而圣男则是实实在在的数量过剩用英文来说的话呢英文里面讨论圣女沿用的是这个剩下的概念用的那个词是 left over 而圣男的圣用的是多余

所以圣女其实是个伪命题而圣男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会产生大城市的圣女现象呢刘倩在这里呢把婚姻市场类比成为劳动力市场我们知道劳动力市场的失业呢可以分为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还有摩擦性失业那

那周期性事业我们都知道经常说的就是大环境不好就劳动力需求收缩的很厉害就功大于求了那么结构性事业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劳动力的供给一方他整体的技能经验知识等等这些方面的人员结构跟需求方他需要的劳动力结构是不一样的

那么除了周期性和结构性失业之外呢还有那种摩擦性失业也就是说即使现在大环境是 OK 的劳动力的需求是比较够的而且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的结构也是大致匹配的

但是呢因为个体找工作需要时间去寻寻觅觅嘛雇主招人也不太可能说是一夜之间就马上匹配到一个理想的人选所以他们就会有一个需要匹配和搜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暂时的失业情况就叫做摩擦性失业

那么这个摩擦性事业是怎么产生的呢?往往是因为供给方和需求方,也就是劳动力跟雇佣者,他们之间互相的期待是没有匹配上的,就是我想去这样的公司,我想找那样的员工,但是我们之间匹配的时候就互相没有看上。

而刘倩认为这个也可以用在婚姻市场上就是婚姻市场上所谓的圣女之所以会出现本质上是因为男女双方的期待值不匹配那

那比如说我们先说女性这边的期待劳动经济学里面其实有很多这方面的经典的文章就他们会研究说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教育还有就业方面的条件跟男性开始趋同然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机会和收入都大幅提高之后那自然的就会产生说以前的那种男性赚钱养家的婚姻模式就可能不再是女性所期待的了因为我也可以挣钱

那么这就会导致女性的期待变化在婚姻市场上女性的要求会提高因为我也能挣钱了所以我可能会要求你要比我还能赚或者说你既要能赚你还要能够顾家所以可能就是又要你是一个暖男又要你事业有成所以女性的期待值可能会再变高

那刚才说的这个是女性的期待值在变化对吧那男性的期待值他有跟着匹配着改变吗比如说他有改变成说如果女生的收入比我高那我也安于我更多的雇家里或者说我不仅要努力工作给家里创造更多财富并且我也要更多的承担起家庭中照顾的责任吗

其实并没有男性的对于婚姻的期待从整体来看一直是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的就是会对性别角色有比较强的期待就是他还是会期待说女性能够更多的照顾家里会期待一个比较传统的贤妻良母的角色

比如说在 2016 年首尔大学有一篇关于圣女的文章讲到就是根据他们的数据研究男性还是不太能够接受女性一心扑在事业上或者是把家里面的主要的家务活都外包出去他们还是会对婚姻有一个强烈的期待就是当我结婚之后会有女性更多的承担这个家务劳动

并且呢那篇首尔大学的论文的调研当中很多男性是明确的表明我是不太愿意跟妻子共同的平等的分担家务劳动的

所以通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男性跟女性的期待是不太匹配的或者说是错位的说白了就是如果两个人就各自怀着刚才我们说的那个期待去相亲他们最后是不会在一起的那这其实就类似于我们说的摩擦性失业里面的那种求职者和雇主没有谈拢的情况

所以呢刘倩认为现在的这个很多人在讨论的圣女现象它并不是周期性或结构性的而是因为观念变化导致的摩擦性的不匹配

好那刚才呢我们说的都是性别经济学这本书里的观点但是我自己其实是觉得这个解释可能没有完全展示这个问题当下的全貌因为他指出的这个圣女现象并不是因为数量上或者是结构性不匹配导致的他的这个结论的得出实际上刚才大家也会听到就是有一些比较

重要的数据视角用的是 12 到 13 年的数据报告或者是用的 10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比如说前面我们说到 20 到 39 岁城市户籍人口拥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背景的男女性别比例是 1.06 依然是大于 1 也就是男多女少那么这个呢刚才也说了这个是 2010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

所以我觉得这个解释可能可以解释比如说可能 07 到 15 年这么一个区间的情况但是最近的 10 年也就是大概从 15 年到 24 年这个情况会不会有发生变化呢

那当然我们从整体来看在适婚年龄段的人群当中确实依然是男性多于女性的但是最近我看到一些数据表明就是这两年高校的男女比例中国其实中国的大学女生已经远超男生了远超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之前智古趋势它里面统计过 2022 年

当时中国全国本科生的招生人数是 468 万那其中女性是多少呢是 295 万那男生是多少是 173 万什么概念呢就是这个女生对男生的比例已经快要接近 2 比 1 了那我们再看 24 年的数据这个是学情研究所的统计

但是我们能想到啊 偏理工科的高校肯定是男生比女生多的比如说哈工大男女比例是 2.6 比 1 北京邮电大学男女比例是接近 2.5 比 1 然后呢 偏文科的高校就是女生比男生多比如说对外经贸大学的男女比例就是 1 比 2.3 中央财经大学的男女比例呢 就是 1 比 1.75

但是虽然说文理高校的男女比例差异比较明显但是如果我们去看全国高校的总和数据还是女生比男生要多也就是当这些人大学毕业了如果他们进入求偶进入婚姻市场的时候这个还是整体来讲他们这个学历阶段是女生比男生要多很多的

那么这里我们要注意这并不是因为女生的基数大因为刚才我们也说了其实这些年从全国的角度来看不管你去看出生人口的男女比例还是适婚年龄的男女比例同龄人当中基本都是男生多于女生的比如说如果一个 2022 年上大学的同学他应该是 04 年前后出生的对吧

那么在 04 年的出生人口里面男女比例是 1.21 比 1 也就是男生人数大概是女生的 1.2 倍但是这些人等到上了大学之后按照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智古趋势的研究统计这个比例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反转变成了女生是快要接近男生的两倍

那么这个过程其实它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就是随着这群 04 年出生的孩子们,他们逐渐升学,其实他们是越往上读,男生就变得越少的。

那按照数据的话呢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这个男女比例还都是跟他们出生的时候是差不多的就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呢基本上都是男生是女生的 1.2 倍左右但是到了高中女生就开始比男生要多了就是 100 名女生对应着大概 97 名左右的男生那这个差距呢还不是很明显然后到了上大学的年纪差距就开始逐渐拉开了

在大专校园里面是 100 名女生对应 91 名左右的男生在本科的校园里面 100 名女生对应的男生数量就更少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 58.7 名而假如上升到硕士阶段这个趋势会变得更强也就是说男性的数量进一步下降真的就变成 2 比 1 差不多了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要知道倒退 20 年中国大学里面男女比例是男生比女生多的甚至在刘倩这本书里引用的在 10 年的时候依然是男性比女性多的但是后来在这十几二十年里面

本科的女生增加了 350%左右而男生只增加了 88%也就有了我们前面说的那个逆转那这个逆转是怎么发生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呢有这么几种猜测首先是跟男生相比女生向上读书的意愿更强那一来呢跟女生相比这个低学历的男生他相对容易找工作嘛从美容美发到烹饪到开挖掘机这些岗位我们观察到都是明显男性更多的那相对的对于女生来说要想在就业环节增加竞争力读书就是一个很必要的选择

二来在薪资方面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在 23 年职场女性的平均月薪是 8689 元而男性是 9942 元对于女性来说要想追上待遇上的差距学历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所以说跟男生相比女生向上读书的意愿可能就更强

还有另外呢不得不提的就是随着我们国家成真化的普及以及义务教育的推广就让女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公平教育的机会以前可能就不是很多女孩不想读下去而是没有机会读而根据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亚格尔丁的观点就一旦一个国家里面的男孩和女孩可以平等的享有教育资源那么女孩早晚会追上男孩甚至有更好的表现

这个其实也类似于我们前面说的经济学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其实是机会平等也就是说这个逆转可能也是我们国家在教育上面逐渐实现机会平等的一个体现好那么再说回我们前面说的这个圣女的问题

或许这种在相对高学历人群当中性别比例的逆转也是造成现在很多人观察到的一些大城市里高学历高收入的女生的会产生圣女现象的一个原因所以这可能又让这件事情变成了一个有结构性因素存在的问题

再加上之前刘倩分析的大家预期不匹配这样摩擦性的因素所以我觉得这个现象可能是复合的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那另外呢再沿着我们前面说的这个在高学历人群当中性别比例逆转的这个现象再来说一说智股趋势里面的一个分析就是说这种逆转可能会让中国的婚恋市场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趋势

什么趋势呢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两年逐渐有听到的就是高学历男性和低学历女性会在婚姻市场上变得越来越吃香为什么因为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这两部分群体它就是相对最稀缺的呀因为我们想想一方面在高学历人群当中女性的比例在变多那么相应的在低学历的人群当中这个女性就在变少对吧

再叠加上我们前面说的人的观念性因素,就是高学历的女性她还是想往上找,然后男性呢反而可能会去偏向于找比自己相对教育背景弱一点,但是可能能够更顾家的女性,所以说这种结构性的加上预期的摩擦性的因素叠加起来,

确实会自然的就导致高学历的男性和低学历的女性会吃到很大的红利而相对的肯定就是高学历的女性和低学历的男性会变得功大于求

所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现在一些资讯说在乡村的相亲市场里面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就是好几个甚至十几个男生排着队跟一个女生相亲而另一边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比如说我前面说到我会观察到我身边的很多女性朋友尤其是比较优秀读到硕士阶段的女性朋友她们在寻找合适的对象的时候去

确实是没有就是跟他们差不多教育背景的男生那么容易的

现在经常确实是仅仅从我身边的这个认识的人的辐射范围来看确实是如果有哪一个学历背景比较好的男生他刚刚分手就会有不少人去给他介绍合适的女生但是另外一边又有很多优质的女生感觉找不到心仪的男生就感觉符合自己标准的男生很少这可能也是我前面说的那些原因导致的

好那么这是关于圣女经济学这本书里面的观点还有我最近了解到的一些研究以及我的一些联想那么说完了这个择偶匹配这一块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经济学教我们怎样谈恋爱这也是性别经济学这本书里面我觉得是最轻松有趣的一部分内容吧

那刘倩呢讲到她一个有意思的经历,就是她在斯坦福商学院的时候,有堂课的老师是讲金融风险投资的,就是怎么样选合适的项目来做早期的天使投资。那当时刘倩和另外一个单身的女生,她们在路过这间教室的时候,听到这个话题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呢就决定坐下来好好地听一听,看怎么样睿智地选择投资项目。

其实怎么样选择投资项目,跟怎么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象,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比如说最基础的就是,你在了解对方之前,其实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就是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你的偏好是什么,你的风险态度又是怎么样,你的效用方程又是怎么样的。

那当时刘倩呢跟她的朋友就追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说那如果我们不够了解自己怎么办呢

老师当时的回答呢大致是这么两个方向第一个就是找了解你的人来帮你做权衡判断比如说你的朋友家人这些人第二个方向呢就是给自己设置一个时间限制就你不能一直拖下去比如说在投资里面就是你做出决策是有时间限制的因为投资是有时效性的所以你必须要设立一个截止日期在这个日期前做出选择

那在择偶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的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决策时间限制那么这个限制应该怎么样设呢

其实择偶这件事情就很像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让人穿过一片苹果树林,你必须尽自己所能去摘到那个你认为最大的苹果,而且不能走回头路。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选择了,你应该在什么时候去摘下那个苹果呢?因为有可能你摘得太早了,后面其实还有很多大苹果,你就不能去摘了。

又或者说你等待观望的时间太长了,结果你把大的苹果都错过了,最后你只能就将就摘一个比较普通的苹果了。所以说问题就在于说你在选定当下这一个的时候,你永远不会知道接下来会不会遇到更好的。那么这样的话我们该在什么时候决定停止搜寻,我就摘下这个苹果呢?

其实我之前在一本叫爱情数学的书里面看到说有一类叫最优停止理论的数学课题他研究的其实就是这类问题而他们给出的这个最优策略也非常的明确就是你在整个搜寻期的 37%的位置停止搜寻把它们作为你的时间界限

也就是说假设我们选择伴侣的搜寻期是从 20 岁开始 40 岁结束那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调整啊那

那么呢这中间的这 20 年就是我们的搜寻期所以这个最佳策略就要求我们在这个搜寻期的前 37%的时间里面也就是大概在你 20 到 27 岁这段时间里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搜寻观察

但是你不让自己在这个阶段就决定说我就跟哪个人就结婚了而一旦过了 37%这个界限也就是大概 27 岁之后我们就选择接下来遇到的第一个比你之前观察到所有人都不差或者说要更好的人作为自己的长久伴侣这就是这个最优停止问题的一个优胜策略就是一个关键的数字 37%

不过呢我们要注意这种策略并不是说能够保证你百分之百一定可以选择到那个最好的人他只是能让你选到最好的人的概率最大化那么这个最大化的概率是多少呢是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你采用这个策略你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概率能够找到那个最好的人那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哎呀那只有三分之一是不是有点少

确实这里面还是有不小的概率你没有办法得到理想的结果不过它已经是一个最优的策略了也就是说你如果采用其他的策略的话你这个概率还会更小不过那我们有没有办法说再改进一下这个策略呢是有的那方法就是把选择的标准再放宽一些

那刚才我们说的这个 37%的原则其实是用在我们一定要挑到最好的人的那个情况但是呢如果你觉得说我不一定说我要在所有的人里面找到最好的那个人我只要能够找到一个能排进前 5%的人就可以了那么

那么你的那个观察阶段你就可以从 37%缩短到 22%了那按照我们刚才的假设来说就是你的这个观察阶段就从 20 到 27 岁就变成 20 到 24 岁半而这个时候呢我们最终达成心愿的概率也会上升会从之前的三分之一上升到 57%也就是一多半了

那假设说我们再把标准放宽一点我只说要求找到一个能排进前 15%的人就好了那我们这个观察阶段可以进一步缩短到 19%也就是 24 岁左右那你 24 岁之后遇到的那个第一个比之前遇到的人都不差甚至更好的人就是你可以选择作为长久伴侣的人

那么这个人能够达到你的理想标准,也就是能排进你遇到的所有对象的前 15%的这个概率,他是 78%,也就是说已经是非常高的达成心愿的概率了。

好那刚才我们说的这个 37%的原则还有其他的衍生的策略不仅仅可以用在我们寻找伴侣的时候其实还适用于很多你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停止搜寻的问题比如说找房子

你想在三个月里面租到一个最合心意的房子那么你就可以排除在第一个月里面选到的所有选择然后接下来一旦遇到比前面都要不差甚至更好的那你就定下来是他

再比如说招聘,如果你想招到一个在所有的应聘者里面能排到前 5%的人,那么你可以在看前 22%的应聘者的时候呢都不做出决策,然后接下来再出现的那个比之前的应聘者都好的人,那就可以把他留下来。

所以就是这种策略它虽然说当然不是万全的,不能保证我们百分之百达成心愿,但是能够让我们成功的概率最大化,所以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好,那接下来我们可以再聊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寻找对象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应该主动追求还是被动等待呢?

或者从女性的角度来说就是我是不是应该保持矜持等男生来追求我呢又或者是我遇到喜欢的男生我应该大胆去出击吗

那表面上来看呢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或者是对于爱人义人来说不同的一个选项但是呢其实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是有一个占优的策略选择的就经济学是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都统一为理性经济人他只管你哪个策略能够拿到理想结果的概率是最大化的那么应该是什么呢

占优的策略应该是主动出击就不管对于男生还是女生还是什么性格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的而且这个占优策略它可不是什么野鸡的经济学研究结论而是来自 201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沙普利的研究

他研究的是市场配对机制不管是孩子和学校配对还是医院跟病人匹配或者是婚姻市场匹配都是适用于他的这个研究的那我们说的那个主动出击优于被动等待那个策略其实也叫盖尔沙普利算法

就是他们模拟了在一个场景里面,人们主动追求别人,或者是坐等别人追求带来的不同的结果,然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选择主动出击,你总能得到比被动等待的时候更好的结果。

而且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这个结论的应用场景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你只要遇到那种涉及双选啊,互相选择的场景,你都可以使用这个策略,就是主动的去出击,先主动的做出选择。

好最后关于这个谈恋爱阶段经济学能够给出的建议就是我们可能都很熟悉的一个沉默成本了这个呢也是刘倩之前用这个来规劝过一些她的身边的朋友的一个这样原理这个其实是适用于分手的阶段了

就是学会放下该分手的时候果断分手永远不要因为舍不得或者是因为想着我已经投入了这么多所以就不愿意分手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想起经济学里面那句经典的话沉默成本不是成本已经过去的投入不要再考虑只放眼未来不考虑过去

因为如果以后没有可能走到一起那以前投入再多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就果断结束停止浪费开始新的生活

好那么说完了恋爱阶段下一个话题我们再来说一说生育这也是我觉得这整本书里原创性和独特性最高的一部分那么他这里面讨论的切入点首先还是大家这两年关注度很高的我国的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那么怎么样提高生育率就成了人们经常在讨论的问题

但是刘倩认为说现在的关于生育率生育政策的经济学讨论其实都是主要是基于传统的男性的经济学家的视角比如说倡导政府多发钱补贴取消单身女性不能试管婴儿的限制等等等等那么刘倩觉得这些缺失了最重要的性别视角没有深刻理解女性不想生育的最重要原因

那么女性不想生育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呢但是其实从根本来看我们人类还是注重权衡利弊的或者说注重权衡成本投入还有收益的动物嘛

所以当你不想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一个非常朴素但是也非常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件事情成本过高。那么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其实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成本到底该怎么计算呢?

在 2022 年,预挖人口研究智库发布了一个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2 版,计算了生育的成本有多高,计算了口径包括孕期的成本,还有生完孩子之后的奶粉教育租房等等。

那刘倩说她对于这篇报告其实是有矛盾情绪的一方面这份报告确实让大家了解到了生育的高额成本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更多关注这非常令人钦佩但另一方面刘倩认为这项研究完全缺失性别视角甚至可以说它是典型的男性视角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们只探讨了育儿的直接成本 也就是怀孕和生养的成本但是却没有关注到生育这件事情产生的间接和不确定性成本于是呢 后来刘倩就邀请了两位北京大学的教授一起撰写了一个性别经济学视角下的生育政策建言

那两位教授的名字我看到的时候其实还真是觉得蛮惊喜的因为他们都是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老师一位是长江学者赵耀辉教授还有一位是张小波教授这两位都是非常有学术建树的学者

赵耀辉教授其实我之前不止一次听我导师提起说就他还在院里上学的时候赵老师是怎么带他一字一句的抠那个论文里面的措辞字句的真的感觉到是一个在学术上面非常认真的一个人

然后张小波教授之前我在学校里的时候有参加过张小波教授带队的一个走访调研项目真的能感受到他的那种深入田野的学术热情所以这两位学者其实也是我自己非常钦佩的学者

那么他们在跟刘倩一起撰写的这一篇生育政策建言里面呢他们更关注的是生育这件事情带来的间接和不确定性成本他们计算出在中国仅仅由于女性要放弃的职业机会其实就相当于是 57 万元的成本这种成本在这本书里被称为生育惩罚而

而这个生育惩罚这个研究课题其实是 23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亚格尔丁推荐刘倩去关注的所以刘倩从 2019 年开始就一直在关注关于生育惩罚的问题

那么刚才我们讲到在中国仅仅由于女性要放弃的职业机会带来的生育惩罚其实就相当于是 57 万元的成本而之前的那个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2 版里面计算出的生育的直接成本是多少呢是 48.8 万元也就是这个间接的生育惩罚其实比直接的成本还要高

而这两个加到一起总共是多少是 105.8 万那么所以说当我们在讲到生育率下降的问题的时候背后需要考虑的其实不仅仅是直接成本

那育儿的直接成本一直在上升这件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嘛最直接的就是从怀孕到生产期间的各项支出还有风险再到养育孩子需要的那些基本的吃穿和用具再到教育费用住房费用奶粉费用等等的这些支出的价格在上涨这些都属于是直接成本的上升

而除此之外刘倩认为我们还应该关注到的是间接成本这其实是更重要的

比如说时间和精力是没有办法直接计算成本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比如陪伴孩子虽然说这种陪伴本身并不需要可能额外的金钱支出但是如果没有孩子父母本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工作去赚更多的钱或者是去出门娱乐休闲放松等等

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是放弃了其他的消费投资或赚钱等等的时间精力那这是目前生育政策讨论中最容易忽视的间接成本其实也就是经济学当中的机会成本的概念另外这个间接成本里面还要再加上我们前面说的生育惩罚也就是对于女性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曾经有一项叫《试管婴儿经济学》的文章,当中他对丹麦的三万多名女性进行研究,发现生育不仅对女性的职业发展有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是持续性的。

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也研究了这个生育惩罚的问题,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同时他们发现孩子出生之前其实夫妻收入变化的轨迹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孩子出生之后,父亲的收入没有变化,只有女性的收入会下降。

长期研究观察到即使孩子 20 岁的时候母亲的工资依然比父亲低 21%所以这些就是我们说到的生育惩罚而这个惩罚主要是女性在承担那么这个生育惩罚折算成数字有多大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 57 万元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呢那

综合已有的研究刘倩当时是用 20%的生育惩罚来推算中国的数字那么从全国整体来看的话 2021 年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 35128 元那 35128 乘以 20%乘以平均 11%的收入增长乘以生育惩罚涉及的年限最后得到的大约是 57 万元的生育惩罚

那这是一个整体的平均水平再来详细看的话根据刘倩的计算城镇居民平均的生育惩罚是 77 万元农村居民的生育惩罚是 31 万元那在城市里面我们再进一步去看大城市的话那么在北京生育一个孩子的女性生育惩罚是 122 万元上海是 127 万元

而这我们要注意这还仅仅是计算女性的职场生育惩罚我们前面说的其他的那些所有的成本都没有算进来而如果我们再把直接成本加进来把这一项加进来那么全国平均养育一个城镇孩子的直接成本加生育惩罚加起来总和是 140 万元农村孩子是 61 万元北京的这个成本是 219 万元上海是 230 万元

这里面还没有算我们前面说的间接成本里面的机会成本那部分就是父母为了照顾孩子放弃了那些其他的消费投资或者赚钱等等的时间精力那部分是没有算在内的因为那部分确实是比较隐性不太好计算

并且呢除了我们前面说的这些直接和间接成本之外这本书里提到还有一种成本是不确定性成本那有哪些不确定性呢首先可能会遇到丧偶式育儿的情况也就是父亲在孩子教育当中严重缺失的情况那这就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身心也会给母亲造成巨大的压力

另外还有哪些不确定性的成本呢比如说离婚的风险单亲妈妈抚养孩子的风险或者是丧失抚养权甚至被剥夺探视权的风险等等那这些是属于不确定性成本而随着离婚率的升高这些风险这些不确定性成本也在提高所以呢总结来看就是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不确定性成本都在逐渐提高

而整个这些因素的叠加就造成了很多女性在生育选择上面会越来越谨慎

所以呢,这自然通往的一个结论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光关注直接成本,而更应该去考虑间接和不确定性成本。只考虑直接成本其实是一个传统的男性视角下的经济学分析,但是加入女性视角之后,能够让我们看到间接成本和不确定性成本的重要性。

所以这本书后面他其实也从降低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不确定性成本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不过呢这个政策建议可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毕竟也不是我们能够去左右的嘛所以呢我把这篇文章的完整版的链接放到了咱们的 show notes 里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做进一步的拓展阅读就了解一下他的政策建言这一块内容

那另外呢我之后还会在新播客不数高格 talk 里面聊一期不上班咖啡馆里面专门有一个部分其实也是讲到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的那个故事的比较微观的视角还有一些工具我相信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可能会更有启发好那这就是我们本期的内容啦也欢迎你在评论区里分享你对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些话题的看法

那喜欢不数高格的朋友欢迎你评论订阅转发你的喜欢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那另外呢想要在小红书获取我们的讲书要点笔记又或者是想要加入听友群的朋友可以在我们的 show notes 里面找到对应的方式那今天也感谢你的陪伴下期我们继续一起不数高格继续一起打开书中的世界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