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S2E6 垃圾

S2E6 垃圾

2022/6/29
logo of podcast  不在场

不在场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传达一种明确的情绪这个事是音乐最擅长的,比如说悲伤, you 或者是充满希望的。

甚至有人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写过书,就是分析为什么人们听到比如像 Adele 那样的慢歌会流泪,足见这里面有一些生理基础。

但是也不尽然,就如果我们需要触达的情绪越来越具体,这个机制好像就从先天的普遍的转向了后天的呃,转向了我们的听觉经验,然后即使那种感觉依然是如此的直截了当,就好像本能一样。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啊,我说一种情绪,或者就只是一个场景或者状态,然后你想象一下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声音,然后我来播放一个比较合适的音乐作为对照。

这个实验的目标不是为了测试我们想象力,或者说我们之间对同样一个情绪的想象有什么不同,而是之就是说,我们一起体会一下,我们潜意识里对各种事物都在声音上有某种定见。

比如这是一个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在灰暗的天空下,一个中年男人回到这个已经离开 30 多年的老家,看到一些 80% 速度慢放的这个闪回,他想到这个屋檐下发生过的一些悲剧,还有自己答应过母亲要保守住的秘密。

好。

再比如,我们想象一个追车的场景,说这个亡命之徒从车库里面飞驰而出,然后这个沿着跨江大桥急速行驶警车在后面围追堵截,然后我们的英雄呢,跳上一架直升飞机,然后这镜头就跟着他,然后跟着这螺旋桨徐徐升起。

对,这首我听起来感觉总体是对的,但是好像稍微有一点太正了,对吗?

就是那个邪恶的气息好像完全被压抑住了,就有一有一点过于英雄的那个感觉。

但总体来说,大概是这个意思,听起来就很符合。

但如果更具体的呢?

我们来想象一个好像一上来没有什么情绪可以去依照的。

比如我们现在说一个电视的智力竞赛,一个答题夺宝的活动,说这个选手已经闯关到了最后一道题,他本来可以在这就放弃并且得到 5 万美元,但是他非要选择挑战最后一道题,这样的话,他答对了可以拿 30 万美元,答错了就要空手而归。

他正在紧张地思考,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这些紧密的节奏声部啊,包括起伏的低频,似乎好像是在模仿咱们人的心跳。

我们在无数电视节目里都听过类似的声音。

这些音乐显然不会被任何人当成什么了不起的原创作品或者这种音乐去欣赏,对吧?

但是他们直接有效,而且渲染气氛,强化情绪,在这些功能上对这种节目做出的贡献有多大呢?

就是你可以想象,就如果你有机会看一个没有配音乐的版本那种电视综艺,你会感到多么的幻灭和可笑。

就实际上,你感受到的冲击,可能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于这个音乐。

对,好,我们再来想象一个好莱坞大片的预告片。

这次呢,没有任何具体的信息,就这电影没有任何内容。

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只知道它是一个大制作的拯救世界的动作电影。

那么他的预告片应该是怎样的呢?

IMAX 和杜比的 LOGO, 导演之前的作品,一大串打戏和追车戏的快速的剪辑,今年夏天我们上映的日期,一些承诺和激动人心的口号。

就仔细想想就是有点搞笑,因为我们并不拥有任何关于这个电影具体内容的认知,但是却觉得这个诶听起来还总体挺合适的。

而且实际上,哪怕只听其中的任何一种单独的声音元素,都会能让我们直接想到这就是电影的预告片。

比如那种势大力沉的嘀咕,然后让它拖一个尾巴,最后加上一些严重的过载,还有调制的效果。

再比如很多预告片里有一个那种烟雾缭绕的钢琴的单音弥漫开去,就英文里有一个概念很适用在这,叫 Trope, 就是 t r o p e。

TROPE 就是那种尚未恶化到 mim 程度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印象,就是因为它总是在我们的视听经验里反复出现和强化,以至于建立起了一种条件反射,在我们的头脑里指向一个特别清晰的意思,或者特别清晰的情绪。

对,这些东西就是都成了 trope。

好,我们来想象最后一个场景,也是这个这些小实验里面最困难的一个,我们一起想象一个企业的宣传片,或者一个内部培训的短片,就这个片子没有办法具有任何情绪,你提炼不出来,就它仅仅是一个,是啥呢?

我们想想啊,比如说一个是污水处理公司,或者是一个比如生物医药的实验试剂的供应商,就这么一公司,然后呢,他这个片子就是告诉你他们品质如何过硬,业务如何全面,他们非常的在乎环境啊,保护地球什么的,然后员工福利待遇也都非常好,然后吸引高端的人才欢迎加入,总之就是一个 make the world, 呃,非常 better place 的这么一个东西。

那么这样的宣传片的音乐应该听起来是什么样的呢?

就这里面的讽刺在于,就这种音乐一定要背离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最本分的东西,就是说要跟听者努力的产生情感的共鸣,对吧?

他不能这样,就这里的音乐必须得特别冷静,然后特别彬彬有礼,保持一个空空洞和妥当。

这里的妥当就是正如我们刚才一直试图接近的,就说那种特定功能音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意义上的妥当,就说他没有任何的企图心,就是他听起来是音乐,但是他不指向任何感受,然后他唯一要实现的就是要听起来像是一个公司宣传片的样子。

就完了。

唉,这样的音乐应该什么样呢?

唉。

我们可以快速从头做一手。

首先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放一个整齐的,然后温暖的钢琴,哎,就是用最稳妥的呃,四个和弦的循环,然后加一个尾巴很长的混响。

啊!

为了让它更加温暖和友好,我们再叠一个跟它一毛一样的,但是浮在上方 8 度的这个合成器的声音梦幻的感觉,单独听是这样的,诶然后往上叠一些这个呃小打击乐,让它听着更有人味一些,然后白噪音加滤波来做一个 riser 格局打开啊,诶就是主体部分加入了 base 和这个底谷,单独听一下,唉这个活蹦乱跳的感觉呢就是这个手掌知音的吉他呃加上延时让他更生动一点点。

对,然后一个百试不爽的一个 trick 就是加上这种特别 welcoming 的人声,但是千万不要有任何具体意思就是呜呜和啊,不在场有限公司是集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电子材料,化学品生产和销售的科技单位,公司成功研制了这个那个,这个和那个等原料药产品,多次获得国家专利技术。

同时我们也致力于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企业。

如果这不是一个企业的宣传片,而是某一张唱片里的音乐,它肯定会被 p 得体无完肤,就是会被说成是最低劣的电梯音乐。

或者比如叫 music, 就是在英文里有很多这种批判空洞的 easy listening 的音乐的说法,这就是其中一个 Muz AK music 就是 music 的这个拼,错误的拼写嘛,它指向的就是这种东西。

呃,这种音乐的 grandios, 假大空。

说白了,我们刚刚在做的就是一种很特殊的音乐,就是它目标不是任何情感和意义,而是像音乐。

就是它是一个 imposter, 而一个 placeholder, is faking and is faking nothing。

或者说它就是在假装自己是音乐的一种,音乐它是一个障眼法,就它只从音乐的力量里面借用一丁点东西。

什么呢?

就是那种流畅的、舒适的、连贯性,用来抹平这些画面和语言里面的生硬掩护。

其中的那种愚弄、操纵、暗示、灌输,以及这些就是东西中中间的断裂。

这就是我们能想到的最纯粹的音乐垃圾,就是任何让你听得很难受的抓耳挠腮,那些蹩脚的朋克或者学生乐队排练房里的录音,都不能跟这个比,不能跟这个相提并论。

因为那些音乐虽然笨拙,但是他们还有所企图,他们还试图表达,还试图去触摸自己脑海中的某一个东西。

但这些音乐则不然,就是它完全不往心里去,它是一个假的音乐,或者是说它是音乐的皮,一个壳子。

然而仔细想想呢?

因为这种音乐无处不在。

就如果我们客按照客观的呃收听时长角度去衡量的话,人的一生大部分收听的音乐都是这种东西,应该绝大部分,尽管他们的存在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你就是狭义的去欣赏,去 appreciate, 就是 you listen to it, but its not meant to be heard, 就是他不是让你 consciously hurt。

比如说电视新闻这种东西,就没有任何具体的情绪指向,就是新闻节目,它也有一种声音。

电视的新闻节目有一种特定的音乐,它开始往往是一种弦乐起走,噔噔噔,噔噔噔,就是那种引起注意的那种,然后结尾可能是一个非常非常平稳的光滑的钢琴和 socks 啊,想象一下比如这首,诶我在想,如果出于某种极小的概率啊,正在听节目的你就这辈子都没有看过新闻联播的话,就只要你多多少少还看过电视啊,我就跟你说,刚刚这首曲子是电视里的新闻或者天气预报之类的纯信息播报的新节目的配乐你肯定会觉得很合理很对味。

就是我完全不认为这首曲子技术上音音乐性上很差。

正相反,就这里面的 musically 是非常非常好的。

比如他用很多这种反 part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的非常非常灵动的感觉。

然后合声方面,虽然还局限在它这个调性的这个七声音阶的框架里面,但是这个键盘部分,这个和弦的转位编得非常非常的顺,就是很规范的听感,所以很悦耳,很扎实。

我现在想说的是,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事,就是在我们听说这个职业音乐人谈论一首作品不好的时候,很平庸的时候,呃,我们经常听见一种这样的说法,呃,就是一个典型的批评,叫做 it doesnt go anywhere, 就这曲子也是一样, it doesngo anywhere 就是他非常放松,解压,甚至诶,带有一些热情,但是他哪也不去,他就停在这,就是他不邀请你进入任何具体的感觉,也没有任何一丁点的暗示,然后在趋势和进行上也都保持不动。

他原地打转,就是仿佛一个忘了词的主持人,呃,礼貌地站在那,或者一个记者,然后一动不动,保持微笑在那等待镜头从自己这切走一样。

就你有想过这种音乐是如何创作的吗?

就谁在创作的?

我就我们显然没法想象自己喜爱的这个音乐家,比如乐队或者什么的为广告片和电视节目制作这种东西。

就所以大量的这种音乐垃圾其实是有一小部分职业音乐人制作的,就是它默默无闻,就是常年生产着这种听觉的填充物,并且在它的这个功能性上激烈的竞争,就是看谁能做出更有新闻味的这个音乐,才有机会能够被这个呃这个电视节目去选中,对吧?

这产业链就如同人类音乐的下水道,就是毫无荣耀可言,但它却是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

就是想到这,是不是稍微有点离谱的感觉?

新闻联播片尾这首曲子的名字叫 together again, 它作者叫 Alice Tier Gavin, 除此之外你什么信息也找不到。

就这首曲子,你在 Spotify 上也搜不到,它不来自任何你能买到的唱片,这作曲人也没有任何公开发表的作品。

一可能有吧,在 YouTube 那几乎你都找不到。

我找了半天找到这个人的 Facebook 页面,我看他有 600 多个好友,全部是亲戚朋友,没有任何粉丝。

然后他的职业是 wonder Chapel 这个唱片公司,也就是不在场第一季第七期,就是那个生日快乐那一期里面讲的那个。

呃,流氓唱片公司,对,华纳的这个子公司,他是在这当 music director, 而且看上去他也不是唯一一个嘛,就是他是很多这种 media composer, 就是做这种音乐的媒体作曲人。

然后我顺藤摸瓜找到这个音乐的出处,它来自于一张没有任何流媒体平台可以收听的这个所谓的唱片,它名字叫 TVQS2, 也就是电视音乐 2。

这意思就是说,这个音乐甚至不是为新闻联播做的,就他是给电视节目做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谁买了授权,谁都可以使用。

这里面有 20 多首曲子,每一首都如此妥当,如此空洞,如此的恰到好处,它不会引发你任何遐想,就你仔细品品,这其非常非常标准的电视音乐。

所以这种音乐有一个名字叫做 library music, 也叫 production music 或者 stock music。

中文里没有妥当的翻译,我认为就是我个人觉得啊,叫这个素材音乐比较合理。

至于中文语境里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叫罐头音乐 can music, 这个说法是错的。

因为这个罐头这里边的罐头,只是指爱迪生那个时代刚被发明出来的那个辣筒唱片,看着像罐头一样,它指的就是所有的预录制音乐,就是非现场演奏的音乐,录制好的音乐。

这个跟音乐史有关,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

比如卡拉 k 也算罐头音乐,比如说你演出的时候假唱去对去对嘴型,这也算使用罐头音乐。

所以这不展不展开了啊,我就觉得罐头音乐并不是一个很恰当的面说法,就是对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个东西,我下面可能会管它叫素材音乐会多一些。

library music 全部是提前制作好的,并且不面向特定的使用者的。

所以跟委托创作,比如传统意义上的影视配乐,媒体作曲那种还不一样,完全不一样。

制作 library music 的时候,音乐人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东西创作,然后他们只会得到一个 brief, 就是一个简报,一个要求,上面写着几个单词,比如说呃,温柔俏皮,西装革履,或者比如一对一决斗什么之类的。

他们要按照这种描述,想象一个电视节目或者一个电影的桥段,给自己脑海中就并不存在的这个画面进行配乐。

至于以后被谁使用,这个事他无权过问,他也无从得知。

但是这授权费的收入会按一定比例支付给他。

销售端的商业模式大概是这样的,就是他不会出满任何面向消费者的唱片,就是他的唱片直接免费寄送给所有的潜在的甲方,也就是广播电视台啊,节目制作公司啊,电影电视剧制片厂啊,广告公司啊等等。

呃,到了互联网普及之后,就过去这十多年,这个行业也彻底地转型了,数字分发,就是唱片他们也不做了。

这个就在官网上,你可以在他网站上随便听,然后海量的音乐供供你选择,加到购物车里,然后你去结账。

我现在随便打开一家这种业务的,呃,供应商就是音乐服务商,它定价大概是这样的啊,比如内容创作者,就是最简单的像 Youtuber 对吧,啊,那 up 主你 40 美元一手,包括你可以在抖音这些地方使用,播客应该也算在这。

然后呢,比如非盈利性质的独立电影和学生创作,就是你不上院线的,做的一些独立的短片什么的,诶,你可以用 25 美元一首。

然后还有第三类,就是广播电视院线,包括预告片这些,正式的用途要 300 美元一手,你愿意买多少都可以这种。

所以如今人类每天被生产出来的视听内容,其实绝大部分比例是没有专人作曲的,就是雇一个 hands Zammer 帮你去做配乐,这个事是其实比例很低的。

所以正是这种素材音乐就是以一个可以试听的客户端或者网页数据库的形态,就是放在了剪辑师的手边使用。

哎,填充了大部分的我们今天的这个试听内容,在这些庞大的曲库里面,有很多音乐有不同格式,不同长度,方便你使用,甚至有很多音乐提供分轨。

就是你比如说你喜欢这个曲子,但你就不想要里边的鼓,唉,那你可以把股去掉,就留其他的。

呃,一个几十万首的这种曲库,客户怎么选择也是个问题,对吧?

你想想,这是个检索问题,如果太多了的话呢,我也不可能一手一手听下去。

所以他们有一个做法,就是纯纯用这个人力的的劳动。

我感觉这个事可能以后人工智能会提高一些效率,就是做多维度的分类和标签,然后按照比如说音乐流派啊,爵士乐,摇滚乐等等,然后再按照情绪,比如这个 strong disturbing, positive, negative, tender 等等,哎,就是不同的维度去给它打标签啊,或者是分类啊。

其实最有意思是直接按照用途来给你推荐,就是你比如说你,我就是电视综艺的导演,我现在就要做这有奖竞猜,然后我就需我甚至可以在里面细分到三四级的菜单,可以找到 winner 或者 loser 想要的声音。

咱们来听一个。

就是有奖竞猜节目的 loser 声音啊,那是这样。

啊,这块就是评委一顿纠结,然后最后咬牙很不舍地淘汰了其中一个人,唉,这块就是慢动作,然后屏幕变成黑白的了,然后他说一些特别惋惜的话,然后跟他的父母这个相拥而泣什么的,然后呃离开赛场就挥手告别。

就首先这个曲子你这么听就特别的可笑,就是因为它是完全是中断的,就仅仅是为了这个一个人马上要被淘汰和对和被淘汰这个事,就是生拼了这么一首曲子。

对。

然后其次呢,就是他这个曲库会很体贴地把中间适合你剪辑的那个地方标给你,他告诉你几分几秒钟,这就是 q 点啊,然后你就按照这个来方便你去做你节目的制作啊。

这些曲库支持你特别任意的任性的搜索,比如说你搜跳伞啊,你可以搜到特别激昂的那种极限运动的音乐,你搜比如说生命科学唉,你可以搜出那种叮叮咚咚的,就是特别适合科研成果汇报或者是太空探秘纪录片那种电子音乐的感觉东西。

然后你甚至你搜 beyond say, 它会给你推一些那种高亢的 RNB 风格的 female vocal, 就是女生的人声。

就这个我都理解不了怎么实现,它已经超出了它那个标签系统我也没搞明白,总之就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覆盖不到的需求。

这就是他们的生意经。

我今天早上起来听了一套早间新闻的那个电视音乐合集,一上午神清气爽。

就是这种啊,像这样的曲库,一般背后都是一家商业公司,然后他们给音乐人征稿啊,或者是就是全职开工资养活一批作曲人,然后跟着市场的需求大量的生产这样的音乐。

好,我们要说回到这个东西的名字,就是为什么叫 library music 图书馆音乐就似乎不是很恰当。

这要从他诞生说起,就普遍认为第一家 Libra music company, 公司名字叫做 de Wolf, 就是狼那个词。

Wolf 啊,他成立于 1907 年, 到今天已经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就是还在运营。

他这个创始人叫 mayor the Wolf, 从荷兰移民到英格兰,创建一家公司,为当时刚刚出现的一个新行业叫做电影,就是墨,就是墨片电影行业谱曲,那时候电影没有声音,然后放电影的时候,现场乐团要按照谱子结合画面给观众去演奏。

呃,这个人发现有很多这个大量的粗制滥造的电影,其实情绪是千篇千篇一律的,而且他们可能也雇不起人做音乐,但是有这样的片子,所以完全可以用之前用过的这个曲子去匹配,这样成本也很低,所以慢慢的他的主页就从给人谱曲变成了帮人家挑选合适的已有的这个曲谱,那曲谱都是纸质的嘛,发给乐手,大家照着去这个演奏。

所以他自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迷你的曲谱图书馆,就是一个纸质的曲库,然后给电影放映的这个场所输送合适的音乐。

我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呃,这个成交唱片开始出现了,就是一种非常厚的唱片,就是是黑胶的前身嘛,啊,然后电影一边放映,然后唱机用这个重胶唱片来播放,然后这个前后脚电影胶片也出现了,一种可以承载声音的技术,就在胶片本身上,大概就是把它声记声音记录在那个 35 毫米胶片的一侧,边缘窄窄的一条,这个声音部分跟那个图像中间有一我们熟悉的那种胶片上的窗口,然后放映机通过这个窗口来带动胶片转。

前者被称为 SoundOn disk, 后者被称为 SoundOn film, 就是两种技术和呃就是在同一时期出现了。

这样一来, default 之前的那个曲谱就没用了,因为他不已经不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了,可以有预录制的音乐。

所以他还跟着产业转型,就是在录音棚里去帮助这些电影,就是这些低成本的雇起专门作曲家去做专门配乐的电影,匹配这个现成的音乐录音就是他自己做一堆音乐,然后不断地授权和复用这些音乐,后来就形成了现在的这个素材音乐库的雏形。

然后 1950 - 60 年 代知识这个行业大爆发的时候,就是音乐需求几何级数的暴增,因为有一个新的媒介出现了,就是电视。

1950 年 英国还只有 35 万户的富裕家庭能拥有这个东西,等到 60 年 的时候,家庭的这个电视渗透率已经超过 75%, 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大家天天看电视,而而电电视的收听时时长,还有这个电视台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所以电视节目制作产生一个需求,就是海量的音乐。

所以就这样在伦敦为中心,加上这个就是整个西欧吧,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共同形成了一个配乐的产业链。

这时期有一几个关键特点,我们要注意一下,有三个我我我自己的总结。

第一个是以电视节目为主的各类低成本内容需求爆炸,就 55 年 以前,英国电视台只有 BBC 一台这一个频道,然后人看的人越来越多。

五五年之后出一个新的频道叫 ITV, 他问世以后电视开始为了这个收视率展开竞争。

这时候电视台就不能再做原来那种死板的新闻内容,不能只做那个,要想办法做更吸引人观看的节目,从纯粹的新闻开始转向各种。

我们刚举例子,用这个答题猜谜的节目,电视剧,歌舞表演,还有一些比较原始的简单的综艺,这些新的节目都需要音乐来强化它的那个悬念和戏剧性。

就这样 time slot 填不满,然后各种各种电视内容开始支配了,就是一代人的客厅生活,然后迎合各种需求,体量是广播时代的不知道几十倍上百倍。

所以各种类型化的音乐的需求长期存存在,特别是需要更多偏向时髦的,年轻人的,活跃的那种呃,诙谐幽默的,各种色彩的这种呃,声音是古老的那个 BBC 的传统那种古板的反面。

英国有一个体育节目叫做 grand stand, 非常长寿,就从 1958 年 开播一个体育节目到 2007 年 结束,电视历史上最常青的体育节目之一。

他先后使用过两个开场音乐,对比一下就很能看出这其中的变化。

这两个都是 KPM 这个 library music 厂牌的素材音乐,其中区别就是这个时代性的差异。

1958 年 这首曲子名字叫做 newsscoop, 到了 1976 年 的时候,节目改版,主题曲换成了还是同样由刚才说的这个 KPM 厂牌发行的 Keys Mancefield 当时刚刚创作的一首后世成为经典的曲子,名字也叫 Grandstan, 我们来听一下。

easy listening, optimistic anthonic confident, static bright, marching straight 这些是 KPM 给这首歌打的标签,就是如果你搜这些标签就能撞见这首曲子,它收录的专辑名字叫做 solid gold 纯金,然后编号是 KPMLP1173, 里面 16 首曲都是专门为体育节目和休闲类节目去制作的。

除了这首以外,还有好多景点,我们这就不给大家听了,大家可以自己去 KPM 官网上听。

素材音乐,作曲人没法挑选或者阻止别人使用自己的音乐就是接下来我还举一个挺有意思的例子,就比如色情电影,还有那种吃人喷血的各种毕集片,这些东西都是素材音乐的常客。

尽管 6 十到七十年代素材音乐并没有专门为这种需求生产任何一首音乐,就没有任何一首音乐说是我是给这个色情电影来做的,但是因为谁给钱谁都可以用,所以很多时候留给作曲家是一脸尴尬。

比如这 KPM 1055A 这张专辑里面啊,这个专辑名字叫 dramatic background, 其中有一首曲子叫做 califaction, 在美国最早的就是有完整剧情的院线上映的色情电影之一,就是 1972 年 的这个 deep throat 里面反复使用。

然后同一张专辑里的另一首曲子叫做 approaching minutes, 被用在了一个英国的最经典的智力竞赛节目作为片头曲。

一呃,节目名字叫英国智多星,就是 mastermind, 1972 年 开播,一直到今天还在播出这个节目。

所以这张唱片把 deep throat 和 master mind 就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化产品给联系在一起,就是共用了同一个原声,一个 Soundtrack。

而这张专辑所有的音乐的目标就是并不是为了具体的什么东西,它就是为了强化悬念。

对,这就是 Libra music 的奇特之处,就是你生产的其实不是作品,而是给别人作品使用的生产资料,就是它会被用在哪里,你你也别问,你根本无从想象你会非常适合在那样的一个东西里面。

对第二个时代特征就是音乐制作成本非常的昂贵,这点是很多时候我们回顾过去的一些呃音乐的现象,呃就是常常忘记的一件事,就是 90 年代个人电脑音乐制作的工具普及以前,就所有的音乐都需要现场录音,然后呢都需要进棚,伦敦有全英国半数以上的这个录音棚,但是活太多,然后鹏石的定价也就非常高,所以音乐生产的成本受到硬性天花板的限制。

就如果我们换到一个固定资产运营的视角来看这个事,就 library music, 它是供需两端的一种效率最优的匹配,在录音棚的垃圾时间段里见缝插针的录,就这种。

那个时候音乐公司老板的孩子就事后别人采访时候回忆,他说自己的父亲上午跟下午都在棚里给正经电影录配乐,然后在大部分人午休吃午饭的时候,他跟剩下几个人用一些奇奇怪怪的器材,或者很小编制的这个乐团来见缝插针地录这种素材音乐,这种安排是非常普遍的。

所以说 library music 这个行业对纪律性的要求特别高。

就是作曲人兼指挥,还有关键乐器的乐手,他们会在伦敦就是奔波在不同的录音棚里,甚至有的时候就就是要在单行线上,趁没人给逆行过去,就为了赶时间。

Keys Mancefield 在 KPM 的时期,一年说要写 300 首曲子,然后至于乐队,就是几乎从来没有过说能认真排练的这种奢侈。

他们需要提前准备好乐谱,然后现场一发,大家看一下,调好音,准备就绪,争取就是一条过。

英国 70 年代有一档非常受欢迎的喜剧节目叫 DAV Allen and large, 使用了 KPM 一九六九年的编号为 KPMLP1044 专辑 thebigbeat 里面的这首 studio 69。

这首曲子名字就是当时他们在录音的录音棚的名字,就可见他们对自己作品那种毫无作者性的那种态度。

随手一指胡乱取名的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有一首曲子就是表达城市生活通勤的感觉,那曲子名叫 Passedina station, 当时那法国乐手事后回忆说,那个作曲人在录音完成之后想这叫啥呢?

然后看着墙上有一美国地图,随手一指指到了帕萨吉娜,然后就定下就咱就叫这个啊,就叫帕萨吉娜火车站。

好,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 studio 69,应该能唤醒到一些朋友的很多记忆。

你明显可以听到其中很多乐器在节奏上对得不是特别齐,特别是 Allen talk show 这电管风琴,中段那个 solo 可以说是狂放不及或者说摇摇欲坠,跟那个呃打击乐稍微有点岔开了诶。

但是恰恰是这种不靠谱的感觉是他这 groove 的精华所在。

这张 the big beat 是我心中 library music 就是有史以来的巅峰,就每次听都是如沐春风的感觉,而每首都是 hit。

就是那种 70 年代流金岁月,一群乐手就是为了一首歌 5 英镑的固定收入,当时奔波忙碌,然后在录音棚里就是预备开始,然后一顿胡搞就挥洒自己这片刻的自由,这太有意思了。

总之我想说的就是这种音乐从创作到录音都没有那种,就是搜寻自己灵魂,反复试错,精雕细琢的那个空间。

就是他们的形式作风,跟我们对艺术家所有的想象很多都是南辕北辙,就是你不会觉得他们像作曲家的样子,更不要说摇滚明星。

就是他们就是一群音乐工人,呃,也没有乐迷,他们赚的是更像是辛苦钱,但是后面会有这个版税的分账了,但是总的来说就是辛苦钱。

在那个录音棚门槛高得如同某种什么音乐圣殿一般的那个年代里面,他们可以天天进棚去录音,就做棚虫,每个人都有机会让乐团来演奏自己的创作,这本身是一件非常满足的事情。

甚至有人这样评价,就说西欧的 Libra music 在那个时间是世界上最早的独立音乐场景,因为在录音棚和录音还是这个特权的那个年代里,音乐人可以跳出这个唱片音乐的收听习惯去一定程度的实验,然后甚至急性,然后生产一些就不伦不类的东西,然后理解那个时代的第三个要点,就是所有的媒体必须要吸纳和使用新生的流行音乐的风格。

我们都知道摇滚乐诞生在 50 年代中期,他前身是黑人音乐里的节奏布鲁斯,然后到这个 60 年代,有 Func, 有 soul 啊,甚至冲浪乐,各种喧闹狂野的音乐风格,还有各种民族音乐,呃,就是快速融合,然后席卷了西方社会,就是一,特别是黑人音乐,就是开枝散叶,就这些东西曾经被白人中产阶级排斥,就是认为是很粗俗的声音,然后但是他很快渗透甚至支配了主流的音乐语言。

今天我们的这个流行音乐大部分都来自于黑人音乐的贡献。

广播电视节目需要跟上时代,就是他要把这些风格充分的内化,就他不能脱离群众,还用那种特别古板的这个交响乐的那种语言。

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就好像那个时间点,就是音乐人才,特别是器乐演奏的这个人才出现了一个真空。

就我们想想啊,五六十年代的这些摇滚乐啊, Chukberry、 little Richard 到猫王、披头士、滚石,就是这些人都跟音乐学院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就是他们都是野路子,远离这个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然后在 Blues 和 Jez 里面去循环作乐,然后变成了后来的这个摇滚乐。

但是他们对现代音乐的改造可以说疾风暴雨,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种喧哗的吉他,过载的声音,然后电管风琴演奏 Blues 等等。

所以传统的管弦乐团要跟这些新东西结合,这可不只是简简单单加一个乐器,加个生物那么简单,就是它要从创作阶段就从作曲阶阶段就要被改造,就这里关键词就是 versatility, 就是你要多种多样的风格啊。

而这个广播电视音乐的改造工作,显然不可能由摇滚明星来承担对吧?

你们给得起钱嘛,对吧?

而且一般规律而言,摇滚明星也不识谱啊,就他们就算愿意做这个循规蹈矩的媒体作曲的工作,他也没法直接跟这个乐团去共事啊,对吧?

所以这个时候媒体要向时尚取经学习,就是他们需要这两个世界夹缝里的人才,就是又要懂编曲和配器,还要有摇滚乐、爵士乐的这种乐感,然后有什么新的呃风格出来,你要很快地学会,这样的人其实就不是很多。

Allen Hockshow 就刚才那首曲子的这个键盘手,他还记得就是 Disco 逐渐兴起的过程,他说那时候刚开始听见这种东西啊,非常喜欢新的风格,跟跟同行研究怎么在做这种动动,就是做这个 four and floor 的格式下,把那个律动感给提炼出来,就学习。

在 6070 年代那个摇滚大潮里面,所有的 artist 都在想突破,怎么突破?

就寻找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语言。

但是像 Allen 这帮人呢,就是做 library music 的的这群,嗯,这群乐手,他们就像一群学生,就是他们武力高强,但始终在学别人的新招式新样式。

然后到 1979 年 的时候, Allen Hockshop 还有两个他们的这个同行,就是两个女主唱,就是 Wikibrown 和这个 Joe and stone。

三个人临时组了一个录音棚乐队,就是没有演出过,就是叫做 love Delux, 做出了唯一一张专辑,这标题曲叫 here comes the sound again。

就是他们这神功大成,在美国和加拿大 Disco 排行榜还拿到过一周的冠军。

听见那钢琴吗?

就是拉乔米拉那个低音的八度的那个钢琴,就是一个 Disco 的标志性的声音。

没过多久,好像就几个月之后,一个说唱组合叫 sugarhill Gan, 一个就是 HIPUB 的元祖级的乐队,创世神曲叫 Rappers delight, 采样了这首歌的这个 Phrase。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 Alan Hoksho, 这个英国的 library music musication 就是一个影视配乐的工作者,参与了美国的 Hipop 的发明。

and me the group and my friendship。

而这首歌甚至不是 Allen 被采样最多的一首。

就它有另外一首曲子叫做 champ, 被采样了 700 多次,就包括 ice, q NWODJ, shadow, Frank, ocean, JZ, Nike manage and son park。

所有的就是你他对美国 Funk 音乐的运用,最终还是杀回了美国,就成了后来的这个嘻哈灵魂乐。

RMB 的一些基础的词汇,就是你在各种各种歌里都听到他那个电管风琴,极其干脆简练的 Motive。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现象就是因为这些乐手跟素材公司往往签有一些排他的条款,就说每个人可能只只能服务这家厂牌那家厂牌,但是伦敦、米兰、巴黎这些乐手能打的太少了。

就是这圈子其实比较小,就是比较厉害的乐手彼此都认识。

所以形成一种怪现象,就厉害的乐手要到处去帮人家演奏,到处打工去赚钱,使用都是假名。

比如说这个 young CO Nilish, 他在巴黎七八十年代这十多年里出了得有二三十张 library music 专辑,但是显示的名字有的时候是 Philip gray, 有的时候是 Andy Lore, 什么 Aliano Orty, Hans Cube, 就是七八个名字,特别是这个。

Yangle 自己有一个叫 impressions 系列,有就比如说 Jazz impressions, soul impressions 这个系列是现代黑胶收藏人士评价非常非常高的唱片,炙手可热。

羊口本人是土耳其人,他妈是希腊人,他爸是黑山人,受到很多这个中欧东欧的影响,然后学啥都不太像然后但还学 impression 嘛,非常有意思。

他这灵魂月印象什么的都是这种串味的,很奇特的听感就是接下来我们听到的就是 song impressions 专辑里面的一首曲子,叫做 druxong 啊,这是一张 FUNC 风格的长笛专辑,呵呵, 1975 年 法国的素材音乐厂牌 Monpanase 2000 发表。

所以骨灰级的唱片收藏家们就是拼凑了无数多信息,然后又找人打听,慢慢整明白了,就是每一个城市 library music 是一个很小的圈层,就是可能你在纸面上看到的,你能收集到的乐手名字,一个时期里有 200 人,但实际上巴黎活跃的人就三十几个。

然后所有这些乐手他们都能读朴试奏,根据公司要求就是变成什么风格就是什么风格,说啥就来啥,全是资深活王。

然后他们有很多假名,变成了 200 多个名字。

很多人在回忆的时候说,就是他们请到一些大师或者明星吉他手管乐手什么来现场录音,发现效果还不如原来的这些活王。

因为这些人他们虽然在唱片工业体系里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他们并不能够很适应 library music 这种就不能顺着你性格和创意来,然后就比较死板和注重效率的工作方式,然后最后可能把这些活保质保量的快速做完呢,还是原来这些老哥。

所以这工作用不上深刻、敏锐、执着、锋利这种你能想到的艺术家的那个特质,这些东西其实在这里边是扣分的。

这块需要的是多变、适应、准确和速度。

我们来总结一下, Libra music 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创作约束,就是它要求极高的录音品质。

你听刚才放的这些,就是像 studio safety eye 那种,比当时 people 是录的东西还要高保真。

但是它完全不在乎音乐的原创性,它就是极力放大某一种特定的情绪,并且就是快速量产。

然后这种音乐短小精干啊,都是一两分钟甚至几十秒就解决战斗,直入主题,没有前奏,不能有前奏,也不能有尾奏,就是浪费这个黑胶的空间,就是为了方便这个呃剪辑师或者是这个节目的制作者使用这些音乐如此的速朽和空洞,就是屈服于呃最肤浅的感官刺激,以至于很多音乐就是再也不见天日。

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比如说到两千零几年,这电视公司制作人发现自己墙角还堆着这几十公斤上百公斤的黑胶唱片在那结灰里面都是一些陈旧不堪的,就是关于悬念或者什么 dramatic, 什么暧昧或者关于时髦的素材音乐,这有啥用呢?

就这音乐如此的过时,现在让人听到只会觉得很搞笑,或者是故意在玩弄刻板印象,所以大部分的这个甲方,他们把这些唱片时间长了就都当废品卖了,或者直接扔进垃圾桶。

幸运的是,唱片爱好者的这种收集癖在这个事上发挥了比较正面作用,就是有一部分唱片,一部分吧被保留下来了。

呃, KPM, Bruton, MP2000, 就这些 library, music Catalog 被这些爱好者在 90 年代开始注意到其中的价值,然后他们开始收集,到处就是翻垃圾,找到,然后这这个互相交易排序,整理成网站和手册,经过五六十年,趣伪存真,因为其实大部分也都是没什么价值的音乐,但里面还是有很多好东西,最终有一些唱片成了今天这个时代的就是公认的经典,这些音乐垃圾的封面也成为了唱片收藏者津津乐道的一种景观呃最典型例子比如 KPM 的经典系列唱片,就是 KPM 一 1000 系列,所有封面一律没有内容,只有单一的一个墨绿色。

你可以上网搜一下这个图片,然后你把它翻过来,看到这些音乐的名字简直都是在搞笑。

比如说这第一首叫 type footer, 第二首叫 man on the move, 第三首叫 workout 就没有任何一点内涵,就相当于歌名第一首叫抖腿,第二首歌叫带感什么之类的,就是全部名字都指向某一个情绪某一种效果,然后歌名的右侧是那个指示,就是标签,你会看到一些建议,比如说 fast pounding 就是动词动词的意思,或者是这个 mysterious sinister 就这首歌比较神秘邪恶啊,谨记就这种。

另一个场面叫 studio g, 他们出品的唱片封面在右下角会放一个剪影,暗示性非常强的一个剪影,比如一个人拿着冲锋枪的这个剪影,就表示这是给那种战争题材或者动作题材用的,或者一个人在跳舞等等。

就你感觉不到任何的 personality, 就作曲人没有任何的 stardom, 就只有关于他们做的这个产品的 effect, 就是用途和效果。

然后在这垃圾堆里,你可以听到完全是不容置疑的光辉灿烂的极好极好的音乐。

就这个事,在我看来是一个绝妙的反转。

就这里面有一些东西几十年后变废为宝,重新成为经典,恰恰是因为它的过时和不适用。

就为什么 70 年代素材音乐今天没法再使用呢?

我们仔细想想,我们说这个素材音乐的使命就是为了迎合那个肤浅的感官刺激,对吧?

调动你的情绪。

仔细想想这事其实是一个非常的嗯非常的 convoluted, 就是非常递归的过程。

就是就是,你做这个东西就是为了调动情绪,而你的做它的方式呢,就是学着现在最贴近这个情绪的声响去学着做。

比如我们现在做一广告片,需要浪漫的气氛,那我们选择这样一个配乐就会很有问题,就是你会发现听觉里的浪漫啊,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也在不断地演化,对吗?

就六七十年代的浪漫,今天听就会过于陈旧,也过于清晰。

我说清晰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现在用浓重的 SAX 加混响搭配弦乐,这种散板的感觉,这个观众大脑会马上识别出来噢,你想让我在这一段感觉到浪漫,从而让人出戏。

所以这种清晰就是它不合时宜的原因。

影视配乐永远在暧昧地躲藏,在当下还尚未成型就是半成型不成型的这个美学里面,他跟你得捉迷藏,你才会落入那个情绪引导的圈套里,它才会有作用,对吗?

然而过时了的素材音乐,就是在引导情绪这个唯一的价值上,也会因为过于清晰而失而失效失败。

但是反转就发生在这就是 70 年代,细微的感受,就今天我们再也不会拥有的,比如什么 70 年代穿着呢子大衣的,这个卷发的呃这个女人啊,拥抱和接吻,就这些素材音乐里面都能够把它尽力地保留下来,就是它最初的意图。

它的那个 effect 是失败了,但是它转化为了某种遥远的印象,就这相当于声音世界里的琥珀。

就它凝固了每一个时代的那种刻旗,然后成了一个听觉的博物馆,就这里面有最陈旧的,最正宗的味,最冲的刻板印象。

所以它成为采呃嘻哈音乐的这个采样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个博物馆里面小心陈列的,除了刚刚我们说的这种,就是所有已经消失了的,过时了的 sentiment, 还包括每个时代的音乐人和艺术家们开拓出来的一些新的音乐语言的普及和下沉。

就这得是一个过程,就不管是比如说 Delia Durbi share 对电子音乐的推动,还是说 Steve rush Philib glass 极简主义,当然也包括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Jimmy Handler 这种集团英雄。

就比如 g Jimmy Handrix, 他很多这个歌里面他喜欢使用一个 GOP 动作,就是他一个呃米生骚 rice all, 就是三级的暑期生酒和弦,这就是他的一个标志性声音。

就两三年后,你在那 Allen Hockshop 的那个 studio 60 年代里面,你就能听到那个 riff 里面反复在用,用法也一样,就放在那个小调的和弦套子结尾,就大师们的技术,大师们创造新的音乐语言,然后你马上就能在相对应的时代的素材音乐里找到踪影。

就我在 KPM 的 Catalog 里面听到了各种东西,就是几乎是所有东西,就是你能找到甚至有一整张这个十二音序列音乐的专辑,完全无调性的专辑,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可能这个在某一些电影的一些桥段里,你想表现那种疏离和荒诞,诶,可能能用上就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大师,大师负责这个创新,推动音乐的边界什么的,但是每个时代也有素材音乐的作曲人,他们在这个庸俗的音乐下水道里,他们试图弱化,试图庸俗化,这些当时是先锋的与会把他们给磨平棱角,应用在最普通的,最无人在意的音乐垃圾里,然后偷偷地进入到一代人的听觉习惯里。

所以我们说这个世界上有纯文学,有纯艺术,但好像没有纯音乐。

你听说过纯音乐吗?

我没听说过。

恰恰是这样的搬运和劣化,让新的语言得以浸润到一代人的潜意识里,然后我们这个人类音乐的美学才这样一点一点往前拱,往前去,得以扩展。

这些 library music 废墟里的好东西,在提醒着一些不方便的真相,就是艺术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就是他不见得就维系在那作品想说的话,什么高明的主题,深刻的主题和主张,不是艺术价值在于微观的 intention, 他那些密集的纠缠着的意图,就在于作者处心积虑想尽办法的营造。

然后所有把戏,所有偷窃,所有哗众取宠,所有欺骗和引诱,就所有在变成剥削和操纵之前的 intention, 全部都算数。

我喜欢听这些被遗忘的音乐垃圾。

我一边听,一边想象那群没有雄心壮志的但是液晶于秦的乐手,当年按照公司的需求,在棚里面如法炮制这些素酒的音乐垃圾。

他们就是向着一些赤裸的直给的情绪搜肠刮肚,想办法模仿,去捕捉人们心中这最味最冲的刻板的印象。

在这种如同建筑工人甩开膀子干活的那种状态里,就是他们被剥夺艺术家的 personality, 也没有什么创新的,什么哎呦搜寻自己灵魂抵达艺术殿堂的野心,这都都早早被放弃了。

但是作曲的深思熟虑,乐手之间互动的张力,然后适度的即兴的灵感和互相的刺激,微观层面的这个创作的自主性却反倒得以保全。

因为具体到怎么去这首曲子怎么做,诶,没人管你,反正我们做的就是 stop music 喂。

他们用摇滚明星的野心去交换了一种权力,一种广泛实践的权利,占用最好的录音棚,然后每天去录海量的音乐的权利,哪怕这些音乐的甚至算不上作品,跟他们名字也没什么关系。

但是这个劳作里面有一种丰富,这不,自由里面有一种自由。

啊。

昨天晚上我准备这稿子的时候,在 Facebook 上给这个新闻联播片尾曲的作者发信息,我跟他说就是我想确认一下这首音乐是不是你做的,然后他说对,然后我就说非常感谢你做了这样一首就是在我们这边脍炙人口的音乐,他说谢谢,然后他问我,你说的这个新闻联播是个什么样的节目?

就他根本不知道?

感谢收听不在场,你可以通过泛用型博客客户端订阅收听。

如果你喜欢这些节目,希望你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

也欢迎你付费加入不在场的会员通讯计划,或者支付宝直接给本节目捐款,增加它存续下去的概率。

会员通讯的权益包括邮件啊,不定期的会员 bonus, 节目等等,以及本期节目的歌单。

包括所有提及的链接, show Notes 以及这个电台的所有信息,请访问他的网站不在场点 XYZ 不在场点儿 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