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重新想象康德: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厌女症患者

重新想象康德: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厌女症患者

2024/5/9
logo of podcast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卢华萍
王磬
袁源
Topics
王磬:作为节目主持,引导讨论,并分享自身对康德以及名字背后权力结构的思考。 卢华萍:从个人经验出发,探讨康德思想中的局限性,特别是其种族主义和厌女症倾向。她认为应将康德置于历史语境中理解,而非盲目崇拜,并强调边缘化哲学家的声音。 袁源:从哲学系学生的角度,探讨了对康德的学习过程,以及如何看待康德思想中的普世价值与局限性。她认为康德的普世主义理想被后世美化,忽略了其种族主义和厌女症倾向,并强调了在学术研究中,要重视边缘化群体的观点,以及如何处理“糟粕”与“精华”的关系。 王磬:对康德的解读在二战后被美化,忽略了他对非西方人和女性的偏见。 卢华萍:讲述了她名字的演变,以及名字背后体现的性别偏见和个人身份认同的转变;她改用英文名,部分原因是出于事业上的考虑,因为在西方学术界,中国人的名字可能会带来偏见;她不认为康德是“伟大的哲学家”,而是值得对话和学习的哲学家;她学习康德的过程是与导师对话的过程,而非盲目崇拜;她评价历史人物应关注其思想的影响,而非仅仅苛责其个人缺点;康德的思想影响深远,其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观点对后世造成持续影响;她认为应拓宽哲学视野,避免过度依赖康德,并提倡边缘化哲学家的声音;她认为哲学需要多元化,让边缘化哲学家发声,并重新评价康德的贡献;她讲述了她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如何将个人经验融入学术研究;她认为哲学应该走出象牙塔,参与公共领域,并提倡哲学的多元化。 袁源:她最初接触的康德是被美化过的,没有被告知其种族主义和厌女症的倾向;发现康德的种族主义和厌女症倾向后,她经历了学术和道德危机,但她选择继续研究以求理解;她认为康德的普世主义理想被后世美化,忽略了其种族主义和厌女症倾向;她认为哲学界长期被白人男性主导,导致边缘化群体的观点不被重视;她讲述了在英语和中文语境下自我表达的差异,以及在英语学术环境中找到声音的过程;她讲述了在英语学术环境中克服语言障碍,并建立自信的过程;她认为哲学领域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边缘化议题被纳入研究范围;她认为分析哲学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她认为哲学其实很多时候就在做这些非常fundamental的工作。

Deep Dive

Chapters
本节从三位嘉宾各自名字的由来和演变入手,探讨名字背后蕴含的权力、文化和身份认同等问题,揭示了权力结构的不平等以及少数族裔学者在学术界面临的困境。
  • 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名字背后的故事,以及名字如何影响她们的个人经历和学术生涯。
  • 名字背后隐藏着权力和身份认同的复杂问题。
  • 少数族裔学者在学术界面临着语言和文化方面的挑战。

Shownotes Transcript

【主播的话】

今年是康德诞辰300年。康德是18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300年过去了,在今天谈论康德、研究康德的意义是什么?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康德的局限性?

本期节目中,我们请到两位中国女性哲学学者来一起探讨:美国乔治城大学哲学教授、也是著名康德学者Huaping Lu-Adler和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袁源。我们从普通人对康德的想象与理解聊起,谈到哲学系学者认识、走进康德的过程,探讨了历史人物的时代局限性,也讨论了学术研究中面临的霸权和挑战。节目最后,我们提出了思考:哲学在当代的角色是什么?普通人应当如何看待哲学发生的变化?

5月10日,Huaping将在上海纽约大学以《康德论公共理性与语言他者》为题进行公开演讲,欢迎大家参加。详细信息可见本期延伸。

--

🌍加入不合时宜“全球成长计划”

“全球成长计划”是一个基于不合时宜已有听众社群的付费计划。旨在通过定期的、有特定主题的线上及线下活动,来联结同类、交流知识、分享感受、锻造自我。在一个(去)全球化的时代中,重塑我们——新一代的全球华语人群——对于个体生活与社群生活的想象。在这个计划里,我们希望联结那些身处全球各地、仍然对全球化的生活方式抱有想象的朋友们,去共同寻找一种个体生活与集体生活的路径。

了解更多计划详情:www.buheshiyi.com(链接需通过外部默认浏览器,如 Safari 打开即可完成注册与支付,也可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上述网址)

--

【本期主播】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嘉宾】

卢华萍 Huaping Lu-Adler:美国乔治城大学哲学教授

袁源Yuan Yuan: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

本期剧透】

03:53 我们的名字从哪来?姓名意味着什么?

21:42 普通人如何理解康德?康德“伟大”吗?

26:08 作为哲学系学生,逐渐走近康德过程

37:27 如何正确看待时代局限性和历史人物所代表的世界观?

46:23 怎样处理“糟粕”与“精华”的关系?

52:35 “听”到的过程其实也是创造的过程

56:27 华人女性学者身份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68:32 面对学术霸权和主流挑战,我们该采用怎样的解法?

81:35 哲学在当代的角色是什么?哲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本期延伸】

上海纽约大学公开讲座“康德论公共理性与语言他者”

日期:2024年5月10日(周五)

时间:下午3:00—5:00

地点:浦东新区杨思西路567号上海纽约大学前滩新校园N107

语言:英文

主讲人:乔治城大学哲学教授Huaping Lu-Adler

评议人: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Damian Melamedoff-Vosters、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袁源

报名方式: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本活动向校外观众免费开放)

【本期音乐】

片头制作:李其乐ins@liqillerthatsme

片头:Jean-Marc Luisada - Waltz No. 3 in A minor 'Grande Valse Brillante', Op. 34 No. 2

片尾:Ólafur Arnalds - 20:17

**【文字】**曾婉婷

**【节目制作】**方改则

**【Logo设计】**刘刘(ins:imjanuary)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YouTube@不合时宜

小红书@不合时宜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