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擔心兒童玩手遊會成癮、注意力下降、情緒不穩定,甚至影響智能發展。此外,手遊可能涉及個資外洩,讓家長擔心孩子的隱私被遊戲公司掌握。
紀錄片揭露了手遊公司透過第三方服務商監控兒童的遊玩習慣,蒐集個資,並利用AI分析兒童的行為模式,進而設計誘使兒童成癮的機制。
手遊成癮可能導致兒童專注力下降、情緒不穩定,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例如不想外出運動、欺騙家長偷偷玩遊戲等。
家長擔心孩子的個資被遊戲公司掌握,可能會被用於不當用途,甚至落入犯罪者手中,進一步引發隱私和安全問題。
手遊公司利用行為主義心理學,例如在玩家失敗或情緒激動時,透過改變遊戲畫面或跳出課金選項,刺激玩家繼續遊玩,延長遊玩時間並增加消費機會。
立即禁止可能會讓孩子將遊戲行為地下化,反而增加風險。家長應該先了解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遊戲,並與孩子一起討論遊戲內容,建立健康的遊戲習慣。
適合兒童的遊戲類型包括模擬城市、Minecraft等策略或合作類遊戲,這些遊戲通常不涉及課金機制,且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合作精神。
AR實境遊戲需要孩子走出戶外,與真實世界互動,這有助於孩子保持與現實的連結,減少完全虛擬遊戲可能帶來的成癮風險。
家長應該與孩子建立對話,了解孩子在遊戲中獲得的樂趣,並引導他們接觸更好的遊戲,同時增加實體活動的時間,減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
了解遊戲的種類和內容可以幫助家長判斷哪些遊戲適合孩子,並避免孩子接觸到可能帶有成癮機制或不良內容的遊戲。
主持/編輯七號、黃哲翰 與談來賓/ 鍾欣穎(清華大學師資培訓中心)
「安妮亞喜歡這個…!?」如果手遊黏著、刺激課金也成為兒童群體的日常呢?
2024「世界公視大展」影展)中,由丹麥公視拍攝的紀錄片《口袋裡的監視器》便是一部以兒童遊玩手遊為題的調查紀錄片。記者以喬裝手遊製作團隊臥底監拍的方式,揭露了免費手遊私下監控兒童遊玩習慣、蒐集個資、量身打造誘使兒童黏著成癮的情況;此外,記者也委託團隊製作了一款兒童向的免費手遊來進行實驗,來檢驗兒童手遊成癮可能引發諸如專注力下降、情緒不穩定、乃至於影響智能發展等效應。
《口袋裡的監視器》在向大眾示警手遊個資洩漏與成癮風險的同時,其敘事手法可能也容易引發家長的恐慌與泛泛地對所有遊戲的質疑與排斥。因而,好好來理解各種遊戲機制的運作、從而建立健康之遊戲關係的「遊戲識讀素養」,就相當必要。
本集節目為此邀請了清華大學師資培訓中心的講師鍾欣穎,與兩位主持人一同討論手機遊戲對兒童的效應、如何平衡拿捏兒童與遊戲間的關係等話題。欣穎既是熟悉兒童心理相關研究的兒童教育工作者,本身也是手遊玩家,同時亦曾以顧問身份參與兒童向遊戲的開發,這些經歷與體驗讓她能以較為全面的角度來分析上述問題、並為家長給出建議。
➤ 專欄〈轉角遊樂器〉)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