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一讲和星期五那一讲
那么跟之前你们听到的一系列演讲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为我看在座的大部分听众的年龄大概之前那些讲座所讲的内容对你们来说有点像听妈妈讲的过去的事情那是发生在你们父辈身上的对你们来说真的是历史可是今天这一讲和星期五这一讲当然也是历史可是也是现实
就你们年龄来讲你们成长的过程当中到你们受教育甚至到将来你们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大概很多人生的际遇和我们今天和星期五这两讲涉及到的事件都有很密切的关系肖东年教授是
现在是中国改革研究会的特约研究员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肖教授著有《崛起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五十年国事基要》《外交券》《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共和国年轮 1961》等等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肖教授的研究的重点
跟其他一些当代学者不太一样一个是文革前十年史这个是一般学术著作比较少讨论的再一个就是文革后结束后改革初期这一段这个也是目前在研究方面比较少的
肖教授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对于当代中国研究有很多影响的论著比方说关于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所谓二元结构就是指中国城乡分割的这样一个二元结构这个二元结构大家知道对中国当代社会政治影响非常之大
那么对于改革初期的一些政策的出台一些改革学派的形成和改革过程当中各种政治社会势力的这个布局格局肖教授都有很深的研究那么我们今天欢迎肖教授给我们演讲朋友们好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叫中国改革的历史缘起
这个题目也是一个不太好讲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刚才李教授讲的前面讲的都是历史现在讲的是现实我讲的两个基本上是还没有结束的一个过程因为中国改革应该说是三十年了但是我这个是不是有问题刚才你一直没有用它就睡着了不行修明了
对不起啊有点技术上的问题这个中国改革虽然搞了三十年但到现在为止也不能说改革已经结束了那么中国改革是一个很重大的事件应该说是前上个世纪的世纪末世界发生了两大重大事件一个就是苏东集团的解体以及冷战的结束
第二个事件呢那就是中国的改革和开放那么这两个事件应该是影响很深远的而后一个事件恰恰是对前一个事件发生过重大的影响一些研究冷战史国际冷战史的学者比如说这个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的文安利教授
还有美国康尔大学的陈坚教授他们都特别重视中国改革中国本身的转型对于冷战的转型以及冷战的结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当然我们也更关心的是这个改革开放对于我们自己对中国发生的深刻的影响
应该说在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可以用两个时代来改革也就是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当然有人说是邓小平时代那么这个变化只有我们亲身经历过这两个时代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深刻程度用恍若隔世来形容也不为过
以至于我们八十年代的生活人很难理解毛泽东时代的那种生活那么这里就要提出一个问题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为什么能够发生一个历史的大转弯从毛泽东的继续革命转到了改革开放而且这个改革为什么能够走这么远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间应该说作为社会主义的改革
成功的可能也就是中国也许是越南会成为第二个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历史的大的转折我想从这么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改革是中国发展陷入困境的一个符合逻辑的选择首先我要澄清一个概念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改革并不是从中国开始的
而中国提出改革也不是从 1978 年开始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之所以要发生改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这个体制不能有效的运行所谓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实际上是二三十年代从斯大林建立起来这么一个体制模式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有三个基本的原则一个是公有制一个是计划经济一个是按牢分配
当然加上共产党一党专政这个体制是写入了 1936 年的苏联宪法的成为唯一社会主义唯一的一种体制模式那么战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照办了苏联这种模式甚至一些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的模仿苏联模式那么中国呢应该说 1953 年以前我们没有这样搞但是 1953 年开始
我们也是照办苏联的 1956 年我们建立起来了所谓社会主义的这种制度实际上基本上就是照办了斯大林模式这里说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在初期在当年苏联这种模式为什么会具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呢最主要除了当时人们所信奉所追求的那种社会主义的理想以外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用十几年的时间迅速的建立起了一个工业体系主要是重工业和军工体系那么依靠这么一个体系工业体系战胜了法西斯所以在战后它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从这可以看出这种体制在它的初期的时候确实具有很强的国家动员能力
当时在 50 年代的时候应该说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都充满了信心因为社会主义不要很长时间就可以战胜自分赫鲁晓夫在 1956 年提出和平竞赛这么一个方针就是基于这种信心之上的就是我不用跟你打仗我用竞赛就可以打败你他就这个概念那么 1957 年苏联的卫星首先
上天了这样更刺激了这些领导人的信心赫鲁晓夫提出一条 1957 年的莫斯科会议的时候赫鲁晓夫提出要 15 年赶超美国毛泽东接着就提出中国 15 年赶超英国那么赫鲁晓夫 58 年说我 1960 年就要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向共同主义过渡 1958 年毛泽东说共产主义在中国已经不是遥远的事情了
两个人都较着劲的但是这个体制它经过了初期的那种初放发展的一个过程以后它的固有的弊端就很快就暴露出来了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弊端一个这种体制很难以获得完全的信息在 60 年代的时候有一个苏联的一些专家包括一些数学家就计算过这个计划经济
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就算不出来的第二个弊端呢它很难提供持续的刺激就经济缺乏动力所以这样一来经过几十年下来苏联不仅没有赶上美国赶超美国反而被美国偷跑了那么这种模式的弊端应该说不是后来才发现的在 50 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
所以在 50 年代的时候苏联东欧国家特别是一区东欧国家就开始试图探索改革首先是南斯拉夫接着就是匈牙利和波兰接着就是捷克 1968 年的捷克事件苏联赫勒小福时期本身他也是要在试探的一种改革
但是当时由于中俗分裂中俗论战中国毛泽东老是批评何晓夫你是修正主义所以何晓夫也不敢动那么中国来讲提出这个发现这个问题也不是后来应该说在 1956 年这种体制刚刚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一些问题包括当时陈云他管财经的他就发现三大改造特别是工商业改造以后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说合并很多一些手工业原来的一些民族特产的东西就没了北京有个东南顺蒜羊肉不好吃了王麻子剪刀不快了张小泉的剪刀王麻子的菜刀都不快了还有就是国有企业是大少爷办企业不讲经济效益浪费很严重再一个就是过去的那个企业这个过去的这个
经济本身的一种联系内在的联系被打断了所以在 1956 年的时候呢当时就陈云就提出一些改革的设想在八大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一个叫三个为主三个为辅的一个概念也就是大集中小分散大的是全民统一集中经营小的分散经营毛泽东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讲话叫论十大关系
就是总结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来的但是这些设想后来都没有实现由于 1956 年年底波雄事件匈牙利事件爆发 1957 年又一个反右派后来就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这样在增加市场因素的这种改革基本上没有启动大家可能要了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人
你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毛泽东关十大关系他讲了五个是经济关系但是在五个经济关系中间他都唯独没有讲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他都是讲了中央地方的关系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等等东西部关系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是一些行政性关系唯独没有计划与市场
也就是在毛泽东当时虽然他对计划经济也不满意他管得太死了但是他的思路不是朝着增加市场调节的方向走他是朝着下放权力通过下放权力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同时发动政治运动通过政治动员的形式来调动积极性来弥补计划的缺陷和资金的缺口
实现高速度所以就 58 年和 1970 年的时候当时的经济体制做过两次的改动或者叫改革实际上都是沿着这种行政性放权的这个思路走的结果呢不仅没有成功而且造成了更大的混乱甚至造成了大的灾难包括你像 58 年大跃进为什么你没有市场的这种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地方分权比中央集权更糟糕当时这个几十年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走不出来为什么当时有两个崇拜我认为一个就是所有制崇拜公有制崇拜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公有制是要是单一的纯洁的当时口号叫让资本主义绝种让小生产也要绝种
公有制本身也是越公也好公有制程度越高也好全民所有制优越于集体所有制大集体优越于小集体那么它的基本的发展方向就是用小集体过渡到大集体大集体过渡到全民最后全部实现全民所有制第二个概念崇拜计划经济崇拜
所有增加市场因素的那些观点那些主张都被认为是修正主义的所以所谓的改革也就是在中央一地方的集权又分权权力分割这个上打圈圈结果当时造成了大家都说的就是一捅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了又捅这么一个循环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两个问题一个
社会主义传统体制它固有的弊端决定了改革它的内在的需要第二个在那样一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很容易突破的那么 70 年代末为什么能够取得突破因为在文革结束以后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至少有两个变化一个变化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这个矛盾暴露的很春风了它跟 50 年代不一样
因为五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们刚刚建立起的这种体制尽管发现一些问题他认为是直接问题不是根本问题因为刚刚建立起来他不可能对这个体制本身提出根本性的怀疑那么在七十年代末不一样了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可以说中国的传统体制已经陷入了很严重的困境了
遗留下一系列毛泽东时代遗留下一系列的社会危机结构性矛盾第二个呢毛泽东去世了传统的那一套那种发展模式也已经走不下去了比如说过去我们实现的是高级的低消费乐景库在搞建设这个时候大家都不愿意了过去有个相信未来很好那么你搞了几十年三十年以后还是这个样子大家的信心就崩溃了所以传统的模式你很难走下去
当然这个里面我还要说一个题外的话就是在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经济到底是什么一个状态现在有不同的看法国外有一些学者也许比较老派的学者像美国的哈里哈丁还有威尔斯曼斯纳还有这个
还有几个学者他们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改革不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他认为文革时期甚至毛泽东时期总体来说仍然是一个公英化迅速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但是国内也有一些这样的学者最近比较倾向于左派的一些学者
也是比较强调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的速度那么怎么看那个当时我当然也不赞同在文革结束以后在华国锋时代有这么一个基本的口号就是文革把中国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我也不赞同用这种政治性的术语来描述当时中国经济的状况
我们也不能够完全否定毛泽东时代通过国家的强制动员推动了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最初一个阶段而且这么一个成果在某些方面应该说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起点一个起始的条件但是所有这些你都不能否定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文革结束的时候
中国的经济确实面临一系列的结构性的矛盾和社会性的危机社会危机这个中间最核心的危机就是搞了三十年以后城乡人民的生活还是普遍的贫穷特别是农村当时有许多农民处在一种极端贫困的状态当时最初的改革
都是从应对危机的角度来提出来的我们知道中国改革最开始取得突破的是哪呢是农村改革那么农村改革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农村太穷了农民太穷了当时有这么一个数字 1978 年全国有 32%的农民生活水平是不如 50 年代的
有三分之一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不如 30 年代的至少有两亿五千万人生活在苹果县以下万里当时是从中央 1977 年从中央调到安徽省当省委第一书记 77 年 7 月份 6 月份下去以后他就到安徽的农村跑了三个月所到之处看到到农民家里看到的情况
使这么一个领导人相当的震撼很多农户家里除了几只吃饭的土碗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了睡的炕是土炕门没有门土坯这是弄几个木头把它挡一挡这么一个门可以说真是家土失离当时他就问路边的农民就问你他说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农民说这最大的愿望是吃饱饭吃饱肚子你还有什么愿望还有愿望是吃饱肚子你还有什么愿望第三个愿望还是吃饱肚子就是当时农民的这个缺粮啊吃不饱饭呀首扬了生存问题所以这个万里听到这些看到这些以后我看到一些材料很震撼流眼泪流眼泪他当时在一些
一次国务院召会的会议上就这样说如果这些情况让工业农民知道了知识分子知道了不推翻你共产党才怪呢这是万里说的这样就促使了一些地方工作的领导人开始找出路最早找出路的就是安徽的万里四川的赵紫阳采取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措施来恢复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
那么在 1978 年 11 月份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农村的贫困问题就成了大家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知道 78 年的 11 月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共党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被称为一个历史转折的会议那就是三中全会 11 届三中全会前面召开的那个中央工作会议很多省市领导人都讲到农村的贫困状态
陈云当时在这个会上也讲见过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这个状况不改变是不行的这个问题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就会起来造反支部书记就会带队进城要饭所以在山龙全会上
唯一通过的两个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一个是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 25 条决定一个是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公社要 60 条重新修订了一个 60 条都是关于农村当时采取的办法是两个概括起来就是两个一个是松绑一个是让利所谓松绑就是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
要开放自由市场要发还自流地给老百姓发还自流地鼓励农民搞多种经营这么一些的政策为什么尊重生产队的自主这么重要呢因为生产队它生产什么东西自己还不能做主要上面规定它你生产什么你才生什么你不能搞多种经营你必须搞以量为高而且呢
公社大队一直到县里面帮国家搞一些重大工程搞一些水利工程都是无偿的调拨农民的劳力资金物资无偿的调拨 1975 年以后搞农业学普及大灾前运动毛泽东时代农村一个很重大的事件就是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每年就搞
把农民都轰轰搞起来自己带粮食 自己带铺盖自己生活 做饭去搞这些东西是无常的根本就没有什么报酬这些都是一种无常的剥夺农民现在他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持续权自由就收回了 收回了发红的农民自由市场封闭了 现在又开放让农民到市场上去买卖
过去不让你去搞多种经营啊去采山果啊 摘果子啊这些东西做副业啊现在允许你去做副业第二个就是让利让利最主要的是大规模的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这是坚果以后最大的一次提高为什么这个很重要因为毛泽东时代的一个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
从农民那里提取资金来投入工业化建设这么一个过程建国以后在 30 年国家总投资是 6000 亿从农民那里拿来的也将近是 6000 亿这样就是说它不是说农业税农业税的标准很低它是主要通过工业减到差就是低价收购
不是收购统购统销你所有的农村的剩余产品必须无条件的卖给国家而且你农民也不能够说要回购国家统购来的农产品因为有个什么叫统购统销统销在城市里面可以销但是农村你不能统销农村要少量的返销
他通过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把农民和市民分割出来这样他能保证从农民得来的这样一个积累在城市里面在工业化过程中间来使用不要被大量的农民进城又分割过去所以这么是一个体制所以这一次他就是大规模的比较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产的价格直接的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那么这样一个政策从本质上来讲还不能够说是改革是一个调整 政策调整而这些政策在过去在 2022 年的时候也做过一些这样的调整但是农民从这个调整 政策调整中得到了鼓舞受到了鼓舞再加上放弃了以基督徒为纲地主富人帽子被摘了右派平反进城了
这样在积极斗争这么一个政治上的压力对农民来讲的话农村干部大大减轻了农民就大大胆子一次一次的来冲击政策底线最后从局部到全国全都选择了一个包产到户的这种形式家庭经营就把人民公社这个制度冲垮了在这样一个改革过程中间应该说中共高层开始的政策规定是不允许包产到户的
但是后来逐步逐步的退让允许包产道户因为你几十年集体化你没有让农民吃饱那么你到现在你还不让农民吃饱农民自己想办法吃饱他也没有过硬的理由再加上包产道户以后马上就增产了增产以后改善了城市城市人的餐桌农副产品多了国家收购也多了他就没有理由了
实际上在这个农村改革过程中间反对的意见很多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领导人同情和支持的人也不少有些人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也没有像过去那样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那么起劲了这就是农村改革为什么能够突破的一个原因一个基本的状况那么第二个
单一公有制一统天下这种局面是怎么打破的呢也不是说一开始就设想的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一个什么问题在 70 年代末的时候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城市大量的失业 2000 万的失业
因为过去城市基本的就是统配统配凡是你所有的人劳动力到了劳动年龄以后国家进行分配但是到最后越分越分不下去了文化大革命把知识青年全赶到农村去了但是到了文革结束的时候你再也阻挡不了知识青年返程的这种浪潮全国从云南在什么各地的这个知识青年纷纷地返程要求回城一浪高过一浪最后
中共领导人没办法压不住了最后就只能够允许他们回来了回来怎么办还得就业呢再像城里还有好多这个这个这个待业青年啊待业人员开始采取的办法就是分片包干就说你这个企业由你这个企业来包干你安排自己的子女你这个单位你的单位安排自己的子女但是包了开始一段包可以到后来就包不行了啊
过去三个人饭五个人吃现在三个人饭七个人吃效益更加降低了怎么办还包不下去提出一个口号广开就业门路也就是在原有体制之外开发一些新的就业渠道就是办集体所有自在合作社什么劳动服务公司这么一些个东西这就发展起来了这样就
形成一个体制外的这体制内还没变的情况下又形成一个体制外的这么一块再加上当时农村爆产倒户以后促进了相当企业的发展农村的个体户发展起来了再加上引进了三资企业这样就几块加在一起就成了这个体制外形成那么一个块这就基本上形成了中国一个改革的基本的特征所谓体制外先行
体制内你还改不动体制外先行这么一个基本的格局那么这样一个改革形成过程跟苏联东欧国家都不一样因为苏联东欧国家特别苏联他们的计划性是高度集中的而且是中央高度集权高度集权的地方没有什么特征中国虽然是高度集中的但是它又是一个高度分散的
也就是说中央地方省 地 县都有国有企业而且是中小企业最多所以其实条件跟苏联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那种庞大的军工企业想转过来很难的那么改革初期还有一个改革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什么要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就是因为企业的效率持续下滑
从 1957 年到 1978 年这一段时间持续下滑而中国的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企业效率下滑以后直接导致了财政困难财政的增长幅度 1974 年以后连续几年都是负增长也就是说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这种老的路子到这个时候很难走得通了
那么企业效益为什么下滑最根本的还在于体制你这个体制企业体制过去 1978 年 79 年的时候我们请了一些日本学者到中国来会诊中国的企业制度中国的经济体制日本学者说你们中国只有工厂没有企业实际上中国也没工厂只有生产车间为什么呢它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工厂设计的
那么各个工厂是一个车间工厂的人才物共产销所有这些活动都是由上屠主管部门来管理的比如说他需要的生产资料是由物资部物资部物资系统来供给调拨他的财政需要的钱资金是财政部门来统收统资他的价格是物价部门来管理的你不能随便定价
它的生产计划是由纪委和经委来管的它的劳动用工是由劳动部来分配的它的管理人员是党的组织部来任命的委托的除了这些综合性的这么一些个职能部门以外每一个企业都要隶属一个行政单位行政隶属关系有的属于中央有的属于省有的属于地区有的属于县这样一来呢
实际上一个方面是高度集团的高度集中的另一个方面呢又是分散的也就是说条块分割条就是中央各部委管的块就是各地区管的形成了实质上的部门所有制和地方所有制地区所地方所有制那么这样一个体制结构你说它运转起来能运转到零吗
当时讲一个企业一个大企业的厂长要盖一个厕所都要往上报告他盖不起两个企业在同一个城市要想合作必须通过各自的上层批他才能合作起来一个企业要办一个大连的事要盖几十个张子一般是半年甚至到一年才能批下来这个时候已经时过境迁了
所以这么一个体制你说它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在这个情况下它的效益怎么能上去呢效益上不去国家财政困难所以这些问题并不是说没人发现实际上早就发现了 1962 年的时候 1964 年的时候当时刘少奇就曾经提出一个托拉斯
搞突拉斯就是所有的系统的这种企业搞一个大的突拉斯互相建立一个横向的联系但是文化大革命马上就冲掉了但是长期苦良策所以在文革结束以后当时的国家经纬就开始考虑酝酿企业改革的事情那个时候还不是三中全会在 1977 年的时候就酝酿这个问题
77 年年底的时候李先念当时管经济的就让国家经纬袁宝华你们到外国看看人家怎么管企业的有什么好经验所以袁宝华他们就带了一个经纬考察组考察团就到了英国法国考察考察回来要跟李先念汇报李先念说你看还到日本美国去考察然后又到美国考察到日本考察到美国考察那么考察回来以后就搞扩大企业资助学
通过扩大企业的一些权力来刺激企业的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效益这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这么一来的但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整个经济体制没有动的情况下你扩大企业自主权效果是很有限的很快就无效了所以这个改革一直没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实际上一直到 90 年代没什么突破为什么呢整个结构没变这个
就是一开始所设想的改革实际上很简单并没有说我是认识很深刻我要有一个很宏大的规划或者是一个整体的布局没有的都是应对社会性危机的一些措施应该说在 77 年 78 年的时候任何一个在台上的领导人他都必须要寻找新的出路我们讲一个人就是华国锋
一般人讲华国锋是两个凡是坚持毛泽东的继续革命但实际上华国锋坚持继续革命它是一个政治上需要它对经济发展的热心不比其他人差所以在 77 年他提出一个 23 年一个大的规划现代化本世纪末要实现现代化的规划那么在 78 年的时候他有几个事情比如说一个他批准大规模的引进
第二个他要求派很多很多干部到国外去考察看人家怎么做了第三个办经济特区也是华国锋首先批准的因为邓小平当时还没出来工作呢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在一般人讲是这个转折是在 1978 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个转折点但是三中全会之所以能确定这个方针是前面有个酝酿基本上酝酿成熟了
不要忘记在七八年以前是华国锋当政可见他的思想也不是那么僵化因为所有的我刚才讲的所有在台上的领导人在当时他必须要找新的出路当然华国锋当时所理解的改革那是很有限度的后来我们现在的改革是完全不能够同日而语的这是我讲的一个问题又有
我想讲第二个问题就是文革为改革准备了政治条件虽然说改革是一个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但是并不等于说这个改革能够推进下去能够走很远为什么苏联东欧国家改了几十年一直到八十年的末它都没有走出去当然中国在文革以前
也是走不出来的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出去还是走那么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有一个文化大革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改革是文革结束以后开始的改革的根子是在文革怎么理解我认为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个文革它带来了一些灾难性后果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就是引发了一场全民性的反思第二个文革被打倒的受到冲击的中共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恰恰是中国改革的中坚力量当然是其中一部分第三个文革把过去的政治运动阶级斗争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这一套搞到极端以后人们就厌倦了
希望是一种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而这个宽松的政治环境恰恰是有利于中国改革的推进的我认为应该从这么三个方面来理解赵紫阳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他说文化大革命的大灾大难使我们大彻大悟这就反映出文革对于中国领导人
中国的知识界反思我们自己的一种发展模式所发生的作用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反思不是一个人的反思不是少数人的反思它是一个全民性的反思一个整体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应该在文革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最比较突出的就是 1971 年的林彪事件以后
以及 1976 年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封这两个事件对于很多中国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人就从这两个事件中间开始醒悟那么在 1978 年底的北京有一个西单民主墙运动叫民主运动民间的实际上是 1976 年的天安门事件的一个延续那么在党内
发动了一个实践式检验证明的唯一标准这么一个大讨论这个大讨论实际上就是启动了异常思想解放运动在党内而党内的思想解放在两个会议上反映得最充分一个是 1979 年年初的理论工作务序会这个可能大家有些人知道比较年纪大了
一个就是 1980 年的 10 月份是 4000 个高级干部讨论历史决议讨论了两个多月那个发言应该说是反思最为深刻的一次很多在文革时期文革前追随毛泽东甚至支持毛泽东的一系列政策的领导人在文革以后思想都变了比如说在文艺界的周扬大家都知道文革以前
一系列意识形态的批判都是他主持的文革以后变了一个人这样的人就道歉就忏悔然后就流眼泪后来在八十年代他发表文章要强调要当时有个什么叫做是人道主义提倡人道主义批判异化后来还被整了
还有陆林毅文革前是中宣部长那也是积极自寻的很多政策都是他们制定的文革以后对毛的批判应该说是最显的这么一些个人不是个别的相当一批人包括像李锐啊李甚之啊现在就比较出名的这些人但是过去文革以前那也是一样的
那么这里就提出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有人提出来向往他说你说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是不是在过去那个总书记十年的时候就已经产生这么改革思想我是这样认为的邓小平改革这种思想邓小平本人他确实有
比较现实主义的一面比如说 1962 年的时候当时有人搞博山道夫他就提出一个口号不管黄毛白毛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增产就行他有这么一个面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文革以前他的思想状况那时还是基本上跟着毛的
一个很重要的理就是毛在 1960 年代前期发动中苏论战大论战写了一系列的论文文章包括最著名的是《九评》《一评》《二评》《九评》评了《九评》《九评》是康生组织的但是在前线最后主持工作康生之上那个主持人是邓小平邓小平之上是毛泽东那肯定的
我们翻过来九评特别是在平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和赫勒小夫修正主义那几评可以看出来很多当时批判的一些东西恰恰是后来邓小平提倡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引进外资啊比如说利用挂塞啊比如说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啊等等这样一些政策当时都认为是修正主义可见
从总体上说不能说邓小平那种改革思想是在文革以前就产生了实际上是在文革以后或者是文革中间当时邓小平被贬到江西他在小院子里转来转去究竟他想了些什么咱们也不知道毛毛他儿子他女儿说邓小平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寡言少语的人他很难表露自己的心境很显然他是思考了所以后来他
有一些思想比如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就提出来我们搞了几十年就没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搞几十年现在社会主义还不够格这种话说实在八十年代要是其他一些人领导人更不用说知识分子提出这种话那肯定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但是他提出来人家没法说他就是这样说他就这样认识
而且 1980 年的时候他那是非洲一些领导人到中国来以后他就跟他们说他说你们非洲老去搞社会主义不要认为社会主义名字好就好为什么非洲人搞社会主义总是越搞越穷呢你们要研究一下可见他对社会主义的这个认识已经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至少他认为过去那样搞是不行的那么 1978 年发动这个思想解关运动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这个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思想解放与大批的文革被打倒的老干部和其他社会阶层的人要求平反这么巨大的浪潮是结合一起的因为你要是不思想解放他们就很难出来所以这样一个力量是很强大的
当时在主持这个意识形态工作和专案工作的汪东兴当时副主席他想压一压但是压不住他压的是一堆火山一座火山你想想有几千万人多少人几百万干部很多知识分子都要求平反那么平反首先你要思想解放运真理实现实践的这类标准不能是他意味着什么呢就是
你不能把毛的话当圣旨不能说毛皮的就不能动因为很多人都是毛皮的包括邓小平本人也是打倒也是毛皮的
如果不思想解放他们怎么能够出来呢所以后来有些老同志包括波一波呀还有安志文啊就给一些知识分子就告诉给吴江就说这是你们发动的这个真理标准讨论对我们很大的帮助要不然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放出来这表示感谢而这个思想解放推动了大平反使一大批人相当于一批人
在政治上获得解放这个解放不仅是文化大革命的包括文化以前的反右派反右倾四清运动甚至包括是肃反呀包括解放初期的一些运动里面出现了一些案件都平反甚至延安时期根据这时期的一些老案也平反了这个平反应该说为中国改革准备了干部
因为中国改革八十年代的改革主要的支持力量应该说是两股力量一股力量就是文革被打倒的老干部一股力量就是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也是受冲击的当然还有一股自发的力量那是农民农民当时他为什么要求包三道户他并不理解他的包三道户就是改革他只是为了找出路但是他们的这种选择这种力量确实成就了中国改革是反对改革的人最后
就感到没有说服力支持改革的人呢就有理由为什么呢农村改革一下子在八十年的前期就造成了一个农业农产品的迅速增长可以说是一个超常规的增长到八十四年的时候当时的粮食马上就解决了
几十年没解决的粮食问题解决了而且粮食卖不出去当时想卖不出去粮食怎么办当时考虑这个问题叫实现粮食转化呀什么东西当然这个里面也有一些比较盲目落关的概念但是它粮食就是增产正是因为农村改革出现了效果而且农村改革呢是整个中国的供应改善了支持了中国的改革
从理论上从意识形态来看也支持了中国的改革但是总的来说农民本身是一种自发的他并不理解什么叫改革他是谋求一种自牟生路的一个自发的选择当然老干部中间应该说也开始分化了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就开始分化有一部分人就开始去向保守担心改革滑向资本主义去向保守
但是确实还有一批人通过反思他确实是坚持改革包括中央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万里杜永生薛木桥这么一些人地方的一些官员包括福建的向南广东的人中仪等等这批省市省地县的领导人一大批这个确实是中国改革的中坚力量
那么知识分子跟老干部不一样在八十年代基本上知识分子是一个总体上是支持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成了知识分子的新的信仰这是我想讲的这么一个当然这个知识分子和中共老干部在批判两个凡是思想解放的时候不然反正中间它结成了某种联盟那么在三中全会以后
胡乔木曾经说过知识分子一部分已经给党分到扬镳了这个概念我认为总体上还是不符合时期的整体上八十年代前期或者是整个八十年大部分时间知识分子和中共只是一个少有的一种蜜月时期微妙的一种蜜月时期为什么呢因为平凡以后过去的创伤有所平复
而大量的文革前的那些有名气有地位的知识分子都回到了新的文化领域过去的地位得到恢复更主要的是共产党的现代化的这种路线符合知识分子的心愿更何况你搞现代化你必须要利用知识分子要启用一大批知识分子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它确实是
1984 年的国庆 35 周年,当时游行的时候,北大来的学生一下打出了一个"小平你好"的恒福。这个恒福意味着什么?这个恒福给过去打出了一个毛主席万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这是平民化的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这说明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是认同邓小平的改革路线的这么一个蜜月应该说是延续到八十年代末但是知识分子这种蜜月它是不稳定的因为相当一批老干部在突来工作
这个梁凡是被打倒被批判以后他基本上才是一个需要趋向于稳定的他不需要你再去冲进传统的意识形态而知识分子呢邓小平本人呢应该说他主要的是一个经济上的改革政治上是很谨慎的而知识分子本身你不仅要经济体制改革你政治上也要改革就形成了一条一股民主的潮流
这很显然马上就形成了知识分子和中共官方意识形态的冲突逐步逐步地紧张起来但是总的来说我认为文化大革命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够启动而且能走这么远与文化大革命发生有很大的关系第三个就是来自外国的挑战与机遇
因为在中共高层啊在运营改革的过程中跟过去不一样就是有一个新的因素这个新的因素呢就是 1978 年大批的官员出国考察这样这些官员感受到来自外面的强大的一个压力同时也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谈到这个 1978 年的出国应该看得远一点是吧于 19
72 年就是 70 年代初期的时候的中美关系的解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这之前中国是走不出去的一个国家那么 72 年中美关系解冻随着就带来一个中国和欧洲和日本和发达国家的一个全面建交中国要重新进入联合国
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通向西方主体市场的这种通道在毛泽东手里就已经初步地打开了那么在 1978 年的时候又在两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一个是中日缔约缔约和平条约第二个就是中美建交到这个时候应该说过去的政治上的障碍基本上就清楚了当时在 78 年的时候一个新的现象
就是我们初期的时候西方国家美国日本欧洲不说我们要为你们中国现代化出点力量我们要要贡献力量我们要借钱给你为什么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政治上或者说战略上的一个方面是经济上的从战略上来讲当时有个苏联共同的苏联威胁欧洲人呢总是想把苏联这个货水往中国退
同时你希望中国强大起来以后那么欧洲压力就减轻了所以他希望跟中国做生意你中国要硬一点起来他不怕美国也是一样的还有个经济上的原因因为在五七十年末在七三年以后欧洲在西方国家不有个经济危机吗能源危机后引发的这种经济萧条大量的闲散资金就是大量的油资在找出路
都希望到第三十四国家发展包括我们周围的南朝鲜新加坡包括周围的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也是一样的希望把他们缺乏劳动力优势的这些企业劳动密集企业转移到别的国家去那么这个时候他需要寻找新的市场那中国当然是最巨大的市场最潜在的最大的一个市场没开发的
中国提出要现代化这个机会就到了大家纷纷说我们要帮助中国实际上帮助他自己这是一个政治上的环境是已经变了那么在 1973 年以后当时我们中国已经开始引进这是第二次大的引进或者是第三次引进第一次引进就是 1950 年初期的那个 156 项从苏联引进过来的那应该说第一次引进
那么第二次就是苏联中苏破裂以后从苏联的关系已经断了当时要解决吃权用的问题怎么办从日本欧洲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了一批但是那个量很小是几亿美金解决吃权用的问题化纤等等那文革时期 73 年以后当时有个四三方案所谓四三方案那就是说
43 个亿美金的引进方案主要是化肥厂啊什么化纤厂啊等等农药啊但是当时 73 年的时候包括一些管财经的周恩来啊陈云啊李先念啊他们都想扩大引进但是当时政治上很紧张政治上的内管党内的这种极端的意识形态
包括四人帮 包括江青他们就反对你们是洋奴哲学 卖国主义就没有实现所以粉色四人帮以后这个障碍去消了以后化工就是李先进这些人包括邓小平现在应该引进当时在 77 年的 7 月份第一次提出要恢复引进的时候在中央政治局讨论的时候几乎是所有人没有一个反对的而引进规模也增长
开始是 56 个亿后来在 120 亿后来到 200 亿后来到 78 年的 89 月份国务院务学会议的时候一下子要 18 年引进 800 亿美金你想想一下扩大了十几倍那么你要引进怎么办你去考察引进项目你就出去考察开始出国考察了这些人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考察项目但是很快就提出来了大批人要出去
因为考察你看看国外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在七八年的时候有大批大批的这个七八年以后大批大批的考察应该说是建国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察场出国考察场当时提出的考察就是向国外学习那么这一出差出去就不得了就等着打开了一个扇门去看西方资本主义因为我们
建国以后的那些领导人包括中央高层领导人出国的都很少啊毛泽东从来没去过西方的国家邓小平就是 74 年去了联合国看了一下美国后来 75 年到了法国其他的就是搞外交的呀搞外贸的呀少量的一些文化交流团比如到了日本 71 年 72 年的时候到了日本一个文化考核团叫李毅芒带队
搞到回来后到广州这次我到了广州去调查的时候吴兰生的省委书记还讲了这个故事了他说到了广州就介绍日本的情况感到很兴趣包括赵紫阳都特别感到兴趣他说进了个会厅去讲课田中角荣人家不给他让路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让 给进以后以后他才在上了讲他给了讲讲讲完以后没有一个个人�长
然后要下了台 行行行 然后又要挤挤挤让让让 要出去了他说这样一个领导人在中国不可思议的呀中国的领导人一去了三湖万岁呀这样的他说你们会这样怎么是这样对待领导人呀他说我这个你要知道这个田中他在台上也就三几年下了台跟老百姓一样但是学者不一样学者是终身的
是吧一个教授或者是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学家那是终身的成就啊荣誉啊所以对知识分子对学者特别尊重对政治人物无所谓这在中国来讲当时赵紫阳都感到很震撼那么在七八年的时候很多人都没去过后来他去了清明棋界你看看赵紫阳这么发展的这一看不得了震撼很大震撼很大就是谁
大家都没有估计到都知道西方有发展没有估计到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没有知道就根本没预料到这个发展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发展差距这么大拿了这么大而且不仅是这个间谍化的发展差距就包括这个西方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普通工人农民的生活
跟我们想象不一样我们文化大革命就是要解救三分之二的受苦受难的人民感觉好像在国外的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结果一看来人家都生活得很好当时邓丽琼 1978 年 11 月份随着经委代表团到了日本到了日本就回来要到处做报告
说日本工人都是农民穿毛料服装家里都有家用电器什么电冰箱电视机两家有一部汽车工人每年要发三个月的奖金年中还有分红
说日本的商店商品的丰富使我们汉言感到很寒仓因为在香港有两个大的商场一个是日本办的开的一个中国开的中国也就是一两万件日本的商品有几十万件几十万种他说一比较我们就差了不仅是老百姓生活好啊那东京的秩序也好啊是吧没有小偷啊
这个店怎么不关门呢也没小偷啊自行车到处都可以甩我们当时自行车丢到哪儿就被偷了是吧他说看了这个东京的秩序比北京好得多所以回来以后他思想开放了他就在 79 年就到处讲其中还提出一个中国也应该搞商品经济第一个提出中国应该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是别人就是邓李群这个可能大家不理解
还有一个就是那个王震王震七八年的这个三中全会的时候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的时候他在英国考察到了英国一看哎呦他说我们搞了几十年追求共产主义这不就是我们想追求的共产主义吗成交差费也消灭了吗是吧 工人生活那么好回来以后在三中全会会议上就讲啊 怎么要大量引进外资啊要搞这个搞那个
我举这两个人的例子大家都比较了解的王震和邓丽琼八十年代以后是被称为保守派的是反对改革的也不能在王震这一方面他是个军人比较有特点的邓丽琼的观点显然是比较传统的保守的但是当时
都是这么一个感觉邓丽琼讲的那些东西对青年影响很大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后来一讲 哎哟 这影响太大了很多人就很向往西方自由化邓丽琼也有责任你老宣传日本因为当时影响很大因为我们当时也是基础的刚开始也不知道外国什么情况都是通过他们的报告一些材料看了确实差距太大所以这个
当时看到这些问题不仅是看到我们中国当时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不仅是可以利用外资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技术而且西方有很多制度性的东西也是有很好的东西
1978 年的 6 月份当时考察欧洲五国的古木一个副总理古木带了一个代表团正在考察欧洲五国回来以后该政治局回报华国锋主持那些老三听得经经有味啊包括叶剑英徐向前啊聂永珍啊这些他说古木你如实讲过去我们说西方怎么怎么不行好的坏的你都讲如实讲
听得很感兴趣但这个会上当时提出讲了一个很小的故事就丹麦法国农场主他如果说要把自己的儿子把这个农场交给自己的儿子他必须要这个儿子在农科学院毕业而且在其他农场
要干那么两三年如果合格交给你不合格不交给你我哪怕是给点钱给你自务生路但是我农场不能交给你这个制度比中国好啊很多这样的一些小护士启发了应该说 78 年这样一个大量的人来出国考察对于中共领导人是一次很重要的启蒙当然这么一次考察
确实导致了一个很强烈的差距感 紧迫感同时他也看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什么呢 过去总是搞尽管口号题都很大本身与某事情高度地实现现代化但实际心里很虚啊能不能实现啊实际上领导人答过后来一看日本十几年就行了德国十几年也就行了还有南韩
日本德国都是战后在废墟上崛起的他们行我们也行看来信心很足那么他们的经验借鉴过来就行了像日本他有三条引进技术大量的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加强人才培养讲这些还有一些企业他们搞得很活有竞争力要允许竞争这样的一些想法这样就臭死了
中国领导人对自己管理体制的一些反思强化了他们的改革决心邓小平在七八年代九月份访问朝鲜在金日前讲我们最近有些人出去大量人出去看了以后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又不一样了七十年代以后又不一样了我们的差距不是二十年有的是五十年我们要成人了好成人了好才能有进步
而且他讲了现在看来我们的体制是照搬苏联的苏联的体制在 50 年代就是落后的那么现在更落后了所以我们要改革不改革不行他那个思想这个是很明确的语言不是我概括的所以在 78 年的 7 月到 9 月国务院召开了一个务虚会就是关于发展怎么发展大家海阔天宫你可以说进言
正是在这个会议上酝酿了中国改革要改革要开放要引进外资利用外资要改经济体制改革所以这个方针在三中全会确定下来是这么一个背景那么三中全会以后应该说 79 年以后学习西方考察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就不是零碎的了而是系统的因为在七
19 年 7 月份当时陈云当了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就成立了一个下面成立四个调查研究小组一个组是搞体制的一个组搞对外引进的一个搞经济结构的还有一个理论组当时姚怡林是财经委员会的秘书长他就要求就布置任务大家去考察去调查调查研究哪一方面呢就国内的国外的
国外的是苏联的东欧的包括西方的西方的是历史的现实的都要系统的调查所以 79 年以后的考察团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考察团就多极了不仅是考察还要引进了很多人像日本的小林石还这些一批学者都叫来看看中国怎么办然后我们人出去请一些经济学家来进行会诊大量的
这种考察有的当然也有一些游山玩水的了成风在里面了大家都没出国出国以后还有六百块钱的出国费了一套西服了当然也有这个因素后来这个考察就重复起来了这个日本民国屋一个厂子就接到了海军的这个海军的考察团要什么那个考察团这个考察团重复了德国的还精彩了德国的一个厂子接到了 92 批中国考察团
就是来回车车水马龙也去考试但是当然有负面的后来你考试要重点后来限制但实际上这次出国人员那么多开了窍了应该说对中国的领导人所以我总结起来把我这个主题概括起来说就是中国的改革是中国传统社会主义陷入困境的符合逻辑的选择
中国改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推动力你看看我这个结论这么一段话中国改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推动力与当时发生的两大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一是在中国内部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一是在外部出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中国改革也不可能获得这么大的推动力
如果没有大批官员出口考察感受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领导人也不会有这么强烈的紧迫感要达成改革的共识也会困难得多今天我的讲课就完了谢谢大家虽然剩的时间不多但是还是可以给大家提起一个问题看看在座同学有没有或者各位有没有没过时间了没关系
中国的政治改革邓小平曾经设想过也有一些考虑但是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我今天一句话说不清楚现在快要吃饭了另外星期五的演讲我想
会让大家对当时的政治的局面会有更多的了解下一讲我可能会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我想问一下现在在国内和海外一些学者兴起了一种说法就是全盘否定改革开放你对这种看法有什么意见呢
这种思想说全盘否定改革开放的这种思想现在是相当的轻盛相当的怎么说就是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东西我请问你有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呢谢谢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热点关于改革评价问题特别是在 90 年代以后最近几年更热了
在国内来讲它有什么那个派这个派在思想界新左派呀新自由主义派呀新保守主义呀新权威主义呀等等各种看法对于改革的这种看法我认为是源于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理念上的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是现实的就是中国改革走到这一步以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利益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观念上的冲突有的是改革的得利阶层有的是改革的受损阶层那么说对改革的评价会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讲中国改革是应该肯定的没有这个三十年改革所谓中国崛起是无从谈起的是吧
毕竟现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甘小觑中国为什么因为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太快了但是中国改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性后果比如说分配格局比较恶化比如说环境的过度的开发甚至掠夺比如说官僚律制的腐败这些问题不能不珍视
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大家是一致的但是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各一个的分析开出的药方是不同的所以就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论我认为是这样的那这样因为今天时间已经比较晚了那么大家如果有问题我们下一次星期五这个结束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交流谢谢大家时间尚没涨好啊
太长了时间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