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第十二讲:沈志华,毛泽东与反右运动的发起

第十二讲:沈志华,毛泽东与反右运动的发起

2023/3/7
logo of podcast 重读共和国史讲座系列

重读共和国史讲座系列

People
沈志华
Topics
沈志华教授认为,毛泽东发起整风运动的初衷是由于对执政党地位受到威胁的忧虑,这种威胁主要来自党和人民群众之间产生的矛盾。匈牙利事件促使毛泽东意识到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对立可能导致政权丢失,但他认为在中国不会发生类似事件。他认为只要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政权就能稳固。最初的整风指示并未提及邀请党外人士参与,而是运动开始后才明确提出,这体现了毛泽东当时的自信。 沈教授认为,“钓鱼”或“引蛇出洞”是毛泽东常用的斗争策略,并非反右运动特有的策略。他的研究主要基于林克日记和毛泽东修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稿件。他认为,普遍认为毛泽东在5月15日发表的文章发出了反击右派的信号是错误的,因为该文章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定稿于6月11日,反右已开始。认为毛泽东整风转向反右是因为真有右派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那些口号都是运动后期出现的。 毛泽东通过阅读人民日报上对民主党派座谈会的报道,了解到知识界和工商界对共产党领导的异议。民主党派领导人提出取消党委领导学校的建议,以及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沟壑的评论,让毛泽东感到危险。毛泽东最初对民主党派的一些发言,只是感到味道不对,并未将其视为严重问题。 沈教授强调,毛泽东的讲话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需要仔细分析,不能完全依赖其事后描述来解释历史。他指出,毛泽东将5月8日至6月7日期间执行中共中央指示的说法是篡改事实,因为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没有下达相关指示。对毛泽东“引蛇出洞”策略的理解需要考虑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反右运动在全国的展开存在时间差,中央号召整风后,地方领导需要时间观察和判断。5月14日和16日,中共中央的核心已经开始转向,但地方才刚刚开始行动。民主党派座谈会继续召开,是毛泽东“引蛇出洞”策略的开始。人民日报和文化部都收到指示,要大量刊登右派言论,不得阻拦,表明中共中央开始转向。 北京大学5月19日贴出第一张大字报,引发学生运动,但毛泽东当时并不知情。毛泽东对形势的判断转变并非源于5月19日北大的学生运动,而是源于对民主党派言论和社会动荡的担忧。毛泽东对民主党派言论感到失望和受骗,这才是他转变看法的关键。5月23日前,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是:虽然存在问题,但不会造成大乱。学生运动的蔓延和工人罢工,让毛泽东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农民退社现象加剧了毛泽东的担忧,这与他此前对合作化顺利进行的预期形成反差。毛泽东最初认为反党现象只是少数人的问题,但学生运动、工人罢工和农民退社等事件表明问题已变得非常严重。民主党派的发言比较有分寸,并没有试图取代共产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急躁,导致了与民主党派之间的矛盾。学生上街和工人罢工,让毛泽东意识到社会可能发生动乱。毛泽东认为,形势的严重性可能导致政权丢失。 5月24日,毛泽东在修改稿中增加了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标志着他对问题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共中央高层对形势严重性的认识在5月下旬开始统一。中共中央开始采取“钓鱼”策略,主动鼓动右派言论。5月底到6月初,中共中央开始准备反击。6月3日,李维汉向毛泽东请示是否可以提出“反右”,标志着反右运动的正式开始。陆定一关于毛泽东被逼下台的简报,刺激了毛泽东,促使他下令调查。“666事件”中,部分教授试图帮助共产党收拾残局,让毛泽东感到被冒犯。史良向周恩来递条子,希望民主党派帮助平息学生运动,但周恩来没有理会。卢宇文事件成为毛泽东正式开始反右运动的导火索。毛泽东的思想转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从整风到反右,从人民内部矛盾到阶级斗争。反右运动最终导致55万人被打成右派,但真正的右派只有少数几个。刘少奇对毛泽东的忠诚毋庸置疑,他只是对形势的判断与毛泽东不同。大部分民主党派领导人认为共产党是唯一可以领导中国发展的政治力量,他们只是对某些做法不满。延安整风和反右运动巩固了毛泽东的一言堂地位。

Deep Dive

Chapters
本章节探讨了毛泽东发起整风运动的初衷,起因于他对执政党地位受到威胁的忧虑,这种威胁主要源于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日益增长的矛盾。毛泽东认为,如果不解决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政权将会丢失。
  • 毛泽东的整风运动初衷是解决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 匈牙利事件促使毛泽东反思执政党的危机
  • 毛泽东相信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巩固政权

Shownotes Transcript

2006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