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云南白药几个坑怎么填平,来自春华秋释。 云南白药是云南第一家上市公司,自1992年上市后,营收由2.3亿元增长到364.9亿元,增长157倍;扣非净利润由0.45亿元增长到32.3亿,增长了72倍;ROE连续多年保持双位数。上市以来,分红207.6亿元,是20年来A股市场对投资者回报最高的公司之一了。 但是一家著名的中药上市公司不好好做主业,玩起了炒股,美其名曰价值投资。自从陈发树成为云南白药并列第一大股东后,云南白药的路子就走得有点让人看不懂了。 一是主业发展遭遇瓶颈:无论是药品条线还是快消条线,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都有点乏力,与同为中药龙头的同仁堂、片仔癀相比,相形见绌。 二是玩起了“价值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最高峰时候达到100多亿元,盈利的时候能赚20多亿元,亏损的时候同样如此,让投资者跟着“发哥”一起心惊肉跳。如果是价值投资那就坚持啊,也没有坚持到盈利就割肉走人了。一个公司不怕战略不好,最怕的就是战略忽左忽右,内部意见不统一。待会分析一下云南白药投资小米的案例,就会有切身体会。 三是投资海外资产:国内还没整得很明白,就希望在海外拓展市场,如果仅仅是业务拓展倒是也可以,就像同仁堂一样将产品卖到海外,将药店开到海外,名利双收,即使亏损那至少也赚点名气和品牌影响力吧。而云南白药直接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最后啥也没收到,共花费11亿元获得了一个壳资源和一个工业大麻的牌照,不知道这些资源他们准备怎么使用。 四是投资上海医药:出资112亿元入股上海医药占有18.01%的股权。上海医药并非什么好资产,从资产质量来说还不如云南白药。可能管理层的想法是强强合作,利用上药的资源拓展白药的业务,但是据我对中国医药行业这么多年的观察,要想通过整合资源获得业绩提升,几乎是很难实现的。管理层有点理想化了。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就是云南白药赚钱太容易了,有了大量的现金想要大展拳脚一番,最后发现“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原地杵”。 价值投资没亏没赚,被骂得狗血喷头,还导致了内部意见的不统一;海外资产严重亏损,未来如何发展不得而知;上海医药投资回报一般,进去容易出来难。 这三个特大动作也是导致主营业务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这些主营外的高难度无价值动作,把精力和金钱投入到市场大战中去,这7-8年的时间,可能云南白药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值说不准就超过片仔癀了。 如果有这么多钱没地方用,那可以当做分红分给股东啊,提升股东的收益率,又可以降低净资产,提升公司ROE,股价就会不断上升,陈发树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何必要吃力不讨好,亏了钱还遭了骂。 解剖一个麻雀吧,来看看发哥操作小米集团的“精彩案例”。 2020年,云南白药买入小米集团1.13亿股,投资成本共16.32亿,年底市值31.48亿,浮盈15.17亿。 2021年末,持有小米集团1.10亿股,全年浮亏14.04亿。当年减持0.03亿股,获利0.43亿。 2022年末持有1.1亿股,全年浮亏6.22亿。累计浮亏5.54亿元。 2023年三季报公告,期间卖出全部小米股票,预计平均卖出价为11.75港元,盈利约0.89亿港元。 也就是3年多的时间,小米总投资收益大约-4.22亿。 在云南白药管理层清仓小米集团后,小米集团股价一骑绝尘地往上涨,如果白药没有卖出小米集团,今年可以浮盈5.61亿元,那么白药在小米这笔投资上的总投资收益至少不会亏损。 如果之前投资小米是外行陈发树做出的决策,那么这次清仓小米是在新总裁董明到来后做出的决策。董明的身份原来是华为的副总裁,作为同行的高管,对小米不应该不了解。看来即使是专业人士,卖出的时点选择也是非常不理想的。 这样的谜之操作,又引来投资人和网友的一片骂声,早不清仓晚不清仓,在“黎明前倒下了”,哪怕再多等一个季度呢。 但是在我看来,一个错误的行为当你认识到以后,越早结束越好;一笔错误的投资当你认识到以后,也是越早清仓越好。投资小米集团对其他公司和个人来说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云南白药这样主业非常鲜明和突出,有极大潜力做大做强主业的上市公司来说,多元化的金融交易并不是好的战略选择。既然公司上下意见已经统一,卖出小米的股票越早越好。虽然看上去亏损了几个亿,但是可以尽早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主业的发展上,减少整天开会讨论金融交易怎么处理的争论。 金融交易这个坑算是填平了,还有万隆和上海医药这两个问题需要去解决。上海医药虽然不是太好的投资,至少不会亏钱,只是ROE比较低,不算雷但绝对也没有便宜好占;万隆就难说了,不知道还需要多少资金去解决这个难题,指望有丰厚回报几乎不可能,不要再“吞金”就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