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洞见幸福05:理性尽头是感性

洞见幸福05:理性尽头是感性

2022/2/5
logo of podcast 书中有李

书中有李

Shownotes Transcript

前面讲到,自然选择设计大脑的初衷,并非要看清世界,而是为了基因遗传。感觉也并不是客观环境的真实反映。所以,如果只凭感觉做决定,结果自然不好。 错误的决定会让我们更加焦虑、越焦虑就越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 很多时候,为了排解负面情绪,我们会选择转移注意力。比如,失恋的时候,女生喜欢疯狂购物,男生则喜欢一醉解千愁。不过,这些方法效果不好还有副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集中注意力。阅读一本书超过20分钟,就忍不住要翻翻手机。但是,当处于某种情绪之中的时候,又很难分散注意力,比如失恋。 那么,在注意力困难症的背后,大脑的工作机制是什么? 通过扫描大脑进行研究,科学家发现,大脑有一种默认工作模式,在大脑无所事事时,人的思绪会随机游荡。思绪会游荡到什么地方呢?研究显示,通常是最近发生的事情、久远之前的记忆、最担忧的事情、最期盼发生的事情等。比如说,如果你有暗恋对象,那么在你无所事事时,通常会幻想与暗恋对象之间的一场浪漫故事。 当专注于一件具体的事情时,比如寄情于工作、或沉溺于游戏、或参加高度竞争性的运动,大脑默认工作模式会被抑制,这个时候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爱情、婚姻、家庭、事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很多,怎么能不被感觉所左右,这对我们很重要! 有意思的是,这些科学研究结论,颠覆你我认知的程度,并不比佛陀少。 结论一先有行动后有意识意识只是解释行动而不是指令行动 前面讲过裂脑实验,左脑和右脑都有独立意识,在某种情况下两个意识还会打架,比如一只手开门、一只手关门。那么问题来了,左脑和右脑,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 在左脑和右脑井水不犯河水的时候,尚且可以说这两个都是“我”的一部分。但是,在它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哪一个才是哪个真正的“我”呢? 有同学会说,裂脑实验是癫痫患者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应用到正常人身上。 那么,再看另外一个实验。 1983年,63岁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心理教授本杰明.李贝特在《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令科学界和哲学界沸然。 李贝特找来一些志愿者,用设备监控他们的脑电活动,给他们下达指令:无论何时,只要起念头,就动动手指。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动动手指都是自由意志的产物:你决定行动了,然后产生意识,于是大脑皮层发出指令,通过神经-肌肉接头、调动相关肌肉群,接着手指就动了。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顺序,意识决定行动。 但实验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脑电记录显示,当志愿者意识到要动手指时,大脑早已发出动手指的指令。也就是”相关脑区活动,运动皮层发出指令”这个事件,过了大约300毫秒左右,才出现“意识决定要动”,接着又过了200毫秒,手指头动了。 这个实验显示了惊人的内涵:自由意志可能并不存在。在动手指这件事情上,是大脑先决定了行动,而意识紧随其后。 当然,李贝特的实验结果,带给科学家的并非全然黑暗,还留下了一丝曙光。在产生意识到最终动作发生,之间有200毫秒的时间,意识可以叫停这个行为动作。虽然意识不能决定做什么,但是可以决定不做什么。 历史上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善于忍耐的人,越王勾践、秦王嬴政、高祖刘邦、兵仙韩信等等。在大脑机制层面,忍在本质上,就是大脑虽然做了决定(冲动、发怒、不顾一切),但被意识制止了。可以说,行动和意识之间的200ms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 英国伦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派屈克.海嘉德,在2005年6月清晰阐明了这个观点。他是在研究了1980年代到2000年代美国、法国、英国的神经生物学家的科学实验之后,得出这个论断的。海嘉德教授说,通常人们都相信,在做某个动作时,比如天冷了、伸手去拿衣服,是因为我们想要做这个动作。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想要执行某个动作,首先独立产生于大脑的某个区域,接下来只是感知到这这个动作的意愿,然后我们才做这个动作。 用大白话说,真有自由意志吗?从实验结果来看,这是可以怀疑的。 结论二先欺骗自己再欺骗别人 我们以为自己是运动员,但其实我们是解说员。那么,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为什么自然选择会这样设计呢?一个解释是,如果我们自己相信,就有助于说服别人相信。向他人证明我们是始终如一的、理性的、有掌控力的行动者,当然对我们是有利的--更准确的说,对狩猎--采集时代祖先的基因传播是有利的。 可见欺骗的最高境界,先欺骗自己、再欺骗别人,从人类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一直到今天。 有一项研究调查了50名司机,结果发现,他们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可惜,这50人在参与调查之前不久都遭遇过车祸,而且还是事故的主要责任方。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在《错不在我》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个实验,当研究者询问丈夫和妻子分别承担了多大比例的家务时,妻子们会说:“你在开玩笑吗,我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至少是90%”。丈夫们则会说:“实际上,我做的很多,大约在40%左右”。尽管每个人具体数值不同,但夫妻之和都远远大于100%。 而且,就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比其他人做了更多好事、做过更少的坏事。 不仅如此,大脑的这种自我欺骗还会随着时间不断强化。当我们给他人讲述一段经历的时候,复述的过程也会改变我们的记忆,通常是夸大有利的内容。每次复述的时候,我们的记忆都会做一些修改。经年累月之后,整个故事就发生明显的改变,但我们却深信不疑。从进化过程来说,这样有助于说服别人相信我们的故事。 我们至少深处两种幻觉之中。其一,我们以为对事情的掌控力比实际情况要强。其二,我们认为的自己,比实际的自己更好。比如,美国是世界警察,是永远正义的一方。 结论三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竞争占优的意识大脑并不存在一个指挥官 既然大脑在意识之前就已经产生指令,那么这个指令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根源在大脑的运行模式上面。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Daly博士和Wilson博士做过有趣的实验,测试者都是男性,随机分两组对比测试。分别给两组男性展示,非常漂亮的一组女性照片、和很普通的一组女性照片,然后让测试者在现在的100美元和一段时间后的150美元之中选择。看了非常漂亮女性照片的男性测试组,选择现在的100美元的概率明显高于另一组。 还有很多类似的实验,都有类似的结论。我们以为自由意志,会做独立的决定,其实既没有那么自由、也没有那么独立。 背后的机制是这样的,大脑有多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不是物理上独立的组织,而是互相交叠的网络。肯里克和格里斯科维西斯将大脑分成七个功能模块: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友好关系、关爱亲属、社会地位、预防疾病。用模块这个词只是出于简化,更准确一点来说,功能模块可以理解成一种“大脑状态”。大脑在这些状态之间不停的切换。所以说,如果存在一个本质上的“自我”,那么就很难想象“自我”在大脑中是一种什么状态。 对大脑的这几种状态来说,当某种状态占主导角色的时候,“我”就是哪个状态下的我。特别是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大脑神游太虚、思绪万千,此时,大脑中的功能模块一直在激烈竞争、夺取你的注意力。所以,不是自我意识选择了某个功能模块(比如幻想与暗恋对象的约会),而是功能模块通过竞争掌握了意识的控制权。 经过冥想训练的人,能做到以客观视角、感受大脑中各种意识的潮起潮落。如葛斯汀所说,“想象大脑中涌起的每一种想法都是身边人的”。或者,“想法出现和消失,就像声音一样,但与之建立联系是我们强加上去的”。 大多数人,都会受到情绪的明显影响。比如,越想越不甘心、越想越气愤。 嫉妒心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一种心理状态。但是,当你妒火中烧的时候,容易做出极端行为,这就是大脑中与嫉妒相关的模块,主导了你的意识。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大脑中某个功能模块经常占主导状态的时候,其他功能模块就会被抑制。所以,当一个人经常被嫉妒心所控制,就越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而且,这会形成一个正反馈,让偶尔发生的行为,逐渐变成日常的行为。如果让一个容易发生极端行为的人,恢复到正常状态,就要让大脑的7个模块都能正常发挥作用,保证这些模块在争夺你的注意力的时候,都有机会胜出,而不是永远被其中一个模块所主导。 正念冥想就是这样的桥梁和工具。 结论四不是理智战胜情感而是情感战胜情感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认为,做出购买某种东西的决定、是纯粹理性的判断。但是根据来自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购买过程并非一个理性过程。 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观察大脑中某一部分更活跃、或活跃程度变低,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参与试验者是否会购买某种商品。而所有活跃的区域都不是大脑中主控理性的部分,反而是主控感觉的部分。 比如,负责控制快感的“伏隔核”,在人们预期得到奖励或看到喜欢的东西时会更活跃。而“脑岛”则在人们预期到痛苦或其他不快的事情时,会变得异常活跃。所以,如果看到商品价格之后,脑岛越活跃,则购买可能性就越低。 从进化论的角度,数十万年的进化选择,人类变得更加聪明,更清楚那些事物需要接近或躲避、获取或排斥,也就是应该对什么感觉好、对什么感觉坏。尽管感觉背后的机制越来越复杂,但目的也是为了能在复杂情况下感觉更准确。 不过,进化速度赶不上发展速度。在很多陷阱和欺骗面前,感觉往往不可靠。比如温柔陷阱,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人关。可能与大脑求偶模块有关,让优秀基因遗传下去(比如美貌),胜过了美貌背后的危险。 (1)那么,理性对大脑的决策有什么作用呢? 关于问题一 理性在大脑中的物理位置,是大脑中一个叫前额叶的部分。前额叶的功能是工作记忆、预期、规则学习、逻辑推理以及适应性等。 比如说,热恋中的男女前额叶皮层,会暂时关闭,在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是,不会怀疑对方的行为、信任乃至盲从、不再持有批评态度。这就是热恋中男女,看起来不那么理性的原因。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前额叶皮层开始老化,导致理性判断能力减弱,在做决定时会有比较明显的冲动性。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的原因。 然而,前额叶这种理性判断影响决策的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大脑中某个感觉模块间接实现的。 就比如吃甜食,从健康角度来说,过多糖分对健康是有害的。但有史以来,人类主要依靠糖分补充能量,所以进化的结果,让人类在吃甜食时会感到快乐,今天依然如此。那么具体到某一天某一刻,我们会不会吃甜食?其实是不确定的。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没吃了,吃一点犒劳一下自己。或者,这段时间吃了太多甜食,必须得控制等等。这就是大脑中两种不同感觉模块,互相竞争的结果。有的时候这种感觉占上方、有的时候那种感觉占上方。而并不存在哪个感觉更理性的问题。 就比如减肥的时候,身体里面通常有两种感觉在打架,一个感觉是:我要坚持下去,必须得节食;但另一个感觉是:人生苦短,不能亏待自己。有时候第一种感觉占上风,就能坚持减肥;有时候第二种感觉占上风,就只能功亏一篑。 从科学角度,既然前额叶能让决策看起来更理性一些,至少不那么容易被骗,那么有目的的练习前额叶就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是锻炼身体一样。 正念冥想就是一种练习方式,科学研究表明,坚持8周左右冥想练习,前额叶就会有显著的变化。另外,练习太极也有类似效果。有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也能优化前额叶结构和功能活动。 (2)既然大脑是感性决定,在解释给别人时,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理性? 关于问题二 前面讲过,对于你做出的任何行为,大脑都会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意识的幻觉之一。同时,合理解释、也有助于我们给别人解释自己的行为时,看起来更合理,因为一个人靠不靠谱、对社交关系非常重要。这是人类进化的需要。 总结来说,大脑中不存在一个理性模块驱动决策,而是感性模块互相竞争。理性对决策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某个感性模块而间接实现的。 当然,保持理性依然很重要,至少在影响感性模块的时候,能够有更大的影响力。无论冥想,还是太极,都有助于提高前额叶的活动能力,让我们更好地保持理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