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Episode 187: 「真想不到我为微信说了那么多好话。」

Episode 187: 「真想不到我为微信说了那么多好话。」

2016/1/18
logo of podcast  IT 公论

IT 公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1
19岁听众
R
Rio
T
Tens
不鸟万如一
Topics
Rio分享了其购买Taple眼镜的体验,指出过去配镜度数不准,导致视力问题。Taple眼镜的准确度数解决了其长期存在的视力问题和头痛问题,体现了专业验光的重要性。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讨论了台湾听众来信中关于台湾民众如何称呼 Netflix、Facebook 等外国科技产品,以及台湾行动支付方式的介绍。听众来信反映了台湾地区英文普及率不高,以及约定俗成的中文名称对科技产品使用习惯的影响。
  • 台湾民众对外国科技产品的称呼,常常是约定俗成的,并非官方翻译。
  • 台湾行动支付主要采用悠游卡、易卡通等 RFID 卡,以及近年兴起的二维码支付方式。
  • LINE 在台湾的普及率极高,类似于微信在中国大陆的地位。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 IPN 播客网络旗下的节目 IT 公论今天是 2016 年 1 月 18 日 IT 公论的第 187 期 IT 公论是一个为成年人准备的科技媒体不反制不接地气和失货多是我们的三大特点我们的网址是 it 公论.com 请大家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 IT 公论的唯一方法关于客户端的推荐请访问 ipn.li-faq

此外,IT 公论最近开通了博客,我们的博客地址是 blog.it 公论.com。如果你喜欢 IT 公论,请考虑成为我们的会员。成为会员不仅可以支持我们把 IT 公论做成无所畏惧而有所敬畏的科技媒体,还可以参加偶尔举行的线下聚会。

此外您可以每周收到两篇会员通讯 IT 公论除了有每周一期的音频播客节目之外还有每周两次以电子邮件发送的会员专享通讯其中一封是介绍前沿科技文化生活的不鸟万书评如果您对我们的会员计划有兴趣请访问 it 公论.com-member

此外我们也鼓励您用小费的方式给予我们支持我们在支付宝和 PayPal 都是 hi@it 公论.com 本期 IT 公论由 Taple 赞助播出 Taple 是一家互联网眼镜品牌眼镜是每天和我们身体接触时间最长的东西佩戴度数不符的眼镜会对视力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波及到情绪造成生活质量下降

Taple 眼镜从设计、选材、镜片到包装都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其镜片经过了 18 层真空离子镀膜加工精密程度甚至高于单反镜头您可以在 Taple 的网站上挑选三款 Taple 眼镜提交度数下单之后 Taple 会通过顺丰免费寄给您试戴选中款式后将三副试戴眼镜寄回 Taple 就会把您要的眼镜寄给您在免费试戴的包装盒内已经附有一份填好了的快递单省去了您自行填写的麻烦

要提招度数自然就需要验光,中国遍地都是眼镜店和验光场所,但大家知道吗,眼科人才是供不应求的,这就导致专业的验光师成了稀缺资源。为此,Taple 特地在深圳开设了体验中心,Taple 的联合创始人蔡泽生本身就是资深的验光师,在眼镜行业有十多年的经验,他亲自筛选与考核 Taple 所有的验光专家,确保他们拥有良好的专业能力。

那么如果您刚好需要配眼镜或者换眼镜而且您又在深圳的话欢迎您访问 Taple 体验中心他们的地址是田夏

翡翠明珠写字楼 21-1 你也可以现在就访问 tapole.cn 选择三款眼镜免费试戴此外 Taple 还为 IT 公论的听众准备了特别的优惠只要您在结账时点添加新的消费券资料然后输入 IT 公论的全拼也就是 ITGONGLUN 就可以获得 50 人民币的优惠

感谢 Taple 眼镜赞助 IT 公论 Taple 给你第一副好眼镜所以 Rio 我听说你是已经买了 Taple 的眼镜了对吧对他们体验中心现在不是在内测阶段吗然后我就去了然后我还在深圳他那个位置离我家也不远

然后就去试了下他们联合创始人亲自验光 OK 然后我才发现我过去一直被坑了就是我之前买眼镜都是去那种眼镜店他不是有个那个人随便就帮你验一下然后就可以做出来吗原来我戴了这么多眼镜都没有正确的配好因为我有散光其实之前眼镜都没有配好散光

你现在多少度现在不多我两个眼睛不对称一个是 100 多一个 300 的样子那你几乎没有近视但是看远处还是不行 OK 我是 300 多和 400 多我也是不对称那你必须要戴了

对但是我维持这个度数已经很多年了那挺好的所以那个一个正确的眼光是非常的重要的还有就其实我太太也我买了两副我太太也买了一副然后后来因为她老是抱怨说她在她之前那个眼睛老是头痛嘛对然后后来换上这个正确她也有散光然后换上这个正确制作的这个眼镜之后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好的,那我们进入今天的听众反馈环节上一期我们讲到了一些跟台湾相关的事情就是我记得主要是讲这个 Netflix 还有一些这种美国的科技公司在台湾是叫什么样的名字然后当时我有呼吁我们台湾的听众给我们写信果然有这里收到了几封来信

跟大家分享两封一封就是一位叫 Tens 的朋友他说的他说这个先谢谢二位每周辛苦制作 IT 公论这应该是两岸三地目前最平易近人也最有深度的科技 podcast 了据我所知在台湾也有不少听众

在本周节目中二位从 Netflix 开始谈到国外服务的中国中文名称二位也提到了脸书和扑浪这里先跟大家道个歉啊就是 Rio 跟我上期都把这个 plug 的中文名字的第一个字读错了那个是扑浪不是普浪然后这个其实就是那个扑吃一声笑出来那个扑嘛口子旁的那个对

然后继续读 TenZ 的信,他说是这样的,在台湾因为一般大众的英文并不好所以只要是使用者多到连普罗大众阶层都有的话那么多半这个产品都会有中文名字有些是服务本身自己想的,但更多是使用者发明的,约定俗成的比如说像 Poolang 这个名字就是因为 plug 很难念

括号台湾人不太会念卷舌音和不发音的子音因为台语没有这两种子音那这一点其实在这个大陆的很多方言区都是一样的我也不会

继续这个朋友说这个用户自己呢发明了 Poolang 这种用法之后 Plug 官方决定从善如流就用 Poolang 当作官方的中文名字再举一个例子 Line 这个这个即时通讯软件哈从来就没有官方中文名字这一点好像是不对的因为它是它在大陆应该有一个叫连我就是把我连起来那个连我但是似乎没有什么人用了

然后这位朋友说但是 LINE 在台湾的普及程度几乎达到了 100%只要是智慧型手机用户就是因为台湾把智能手机叫智慧型手机嘛只要是智慧型手机用户都会面临强大的社会压力被迫使用 LINE 因为长辈都在用那也就是说 LINE 在那边其实相当于微信在大陆这样的一个地位哈嗯

而 LINE 在国语和台语都很难准确发音台湾人都直接用赖赖皮的赖比如说加一下我的赖你有没有赖不过我必须指出 LINE 这个词我觉得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管中国还是台湾就其实确实是不好读的你有没有觉得 LINE 你的那个鼻音其实发的不够重的 OK LINE 对啊对啊对啊所以你得去有一点 effort

去努力一下你才能够把那个 line 的那个鼻音尽量发出来反正对我也是就是我我会有意识的要提醒自己要把这个鼻音发的好听一点而不是说这个正好就来的那种所以我可以理解

然后这位朋友据说在 LINE 还没有在台湾大流行之前 WhatsApp 的使用率也不低不过它没有中文名字这么长的单字会念清楚的人也不多所以台湾人多半都管它叫 APP 三个字母接着念不念作 App 我这里觉得吃惊的是当然我们都知道在大陆很多时候我们就很多人也是把 App 读成 APP 的但是

按照这位朋友的说法似乎在台湾他们是把 WhatsApp 读成 App 而不是把 App 读成 App 所以他是特指这个 WhatsApp

我的理解我根据这封信的理解是这样他这里还说这个朋友还说甚至现在很多人虽然已经不再使用 WhatsApp 了却还是把所有手机应用软体叫做 APP 而不念成 app 这个等于说本来是一个 specific 的一个专门的名词特指变成了贩子对一个品牌变成了用来贩子所有的 application 的简称未极先变成了酱油对啊对啊对啊

然后还有另外一封信是一个尚未成年就是我才知道台湾是 20 岁才算成年才算法定成年要当完兵之后对有一位 19 岁的朋友跟我们来信他说他主要先讲了一下就是某一些品牌在台湾是怎么读的他说你们提到了台湾对一些外来品牌的读法所以我决定发出我的第一封反馈

第一就是我刚才已经指出过了我们自己的一个错误哈就是铺浪而不是涂浪嗯这位朋友还特地说了两岸的字典都是铺嗯

然后第二条是 Facebook 在台湾其实是有人叫 FB 有人叫脸书也有人叫 Facebook 然后最后他提出说 Netflix 和 Uber 在台湾多数是直接读英文而不是像虽然 Netflix 有一个叫网飞这样的一个中文译名然后 Uber 有个优步优步我觉得其实跟谷歌的情况有点像就是它更多是可能是至少说在大陆市场更加为人所知的一个名字对

然后这位朋友还讲了很多关于台湾这个移动支付他们叫行动支付的一个情况因为他说这个感觉 IT 公论一直都蛮关注行动支付的但是似乎没有提到过台湾所以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在台湾目前最通行的是悠游卡和易卡通这两种 RFID 卡就是 RFID 这个卡

那么他们原先是作为捷运也就是地铁还有公车的交通卡后来慢慢扩展到小额支付这两家公司都有跟台湾最大的电信业者就是中华电信合作推出了这个 MFC 的 sim 卡这个就跟 real 上次说的深圳的那个 mc sim 卡其实类似的东西他们说好像还不太一样他这个是需要手机支持的 ok 对我那个是不需要手机支持好像也可以用

然后继续读这位朋友的信他说这个他中华电信的 NFC SIM 卡是可以透过这个 Android 手机搭配官方的 APP 然后用 NFC 来支付我去办了一张用起来就跟一般的卡没什么两样只是原本的卡片变成了手机用起来特别爽毕竟没有什么多少人是这么用的然后他说只要关机前你没有关闭 NFC 就算手机没电依然是可以用的

对啊就这点我觉得其实是挺不一样对继续读这位朋友的信他说去年底欧富宝这个产品上线那么他似乎提供了 QR code 也就是二维码的支付方式但因为我差几个月才成年所以没有办法注册账号

而台湾行动支付这个产品是跟银行合作透过 NFC 的方式进行小额付费另外好像还推出了一个可以让 iPhone 以及没有 NFC 的 Android 手机可以通过 3.5 毫米的耳机孔完成支付的装置这个其实就是应该跟 Square 是类似的对它把扫尺条和这类的东西变成一个音频信号然后再还原出来就做了一个 modern 对的

同样但是因为我尚未成年所以办理银行手续需要监护人很麻烦所以没有申请另外还有 7-11 的 iCash 还有星巴克的随行卡等自家系统两者第一代都是 IC 卡第二代都是 RFID 卡二代随行卡也就是星巴克的随行卡经过绑定账号后可以通过手机 APP 进行二维码支付我用过几次

要显示二维码必须在有网络的情况下而按下支付后必须在 5 分钟内完成交易

然后这位朋友就补充了一下他说一开始他以为之所以需要网络是因为每隔一段时间这个二维码会换一下嘛然后他说后来他拿了另外一只这个装置扫描了一下发现每次的码都是一样的然后他就想说这么说其实你根本不需要一台这个二维码收款装置就只要扫了别人的二维码读取那个二维码里包含的字串然后再通过 APP 生成一样内容的这个二维码就可以假装是别人账号了等于说他说那个二维码是永远不变的哼

对然后这位朋友他后来又讲到说他查了一下就是台湾还有另外几家行动支付就包括像 Line Pay 就是 Line 那个就刚才说的 Line 了那个即时通信软件他做的一个支付工具还有一个叫 Gomaji Pay 然后还有什么派行动钱包还有支付宝之类的支付宝

这个名字听起来它是智力的智总之感觉目前行动支付正在发芽百家争鸣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发展就如果说台湾现在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其实感觉跟前几年的中国还有点像就你记不记得像包括什么拉卡拉那些还有

就就是现在基本上只剩下支付宝和微信了微信支付了他那个还不太一样因为拉卡拉当年是做这个信用卡那个词条卡的扫就是什么刷卡他是 square 模式对对对就他说那种其实是更还要再往后推一段时间的就是有这种移动支付出来过后通过这个也是

就是叫什么来的就用户安装的一些应用来实现但是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怎么说来的充分竞争的格局吧对对对他说这个有点像像 LinePay 这种东西有点像比如什么 Square Cash 对对对 Square 出的一个就是两个人之间付钱的一个东西还有像美国的留学生里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里好像特别流行的有个叫 Vamo 的一个产品嗯哼

就说其实这就还挺奇怪像台湾那么小的一个市场里面还有这么多独立的小的支付的玩家是的好吧然后刚才提到 Netflix 其实我们有一个东西要补充一下就是我们上次讲到 Netflix 不是开始向全球扩张吗对然后最近又看到一条新的消息

对其实全球合作之前我们也遇到过问题当时我在加拿大我也订阅 Netflix 但是因为那个内容的授权是按国家来的那很明显我在加拿大 Netflix 看到的内容和美国的看到的是不一样当时我记得还专门有一个人做了一个网站就是对比当时 Netflix 所提供服务的几个国家其实也主要就是美国加拿大吧

他们里面叫做 catalog 就是里面那个叫取库列表还是叫什么片库列表片库列表对对对当时我有一个很明显的印象就是加拿大的那个大概只有美国店的就如果从总量上来讲大概只有美国店百分之六到七十的内容 OK 就有点复杂的点是这样就是因为

他不是说加拿大店是美国店的一个子集就他们还是有有些东西只有在加拿大店里面有的因为也是受就是可能是本土的一些内容对吗什么 original 对这背后肯定就很复杂了对对对你是谁就没有没有必要去就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追考比如某一个片子是因为什么原因只在加拿大受权

对对对这个就利益错综复杂嘛但就这个过去问题大家怎么解决的就很多人说啊呃我这个买了这个 netflix 然后又想看只有美国店或者其他店才有的 pn 那怎么办那我买个美国的这个什么 vpn 的服务对吧然后就连到那里去要看的时候呢呃

我就连接上 VPN 我就可以看了然后看完之后再这么弄我知道很多人这么干的就不光是 Netflix 还有更多的可能是这种叫什么体育赛事对吧因为它转播权是比 Netflix 这种片库要来的就是封锁的更严然后授权的 deal 更 lucrative 更赚钱的一个事情所以很多人说可能他比如说你想看 NBA 或者是美国的叫什么

就橄榄球特别是那种大学的那种橄榄球赛它只有在美国的某一个甚至不管是美国境内的可能在某一个地区你才能够看到对吧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用那种 VPN 的服务把自己的 IP 地址变成你需要能够观看的那个国家或者地区的 IP 然后再从里面去看见的内容嘛

然后最近 Netflix 的全球化它要去扩张到超过这个全球 130 多国家那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嘛因为过去可能就几家可能还可以弄弄忍一下然后这个他们有些人做了一个调查说什么德国的 Netflix 只有那个美国的一半不到的那种骗库的量

所以但是这个因为他毕竟 Netflix 他只是一个中间方嘛他提供服务他的内容还是从这个版权方那里来的那版权方就要说那你要就我们授权给你可以你要去扩张全球也可以但是你要把这个你要把这个封锁给搞好就是不能让那些人用 VPN 也能就绕就比较简单或者方便的绕过这个地区限制嘛就是就出了这个官方说啊我们要开始去封锁一些这个呃

IP 断了简单是这么一个样子对而且这个事就是其实在一两周前已经有消息出来然后当时 Netflix 还否定了就他们说我们不会限制大家用 VPN 去去看这个就是非本地区授权的那个内容现在等于说他们有等于说是承认了这个事了他没办法就起码从 Netflix 主观意愿上来讲他肯定无所谓啊对吧反正你只要付了我钱我管你在哪里看对吧

因为你毕竟有一个问题就是有地区差异可能比如说美国的要贵一点哪个什么欧洲的东欧的国家稍微穷一点它的每个月的月费要便宜一些但这个毕竟是一个什么它是一个 digital content 对吧就它的边界成本几乎是零的所以只要我收到你的分钱了我才不在乎你在哪里看的但是

但是版权方不这么想这样他就会说你就直接没有按照我们之前的授权协议来做就影响了我的利益怎么 blah blah blah 刚才看了一个更残酷的说法说澳大利亚的 Netflix 只有美国店 10%的内容

OK 我是觉得就如果其实啊如果你是那种比如说你要用 VPN 或者某种 proxy 的这种软件去看这个非本地区授权的内容的话其实本质上跟你去 BitTorrent 或者去电驴现在电驴还火吗或者去任何这种 P2P 网站下载盗版那种其实没区别就你你还不如那样对吧因为你你用 VPN 的话你看现在 Netflix 把你疯了因为你你其实虽然这根盗版

不完全一样但是你事实上你做的事情都是你违反了版权方的授权协议就是盗版嘛对就本来这个片没有在你国家发售你通过某种方式去去实现了虽然在过程中你给 Netflix 付了钱你给这个 VPN 的服务付了钱对吧但是你还是在盗版对那么我们进入今天的这个技术公司耻辱助环节

这个其实没什么可说了因为很多人已经发那个私信或者什么在微博上跟我们讲说百度这期一定要进持入柱所以这个肯定没有悬念大家肯定知道这个是什么事我还是跟大家要不讲一下来龙去脉这个事情大家可能也在其他地方看过简单来说就是百度有一款叫做贴吧的产品

相当于过去的论坛然后很多人在里面去发这个内容然后提拔它有一个自我组织的功能你可以见各种各样的什么什么就叉叉叉 8 就是这个 8 是结尾的一个社区网上社区

然后过去这种社区是一个松散的就自我管理的事情嘛就可能他们推选一个叫什么八主这么一个概念八主会有一些权限啊比如说可以什么删帖好像然后可以限制哪些内容要怎么怎么的然后后来发现就百度发现这是一个商业模式啊那因为比如说你是一个你得了一个病比如这次引爆这个事情一个叫什么血友病这个八就很多血友病的病人在里面所谓的就是求医问药嘛

就看交流一下什么解决方案啊因为中国对吧这个是一个常态然后就有一些这种这种医院也好还是一些什么第三方正规不正规的医疗机构也好还有什么卖药的也好就发现这个商机那我把这个吧买下来我就可以影响这个吧里面的舆论的导向了嘛这样的话我在里面卖卖我的这个医院的广告卖卖我这个药不管是有效还是没效的哈的广告那是不是这个获利还不错呢

那他们就这么这么干了啊百度就开始就在发现了这条这种商业变现的途径之后好就把这个贴吧的很多吧就给所谓的卖掉了嘛就把它的管理权以一定的这个价格那就根据那个吧的特定的经费多少人活不活跃什么分类对吧卖给那些需要的人

那这回这个血友兵班好像就卖给了一些就从舆论导向上来看是一些非专业的机构或者是医院然后大家觉得这是骗子嘛然后就觉得这个百度这都叫什么赚的是段子杰森的钱对就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这么一回事吧然后从此就引发了这个以知乎为这个起点吧对百度的各种声讨嘛

我就是看到最近好多人说怎么抵制百度对吧然后有很多人给了很多各种首先有人问为什么要抵制百度然后有人说如何抵制百度然后这些帖子我基本全都没有看因为我觉得就包括整件事情其实怎么说呢我一直的看法是你你不应该用理性来抵制百度因为你如果想理性的看待这件事情的话

你是永远可以找出百度的产品中值得称赞的那一方面的比如说一度还有吗现在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但是百度地图一度是被人认为很好用的我有很多朋友现在大家好像都导向高德地图了但是我记得三年前吧三四年前百度地图是被认为导航非常的准对吧就是你

因为它那么多产品而且它很多产品确实有充分考虑到中国的一些特殊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最基本的像百度地图那个离线地图功能其实 Google Maps 是在非常非常晚对去年才出现的而且

对吧就这样的例子你永远可以找到所以但是我觉得所有这些好处就完全无法抵消他对你造成的精神损失所以就在我看来你应该非理性的直接就一棍子把百度打死就是拒绝使用他的一切产品就完了所以我觉得可能现在至少国内的舆论对百度的这种态度可能大概

已经没有哀其不幸这个说法了只能说是怒其不争吧主要的就是说他没有竞争对手但他的怒其不争可能更多体现在他没有赶上移动潮流就是没有赶上移动互联网这个大事你可以讲刚才你说那个问题其实也非常好的反映了他的现状就是我们在现在看一下你手机里面预装的这些就是你一直常使用的这些应用里面哪一个百度产品是不可缺少的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百度全家桶这样的一个说法因为

就这个说法背后其实是意味着百度在 hard sell 在硬推他的一些手机 app 然后他之所以要硬推其实是说明大家并不需要他所以才会用全家桶这样一个讽刺性的负面的说法来形容他的 apps 对因为这个是一个很就是这个是一个我觉得是一个大的背景因为如果说你一家过去在前移动时代怎么算是领头羊大家常说 BATBIPad 在第一个对吧

BAT 的这种模式下面如果你一旦没有赶上一个这种非常大的比就是移动这么大的一种潮流的话这个歌就在业界的人看来是很可能走向衰落的嘛那如果说你已经从不管从产品也好还是这些这些大的趋势你都落后了

那你必须要百乐又是一个上市公司他就需要一些东西去满足他的一些这个这个业绩的需求因为上市公司的话这个就是这个就是金融市场他是对他有这个业绩有压力的但是他没有又没有办法去证明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只能就挖空心思去去变现去赚钱去求增长嘛那刚才讲全球统治是一种方法那如果我没有一款产品就哪怕

刚才你说的这个百度地图当然可能做的不错的一个产品之外它就连这个方向上进品也已经很多了大家不要骂我我刚才可是有明确说了现在大家倒向高德地图了大家不要写信大家不要写信来说百度地图怎么怎么不好就像什么高德啊腾讯啊这些都已经有很好的进品了就是完全完全有理由就如果你说你想抵制百度的话你完全有理由可以不装特别是在手机上面对吧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他怎么办他就等于用各种各样的那种我们觉得就不耻的手段去做一些满足 KPI 的事情也好对吧那卖贴吧这件事情是不是也是从某种程度上是这个大的这种外界或者说这个市场对他的压力的一个结果呢因为贴吧这个产品据我所知过去的变现能力是比较差的

那就只是卖广告对吧然后随着这个移动这个兴起大家用贴吧因为贴吧这个产品好像还没有一个非常好的

这个移动端就是它整个这个是往下走的那如果说我能够在投入成本不怎么变的情况下因为据我所知贴发的维护是基本上就这个产品本身已经没有在什么实质性的维护和升级了只是说维持运转吧那如果说这种情况下我能把它变出了一些收入来讲那我是不是就能满足我当年的这个业绩的一些要求了呢对吧所以这个事情

背景上我觉得就是这么一个情况那你能说怎么办你只能说他不争对吧他为什么不做一些有给力的产品出来没有为什么不赶上这个移动的互联网的这个趋势呢那当然你可以说在究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当年那个他没有了精神对手啊那也可能说是咎由自取还怎么样你毕竟你过得太舒服了对吧你在对你可以说咎由自取但是就像你说的就是

以前我不记得节目里有没有讲过就是一个人很舒服的时候他是不想改变的对对但是今天我们都讲说改变怎么怎么重要但是就是我们说 disruption 怎么怎么重要改变自己是最难的吧或者说你对就是说你要 disrupt 自己的前提一定是你现在不爽你现在有很多痛点或者你现在就你对现状不满才会改变但是就人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你现在很舒服赚钱很多

你是不想改变的对所以我觉得就刚才讲的那个大背景就是这个是一个可能相对来说大家能够比较认可的对于百度现状的一个论述在这么一个前提下我们再来看这件事情其实觉得还至少来说理性上我觉得可以理解了然后再说到这个卖贴吧本身这件事情有很多人说这个是不是要什么启用这个什么启动反垄断调查说他那行为是否合法什么的我觉得这个倒

没有上升到这个层面去因为首先第一个就是说哪怕是在前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也不止百度一家在做搜索也不止百度一家在做这些互联网社区就是你说从反垄断的方式去起搜杀很明显是没有出路的就好像你去现在去看现在的谷歌你说它虽然垄断了搜索市场那么多

答应好的垄断其实你严格按法条来讲都不可能说像当年美国司法部去搞微软那种情况在法律上站了住脚的一个方法而且这里有个核心问题其实很多人可能已经知道了垄断本身并不违法违法的是你利用你的垄断地位去使得竞争对手不能做某些事情简单来说是这样起码在这个程度上说我觉得就以我们

对这个司法的理解我觉得是很难很难成立的然后再回到百度出卖贴吧本身这件事情的合法或者是合理性上怎么样我们理性的来讲这件事情本身是合法合理的

不管你觉得说我刚才说那句话有多大力不道但是我们看一下他的用户条款对吧我们看一下他的这个就是你搬出中国任何一部适用的法律去做这件事情你最多可以说他纵容这个什么这个什么虚假广告但这个事情并没有一条法律说这个事情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一个结论说要怎么去运作怎么去判定而且就说简单的讲就是这个是人家摆出自己的地盘

他想怎么搞你没办法因为你用的时候你已经点了这个用户协议虽然你没有看但是你点了对吧这个时候就会有这种后果你就是需要承担的所以我觉得

与其说我们天天说这个百度这样骂他这样不正经骂他那样不对那你不用缴投票吧你就不要用他的产品好了对吧不过其实没有人说他违法呀就是我看到的就是大家对他的指责就都是道德上的指责呀

我觉得其实需要明白的是做道德判断是完全 OK 的对于一家商业公司来说我们是说你可能不应该对你的同类就是人类做道德判断但是你即便那个我觉得也是可以商榷了但是面对商业公司的时候做道德判断完全 OK 事实上当我们用耻辱住这个名字或者当我们说他做了某件事情不对的时候全都是道德判断如果不是道德判断你怎么说你又不是法官你怎么说对和不对

然后就像 Rio 刚刚讲的我其实就我可能我的态度更极端一点吧我觉得就是其实没有任何科技产品是非用不可的

所以这一点对我也经常跟很多人讲然后就尤其当你遇到一帮新的朋友了之后你其实就你要反复的讲一些之前已经讲过的事情比如说为什么不用微信是可行的为什么并不是说你不用微信你跟你的朋友就没办法交流了就诸如此类的吧但我觉得确实就是

这样的一种想法就是说什么想法就是说你脱离了某一个公司的科技产品你就会过不下去这样的想法其实导致了某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的发生但怎么说刚才你说那个是一个理想状态下我也认可但我们就看日常的这个对你生活的造成的不便利来讲可能有些产品还如果你真的要完全不用它还是真的挺麻烦那你说

你不在这个国内你可以完全不用微信但你现在真的在国内来看一下如果完全不用微信的话对你生活的便利性还是有蛮大的影响的那首先我没有完全不用微信理论上你是可以的嘛而且对你生活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没有是这样的我在国内和国外的时候我用微信的频率是差不多的 OK 就是我我并没有因为这个国界的这个缘故就是我现在还是经常跟别人讲就是比如说如果你人在国外或者如果你翻墙对你来说是一个相对简易的事情那我们最好不要用微信或者说就如果你是 iOS 用户或者 Mac 用户那我们可以用 iMessage 因为它是不需要翻墙的可靠性比较差这

对这些行为在很多人看来很堂吉科德但是就是你就一方面我其实也是矛盾的就一方面我会觉得说整天纠结这些事情其实是浪费时间但是另一方面就是我确实就可能说我看到像这次的百度事件就同类的事件的时候我的那种恶心感其实要远远的

比很多在网上骂百度的人要强烈的多所以我才会主张用一种

非理性的方式来对待这些问题但其实你有没有觉得那些在对百度这个事情骂得最厉害抨击得最凶的很多恰恰反而是百度本身的中毒用户或者贴吧本身的中毒用户因为他们有别的选择我刚才就这个意思就是一个人在网上骂得很凶其实并不反映他真实胸中的怒火的燃烧的炽烈程度我觉得这个怒火是有的只是说他就说那为什么会这么愤怒可能一旦被发现就是说那可能有几种情况比如说就

因为他在用是吧他觉得自己被骗了有可能他在用有可能是他的比如说父母在用对吧父母说我得什么高血压什么冠心病举个例子我去百度上一搜他说要吃这个要吃这个然后你跑去看全是各种假药的广告这种时候你能不对这个事情愤怒吗

对然后父母还会以这个不要太反社会为由让你不要太反百度他还会说你看这个网上都这么说了这个你为啥就不给我买对吧举个例子还有就是最基本的不要当愤青不要跟主流社会作对对吧这都是有很常见的事情所以这件事情我觉得因为这个贴吧事情就有人问我说这个百度应不应该上次入住当时我跟他说我这么跟他讲我说

这个百度不是应不应该上这个十五柱的问题啊这个可能在中国来讲百度就是这个柱子本身

对吧因为它实在融合了太多的这种就是我们讲刚才讲的是法律的一个下限但我们讲道德的这一块商业公司它还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或者社会道德的里面这样摆出这样的一种企业我们按照一个什么官方的话语说要代表什么先进生产力的这种企业对吧它反而在道德上是这个样子这时候你会觉得

你就是想把他拍死弄下去就像刚才讲的怒气不争的一个原因我觉得我们讲点开心的事情你现在收听的是 IPM 博客网络旗下的节目 IT 公论

这个事情可能对大多数人并不是什么大事对于我还挺大的事就是那个 Rogue Amoeba 这家公司就是我们以前介绍过它的一款叫这个 Audio Hijack 的产品那我现在录音的时候就正用着这款产品那就它的功能是可以让你把电脑上的各类软件包括这个连到你电脑上的各类硬件的声音给录下来比如说你要

最简单的你要录一段这个优酷上的视频的声音啊或者你要录这个 spotify 正在发出的声音或者 iTunes 发出声音他都可以很好的做到而且他也内建了各种音效啊什么的这个对于录播客有时候是挺有用的那么 Rogue Amoeba 这家公司最近新出了一个叫 loopback 一个软件那么他跟 audio hijack 的区别就在于这个 audio hijack 是把

各个软件和硬件的声音把它存成一个文件存到硬盘上然后 Luteback 其实就是它可以把这些声音导来导去就比如说我比如说 Rail 我现在正在跟你录音然后我现在想播一段音乐然后这段音乐我是用 iTunes 在播的那用 Luteback 你可以很好的把它把那段声音就等于说把这个 iTunes 播放的声音传导到你那边

就比如通过这个 skype 传导过去就是以前你知道以前做这种事情可能我得是外放然后靠我这个麦克风来拾音这样音效肯定是不如这个 app 之间的这个这个 audio 直接这么传导要好

那就作为一个让各个 APP 之间的声音可以导来导去的一个 APP 其实它的潜力很大它可能性也很多所以这个值得大家去探索这个 APP 不便宜它是要 100 美元然后但是你现在在 1 月底之前用它给出了一个 offer code 用它给出一个优惠码可以用 69 块钱 69 美元买到

这种就属于我为什么觉得这是个好消息因为 Rogue and Mabel 首先它已经是一个做了十几年的一个公司而且它就是一直是在做这种跟音频相关的一个不算是那种最专业的那种软件但它是一个 Prosumer 就介乎消费者软件和专业软件之间的一个东西然后它属于那种我们比较推崇的这种手工艺软件就是

在这个软件本身的用户体验上会很做得很精细各种动画都下了功夫然后也会经常持之以恒的去抓各种 bug 然后相应的软件卖的比较贵这种贵会让你觉得这个物有所值一分钱一分货是吧这样的公司现在是买少见少越来越少所以就是我看到他居然还有新品出现我还是挺开心的

下一条消息是 iOS9.3 beta 出了今天的 beta 真的跟以前很不一样就是说以前你看到 beta 可能你要去什么 Mac rumors 这种站去看它有什么新功能现在是苹果自己官方有一个页面 apple.com-ios-preview 你可以在这里看到 9.3 的各种新的功能这件事挺奇怪的为什么要在一个我们所谓的小版本升级里面

搞这么一出呢就是以前好像没有过吧以前是没有啊就以前以前不只是没有这样以前你知道 Beta 版是在那个 NDA 下面就是它有保密协议的就开发者就你花了每年 99 美元去注册成为一个 iOS 开发者嘛它的那个协议里是有说你可以下载这些 Beta 版的软件但是你不能对外说的而且后来不是有那个所谓的 Public Beta 吗那个就没有那个 NDA 的限制了

public beta 没有了好像现在就是这种正式的 beta 也没有了不是好像了现在苹果自己都公开放出来就很显然是这样嘛

我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有一点营销上的好处还是什么但是也很难说就像以前它保密保了那么死的大家不一样在网上说其实有很多人是无视保密协议就那些小道消息站都是无视保密协议在网上说的反正 9.3 beta 这几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 nodes 可以加密码了就是它内建的笔记代锁日记

对我我发现最近我才知道这个用 note 的人很多哎对啊我我我中度用户啊现在啊你现在是 note 中度用户为什么

这很方便啊这个因为我跟大家交代一下因为我跟 real 平时我们合作就是我们在这个规划每一期的节目的时候我们是用一个叫 simple node 软件嘛对因为就是我们需要两个人一起来写一个这个文档包括我我跟有一些这个 ipn 下面其他的一些主播合作也是用这个对然后我我不知道原来你还在用 nodes

对因为那个 simple node 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他没办法建那个叫什么 folder 嘛他是用那个 tag 的方式来组织的吧 OK 就其实有点乱比如说我现在的这个因为我们也录了那么多期节目了对吧每期节目就会有一个文就会有一个文档出来我左边那个列表已经非常的乱七八糟了然后 node 他有一个他有一个叫做啊

也是叫 folder 吧对也是叫 folder 一个就是它可以把那个 folder 列出来我可以分别类的放一些就大致上是这个属于哪一类的然后我在里面就看起来要稍微整洁一点当然这个也是一个就部分原因吧其实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系统自带的呀就是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需求我就用系统自带就好了因为它跟那个 iPhone 就 iOS 的同步还挺快的

是吗就是它的 iCloud 同步居然是好用的那就就就这个 notes 本身就还还凑合因为前最开始的时候好像经常还出现过丢 note 就就就比如你同步的时候中间丢了几篇或者重复出现相同的几条这种情况但最近一两年就基本没有这个情况了然后就用这个默认的其实还挺好的

我最近已经看到一些人讲我就上次是 Jack Dorsey 他其实是 Twitter 一个还挺重要的一个什么决策对他居然是在 Notes 里写了一个 Note 然后截屏然后发到 Twitter 所以

后来当时就很多人就讲嘛就说其实 Notes 的这个就是你可以看到你可以想象一个普通人可能他就是就普通用户他会觉得因为就预装了我就直接用了但是所谓的这个科技圈的人就总要找一些什么更好的 alternative 对吧用一些第三方的软件但是事实上你发现很多科技圈的人也在用这个东西对对对对 Note 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要紧的事情它应该是目前对 Apple Pencil 支持最好的应用吧

好吧你还记得你并没有 Apple pencil 我只是去店里面去试了一下我还是得为什么 future compatible 做一点准备万一以后我只能在你们写下话的时候我还得用它对吧我对这种笔记软件的期待就是说这是一个用完就丢的东西就像纸质笔记本可能我就我不会存的我认为我搬家肯定就丢掉了所以我对我像你说左边列表我也很乱

我现在就是可能偶尔有一些相对不长的文章我会在这个这种笔记软件里先打一个草稿但一旦我要开始就它的骨骼基本成型了之后我会把它移到一个相对正经的写作软件里比如这个 Ulysses 或者是哪怕是像那个 Sublime ProSublime Text 这样的东西

然后 9.3 beta 还有一个功能这个被一些人诟病就是他有人说他山寨的 flux 那个事情我们之前讲过然后接下来再复习一下他先说那个是干嘛的他是一个最开始的时候他是一个 Mac 上面的一个软件然后他可以根据你所处的这个经纬度和

和你的这个当前的时间判定你现在外面这个太阳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亮度对吧因为有那个太阳在天空中不同的角度的时候早上和傍晚它肯定会暗一些嘛然后他会说那你到晚上的时候它就会跟着那个太阳落下来把你的屏幕越调越黄

它其实是调节屏幕发出的蓝光减少蓝色的光因为有一个不知道有没有被科学证明的一个说法有论文的有论文但是其实我们都没有看过那篇论文怎么说你不知道这个可能科学 community 对此有争议是吧就没有明确结论只能说是

就是说但这个说法是这样的就是说为什么你晚上睡不着呢是因为你一天看太多的这个蓝色的光了因为说因为你想想啊这个他这个他这个故事还讲的蛮性感的你想你过去这个在人类百这个百万年的进化中是吧是不是一到晚上有火的时候都是那种昏黄的那种柴火的光对吧

那时候这个时候你就更容易昏昏欲睡但是因为有了屏幕这个东西之后它晚上它发射光还是那种白的全白的就是有很多蓝色的光的成分这个时候发现你会觉得你的大脑就会觉得还是在白天就会兴奋你兴奋不就睡不着对吧它的故事这么讲的

然后就有这个 Flex 这么一用去调节那个光去模拟那种感觉到时候我用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 Flex 我太太应该现在还在用就是你到晚上去看她这屏幕的话就是一片昏黄的这个屏幕对我试了很多次我还是受不了所以现在我还是不用了我也关掉了好多年了我受不了这种沙尘暴式的屏幕沙尘暴式想起了北京是吧

OK 这个应用他过去是刚才讲是在 Mac 上面的嘛然后后来他做了一个 iOS 的版本但是呢因为你要控制这个屏幕整体的亮度很明显这个权限不是任何一个应用都有的嘛他需要调用一些私有的这个 API 所以这个 Flex iOS 版他本身是没有办法通过 App Store 的这个审核的

所以他之前就有用的一个机制的办法就是所谓的叫 site load 就之前 iOS8 还是 9 的时候苹果开放了一个说如果你有一台 Mac 你可以直接通过 Mac 然后插线的方式往你的手机里面装一个你自己编译开发签名过的应用

就是过去都不行过去只有开发者账号的人才可以做这件事情后来 iOS8 还是 9 应该是 9 吧 9 的时候他就说不管你是不是开发者你都可以通过自己电脑往自己的这个 iPhone 里面装一个这个引用然后你自己签名就不经过这个 App Store 了嘛

然后 Flex 就发现我们这么搞好了他们就做了一个 IOS 的发行版应该是元代是一个二进制的库还是一个什么东西你下载回去之后用你的 iTunes 进行签名之后所有的 IOS 应用都必须要签名才可以运行不然它不能保证安全性下面说你自己装到你的自己的应用里面去就看对于

iOS 来讲或者 iPhone 来讲就是说你自己开发了一个应用装到我上面去那你就用呗对吧但是他把这个东西公开发布出来之后没多久苹果就找到他们说不行你们这个是违反我们这个协议的你不能这么搞然后后来 Flex 就发了一个声明就把这个东西撤了然后我们就发现 iOS9.3 的这个 Beta 里面就多了这么一个叫做 night shift 这个作用怎么翻夜间模式

夜间模式对就是它可以把屏幕的亮度变得很黑刚才也讲了也是根据你的这个你当地的日出日落的时间去调节你的这个屏幕上蓝光的这个比例嘛算是一些类似的效果

这个事情就引起了很多争议了大家都会想说苹果你之前搞掉它是不是因为你自己想做这个事情你不想让别人再搞这个事情怎么讲我觉得就还比较复杂我觉得如果按苹果的节奏 9.3 里面出现这个东西它肯定在比较长的时间之前就已经在计划这个 feature 了对吧所以而且你以这个 side loading 为名义封掉那个 app 其实没什么问题的嗯

可能这个反而是很多人对这个的疑义就在于此就是说如果说你系统想自己建一个这个就你抄它没有问题苹果也不是第一次抄别人东西了对吧

我们大银行的这个本身其实我觉得还好而且这个 feature 本身是一个非常小非常机智的一个特性不是说我完完整整的山寨的一个完整的产品还是怎么样对吧所以这个事情本身都没什么但是可能问题就是该在于他你说的那个你为什么要禁掉人家 side load 的这个权利呢对外的最合理的说法应该就是安全性对就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讲嘛

对啊就是如果你允许大家插条线从电脑上装软件那 iOS 本质上跟 Android 就没什么区别了这其实是很多国内用户最希望看到的一个状况就是我比如说以前 Windows 上我下一个 exe 我就可以随便装 Android 上我下一个 apk 文件我就可以随便装对但是就是这样的用户是傻傻的不知道你装的是什么东西吗那你可以直接跟他用户讲说你这个不安全吗

那你就大家对但这个选择你就期待他自律了对这个选择权在哪里是在苹果吗还是怎么样就你就很难讲这个事情而且他是就是他上次给那个叫做 Flex 的说是他苹果找 Flex 说他把那个发布下架了但他没有并没有禁掉这个事情的操作性就是如果说我们举个例子 Flex 他就不管就不鸟你苹果你跟我说什么对吧

那你就直接我就接着放啊我就接着让人中国政府签名干也是可以的呀就只是说 Flex 比较听话嘛他就把那个下掉了嘛但并不排除以后还是有用这种方式来做这个 side load 嘛就是他不想开这个先例嘛就是如果这样是可以的话就大家都这么干了所以是杀鸡儆猴是杀鸡儆猴啊我觉得是杀鸡儆猴啊

好吧反正我觉得这个苹果自己做这个 Night Shift 刚才忘了提 Night Shift 本意是夜班的意思就是像上夜班的夜班夜班和日班然后这个模式有一个问题是它对硬件的支持是有限的比如说我现在升级到 9.3 Beta 的只有第一代的 iPad mini 那当然那是很旧的设备了还有 iPhone 5 也是很旧的设备了这两个设备都是不支持的因为它这个功能是在那个

Settings 里有一个选项是在 Display and Brightness 里面然后我在 iPhone 5 上是看不到这个选项的这个还挺有意思因为照我看来要支持这种夜间模式其实完全不需要有什么特殊的硬件就是只要有 GPS 的位置和时间就可以了为什么做不到反而还挺奇怪的可能说底层驱动的问题之类的

有可能吧还是说他们就不想不想去做那么多兼容性测试不支持了吗毕竟那些设备的

对的对的然后 9.3 有一个我觉得比较短期内可能看不到什么但可能比较考虑的比较长远的功能就是那个 education preview 就是它那个是为教育市场准备的就如果你是一个老师然后呢你可能学校并没有经费给每一个学生都配一个 ipad 那么你可以比如说你只有几个 ipad 但是你的学生就你可以多账号登录嘛

然后老师给你去管理以前学校是有一个机房全是这个什么 PC 或者是 Mac 现在有一个机房里面全是 iPad 固定在桌子上面的对这个就是很显然就是我觉得苹果是有考虑教育市场的

的问题因为苹果一向是其实它从 80 年代开始就很重视教育市场然后所以你可以看到这里有很多就是苹果这个生态圈里的产品可以被整合起来比如像 iBook store 是吧以后说不定他想做教科书对吧现在大家都说教科书贵嘛这个事儿大家也知道水很深对吧没准现在像 Etiquette 什么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谈判那么希望以后这个教科书我们就直接在 iPad 上在 iPad Pro 里比如说然后在 iBooks 里买

学校买了然后给学生来用就诸如此类的事情但是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现在究竟还有什么人就你刚提到机房嘛机房是一个很古老的名词了现在今天就这个时代多人共用一台设备还可行吗因为今天其实每个人就当然大家的这个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就有可能有的人就并没有办法拥有一台私人的设备但我不知道这种情况

因为我们不要忘了还有 Android 然后 Android 有很多有很多 Android 设备它就是瞄准这种低收入人群和低收入国家的比如像非洲国家或者什么那苹果你再怎么说它也是有这么一个价格高这样的一个和它的品牌紧紧绑在一起的这样的一个印象

就我在这么想这个问题就是说其实我就在去想这个多人这个场景和模式其实我觉得是有这个需求的但是你说有多强烈可能要做一些更深入的市场调研比如说就简单一个例子就现在我家里有一个 iPad mini 2 应该是然后主要是我太太都有但是有时候她不带出去她只是在家里

就看看视频看看什么其他书的时候用一个东西那有时候我也想用一下但是我去用它的时候发现上面全部都是他的那个账号然后那些就我也没办法用同步过来的东西啊然后这会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就是说因为我自己也不太可能真的给他们就我自己再单独买一个因为我的那个使用频率非常非常低可能一个星期能有一次不错了但

但这个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说我们两个都在用那个设备我们是不是有更强的意愿去为它升级

变成一个就升级换代码就是缩短它的这个 upgrade cycle 但如果说我只是偶尔用然后他也只是偶尔用就是这个东西本身的使用频率就低了那我们都没有意愿说现在已经出到 iPad mini 4 了吧那我们就看了一下好像这个也用的挺好的然后平时用的不多就是我们单纯就两个人主观的评价来看那何必再升级呢对吧但如果说

我们两个都在用它等于就是因为就是多用户支持的原因就可能我会用的更多一些那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东西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我们升级成一个最新的还是会有更好的体验是不是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出发 iPad 这个产品 iPhone 肯定没有这个问题但 iPad 这个产品我觉得它还是有一定的必要去做这种多账户的一个

一个功能或者支持吧还有刚才讲的这个像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比如说这个学校或者其他情况也有面临同样的问题嘛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做的但至于他们它这个功能不是你刚才想象的那种它这是就一个老师带一班学生的那样的场景而不是说一个整个 iPad 然后我现在就像 Mac 那样你知道吧我登出我的账号然后你登入你的账号

我就说嘛就会有就这种类型的东西是不是以后他想会往这方面去做因为刚才提到那个场景也会面临这个问题嘛对吧如果说这个学校的经费比较紧张其实中国和美国大部分学校的经费都比较紧张那我为什么要人手一个 iPad 毕竟那么贵对吧那

那我装到学校的一个不知道叫机房吧一个课室里面就是多媒体室或者什么什么对那就是机房机房没有区别我觉得本质是在于这个东西是跟 iPad Pro 紧紧联系在一起就是它在进行未来构思的时候你刚才那个例子其实有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你说的是 iPad mini

我觉得就 mini 的尺寸决定了它是一个更加私人化的一个设备如果说是这种情况我们换成 iPad Pro 也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我们两个的用力很大一份就是在看视频视频的话肯定是屏幕越大越好了不是视频的话就是以你这样一个已经在苹果生态圈里的人你肯定是会选择用 Apple TV 的这个是不用说的我现在家里还没有电视

你现在没有你以后会有的我发现我甚至都如果是这种情况可能都不会买了因为你发现真的电视的就怎么灵活度还不如 iPad 就是你属于经常想在床上看视频的人或者是桌子上沙发上或者其他一个什么就是餐桌我不可能把电视搬到餐桌那里去其实这个问题最终就是

很简单的讲当你买了房你一定会有买到那个时候就不属于就没有问题啊以前我们也在床上看电视啊那卧室里会有一个小小的电视板很多人会在家里可能每个房间都会有一个电视对所以我是觉得就是这个它名字就 9.3 里这个新的功能它名字是叫 education preview 然后我觉得确实是跟他们在这个教育领域的想象是有关的而且确实是跟 iPad Pro 就联系在一起就是

就像 iPad Pro 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说这个东西它其实是一个不是一个移动设备你是放在桌子上用的然后由于它的体积虽然你可以的你不会愿意人家带着它走所以我觉得机房的那个 metaphor 是挺好的就是是会有这么一个但是我不知道就是说

有多少像一个配备了一个完善的 education preview 的 iPad Pro 能做到的事情是一台比如说 200 美元的 Android 设备做不到的软件啊

就能想到的可能是你说的是一个 possibility 但是我们看现实希望你一定是要考虑这个市场的这个生态的就是很多现在做什么教育软件的人他不会在安卓上面去弄因为有一个这个问题就是这个市场是非常小众的就是从整个体量还有用户群体来讲他不可能说去针对那么多安卓进行给你定制那个体验是相当糟糕的所以特别像美国他很多人做这个教育市场他就只做这个 iPad 这个平台了

对不过有一点就是说因为教育市场它不是一个直接面向就是叫什么普通的消费者就是用的那个人不是付钱那个人对它的买家可能是比如说学校这样的所以它整个考虑确实不一样

对所以这个我觉得但起码我觉得那个东西他如果做了这个教育市场这种叫做什么叫做 shared iPad 就是共享的 iPad 这个基础这个打好这个基础之后我可以在以后的某种程度上解决刚才我说的那个问题就是

因为现在这个使用频率降低然后导致大家不愿意升级的问题就是那大家整合起来嘛对吧我虽然说一个人不可能每年升级一个 iPad 但我一个家庭我一年或者隔年升级个 iPad 我觉得完全是可以想见的

你这个前提就是他得把这个多人登录这件事情做得更加彻底就不只是一个我只面向教育市场的一个可能还是说整体性我们就来这里发散设想一下这个多人登录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样子其实可以做得非常的体验做得非常的无缝的因为现在空间上去了嘛比如说现在最就到处第二配的是 64GB 的型号嘛对吧

就是空间不是问题的情况下那我现在不是用那个指纹识别开启手机开启那个解锁吗那如果他真的真的能做到这个非常快速的这个多人的这个切换那我可以做到我谁的指纹按开就开了谁的系统啊你懂我意思吗就是就对我来说那个 iPad 就是像看起来像是我自己的

但是只是说在底层它其实是装了两个人的账号然后根据是看谁开的锁或者是谁输的解锁密码但这可能要求两个人解锁密码不一样技术上再说我们就说体验最好的情况就用指纹解锁谁打开的就显示谁的系统就是谁的状态谁的所有文档也在里面其实体验是非常好的

我觉得就是说对于那些已经把 iPhone 和 iPad 视为一个个人设备的人来说你很难去把它当做一个共享设备来用为什么每个人卫生习惯还不一样的有的人经常一边吃饭的时候一边用搞的这个屏幕上都是油是吧就是你不会愿意的然后但另一方面呢

以前也讲过就是在某些国家大家已经有了就是多人共用一台 iPad 来玩 Facebook 这样的习惯我不记得是巴西还是哪里就是在这个经济发展相对不那么快的一些地方有时候确实是巴西他们还共用一个 Facebook 账号呢对对对就是怎么说呢就是说

这等于是一种硬的事实的一些限制硬的一些现实上的一些障碍但是在没有这些障碍的地方我觉得它不会成为一个大众对它的使用范式不会有这样大的一个转换就简单来说你觉得那些高输入的然后它也是一个重度 iPad 用户的情况下这个东西肯定对它没有任何区别它肯定需要是一个叫做 dedicated iPad 专用的专属的一个 iPad

对是这样而且可能我觉得这个体积还是很重要就像你刚才提到 iPad mini 那样小的体积会给人一个暗示就这个东西不是共享不但就是说吧所以说现在我们还是看市场的大环境我们看那个 iPad 的这个销量最近这连续多少好多好多个季度连下来看

它市场不是我们说那么情况下之前也讨论过了因为整个大屏手机也起来了对吧大家可能觉得手机是个人设备这个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因为你手上打电话有一个号码绑定的问题然后你要出门你也把它带走了对吧但像 iPad 这种就扔在家里的设备就不是像那个什么那个什么的

Federici 什么来着那个哥们叫 Federico Viteci 对意大利人像他那人肯定会有一个专属的 iPad 但是你说像我目测观察得到的像我把 iPad 对家里然后我的这个我父母他们可能也是把 iPad 对家里这种情况下现在他们就是立然有一个 iPad 但完全没有必要啊就如果这个多任务多账户支持的很好的话他们可以就共用一个啊他们也不是同时在在

在用它们就没有冲突嘛这种情况我记得 iMessage 刚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发现了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就是因为你的那个 iMessage 可以同步到 iPad 上对然后当你把 iPad 丢家里的时候很可能有时候你的一些小秘密就暴露了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微信它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在一个设备上登录这还不是这个原因吧你不知道啊就是这个里面的小算盘很多的

这就是 iOS9.3 在什么时候发布有说吗正式发布没有说你现在收听的是 IPM 播客网络旗下的节目 IT 公论我们今天最后一个话题其实是一个之前我们零零星星的讲过的话题但是最近这个话题就是关于 Facebook 的 news feed 就是你在 Facebook 里看到的那条时间线上出现的各种贴子它可能是新闻可能是你朋友发的照片可能是别的也可能是广告

那么我们之前讲过就是 Newsfeed 是 Facebook 的一个现金牛它是一个好像说日入 2000 万美元吧现在的情况就是它是一个在商业上和产品上都非常成功的也是非常令 Twitter 眼红的一个东西那么我们之前提到说就是很多人会很多人知道 Newsfeed 的算法很

很厉害而且经过了多年的调整但是很多人没有想到其实它这背后有大量的人肉的工作就是它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算法加人肉组合来为你去这个 curate 内容的这样的一个例子那么最近那个 slate 这个网站上有一篇文章就是非常具体的把这个 newsfeed 它背后的这一套机制给大家做了一个解密这篇文章非常的推荐然后我看了之后我其实也

了解到了很多更具体的一些事情这个事情其实我觉得应该是 Facebook 那边跟他们的公关部门可能有点关系因为一般来说像这个 newsfeed 的算法就类似于像 google adsense 的算法一样属于这个公司最核心最赚钱的一个资产

如果没有什么这种事先安排好的一些想法的话他不会就随便让一个记者就去采访这些像 newsfeed 的这种总监啊就负责这个产品的总监啊这些人那么这次他等于安排了好几个人包括这个 director of newsfeed product 有个叫 Adam Mosseri 的一个人还有他的上司还有其他的一些人都出来说话了然后

我们可以看到就是现在 Newsfeed 就是包括在知乎上大家也可以找到很多答案就是在这个我们知道 Facebook 中国人很多嘛然后有很多人在这个组里面有很多这个中国员工对就是在这个组里做过的有一些人也在知乎上做了一些解答大家可以去找一找但是我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就其实像 Newsfeed 最早的时候它

完全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的这种这种机制就是他大概 06 年开始就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他是比那个现在大家熟知的这个象征着 Facebook 的那个 like 那个大拇指的按钮要早的那么那个时候 newsfeed 的上面的那些贴子的排序完全是看工程师的直觉就是我因为我们知道嘛就是说我现在要判断哪些文章这个我的用户可能感兴趣总有一些东西是你的直觉就基本来说是不会错的比如说你

你分享他的你阅读他的这个时间或者你分享给几个朋友是吧就是从常识来看如果我分享给十个朋友那很可能意味着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比我只分享给一个朋友重要早期的时候其实工程师都是靠直觉来做这些判断然后后来有了 like 之后就不一样了等于这个时候那个时候从那个时候开始读者可以给你信号了对

这读者可以通过他的行为这其实是以前旧媒体人梦寐以求但是得不到的一个东西即时反馈对这是一个很实际的很实在的一个信号而且就是用户直接告诉你他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就这个信号就显然是非常粗糙的因为如果你把这个 slate 读完你会发现现在他们去调整这些算法

他们在调整算法之前所定下的那些标准就有几百个之多包括说你盯着这篇文章看了多久这些 Facebook 都可以知道而且他对于多久的判断也并不是简单的说就按他说比如说如果我看了 10 秒钟

就一定意味着比我看了两秒钟意味着我更喜欢这篇文章对吧因为有可能人是很千奇百怪的说你看到一张很恶心的照片可能你忍不住要盯着他看很久对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你更喜欢他也不意味着你更希望看到类似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可能他就是对吧人的欲望是很千奇百怪的有的人可能就是喜欢看恶心的东西所以就这里有无数的这种微妙的地方

需要他们的工程师来调解

然后呢就是这篇文章他很具体的写到了在这个 2014 年夏天开始 Facebook 就组建了他们有一个叫这个 Newsfeed 质量监控团这样的一个其实是一个外包团队了这个团队有几百人这点我们之前在节目里讲过但是这篇文章有指出这个团队人最初是在美国田纳西州一个叫 Knoxville 的地方这可能是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一个中部地区了

然后为什么会在那好像说这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因为当时那个以前 Facebook 有一个什么外包项目然后就在那个地方还是怎么样这不是特别重要但是这个团队他是每天他的人每天都会到 Facebook 办公室里然后他们会给他们的时间线 Newsfeed 里的每一个帖子要写一段体验报告的给谁看呢

就给 Facebook 的工程师看就告诉他们这些人其实就是你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小白鼠就是说我来看我们的算法对我来看我们的算法调整之后对于这些文章对你来说它意味着什么就是你对它的偏好等等你可以注意到这时候在 2014 年的时候他们对于用户的反馈已经要求的非常细致了就是他是要写一段话的

就是这属于比如你去住了 Airbnb 大家可能都很烦就完了之后他会不断提醒你说写一段评价了给那个房东就什么参观有试吃员酒店有试睡员这个算什么 Facebook News Feed 的试读员对试读员关键是就是这个他绝对 Facebook 绝对不满足于你给他一个 like 或者说你去这个点一下这个 report spam 或者说你去分享一下或者说你去评论那个监控普通用户就可以了对

所以就是这个我想到一件什么事最近我在看一本书叫 Super Forecasting 它有点像是大家可能很熟有一本畅销书叫 Thinking Fast and Slow 这个书出了很多年了这本书有点像是 Thinking Fast and Slow 的一个姊妹篇就是它这是一个科学家然后他经过十几年的一个长期的研究然后他去研究

人如何让自己如何提升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就是说其实这个事他这是一个就是跟美国政府的一个计划有关就是他他讲到就是说比如说医药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在过去几百年里一直到 20 世纪吧他很多东西都是靠猜的就比如说一个医生说你这里脖子上长了一个瘤或者什么的然后我觉得这是恶性的

然后就你要做各种手术什么的结果这个东西切下来之后那个病理学家去化验说这不就是不是恶性是良性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病人他跟医生之间有这种信任关系当医生你的主治医生说这是恶性的那我心情就是会很差但其实医

医生做出这样的判断一直以来这说来有点让人难以相信因为大家都知道医科很难读对吧要读很多年很辛苦但是其实很多时候医生做出了这个这种判断是没有没有检测机制的就没有办法拿人来做小白鼠所以是的很多时候你就是在怎么说来的就一直我现在一直在想就是说这个什么医学训练但这个什么太医们要喷我了这个

那不就是在一直在训练你这个神经网络形成某种类型的模式识别看到这个人有这个症状有那个症状想一下匹配一下过去过往的模式加上一些理论的就能够客观有依据的这个生理学或者病理学的依据得出一个结论然后有一个自信区间对吧对就是这样子

对这但是因为之前就是没有我们现在称之为大数据那种东西嘛就每个人的样本量其实都非常的小对所以呢就是我们现在老讲就科学精神是今天大家都很重视的一个东西但很多领域其实科学的这个方法论真的是在过去几十年才开始被引入才开始重视

饮食界是这样这个在未知道理他们也经常讨论就是从 80 年代开始可能从那个 Hero McGee 的那本书 Food and Cooking 开始大家讲说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对待食材对吧我们不再是靠这个口传心受的这样的一种像以前教气功这样的这种方法去说我知道这样做一定是对的所以你就要按照这样的方法对吧就一定要说出一个原因嘛

不只是说出原因来就是说你得有一个可测量的东西对对对你先对你先能够定义说什么东西是可测量的然后你去优化它我觉得当我们现在在谈论科学方法的时候指的是这个东西那么以前就是新闻你没有办法去去做这样的东西然后你可能你通过什么读者问卷调查这件事情就首先它的样本量非常的小但是现在 Facebook 就一下子拥有这种巨大的这种用户数然后可以来做这样的事然后包括它也会有这对

那当然就是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像我们刚才说这个几百人的这个团队他其实他在样本量上并不大但是相反他们这些人所给出的反馈的质量或者说他的精细度是远远超过一般的就是以一季的这个 Facebook 用户的嗯

所以这个系统应该说是就非常非常的 sophisticated 然后后来当然他们发现这个 Newsfeed 质量监控团的效果很好之后他们也把它扩展到了全国所以现在其实是在美国各处都有这样的这种外包的团队然后它包括各个年龄层的人然后它是每天都在点评就是 Facebook 是会付钱给这些人然后他们会每天去点评自己的时间线上的每篇帖子的质量然后这些人很多都是在家工作的

所以这个事情其实说出来就是并不难理解然后你实际去做这样这种事情我相信是包含大量的这种脏活和累活我觉得很可能要不是 newsfeed 现在是 Facebook 的现金牛的话就是大家还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我

然后我觉得这个大家可以去看那篇文章但我看完之后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因为我们经常讲了其实微信就是中国的 Facebook 就是在用户的活跃度和数量还有它的同一级别的平台同一级别而且他们提供的服务也是类似的两者都提供了两者都现在都是很多人主要的新闻阅读的一个源头你看这个朋友圈吗我朋友圈我关掉你看别人的朋友圈我会偶尔想起来会去看一下 OK

但我觉得这是就就我这种就等于说是不用了因为现在朋友圈的活跃度其实是就你非得是打开然后你是会去按照那个反时间顺序去看你的朋友他发那个东西而不是你只去看某一个人的嘛对吧对对对所以就我刚想到的问题是说这两者是这么的相似但是在这个如何呈现内容上其实是一个可不可以说微信在这方面其实是一个相当原始的一个产品就是

相比 newsfeed 背后这一套如此昂贵和精密的这样的一套来判断这个帖子对你的关键这个重要程度的这个机制

微信现在公认活跃度相当高的这个朋友圈功能其实只不过是按照反时间顺序把一个个帖子呈现出来这个我不是太确定我不知道他们到底背后有没有做一些类似的修剪啊隐藏啊或者是这个什么的处理但是如果按照这个现在这个量级来看他们是应该做这个事情的不然真的是很容易出现因为就可能他们当时做那个 newsfeed 的时间线就 Facebook 做那个他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说

太多了看不过来对吧你就动辄上百好友每个人每天发一条你就两个小时你也刷不完他肯定要做一些修剪这种情况我不知道朋友圈这个有个很大的区别是微信公众号就比如说一个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它是没有办法进朋友圈的就只有你的朋友

这是完全不一样你在 Facebook 比如我可以关注纽约时报的账号然后它会出现在 newsfeed 里但是在微信上就只有当你的朋友转了比如说某一个新闻媒体的文章它才会出现在你的时间线上

我觉得这个微信确实是有考虑的就是我记得包括他当时把所有的公众号折起来嘛对吧就他们其实是担心有太多媒体做这种推广嫌疑比较大的一些事情然后干扰到这样的一个最初是以私人通讯起家的这样的一个软件他们是有考虑这种问题但是最近其实听说就是

公众号的活跃度其实远不如朋友圈就是在还有对啊现在公众号随便做一个什么事对你都要去关注这个公众号比如说你餐馆吃你要餐馆吃个饭他说你用这个你关注我们这个公众号可以给你打八五折对吧你关不关注对吧你也关注一下各种看见一个什么嗯

你觉得一个文章挺不错的然后看想看不看他想看他类似过的文章有一个文章就关注一下然后很容易你就积攒了乱七八糟的各种各样的公众号就很多了而且现在公众号他这个能说他就是积攒的内容还比较杂有些是服务类型的有些是媒体性质的对吧所有服务类型是各种各样的服务号了你可以关注他下面有几个那种菜单选项可以

比如说银行的可以查账可以这个什么款款啊好像这这之类的功能吧就

就你把这个东西都砸到一起之后它必然我们每天能够关注到某一个具体的账号的时间那肯定就少了嘛那所以活跃路下的介绍我会就是说虽然这个整整体盘子只有这么大对吧那微信用户说没有说天天什么暴增嘛它就整整它相对比较稳定了那在之后进来这么多提供者那你得到的结果就是你的这个用户里面看到的平均来看到每个账号上就更少了嘛

所以你看这里其实两家公司它在这个方法论上还是有一个挺大的区别就是你刚才说的一切其实也适用于 Facebook 的 newsfeed 但是他们的想法是说我要通过算法我要通过机制来去对它进行一个排序这个排序是个很简单的说法但是就是说我会去监测用户给出的各种各样的信号我会用很细的例子哪些他该看哪些他不该看对对对就这其实你仔细想一下虽然我对 Facebook 没有什么好感但这是一个很

很有野心的一种做法而且这是个很大胆的做法而且他做成了这点这个 credit 你必须给他这个做成这件事情你怎么定义呢你觉得他做的好吗还是赚钱啊赚钱那微信而且不是啊就是说呃

怎么说呢就是现在大家都讲技术驱动嘛然后又有一批人总是说中国其实没有真正的技术驱动的公司就在这件事上你难免要觉得他们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就说这涉及我们接下来的话题啊就是我们最近听说微信要出一个叫应用号的东西那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就比如说像 real 刚才提到的就有些公众号它提供的不是内容而是一种功能对它是一个工具嘛

对是银行账号啊或者什么各种所以这个微信现在似乎是想把这两者给区隔开来就是那些如果你只是比如说像银行账号这种我就做成一个更像 app 的东西更像一个我去用的东西而不是说我去读的东西对就这算什么呢这算是一种通过人工的方式把你在微信上

有可能接触到的各类东西比如说三类一个是你的朋友的更新你朋友最近在干嘛对还有一个是媒体公众号机构报纸还有一个就是应用号对他人为的把他这有点像怎么说就是分了三个 category 然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为用户提高他们的 peace of mind 让他们就是用这个工具的时候更省心更不被打扰然后更用的更舒服

然后 Facebook 的做法其实就是说它仍然是一条总的时间线它只有一条 News Feed 然后但是它会通过它用算法来解决这些用算法加人工线它那个 News Feed 的工具属性比较弱基本上没有什么工具属性的这点你认可吧

对的对吧所以他跟这个我觉得他跟那个公众号情况还就还不太一样就是可能说是就假设那个应用号出来之后把那些工具属性剥离过后然后剩下的那个公众号和全大概是这么一个概念对我觉得那些就是他们现在想做应用号其实是抓住了一个挺好的一个叫什么 delta 就怎么说因为

很显然这些就将来出现的应用我们可以假设它是 HTML5 的应用对对对它都是它不是一个 native app 那么那我们都知道 HTML5 能做的事情其实是比 native app 要少的但其实大部分的应用就这样就可以了你说一个银行的应用你要 native 干啥呢对所以所以我说它的 delta 就怎么说它的这个

两个圆圈所交交汇的那个地方这个地方找的很好就确实是像你刚才提到银行 app 或者某些比如餐厅有些订餐 app 如果一件事情本身你可以在这个餐厅的网站上做的话那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把它做成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微信应用号对吧

而且它的用户体验不会说有什么太大的损失所以其实这件事情还挺有意思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过之前我们内核恐慌有一个邀请的秦超他之前是在 Facebook 做这一块移动的当时讲的 Facebook 有一个什么移动的全部用 HTML5 来做移动应用的野心现在看起来快要被微信实现了

对吧因为当年那个基础不好嘛你这个全部整个操作系统都是移动的当时还有除了这个 Facebook 那个 Phone 后来挂掉了嘛后来有那个 WebOS 对吧也是想打这个主意后来再有最晚进的那个什么 Firefox OS 也是都是打这个主意都没有成嘛但是现在发现以微信的这么一个用户体量的基础然后再加上现在这个硬件的这个性能的提升发现诶

我们做一些轻量级的 HTML5 的应用完全是可行的而且我有分发什么都搞定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挺尴尬的有微信这么一个超级平台插在下面的原生平台之间对吧就没有因为你说刚才我比如刚才举银行那个例子银行我要做一个

技术功能银行网页查账啊就先不说安全性涉及到转钱那些我们就说只查账这些吧我还得一头做一个这个安卓版一头做个 iOS 版可能搞不好以后还要做个这个 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 的这个版本对吧那现在不用了我就做个微信应用号我就一个号就搞定了你们剩下的事情交给微信去解决就行了但老实说啊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因为微信它的那个目标定的不够高

就以比如说以公众号为例公众号其实对应的 Facebook 那边他们在做的就他们现在最前沿做的事情是 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 对我们以前讨论过对就是那他想的事情是说我要把我的这个文章加载速度要再上一层楼对

对吧然后甚至这还不止他还有一套这个为记者提供了一套工具叫 Facebook Signal 那么他的意思就是说以后你们就现在大家就很看重这种转发量啊什么的嘛那我直接

这方面数据我最全啊对吧我可以所有的数据对啊我直接可以告诉你现在什么 trending topic 现在在这个 Facebook 上被转发最多的是什么对然后呢你作为记者你就写这些东西好了这个从这个新闻理想上就是非常值得质疑的但现在可以不讨论这个但就是说

他所想象的一种读者加新闻的写作者加 Facebook 平台本身这个三方关系他的构思要比至少我们现在看到的微信公众号要复杂和先进的多因为比如说公众号其实你现在去加载一篇文章其实就是加载个网页那你是要等的你看着上面那一条进步条从左走到

还好因为像现在那个就是公众号的那个 host 是在微信自己的他的基础说是能够保证只要你的网络允许他是能够以比较快的速度加载的对哦这个有意思这就说明他其实在一部分已经实现了 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 的对他不会单独把这个拿出来说只是因为中国面临的这个基础情况现实就是说如果腾讯不做这件事情那你说你要让那些第三方呃

还得先有个网站那就做不起来了你自己我让你先别的不讲你光是备案就够辛苦了吧对吧对那微信说那不用我帮你备好了我那个技术社说帮你打好了然后平台发布后台我也帮你做好了你直接来用就好了就是说在中国这些是一个

先决条件他不会把这种事情拿出来讲但是我们用户在潜移化中觉得点开微信的文章就是快点开那个工作号的文章就是快你去开一个网页那就是慢还可能被运营商劫持他加东西那自然而然你就会聚到这个平台上面来那结果就是这样子那不像

就不像美国人那么还是那么单纯的说哎你们不要 host 了你放到我这里来就好了我觉得很快的大家还想哎我不要放过去对吧我放过去但我觉得这这两个快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就是你因为当时这个 instant articles 他

他所拿出来讲的例子是纽约时报纽约时报它属于传统媒体里在新媒体上做的已经相当好了他也就这种层面的钱他不会缺他不会说我没有钱给 CDN 对吧但是他的网页在 Facebook 上打开

在 Facebook 的工程师或者说产品经理来看仍然是不够快的有可能是重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它有各种 script 的原因那么我觉得 Facebook 在这种网页加载速度上面的追求是相当的极端的所以它在搞出像这个 Instant Articles 这种东西但其实我们讲加载速度那些都是一个技术层面的考虑其实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说谁能控制这个广告权的问题

因为公众号的后台你必须通过它腾讯的这个系统来发布微信这个系统来发布嘛你不能加广告啊那如果你是自己的网页那你随便整那这些就乱套了是吧所以我

所以我觉得这个没有没有微信公众号可以加广告啊就只不过你要人手去加嘛对就你要手工去做就你有些事情是做不到的嘛就是你最终要受他这个发布平台的限制嘛你能做什么你插图片广告没有问题但是你不能说像开一个网页你可以做各种的那个什么 tracking 啊各种各样追踪啊上你没法做那个 programmaticadvertising 对你没法上 javascript 你很多现代的意义上的这个广告的你就

你就没法搞了嘛你只能说受质疑微信的平台包括别的不讲了你连那个叫什么阅读量阅读数你都只能通过微信的这个后台才反馈给你嘛因为那个点击不是去到你的服务器是去到微信的服务器嘛

所以最终还是一个这个 control 就是谁的控制力的问题所以就 Facebook 现在给那些媒体讲的一些故事我们做得很快你不要钱你不用雇团队了最终还是就骗过来说你把数据都给我好不好

但是它是这样的其实广告你都是可以去卖的 Facebook Instagram articles 一样跟 Apple News 这种都一样你自己卖你就全留着 Facebook 是不分的然后如果是 Facebook 卖它才分但是有个度量数据的最后去了哪吗你指度量数据是度量什么就谁看了看到多久在哪里点的对啊这个怎么了呢如果说它是去到你比如说纽约时报自己的网站上去看 Facebook 就不知道这件事情了

但他就说为了他自己的这个数据的这个需求这个 data pipeline 要一直满满往里面装嘛肯定是有这种意愿去找各种理由和就是解决这个动机的问题让更多的人把内容放到他那边去嘛但 Instarco 就是这个在技术层面上一个非常合理也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个手段嘛我觉得就很好啊就跟那个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系统是一样的嘛

对还有一件事情我不知道微信会不会做就是我们都知道这个我们之前节目也讲过就连 15 年 Facebook 其实有个大事就是他们的那种 inline videoinline video 的广告就是它的活跃度和广告的业务增长都非常的惊人所谓 inline video 其实就是自动播放的视频了就是那么他们为了不打扰你会一开始默认把他声音关掉但是你只要在你的这个 Facebook 时间线上刷刷刷的时候他的视频

你不需要去点中间那个三角形它自动就可以播放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其实就使得这些视频的这个所谓的 engagement 增加了好多肯定自动播放了对那比如说我们现在在朋友圈里看到的这个视频显然不是这样的就你得点两次吧至少点两次吧就比如别人转发了一条视频你现在点进去展开它对展开然后你去再点对然后

我不知道我必须给微信一个 credit 就是他在这方面其实对用户体验的考虑还是挺多的毕竟有那么多人想靠着他这个平台来做些邪恶的事情他还是得为用户考虑嘛

对就这方面其实可能你可以说 Facebook 是更加 ruthless 就是他会做这种自动播放的视频这样的东西那当然最终他其实在商业上是收获了一个很好的一个结果了就是我其实还挺有兴趣虽然我自己不用我想起那个直播上有一个叫什么不玩游戏的游戏迷我是不用朋友圈但是我还挺有兴趣观察朋友圈未来的朋友圈专业观察者

不用朋友圈的朋友圈名

刚才我们讲到说 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 有时候是为了解决用户在 Facebook 里打开一张网页速度很慢哪怕是纽约时报这样的不缺资源的这种机构这是个结构性问题因为就我们刚才讲了它需要有这种 Programmatic Advertising 它里面会有各种 Scripts 对吧这些东西都会拖慢它的速度那么这个就让我想起最近一篇我们其实几周前看到但是一直没有聊的一个文章

就是他又是那个 Pinball 的这个创始人 Marci Chiglovsky 写的一篇叫这个 The Website Obesity Crisis 就是网页的这个吃肥症就是网页肥胖症危机吧简单来讲就是他整个文章的意思就是说现在的网页完全是就是

需要减肥就是它的尺寸的这种臃肿是没有必要的在他看来对这可能国外的那些媒体特别是那些新媒体站的这种

这个重这个阵的特别深哈因为动辄因为现在大图是吧然后各种各样的插这个就是广告的那个追踪的插件各种各样的那些什么特效动效的而且你就就算你把广告排除开你哪怕为了用阅读体验对很多时候你都会使得这个网页变得肥对啊因为现在我们看一下一个普通的这种一些国外新媒体上最常见的一些版式要首先要定字字体对吧那个字体

对那这里可能有很多在别处没见过它是一个独家授权的一个字体那可能就干掉了几百 K 啊然后网页本身文本部分可能很少十几 K 但是呢就因为有大部分的各种各样的编册编条啊各种什么 Facebook 那种那个什么 like 那个按钮啊分享到这个分享到 Twitter 啊 Pinterest 啊各种各样的 social buttons 社交按钮啊

然后再加上他们广告最终那些 analytics 那就有这个加载这个 google analytics 还有就成千上万的那种第三方的广告分析的插件在里面然后再加上一些周边的这个测栏的一些就你这个就你就不知道算是广告还是怎么样比如你经常看一篇这个

是哪个台就有些就是比如举个例子吧刘热诗报这个可能不知道或者 BBC 他这篇文章里面可能会穿插一些相关报道的连接或者是直接是上视频的一个框就在那里就可能比如你看一看什么最近发生了一个什么大事然后然后这两个就会留一个连接就那个也是要占流量的吧就这些全部全部加起来一起一个那种新媒体的网页单页动辄下载就是可能五兆十兆的样子

还记得 AJAX 这个词吗已经成 common practice 也不单独叫它了对但是你知道吗就是我觉得像 Tchaikovsky 那篇文章他的那个观点其实是偏极端的就连我这么极端的人都会觉得他偏极端太激进了呢

不是就是 AJAX 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一个好事就是有一些就这个页面上有些东西不用你去手动刷新对吧它自动就可以去更新这是一个这个用户体验来说确实是一个正面的影响那就这不可避免的是会使得网页变肥那另一方面就是像 Czechowski 说的这种网页体积的这种肥胖症在今天的这种平均的怎么说网速下

就真的造成了什么非常不好的影响吗你觉得呢就是要分两说吧因为最开始那些新媒体站做些这些事情移动还就 AJAX 开始火的时候就移动还刚刚起步嘛就很多人还没觉得这个是一个事儿

而且但是其实你现在你看一下就面临几个很大的一个制约首先这个移动网络的那个带宽和这个延迟都比较高嘛如果你的网页就同样是下载一个比如打开一个五兆的页面你在家里 WiFi 网上其实觉得无所谓对吧电脑本来又快带宽又快也不用考虑电池的问题但是你在这个手机上在三机还信号不那么好的时候打开你就觉得挺痛苦的了所以这个事情就刚好怎么怎么就一个

大家对网页媒体丰富性美观的需求以及设计师他对自己的设计的一个追求一直在往上走然后你就看着整个基础设施也好整个技术底层也好都还能够满足需求突然出现移动这么一个东西发现我们之前假设的那些情况都不成立了对吧现在电池又不行带宽又不行处理器性能也不行这个时候

对吧你就会面临这个非常尴尬的一个状态所以才出现刚刚我们不是一直提了很久的这个什么 FacebookInstant Article 它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媒体在那个网页太臃肿的问题同样的解决方案就是 Google 也有他们叫做 Activate

Accelerated Mobile Pages 叫做加速移动网页叫 AMP 对这个上次那个 Huffington Post 的 China Editor 来我们家聊的对对对就他们媒体人可能对这个就特别关注就国内当然当然我们说国内很没有什么技术驱动的公司可能就看不到这种类型的东西但是其实也是有的比如说刚才我们那个持入柱子持入柱先生持入柱公司本身他们就搞了一个

那个叫什么就是你在手机百度上搜出一个网页你点过去的连接不是去到那个网站的本身而是去到百度的一个

叫做所谓的为手机优化过的页面就这个服务器是百度的内容也是存在百度服务器上面的你打开都挺快因为那个整个他就把那些不必要的东西都去掉了那这个时候你翻到那个页面最底下会有一个连接说这个就是查看原网页对就微信其实好像那个浏览器有类似的功能就是可以说查看查看原文查看公众号里面不是有这个东西吗它经常会有一个电子但那个是

大家手动加进去你可以不加对对就技术手段就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解决的怎么快怎么这个网页轻量级标准化但是就说实现的手段各有不同那国内就直接简单粗暴了比如说百度我就直接我搜索以前的吧我是流量入口嘛

我这个入口就直接不放出去了我就直接在我的原地消化了对吧但除非用户确实有需求才会去到你的那个网页就实现了这个 AMP 的一个功能但是在国外的这个情况就在美国情况还比较

就尴尬一点如果 Google 这么干他肯定会被人骂死所以他就总是说我们做这么一个东西就指望着这些媒体厂商来去 adopt 来采用我们这个技术对吧来上到我们这个平台所以你可以看到大家都是在试图解决同样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其实挺痛的但只是说解决方法可能有点不一样

我觉得这就说明就移动网页其实是失败了就我们想一下从第一代 iPhone 开始当时乔布斯就说在 iPhone 之前的这些移动浏览器都是 baby 浏览器对吧他们就他们没有办法展示一个完整的网页然后我们第一次在一代 iPhone 上看到一个完整的纽约时报的时候就确实很惊喜啊就因为我是一个一直很早就想在移动设备上看网页的人然后

但是我们会发现越往后走你会发现这种我双击一下这个网页的某一处然后它就可以变大使它的字号达到一个可以阅读的一个状态这样是不够的然后就有一拨人说我们要做 responsive web design 对吧我们的网页要做一个单独做一个移动版使得用户不用去多做这一步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但是我觉得直到今天

Responsive Web Design 把它做一个 campaign 的话其实它效果并不是那么的好因为很多时候虽然我确实把网页的宽度改小了你不需要左右滑来滑去或者你不需要什么双击把字号变大但是其实有相当多的移动网页它的可用性是不高的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

有很多 app 在不断的做出来就是如果说当我们想就一家一家公司吧或者一个机构也好他会衡量这两件事那他会觉得说可能做 app 更容易达到一个好的用户体验然后他对于

mobile web 它对于移动网页的那个投入会更加的小或者说它是更加的会去瞄准一个差不多就行了那样的状态对就那属于就是说我就最差你用这个了但是我们不主要推这个东西就我不会含称到说我的手机版网页和桌面版网页是完全一样的但我其实就是我也完全没有向我的移动版网页投入我所应该投入的匠心嗯哼

就这样一种状态所以这其实是个设计上的问题然后再加上像那个 Marge H. Golovsky 指出的工程上的问题这两者其实是结合在一起的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其实 mobile webpage 是失败了我觉得

所以如果说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更加觉得像 Chagrowski 的他的这种呼吁其实是没有对就是说你如你刚才所说在桌面浏览器里其实没有这种问题对吧你一个页面 1.8 兆无所谓现在网速很快对吧然后在移动设备上大家都去用 APP 了

其实我觉得这个就是怎么说呢我一般想这种事情你一定不能单看一个角度或者一个立场吧你一定要看这个市场本身它的结构它是怎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结果那我其实觉得这个就很简单最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就 Czechlovski 他会的其实跟那个叫什么 Progressive Enhancement 是同样的嘛就是说这个怎么翻译 Progressive Enhancement 渐进改良

对吧就是你网页就是说如果说我没有开就理想情况下我网页没有开甚至没有开这个 CSS 我能看个纯文本是可以看的如果开了 CSS 可能网页会漂亮一点如果开了 JavaScript 我可能功能更丰富一点就理论上是这样的没错大家都很好问题是你真的去看一下你要实现这个 progressive enhancement 的网页是非常难以实现的非常困难的而且你要想

做这种网站的人很多都是所谓的就做这种给媒体站做东西的时候要么他是外包对吧要么他是一个就假设是自建团队的话他也是说产品有这个需求这个就是就简单讲老板说要这样搞你下面怎么弄对吧你说你要你去跟老板说

说我要渐进改良所以这个工期我要三个月才能做出一个能够在各种场合下都能适用的页面老板说走你我网上找的外报团队分分钟一个一周就能做出来然后外报团队一看那可以啊我把这个模板直接套过来用一个那模板就非常重了非常简单粗暴因为那个成本低嘛生产成本低对吧说在这种一种大的市场环境情况下那你能指望这个这个它能自发的改变这个这个趋势吗我觉得不能就一定要有一些外生的这个

这个力量去平衡这种需求就是你不可能指望现在那些本来就没有什么话语权本来就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什么决定性的这个力量的这个网页的渐进式网页的拥吞是叫拥吞吧还是叫 proponents 拥吞是对的对的就你不能指望他们去把这个事情推动起来他没有他在这个市场上没有任何的决定性的力量吧反而就是说

如果说你任其这种这种臃肿的发展下去最后最终说用户受不了了用户说那我你这广告插件太多我装一个这个 adblocker 那可能就直接影响到那个媒体在那收入了就没点说为什么用户要装这个这个广告插件那个是吧

广告拦截器是不是我广告放的太多了还是说我这个 tracking 的脚本太多使得用户这个什么 CPU 老是占满电池跑得很快引起了反感就你必须要通过这种他能够足够痛点的方式倒逼那些能够对这件事情有决定性因素的人去痛责思辨当然你可以说也有像遇到百度这种明完不化你就骂他他能怎么递他也不会怎么递的公司那就让市场淘汰淘如果说

所有人都在装这个网络插件然后你还不改你还记得用那要不就你没有收入你还是去贷款成本付出去收不回来那这女的倒闭呗

那市场能及时去投票这件事情吗然后你靠这种呼吁我觉得通常来看是没有什么用的我认同你的这个观点这个呼吁其实是跟 Richard Stallman 其实是类似的行为对就理论上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看一下现实我觉得是现实是很冷很残酷的就是这种呼吁我觉得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觉得就是老板不上网嘛说白了就老板不懂嘛我们都不要说懂不懂其实他不需要懂他不需要懂他不需要懂什么叫 progressive enhancement 但是就如果他

他上 web 他使用 worldwide web 的这个经验是非常有限的话他是体会不到这个痛苦的对现在事实就是这样子了比如说我们刚才也讲了那个什么大部分的阅读行为是发生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公众号里面的然后大部分搜索行为是发生在百度那个什么就是那个移动优化的页面里面去了他当然感觉不到你的页面是通点的虽然是都无所谓这个东西就很多人是这个

很多企业至少是这个东西它视为成本中心的它不认为这个东西能够带来多少收益当然你可以说究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你可能说你没有做好这个 web 影响你这个都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他不懂对吧那你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我觉得

在这个就大的市场环境你是没有办法短期内迅速改变特别是这种所谓的小玩家的情况下那你只能说看到这些大玩家他们有什么样的策略出来比如说公众号出来了对吧有这个什么比如说那个百度加速出来了这个 instant article 出来了这个 AMP 出来了你才会有去真的能够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嘛像我们这种就比较小众的节目也好还有像这个这个这种呃

写的文章也好他只能说在我们圈子里面有一定的影响力真的出了这个圈子谁知道你是谁你把我们的节目和 Cheklovski 相比我还觉得很荣幸我想到一件事情是说那个就微信公众号没准还做了一件好事就是说他一方面怎么说就他还保证了这种

就至少它是 web 至少它是 open web 就至少每一个文章是有一个 URL 的它是 web 它 open 我不觉得它 open 不 它不 open 但是它至少你是可以有一条 URL 去分享的虽然这个 URL 很丑虽然这个链接很丑我记得在过去有就是有这个 URL 也是比较晚近的在相当长时间连这个 URL 都没有的

好吧那这至少是有了就比如说我现在我跟我一个朋友我平时只用 Telegram 的话这不妨碍我把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发给他而且事实上他在 Telegram 里用比如 Safari View Controller 或者他用某一个 APP 自建浏览器看到的整个体验和他在微信里看到体验是一样的所以其实你还是比较喜欢百度那种所谓的为移动加速的网页那个东西我没有用过我不知道就像我是差不多的

好吧我就说啊就是像我这么讨厌公众号的人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至少他维护了 open web 至少现在来说是这样但如果说因为我们知道很多中国用户是不喜欢装各种各样的 app 嘛对如果说现在的状况不是说大家都在微信公众号读文章而是在而是每一个公众号都有一个自己的 app 那这个就这个就麻烦很多了就很可能那个文章你没有办法分享就如果他不让你分享到 telegram 就你未必能分享

虽然一般来说大家会允许你分享所以 web 还有一丝什么残喘的机会就是依附于某些这种大平台内部反而存活下来了而不像我们过去那种理想说每个人就浏览器是我们的平台其实不是其实是微信是我们的平台 Facebook 是我们的平台对吧百度可能是我们的平台

然后只是说在里面具体采用的技术出于成本的考量出于这个敏捷性的考量反而他说 Web 不错我们不要做什么应用了非那个劲干啥对吧就是我觉得 Web 和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最近 15 周年大家可能知道这两个东西真的很神奇就是它是一个纯粹的一个民主性的一个存在但是它真的能够在这种乱糟糟的这种民主存在中已经获得了一个就相当可观的一个

在品质上的平衡就是就如你所说啊比如说我就说排版来讲你直接用 webview 很多时候是省很多事情的对对对你要用那个什么苹果之前叫超 layout 是不是不是 cortexcortex 就很多人知道那个 telegram 在 mac 上有两个版本一个叫 telegram desktop 还有一个就叫 telegram 就是

理论上说那个就叫 Telegram 的那才是一个 native app 然后那个 Telegram desktop 其实是用了它的用 web 作为它的文字排版引擎但就因为这个因为大家可能知道就是 macOS 10 的那个 Cortex 那个引擎在中英混排的时候是一直有一个 bug 一直没有改掉就是当中英混排的时候它的那个行距会发生错乱就是某两行之间会隔得特别开但是由于 Telegram desktop 用了 web 技术反而它没有这个问题对

这个让你想来是觉得很讽刺的一件事情所以这种还是一个成本的问题就是哪种东西用这个成本主要是以开发的时间这个成本来读量的跟带宽相对来说次要一些就是说哪种情况下能够让我更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符合要求的产品来上我就用哪个 Progressive Enhancement 这种这么麻烦这么费时力不讨好的东西没有前途对 但是你就是很多时候你

就今天我们用到的很多 APP 它的开发者之所以能省很多事其实真的是 Web 所赐我觉得哪怕因为这个就是你都应该去尽量的去维系这个 Open Web 尽管它在盈利上很多时候是有很多障碍没错我真想不到这期我居然帮微信说了这么多好话大家可以看出本期没有说微信赞助费

好吧那那个这期的第 187 期的 IT 公论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欢迎大家在社交网络关注我们我们在新浪微博叫 IT 公论 IT 公论的公 IT 公论论在 Instagram 和 Twitter 都是叫 IT 公论的全篇另外也欢迎您关注我们的 Telegram Channel 它的网址是 telegram.me-ipnpodcast 另外也欢迎您收听 IPM 播客网络旗下的其他精彩节目博物志

内核恐慌太一来了 high story 无次元未知到映影像流行通信选美以及陛下观我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