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了一个肥同学们辛苦了大家好,我是老马各位听友,春节愉快欢迎收听电影剧片的春节特别节目我是阿吴,也是祝大家春节好老马,我觉得你得先解释一下咱们这期节目怎么就成了这个春节特别节目了
这一期节目本来跟春节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是打算在二月初那几天就上线的但是后来因为年前太忙了各种事情就不知不觉延后了直到今天才来录制今天是大年初三
后期什么时候剪完也不确定但应该是在这个春节期间吧而且它的内容看上去还跟春节档有一点关系所以就很像是一个专门为了春节准备的节目其实一开始的计划不是这样的不过确实也有一些巧合的地方我们这期后面聊到的好几个人刚好都出现在这次春节档
对 您好 贾玲 沈腾这几位现在春节档已经开始好几天了我们还是可以简单说一下我之前以为这个春节档的火爆程度会比较低因为春节之前围绕春节档那几部电影的讨论好像不太热烈你看在预售之前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根本就不是那几部电影反而是分线发行这个事情搞得反反复复最后像一场闹剧一样收场了
分线发行这个事情到底怎么回事我其实不太关心我就觉得在中国的各行各业要建立一个真正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真的太难了搞着搞着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就出来了我们今天不是要讨论分线发行这种产业问题
我就是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是不管你怎么来操作电影的发行它是一个怎么分蛋糕的问题你分多一点他分少一点当然怎么把蛋糕分得更加公平这个肯定很重要不过当下对中国电影来说更重要更紧迫的还是要怎么把这个蛋糕做大从发行营销放映这些环节去想办法把蛋糕做大我不是说一点用没有可能它的潜力是有限的
最终还是要提升内容电影的内容需要升级需要更加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
当然啊分蛋糕分的公平让制片方获得合理的回报有动力去改算创作这个也是能促使内容升级的反正归根结底就是要内容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尽快收复失地疫情这几年电影行业是最惨绝人寰的得尽快的把产业恢复到疫情以前老板你刚才说内容提升最眼前的事情就是什么呢从
从元旦到春节今年是有 40 天的时间对不对没有高质量的新片上映就好像是足球场上的垃圾时间白白的空在那里难道就真的没有合适的电影去填补一下吗肯定不是嘛有是有比如临时结案这个电影卖了两个多亿最起码应该再多来几部这样的吧反正这也说明了内容的数量已经开始缺了先不谈质量
这样看起来贺岁档元旦档它还是一个很不错的档期前提是你只要成为那个第一名元旦档的第一名就可以独占从一月份到春节之前的这段时间赶上今年春节是二月份那就等于有 40 天的时间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这次元旦档的第一名是年会不能停已经十几个亿了然后今年春节档的这几部片整体上是
稍微缺少一些话题跟前几年相比的话它没有特别大的 IP 没有高成本的重工业电影主要是一些中等规模的电影好
好几部算是清喜剧或者强调幽默元素的那种电影也没有特别爆笑的那种所以我之前预期这个春节档不会很热不过现在已经上映了看这前几天呢截止到我们录音的今天为止票房的大盘大致和去年是持平的票价比去年的春节档还稍微下降了几块钱
那就说明人次其实比去年略微增加了那后面的走势怎么样就需要看这几部片子的口碑了春节打台是一个非常看口碑的档期我之前就觉得今年可能还不错虽然我也没觉得李焕英有多好但是看到贾琳回归
我觉得这才是相对正常的春节党是一个正常的状态起码是回到了 2021 年以及 2021 年之前的状态我觉得春节党就应该多上喜剧喜剧本来也是最能够以小博大的是黑马暴冷概率最高的一类电影开创内地春节党的第一部电影西游小模片就是喜剧当然它不是小成本喜剧它算是大成本喜剧
大小没关系只要是正常的商业片就行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 2022 年 2023 年的春节档都是主旋律电影霸屏 23 年是最夸张的四部大制作《无名》《流浪地球》《满江红》《中国乒乓》都是主旋律这个肯定和当时的社会情绪和上层要求有关系行业最好的资源要向主旋律倾斜
那今年就明显不一样了只有张艺谋的第 20 条算主旋律我们聊《坚如磐石》那期的时候呢也简单预测过这部电影当时比较好奇这个电影会不会拍成普法宣传片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我猜一句因为第 20 条也是我刚刚看过了这部电影比我预期的还是要好一些的比《坚如磐石》拍的要好
我发现张一谋在这个里面他在尝试一种在国产电影里面不太常见的拍摄技巧就是像机关枪一样密集的互相重叠的人物对话这种拍法有点像大卫分歧的私交网络在好莱坞是不少见但是国内这样的电影不太多
他从剧作到演员的调教到最后的剪辑技术难度是不小的但是这个电影的结尾实在是非常的科幻因为在中国你不可能靠一场三情的演讲就能够改变现实雷嘉英是演的还不错他演讲的内容也没问题但就是这个场景这件事不真实讲完了大家还鼓掌在那个场合里面你又不是领导
这种三情处理只能是出现在好莱坞或者韩国的电影里面因为中国绝大多数的变化都不是自下而上能够推动的只能是反过来自上而下但是拍电影它需要一个高潮高潮不能是上面发了一个文件大家一起学习文件吧那这个问题结尾怎么拍的问题放到电影里面就无解
就是强行高潮主旋律电影的收尾往往真的是很困难我就想说我们国家这个情况要想彻底没有主旋律电影是不可能的但是再要像前几年那样每个大党期都是主旋律大制作压正这种情况是不是在今年会发生一个改变呢我是好奇在这里
主旋律电影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好像有点变少了这个我们后面再继续观察一下那我们今天这一期的话题是国产喜剧片或者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目前这个背景下的当代国产喜剧片
这个时间范围大概就是从电影产业启动改革开始这个之后的 20 年左右的时间也可能稍微往前面追溯一点点吧基本上就是从冯小刚喜剧开始到现在的贾玲开心麻花大鹏陈思成还有林浩徐真这些人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
因为喜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电影类型不笑不是喜剧一笑出来就是娱乐就是商业所以喜剧这种类型和产业的关系是最紧密的那这么一来呢它就很容易成为了市场化改革的桥头堡我对于喜剧片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是它在中国电影产业里面地位非常特别相比那些所谓的重工业电影它的地位一直不太被重视
没有谁因为是演喜剧演得好就得奖了或者拍喜剧拍好了被称为大师在国内没有这种情况如果要横向比较的话内地没有刘别迁比利华尔德这种大片场制度下古典类型片意义上的喜剧大师也没有吴迪艾伦这种所谓解构类型片的喜剧大师更加没有雅克塔蒂这种了就是怎么说呢现代主义的讽刺喜剧大师
周星驰这种喜剧欲上的文化英雄内地也没有你说的都算是比较老的名字了感觉现在好莱坞也没有喜剧大师了我个人是觉得好莱坞最近十几年喜剧片水准是明显下降的这里面的原因呢我觉得是脱口秀节目综艺节目过于发达了喜剧人的跑道被挤占了
中国是另外一种情况一方面是不重视但是反过来在中国电影的很多个不同的阶段比如说是在产业低迷的时期或者在产业升级的时期
或者是缺少自尽的时期很多个关键的节点都是喜剧片来起到了突围的作用说喜剧片改变过中国电影这个一点不过分说喜剧片拯救了中国电影也不过分真的是拯救了好几次但是我也不想吹嘘中国的喜剧电影取得的成就因为大环境这个样子喜剧片就跟其他电影类型一样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制约
它根本就没有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甚至喜剧片比其他类型电影受到的制约更大后面我会讲一下理由这个受制约的程度仅次于恐怖片吧因为国产喜剧片毕竟还是发展起来了恐怖片是到今天都没戏啊恐怖片里面各种能够引发观众恐惧的因素都被限制的死死的
我跟你说国产恐怖片很多到最后就是喜剧片因为他要告诉你之前所有的恐怖都是你做了一个梦都是你的幻想一下子就很喜剧了是这样的我听到过一个真的事情就是某部恐怖片没有办法过神是因为拍的太恐怖了这个是我们这儿的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反应都要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不能够超出这个范围那我前面提到
喜剧片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起到了很多次突围的作用我来举几个例子太远的就不说了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这个例子是广为人知的它是 90 年代末中国电影产业在最低谷的那个时代堪称救世主一样的存在
我们之前那期主题 1997 年的节目聊得比较详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简单说在世纪之交的那段时间内地能够出来打的商业片导演就一个冯小刚就真的是独孤求败就是在那几年最黑暗的时光里影院都被改成桌球房了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片让国产电影看到了一丝曙光不过啊
当时冯小刚拍喜剧片也是有官方引导的是韩三平主动找的他鼓励他拍贺岁长喜剧片不要自甘堕落可能韩三平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所有类型电影里面最容易爆冷的就两个低成本片种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恐怖片在好莱坞也是这样的但恐怖片中国没法搞那就只有喜剧了
对冯氏喜剧的具体讨论我们后面再说吧接下来喜剧片发挥突围作用的第二个例子就是到了本世纪之后中国电影搞产业化改革有好几年的时间从《英雄十面埋伏》到《无极》《满城青带黄金甲》到《夜宴》整个产业最顶尖的导演那个时候都在一窝蜂地拍古装大片冯小刚也去了关键是出来一步骂一步观众当时都绝望了
觉得中国电影肯定完蛋了我们是不是不会拍商业电影这个时候出来了一部《疯狂的石头》它就好像证明中国电影拍商业片是有希望的而且大家开始发现中国电影搞产业化不是非要拍那种古装大片张艺谋拍《英雄》的那个时候他的确是不会拍商业片
他们自身有局限性陈凯歌张艺谋以他们的成长背景对电影的认识他们就以为拍商业大片就是把自己以前想表达的东西放到一个大很多倍的壳子里面这个就是商业电影他们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和大众沟通张艺谋
李绍宏也是最近这些年吧都那么大岁数了才刚刚开始认真地琢磨类型片的规律我前阵子听李绍宏导演他上了一个播客他还说了当时北影厂让他拍《银蛇谋杀案》他不想拍但没有办法呀只能拍呀因为不拍这个片子他就没有当导演的录场券嘛当时当导演多么困难啊女性导演尤其困难了但李绍宏说他是真的就没有学过类型片
电影学院的老师从来没有教过这种电影所以只能够临时恶补但是《银蛇谋杀案》这个电影口碑还可以对吧但是严格的来说这个电影也不是什么很正统的商业类型片就是有一些很恶趣味的视角我现在能够理解这种局限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那 20 年前全民痛骂的那种情绪也是恨铁不成钢
这种情绪一定要经历过当年那个年代你才会有同感否则你可能觉得为什么《疯狂的石头》被所有人视为一个希望它不就是一个模仿盖里奇的黑色喜剧片吗票房就两千多万你们是不是过高的估计了它的意义但是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香》比较冯小刚喜剧是全方位的一个升级冯小刚的喜剧当时还有跨不了黄河长江的说法就是南方观众不爱看宁浩虽然也是北方人但他的电影是从来不存在这个地域问题
宁浩最早拍的几部电影《香火绿草地》也是艺术片也去了一些小电影节但是真的没想到后来他一个转身这么厉害成为了顶级的商业类型片导演八九十年代中国导演也有拍过一些娱乐商业片但没有一部像《疯狂的石头》这样成片的质感有和国际接轨的感觉但视角本身关注的问题又非常的本土化
对这个时候疯狂的石头的出现林浩真的是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到底什么是类型片所以疯狂的石头也是一次突围后面我们再具体来聊一下林浩这里就先简单提一下那疯狂的石头虽然是带出来了一股中小成本类型片的浪潮希望靠剧本来以小博大但是呢古装大片那个时候也没有立刻消失仍然是市场的主题
又拍了《投名状》《赤壁》这样一些对啊你要说这些电影其实别说张艺谋 陈凯歌不行大陆的这些第五代不行陈可新 吴宇森来内地拍的这些大片也不行你看一下《赤壁》它其实比《黄金甲》无极好不到哪里去《赤壁》是不行因为香港导演拍不了历史陈可新的《投名状》好一点吧比《赤壁》好一点
只要能够往武侠靠一靠香港导演就有办法但是投名帐也不是特别的符合大众主流审美的那种商业电影陈可新解构兄弟情的那个思路太灰暗了一点他们是真的没有考虑大众口味
那疯狂的石头没有完成的这个使命后来是直到太炯这部电影的出现给完成了他就完全颠覆了中国的高票房电影的整个模式这又是一部喜剧
当然太炯前面还有《非诚勿扰》《让子弹飞》也是那几年比较重要的喜剧不过太炯还是跟他们不一样《非诚勿扰》是冯氏喜剧以前的那个套路的延续《让子弹飞》更像一种大片博士拍的喜剧你看他有周润发有葛优都是最大的明星还有很多很多明星在里面打酱油所以他们的成功相对来说是我们能够预想到的
姜文比较特殊没法复制票房大爆炸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因为姜文上一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票房一塌糊涂所以迫切地要在商业上给搬回来要不然要被淘汰了但没人知道他行不行他拍的也不是那种严格的商业类型片没有先例或者说姜文的目的不是仅仅冲着票房去的让子弹飞电影本身是一个荒诞预言故事
里面掺杂了一些商业元素观众的嗨点和禁忌的突然打破有关系也和预言本身的冲击力有关另外还有一点这个电影情色尺度比较大现在想想是不可思议的有点搞不懂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真正启发了这个市场的真的还是太久了
太炯当时的票房接近 13 亿完全是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因为之前是没有人愿意投资太炯的我们不能用马虎炮的眼光来看他有徐真有黄渤有王宝强居然没人看好
当时真的就是很多人不看好结果太炯就打破了国产片的票房记录这个记录之前就是属于让子弹飞的太炯给他翻了一倍多我查了一下当时和太炯一起上的几部片子都是明星大制作
有成龙的《十二生肖》《朋友纲》《1942》刘伟强的《雪滴子》这些全部都被太炯灭了《雪滴子》才卖了 7000 多万前一年陈可新的《武侠》票房也非常不好基本上古装武侠大片到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尽头市场总是需要大片的那后面古装大片就进入到了 2.0 阶段武侠是退场了画皮这种奇幻的就来接替了
但是他们都干不过喜剧干不过太炯太炯有一层很特殊的意义是在 2012 年 13 年那个时候正好是中国电影在跳跃式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真的跟太炯是有关系的因为太炯赚钱了赚了大钱一部电影的票房能够达到十几亿
以前才多少几亿到头了这个就吸引到相当多的外部热钱来自产业之外的资金开始觉得搞电影是有利可图的他们进入到这个行业里面一年一年把中国电影的这个盘子推高金融的钱进来了互联网的钱也进来了
全部进来了我看开心麻花的总经理刘洪涛也说过麻花以前就是做话剧没想过做电影他就是看到太炯成功了他也是喜剧我也是喜剧他能成功那我也可以麻花就想来做电影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太炯这部电影它的产业意义是客观存在的
那这样的突围又是一部喜剧片完成的那我这里要问了老马你怎么评价开心麻花因为讨论国产喜剧片是不可能绕过麻花的今天开心麻花的观众口碑不是很理想不过夏洛特烦恼刚刚出现的时候麻花的那种生产模式对国产喜剧电影还是有很大冲击的
主要是票房实在太惊人了动不动就二十几亿票房了最火爆的那个时候《羞羞的铁拳》这个电影这个电影主演还不是沈腾啊这个电影都卖了 22 个亿这个数字放在好莱坞也可以进到年度前五几剧片在单个市场的票房那个时候已经超过好莱坞了
我把这个麻花的成功归结为一种方法论的迭代因为喜剧是非常难非常伤脑筋的创作可以说是所有类型的电影里面创作起来最难最累的一种这个是公认的因为喜剧的绩效考核方法特别简单粗暴只要不效就完蛋了
那在《笑啰嗦烦恼》出来之前国产喜剧主要是靠什么靠燃烧编剧的才华靠喜剧明星的个人魅力这个方法是最传统的喜剧电影的方法但是《笑啰嗦烦恼》出来之后
我确实觉得他的喜剧性达到的密度和强度比绝大多数的国产喜剧片要高当然我承认搞笑是很主观的很多观众看到夏洛特烦恼觉得不好笑也是有的那夏洛特烦恼的这种高效率的搞笑高效率是指他的喜剧包袱非常的密集基本上每句话都有每分钟都有而且他的包袱每一个都很小从来不能差这种效率是怎么来的他
他们是有自己的一套设计和验证笑点的流程不是全凭灵感在创作关键就是可以验证我认为马华是带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进入到电影圈比如他先是用话剧来检验包袱再拍成电影基本上每个包袱都经过了舞台上的千锤百炼我看彭飞演大魔就说过他们的方法也很简单
就是坐在剧场的最后一排看现场观众的反应如果观众掏手机了就说明他走神了剧情没有抓住他如果全场有五个手机屏幕亮了就说明这一场戏的节奏绝对有问题那就要改改剧本改表演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开心麻花有一点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严格地说包括
包括宁浩和冯小刚在内大部分拍喜剧的导演其实都是不满足于只拍喜剧的不满足于逗乐观众宁浩要拍无人区证明自己冯小刚自己说过他最早想拍的电影就是《1942》那是上面要求你先给我拍三个喜剧我再让你拍这个《1942》他才没办法他才去拍喜剧
那开心麻花是目标非常明确的专业喜剧人他们就冲着喜剧去的集团化作战其实是有点像当年香港的新义城团队
新一层每个人都是全能,可以编,可以导,可以演,麻花还内部有一定的分工,不过都是团体作战,麻花的创作也有非常多值得诟病的地方,她的口碑后来变得那么差,也是一点都不冤枉,后面我们可以再多聊一点。这是所有商业电影模式的宿命,任何一种方法,一种模式,变成流水线是最能够提高效率。
但是一旦流水线做到头变成了模块化就容易失去创作力就容易审美疲劳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够根据观众的反应再去调整了能不能调整过来不一定那在麻花之外唐人街探案也需要聊一下它是代表了另外的一种思路它不是纯喜剧它最主要的类型特征是推理
整个故事的结构是按照推理的格局去推进的喜剧在里面是一种辅助或者这么说它就是用尽量搞笑的方式来讲一个推理的故事《唐探》这几部下来也是有变化的第一部在两种类型之间平衡得比较好到第三部喜剧的部分就已经失控了《唐探》有个重要特征是它是一个档期电影就是冲着贺岁去的
第一集是元旦党后面两集都是春节党它是使劲地根据贺岁时节的特征炮制出来的就和好莱坞的圣诞党电影一样唐叹加上贾琳儿的《离好离欢音》是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把国产喜剧片的票房进一步推高到了 40 多亿 50 多亿
等于是喜剧片现在依然是国产电影里面最卖座的一种类型延续了《让子弹飞》和《太囧》创造的记录从产业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客观的地位这个现象和好莱坞比也许不正常但放在其他国家地区是挺正常的
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最卖座的本土电影经常都是喜剧片喜剧片干翻好莱坞大片的案例也非常多台湾电影也经常是喜剧片大爆冷门去年还有一个鬼家人嘛李安最早的父亲三部曲也是喜剧片香港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在没有强力大片工业支撑的地区喜剧片对电影票房起到核心的支撑作用这个是很好理解的是这样对大部分国家的电影产业来说喜剧片都是一种支柱类型可以横向对比一下
因为大多数的国家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它没有能力生产所谓的重工业电影一旦有能力生产重工业电影那这个地区的票房冠军一般就应该是这些重工业电影比如在好莱坞就是各种特效大片或者大一批电影
北美票房在五亿以上还挺常见的相比之下喜剧片北美票房的天花板一般就是两亿美元这个差距很大不过喜剧明星的片酬还是最高的金凯瑞巅峰的时候是拿了两千万美金的片酬但是呢他也只有两部电影圣诞怪节冒牌天神票房超过了两亿美金因为喜剧片观众是去看人的他要靠喜剧明星单扛票房特别是
特效大片就不是这个逻辑漫威那些英雄谁来演的差不多都是戴个面具你说例外有没有那肯定也有小罗伯特唐尼演钢铁侠就是例外唐尼的片酬高因为他跟漫威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说好了我的喜剧明星片酬高但是最后的票房也就到两亿多就到头了直到去年才出现一个特例就是芭比芭
巴比是喜剧片每每票房达到了 6 亿多除了巴比以前好莱坞在历史上最卖座的喜剧片像《拜见岳父大人》《宿醉》《冒牌天神》我查了一下他们的本土票房都只有 2 亿多而且这些都是很老的电影了其实也说明一件事好莱坞的喜剧片如今是在衰落的这个是题外话喜
喜剧明星也都不行了本斯蒂勒威尔法瑞尔欧文维尔逊杰克布莱克这帮人都不太行了克里斯汀伟格扮娘之后也没有什么作品了
为什么不行我想到一点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喜
喜剧是一种冒犯的艺术因为你要取笑讽刺特定的人甚至是取笑讽刺某一类人现在这个时代冒犯别人比较困难喜剧是要打破禁忌现在大家是认为有些禁忌是不能够被挑战的全世界都有这个趋势刚才说喜剧片在有些国家不是最卖座的电影韩国也是这个情况
因为韩国有比较强的电影工业能力有拍大片的能力那韩国最卖座的电影就是像《明良海战》《与神同行》《汉江怪物》这种大片他们的喜剧片的整体排名不是很高是真的不高韩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喜剧片《检察官外传》《奇怪的他》观影人次都只有几百万在韩国一千万人次是一个坎韩国的喜剧片是进不去这个坎的
这里面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原因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除了韩国的这种情况在那些只要他不是以重工业电影或者大片作为支撑的国家那他的片房支柱经常就是喜剧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说的法国法国历史上最卖座的本土电影前几名全部是喜剧片欢迎来到北方出不可及还有早年的胡可妥险都是现象级的喜剧片
意大利也很典型啊要知道啊意大利喜剧甚至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是特别指代 1950 到 1970 年代的这一类意大利喜剧电影国宝演员马斯·楚安尼就演过大量的喜剧包括最著名的《意大利是离婚》这种费里尼也导了很多喜剧
这几年意大利比较有名的一部喜剧作品是《完美陌生人》被太多的国家翻拍了中国也翻拍过就是乔杉他们演的《来电狂响》因为喜剧电影很容易发展出最具有民族性的风格一旦打中了大众的忌点就能够抵抗好莱坞大片对那反正我们不用再举例了再看中国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
也一直有发展电影工业拍中国工业大片的野心很多人都希望中国电影产业要走好莱坞的那条路就是要有能力拍大片当然不一定是跟好莱坞一模一样的大片反正是大片因为从好莱坞的经验来看如果你有能力拍大片把大片拍好了它的票房上限是远远高于喜剧片的这个规律不一定在所有国家都成立吧
以前香港电影最黄金的年代最大规模成本的制作就是成荣那些吧成荣有的片子制作经费是超过一亿港币的就在那个年代是绝对的巨制但毕竟香港是殖民地可以发展成大片的题材是不多的中国内地搞电影工业先是冯小刚喜剧再是张艺谋大片这个思路也算正常关键呢是质量问题
搞重工业大片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因为它投资高啊拉动的岗位多能够提升全行业的工业能力制作水平肯定是比搞喜剧片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关键是还可以搞各种衍生品啊
还有主题公园现在这个时代影院电影的魅力很大程度是依靠大片中国电影的过去这 20 年就一直在寻找想要找到最适合中国本土文化习惯的大片从古装的武侠历史片就是英雄无极 投名状 赤壁这些到中间有一段时间各种神话和奇幻片画皮系列无数个版本的西游无数个版本的风神
中间有一阵子还流行过盗墓片对盗墓也是奇幻的一种遍体再到后来是一年又一年的科幻元年在
再加上最近这几年新主流电影 aka 主旋律电影居然也成为一种大片的模式等于是什么都试过了我的结论就是大部分尝试并不太成功只有小部分还可以还是对比好莱坞的话好莱坞的大片模式笼统的说就是以各种幻想类电影为主科幻奇幻超级英雄都属于幻想类
这个模式没有办法平易到中国我个人的一个感受是过去这些年走写实路线的大片不管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平均水准要比幻想这个路线的要高这个当然不是说就不拍科幻不拍神话了流浪地球和风神也都挺成功的
我觉得这个和文化基因肯定也有点关系西方是基督教世界人和神绝对的分离神的世界就是另外一个绝对超越的世界中国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受鲁家文化影响又非常大鲁家讲这个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对世俗的生活是非常重视的
所以中国电影要创造一个基于纯粹幻想的世界像《魔戒星球大战》那样的是比较困难的传统中国人最能够想象的奇幻世界也就是武侠了反正结论就是中国电影想拍中国电影大片这条路走得比较艰难今天也不能说找准了方向结果反倒是成本比较低的喜剧片还比较难
还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电影冷不丁票房爆了也能卖到几十亿这个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成功的具体原因而我有一个猜想不一定对现在的喜剧片相对容易突围以小博大可能是跟喜剧片特别善于抓住社会大众的情绪有关
在社交网络上面形成一种情绪的共鸣在现在这种以社交网络为主的传播渠道里面互联网它作为一个杠杆比较能够凝聚和放大对情绪的传递
所以喜剧片在今天这个时代它更容易爆发李焕英如果是在前互联网时代我怀疑他有没有办法像现在这么爆发这个我有点不同意我觉得不一定李焕英爆发的主要原因它不是因为它作为一个喜剧片它多么的好笑而是作为哭片的能量这个电影是和当年的那个《妈妈栅栄我》一次是差不多的
你这样解释李环英我也可以接受哭片有更强的传染力泰坦尼克号也是哭片哭片的传染力有时候可能比喜剧片还要大那以后喜剧片和哭片的结合应该会是一个趋势今年春节党还有一位导演韩岩
他就是最喜欢这种效忠带泪的模式说到这里我们介绍了历史上喜剧片发挥的产业突围的作用接下来就应该介绍一下在我们国家官方对待喜剧片的态度因为中国电影从来都不是纯粹由市场来决定的我觉得很明显结论就是他们不喜欢喜剧片官方对喜剧片从根子上他就不是太鼓励
尤其是在产业化改革之前他们对喜剧是抱着一种警惕和怀疑的态度
甚至产业化改革以后都是这样冯小刚《非诚勿扰》这个电影他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时候自己说的电影局是有些意见的就觉得这个电影很无聊他们是更希望冯小刚拍一些严肃的电影应该沿着之前开创的集结号夜宴这个严肃的路子往下拍走大的走重的艺术路线这里面呢就还是要涉及到对电影的定位问题电影的教育艺术娱乐功能上面最重是哪一个
这个就又回到了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三性统一的排名顺序不能错乱对思想性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有教育意义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意识形态的功能在比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面在前主旋律电影的年代也就是所有电影都是主旋律电影的年代娱乐功能是被降到最低的那喜剧和其他类型不一样喜剧必须笑有直接的生理感官刺激
那这么一来就是娱乐了这是官方不鼓励喜剧的根本原因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喜剧或者说笑是天然就令掌权者很警惕的有一种说法是所有的笑都是无政府主义都是对权威的解构笑里面有一种是嘲笑你怎么区分它是不是嘲笑所以对笑是需要控制的需要把它归训到一个非常小的范围的只有被允许了才可以笑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它是一种反抗式的嘲笑这里我们也不用特别去聊中国的喜剧电影史用几句话带过去的话是这样在上个世纪的 40 年代原本是中国喜剧电影的一个高峰有一些讽刺社会现象的喜剧反映平民生活的喜剧拍得还不错很多就是卓伊电影最经典的一拍脑袋就能够想到的肯定是《乌鸦与麻雀》
这是标准的左翼讽刺喜剧不过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比较特殊当时是正好处于政权交替的时候换别的时候郑军你就这么公然的讽刺国民党官员这个肯定是不行的好歹拍出来了如果是到第二年不管你讽刺谁可能都不能通过别说讽刺喜剧了所有喜剧都一下子被掐断了直到 1956 年 1957 年才出现个别的讽刺喜剧
但是出来之后也遭到严厉的打击一些主创甚至遭到了政治冲击 49 年到 56 年这段时期是特别困难因为创作者真的搞不明白到了这个新社会了喜剧这种形式是否适合
或者说该如何来反映新的生活内容 56 到 63 这段时期呢确实出现了一些喜剧原因是《双百方针》我觉得啊吕班 1956 年指导的短片这个短片只有 40 多分钟叫《新局长到来之前》这个电影拍的真的是非常好这是讽刺官僚主义的一部喜剧尺度很大但是在那个时候拍出来这样的一部电影
等于是被影蛇出动了结果吕班就被下放到烧锅炉有一点让我非常意外我本来一直是觉得啊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他这个表演是非常造作的啊舞台枪啊戏曲枪啊但是这部电影演员的表演特别特别生活化
没有任何拿枪拿掉演这个主角牛科长的李景波他的表演哪怕放到今天来看都会觉得很自然我觉得这可能和演反派有关一演反派演员就有创作冲动他不会拿枪拿掉了讽刺喜剧就在屈指可数的几部吧
那后来为了应对这种不准喜剧讽刺的局面电影界就搞出来了一个歌颂喜剧什么叫歌颂喜剧那就是不讽刺了不批判了那喜剧性从哪里来呢就从社会主义制度下面人民欢天喜地的生活里面去发掘
整个电影都要发扬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要歌颂新时代的新生活这个就是歌颂喜剧那戏剧性怎么办没有戏剧冲突就很难构成一个故事一部电影大概就有几种方式一种是善意的误会两个都是好人但是不小心造成了误会误会解释清楚之后发现大家都是好意的
还有一种是进步和更加进步之间的矛盾不是你不优秀是有人比你更优秀这样的是不是我们今天对这几种方式也不陌生呢因为这些方法也都广泛运用在了春晚小品里面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有一个小品叫拜年赵本山到范伟演的乡长家里去送礼这个小品里面就运用了多个善意的误会让观众以为范伟是反派
结果反转出来之后范围的形象变得非常高大这个就算是处理的还比较好的歌颂喜剧最典型的歌颂喜剧的代表作就是《今天我休息》和《五斗金花》
五朵金花是一个反面人物都没有只有正面人物这里面核心的一个问题是歌颂喜剧是排除了所有的社会矛盾敌我矛盾没有了人民内部矛盾也没有了那有没有冲突呢冲突还是得有对不对冲突没有就真的是没法搞了拍纪录片嘛那冲突就是老马你刚才说的误会了好人误会好人都是善意的误会都是为人民服务
谢静这辈子拍的唯一一部喜剧《大理小理和老理》这部电影如果说不算是最纯粹的那种歌颂喜剧的话它也非常接近了它就属于是歌颂喜剧已经搞不下去了又回过头来往里面加了一点小小的善意的讽刺讽刺一个人不愿意锻炼身体
这是无商大亚的缺点谢静自己也说过这件事情她说自己的老师黄左林本来就是搞喜剧的假凤虚晃黄左林指导的嘛这是 1949 年以前非常著名的一部喜剧片那新社会来了之后这种喜剧就没法搞了一拍喜剧片一讽刺官僚主义一不留神就会被打成右派再严重一点就是反党分子谢静就是主动的退避了不拍喜剧了
我想到一件事最近这几年因为各种原因大理小理和老理在北京上海放映了很多次但是大家围绕的重点一般都是什么上海话的版本 60 年代的上海风情我觉得这个就完全偏离了这部电影的重点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看这部电影要抓住的重点是什么
是要了解在那段时期中国的喜剧电影为什么会发展到歌颂喜剧的阶段为什么歌颂喜剧会搞不下去还有今天我们该怎么看待歌颂喜剧如果不谈这些核心问题在那里欣赏上海话是不是正宗跟今天的上海话有什么区别我觉得有些专家就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啊呵呵
这个这么说吧就大理小理和老理这个电影的拍摄时间是 1962 年就是当时是三年特殊时期刚刚结束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到上海来休假他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找了上影厂的负责人提了一个要求你们来拍一部喜剧让人民高兴一下缓解一下社会气氛所以谢静就干脆找了一帮上海的滑稽戏演员来演之前黄左林 1955
58 年指导的三毛学生艺用的也是华记系演员谢靖等于是学习了老师的做法总之呢在 80 年代之前中国的喜剧电影的发展真的就没有什么好说的是真的要到 80 年代以后真正进入了改革阶段国产喜剧电影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讽刺喜剧在 80 年代是大搞特搞的黄建兴的那些电影是特别突出的
黄建兴的喜剧跟一般的喜剧还不一样他完全不是按照喜剧的方式去操作的演员的表演都特别严肃
包括冯骨在他的电影里面都没有表现得很搞笑冯骨那阵子还去中戏静修过为了演电影他是要调整一下表演黄建兴是要求所有的一切包括演员都要回到正剧的位置让这个电影的结构让剧情的自然发展暴露出来很荒谬的东西这样来使人发笑
演员越是正经喜剧感就越强那我要说的是就讽刺力度来说最登峰造极的一个作品还不是电影是江坤唐杰中的相声特大新闻这个相声是两左创作的时间是 1988 年他讲的事情是一个小道消息的传播这个小道消息是什么呢是说天安门广场要改农贸市场了这个荒诞的喜剧设定绝对是空前绝后的
江昆市已经是很久很久没有搞讽刺了他最近十几年所有的相声节目都是歌颂式喜剧那段时期相声小品还有 90 年代的情境喜剧可能都要比我们的喜剧电影要突出一些有一个事很有名啊就是最早两年的春晚关于陈佩斯朱世茂的小品要不要上有人就认为不能上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节目效果太好了
现场观众笑得太厉害了怕不合适你听听怕观众笑赵本山也讲过类似的很著名的段子就是春晚小品审查的时候观众都笑翻了就他们几个审查的人脸永远是青的除了审查方面的制别我觉得还有一点是中国独有的就是喜剧片在中国它还受到现实主义的限制要追求现实这个是官方倡导的一切文艺创作的核心和出发点它就包含两层意思
一个是现实主义的风格还有一个是现实题材这种要求在很长的时间内限制了中国的文学和电影创作包括喜剧电影如果喜剧电影稍微偏离一点现实就会被贬定为闹剧好像就要剥夺它的喜剧的身份周星驰林浩的电影我看过在很多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嘴里面就是瞎胡闹闹剧它没有资格被称为喜剧
演关玉的陆树敏还有李成儒都说过周星驰说这个武里头是什么玩意儿所以连从业人员也比较轻视喜剧或者说他们对于喜剧的理解是非常狭窄的
当时的吸引厂的副厂长张子恩他就批评过这个大话西游是文化垃圾这个电影是不能够代表吸引厂的文化水平的包括参与作曲的赵继平觉得大话西游这个电影实在太恶心了不过周星驰呢话说回来也是确实有点特殊基本上是只有 80 后一代才能够欣赏之前之后都不太行结果现在吸引厂靠大话西游的版权应该也是挣了不少钱的还重新上映过
这种态度连冯小刚也是拍甲方乙方的时候他就不是很情愿他想拍 1942 就是都觉得喜剧不够高级接下去我们要讨论一下现在比较重要的一些喜剧创作者但是在这个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些关于喜剧的基本的规律后面会用到这些规律也是前人总结的
喜剧的历史比电影的历史优秀太多了所以喜剧电影里面的规律很多都是几千年之前传下来的它是和戏剧文学这个艺术门类紧紧挂钩的关于喜剧的理论千门万户太多太多我这里就说比较主要的三套理论吧
第一个就是优越论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优越论就是观众看到角色比自己低劣就会产生喜剧感悲剧呢是倒过来的看到角色比自己高会有崇高感崇高感是和悲剧连在一块的但是肯定不是优越感就一定有喜剧感反例很多反例很好找啊动物比人低劣嘛但人不会看到动物就会觉得好笑嘛
第二套理论是讲这个不和谐不协调就会产生喜剧这是康德的说法康德是认为笑的东西背后必须有一种荒谬不合理这个理解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人和环境不协调或者说人自身不协调就会产生喜感这方面例子很多
生活中到处都是脚踩香蕉皮摔了一跤就是这种喜剧感对啊还有比方讲这个帽子戴歪了裤子前门拉链没有拉上这个都可以算第三套理论呢是解脱感就是把潜意识中压抑的东西给释放出来那这套理论呢很明显就是来自弗洛伊德解脱感主要是针对各种禁忌的触碰而来的
性的禁忌粗口的禁忌粗俗喜剧就很能用解脱理论来解释说明就是说很多让我们觉得很 low 的东西在喜剧里面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起到了一个释放的功能基本上所有的喜剧都可以用这三套理论来解释
但如果从操作实践的层面来说从实战来说是另一回事喜剧会有很多具体的实战原则我们比较简单介绍的话在戏剧情节层面比较核心的一点是怎么设计一个困境一个窘境接下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怎么来塑造一个丑角这个其实就是对应了刚才我们说的第一和第二点
窘境的设计最多的一个法则是错位法则从最早的留别签 Touch 到最近的年会不能停都是这种
徐峥的种系列也很典型全程都是利用这个原理对刘别谦街角的商店这个电影就是快速流水作业所有的角色像跑马灯一样出场都在错的位置上做不和谐的事情那个特别搞笑的小店员整天一本正经的举止就好像自己真的是老板一样
对了这种技巧的核心要素是演员自己绝对不能笑越入戏越好这点周星驰把握的是最好的而且周星驰最特别的是他是把这个错位这个反差拉伸到了极致了就拉伸到了有一种尖离的效果
就行运一条龙那个电影有一场戏是周星驰和阿婆扮演一对情侣就两个人都一本正经到了极致了讲的话都是最正经的情侣才会讲的话那最后就形成了一种尖锐效果年会不能停是小人物突然被当作了大人物不适当的人进入了不适当的空间就是好像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一样
还有像天下无贼的台词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是用革命话语来包装偷窃团伙就是解构严肃形成一种反差本质上来说穿越剧伪装剧都是这种小孩扮演大人大人扮演小孩逃学威龙里面警察扮演学生这种还有是那种性别反串这种在中国戏曲当中是很常见的
男扮女士所有的喜剧男演员都要学的基本功从滑稽戏到相声都是有这种修修的铁拳就是从头玩到尾的都是这个但是啊有一点性别笑话它是受到时代的影响特别大的有些笑话现在开已经不合适了丑角的塑造比较重要的一点呢
还是对度的把握最早的时候初级阶段就是喜剧是很喜欢拿生理缺陷来开玩笑赵本山有些小品也是被批评嘲笑残疾人那生理缺陷不能说了后来就演变为性格缺陷王宝强的丑角呢是比较多的倾向非生理缺陷他在囧系列里面就比唐探系列里面要好很多唐探的角色是有一种拙劣的恶的特质这个就不适合王宝强
因为他演下来并不会让人觉得好笑还有一个经常用的模式是瞎捣乱好心办坏事还有就是恶作剧模式香港电影是很喜欢用这种模式的王金的整蛊专家就是专门拍这种
内地的王宝强贾琳也很擅长这种再有什么呢再有是恶搞戏坊模式这个也是香港电影经常采用的内地的开心麻花也很喜欢这里就不用再举例了喜剧的基础规律基本套路说穿了就那些吧重点是怎么翻新怎么结合到故事里面
还要表达对特定事情的看法引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要从笑上升到比笑更复杂的情感这里面的门道非常复杂那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一下一些比较重要的喜剧创作者和喜剧流派团体那还是先从冯小刚说起吧国产喜剧片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冯小刚成为中国贺岁片第一人
是完成了陈佩斯没有完成的工作陈佩斯 1993 年成立大盗影业公司之后就开始专门的搞喜剧电影了他是想在电影市场闯出一条路来他是陆陆续续的拍了《临时爸爸》《编外丈夫》《孝子贤孙伺候者》这些电影《孝子贤孙》这个还是挺厉害的这个片子的名字特别猛我感觉现在可能电影不太能取这种片名了
他后来 1995 年的《太后吉祥》甚至打出了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的旗号但总的来说从商业的角度来看陈佩斯这些电影很难算成功这里面确实涉及到产业问题
90 年代的中国电影基本处于破产的状态民营公司自己搞发行是更加的困难商业上搞不下去不是陈佩斯的错陈佩斯的这些电影真实票房可能不差但是那个时候电影院没有计算机联网票房满报偷票房是公然的民营公司没有办法监督陈佩斯说过嘛他到电影院去暗访
他看到的上座率是百分之百但是电影院报上来只有 10%剩下的 90%去哪了就被一层一层的瓜分了呗没有回流到制片方手里民营公司真的没有办法到了 1997 年年底的时候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是和陈贝斯的《好汉三条伴》一起上的
结果好汉三条半输了甲方乙方赢了从此之后陈佩斯就退出了电影圈王小刚上位这里面确实有一些内幕陈佩斯自己的说法是好汉三条半刚上映的时候票房是挺好的它是被活生生的撤下来的
那具体怎么回事我们也不好评价但是有一点甲方乙方是北英厂的项目是韩三平主动找的风耀刚那无论如何官方扶持力度肯定是更大的说白了就是民营的没有办法和国家单位在发行上去竞争
因为中国电影在那个时候也包括现在它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由市场那再从创作上来说和陈佩斯比冯小刚其实不算专业的喜剧人冯小刚的电影不管是不是喜剧到今天为止其实就靠两张牌一是王朔二是刘正云
王硕和刘正寅呢本来也是整天混在一块死党王硕有些小说主文公的名字就叫刘正寅冯小刚如果要详细的聊王硕篇幅会比较大展开起来会没完没了尤其还会涉及到大院文艺新北京老北京的比较那谈起来很复杂我这里呢就尽量围绕喜剧来说你如果聊王硕我真的就不怎么接得上话呢
王朔我读的很少就看过一两篇动物凶猛之类的得找酒仓跟你聊了刘振云我倒是读的多一点我对刘振云还比较熟但是呢我这里也得说一句我必须承认我最近几年我对王朔已经去魅了
但是这个话题还是先打住有机会再聊吧这个话题很大我是觉得韩三平之所以找上冯小刚拍贺岁喜剧片肯定是看上了他之前的一些成绩 90 年代初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就他们搞的那些轰动的电视剧像是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冯小刚是都深度参与了韩三平可能是认为冯小刚是有驾驭大众文化的能力的同时
从喜剧创作的角度来说王朔那套东西最直接的武器就是调侃他甚至都不需要情节就是靠台词来压正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调侃
冯小刚就是把王硕调侃的那一套学过来了但是他好像没有王硕那么刻薄他更加圆滑一点我不知道对不对没错就是这样子的这一点冯小刚自己也承认的王硕是有一阵子他公开说了尤其是那本《每人赠我门汉药》那本对话录里面王硕就明确的说自己和冯小刚不是一路人
他觉得冯小刚就是没有底线的迎合大众但是没有过几年王硕又跟冯小刚在一块合作了这两个人的背景王硕毫无疑问是大院子爹冯小刚一开始也算他最早是住在北京市委党校大院
他的父亲是党校的老师后来呢父亲和母亲离婚了冯小刚是跟了母亲他就跟着母亲搬到了胡同居住了成了胡同子弟所以大院和胡同啊冯小刚算是两头都沾他身上的平民气质其实就是来自胡同里的生活经验
新旧北京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胡同子弟呢是什么呢胡同子弟是民国的时候啊满足的这个贵族气质和平民气质他互相调和了之后出来的他是比较讲究礼数比较谦和新北京呢是大院文化
大院本质来说什么呢大院就是北京的一块飞地适合北京市民文化完全隔绝开的一整套的独立系统他吃喝拉撒睡全都可以在这个大院里面整个北京城市完全没关系的
所以大院文化和平民气质是完全不沾边的那年脑泡那个电影出来的时候网上讨论过很久这些文化王朔是 8788 年的时候出来的 88 年是著名的王朔电影年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已经到了市场改革体制改革前沿的阶段左右派的交锋非常的激烈王主就那一套蔑视一切的口气被后来王萌形容为躲避崇高
王萌在《躲避崇高》这篇文章里面他是用了一段好像顺口溜一样的话来形容王硕的小说他是这么写的他说王硕的小说他不写工农兵也不写干部知识分子不写革命者也不写反革命不歌颂真善美也不鞭挞假恶丑不进步也不反动不高尚也不躲避下流不红不白不黑不黄也不算多么灰的文学
我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消解一切以至少表面来看和美国垮掉的一代是有点类似的因为当时有两股比较强大的意识形态一种是传统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官方层面占据同志地位还有一种就是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双方之间的形成了一种张力王硕这个就是第三条路径既不是官方的也不是知识分子的
非但不是知识分子王硕还以嘲笑知识分子为乐这个肯定是受到了文革的影响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这些电视剧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家长里短的情景喜剧但实质上就是政治剧场左右两套话语在里面有非常激烈的交锋像这样的电视剧在当年之所以能够播出
后后原因当然有媒体报道过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在官方内部确实也存在着两个阵营的交锋王萌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躲避崇高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 1993 年发在读书杂志上的这个年代很重要这篇文章的发表其实也是有意识形态交锋的功能是呼应市场改革派的我想的时候看《我爱我家》这种确实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后来长大的再看才知道里面讲的很多东西都是有所指那在这里我要稍微岔出一句也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王硕的那套解构体系它的本意真的是有那么强烈的就类似 60 年代西方社会那种反文化的特质吗它的解构真的有触及到了社会基本制度的底线吗
这里就要涉及到大院文化的本质了我是比较同意刘新武的观点刘新武是认为王硕的结构本质上还是因为无聊无聊是因为有安全感这是大院子弟的特权我感觉这个安全感不一定要理解为政治上的安全感主要是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一种思维习惯他就不把有些行为当回事了
对我觉得你这个解释非常准确为什么会有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的电影因为当时马晓军这样的人确实是没有受到冲击他们既不是造反派红卫兵也不是受害者再比如拿插队落户上山下乡这些事情来说这是大部分普通市民没有办法避免的
但是大院子弟当时很大一批人都是去当兵了就是冯小刚拍的《芳华》那种嘛这跟夏香是有天壤之别的所以在同龄人里面他们真的非常幸运《芳华》里面那个文工团大部分人的背景都不简单所以苗苗演的这个角色就自卑嘛因为她没有背景而且他们在当兵复员的时候家里面的父母呢通常也是在新时代又获得了重用
他们就很快被调回城里面安置了整个人生命运跟普通人都不在一个轨道上我想对比一下同样都是 50 后这一代人也就是我们父母这一代
基本上是被公认为是这几十年来吧命运最跌宕起伏的一代人他们从小到大是没有赶上过什么好事的好事都和他们错开了但是很多坏事都轮到他们同样是武林后大院子弟就属于这里面一小撮非常幸运的和 99%的普通老百姓的命运是不一样的
大院子弟和普通人的区别还体现在很多生活细节里面包括日常用语说具体点王硕的很著名的那本小说《玩的就是心跳》管打牌叫过组织生活他们管输钱的是叫做交党费
给我顶住这个小说里面有段话叫敌进我退敌驻我牢敌疲我打又扭大全又是诱惑的诱饿又扭大全上就这么写的这些话听上去确实比较有荒谬的讽刺效果但实际上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他是绝对不敢这么写的语录这个东西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形式主义吧那普通老百姓对这种形式主义他就只能服从只有大院子弟才敢于调侃这种形式主义
因为他们根正苗红有这个特权或者说可以被原谅刘兴武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审查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审查者最终会发现大院孩子是自己人王萌也说过王硕只是制造了一些空洞的笑话他从来都不会指向一个大的权威哪怕是一个部门的党支书都不会
如果王硕讽刺了某人那这个人一定是他的朋友我们再看后面啊 2007 年王硕复出啊他当时真的是对媒体狂轰滥炸也有这个特征啊就是骂天骂地骂的最狠的一些都什么人呢上《枪战三人行》的时候
王硕是干脆亮出了底牌他是手指着梁文道说文道是新左派政治正确啊他后来还说一开始的大方向绝对是正确的只不过后来走偏了那纠正回来不就完了吗我听你说这么多我真的听出来一种告别王硕的意思因为你以前是王硕的粉丝嘛基本读过王硕所有的小说对吧你现在是不是有了新的看法对啊我刚才已经说了嘛我对王硕就是趣味了
但我们还是不说这个话题我们还是回到冯小刚
冯小刚的喜剧尤其是早期的简单说就是把王硕一点正经都没有的抡圆了胡侃的镜头稍微收敛一点再套上一些正能量歌颂式的表达冯小刚的喜剧对台词的依赖是非常非常大的比方就甲方乙方吧这个电影里面的一些台词我就简单的举几个例子比方说什么我们的工作中也确实暴露了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问题虽然出在顾客身上但根子是在我们这儿说白了就是迎合什么人的趣味为什么对象服务的问题最夸张的是冯小刚自己演的钱康说的那一句
所以我们要纠偏所以我们要整风好梦一日游也要敢于对一些人说不不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不能发展不这样我们就要栽大跟头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明确的认识还有像后面甲方乙方后面那部《不见不散》
有一段情节是葛优去给美国的警察上课给他们汉语培训课上完了葛优最后来了这么一句同学们辛苦了美国警察的回复是为人民服务就这些台词我刚才念的这些台词我是感觉不要说现在的 90 后 00 后给他不到笑点当时在南方其实也是不行的他这些笑点能够成立就是因为在调侃官方的那个一本正经的话语体系
把原来神圣的语言下放到了日常生活政治和外国人做了结合就有一种陌生化的新鲜感还有一种打破禁忌的感觉但是我从这个里面实在是听不出任何的讽刺它是把所有意识形态的可能性都抽空了你说它有政治含义吧它又没有真正的政治含义
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甲方乙方》《不见不散》这些影视剧起码在我生活的上海受众群体是很小的我爸是比较爱看因为他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对那套体制内的话语是很熟悉的但如果普通的对政治不敏感的南方市民是很难有反应的还有一种可能性这套话语体系很多人知道是知道电视里面肯定都看到过
但是他不会觉得为什么你重复一遍就好笑很多人没有习惯从这些严肃的政治语言里面去找乐子这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台词之外冯小康当然也会有一些符合最基本喜剧规律的手法比方说满足普通人的白日梦欲望甲方乙方就是最典型的
通过喜剧通过幻想来满足欲望这种手段不光是冯小刚后来开心麻花也老用单说冯小刚的话他在不同年代里面的代入感和视角一直是在变化的早期的解放乙方这种他的视角和观众和老百姓大体上还是齐平的他跟我们一起去幻想但是到后面非常侮辱私人定制的这个阶段
他和观众的关系就明显有落差了他自己已经到了彼岸来帮着还在这一边还没有度过去的普通老百姓来幻想来做白日梦他已经把自己摘出去了这个是有点问题的冯小刚的喜剧手法里面呢最主要的可能就是错位错位冯小刚经常用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没完没了就是被绑架者不着急绑架者着急它是反转了绑架者和被绑架者的关系《非诚勿扰》里面应征可忧的有卖墓地的也有已婚怀孕的反正就是各种错位的不靠谱除了这些冯小刚还有一个大杀招就是荒诞讽刺这个呢主要就是来自刘振云的贡献如果现在倒回去看冯小刚早年的《一地鸡毛》真的是特别成熟的一部作品
这个电视剧冯小刚真的是完全在用电影化的场面调度在拍他会用光线去捕捉一个事物利用光线的变化来雕刻一个事物这个真的是他后面拍电影是倒过来的是用电视剧的手法来拍
还有特别根本性的一点是《一地鸡毛》这个电视剧它的内核表达和黄建兴的背靠背脸对脸是非常类似的讲的都是体制内的人性异化那《一地鸡毛》就是刘振云小说的代表作这部剧不算纯喜剧只能算是有喜剧性元素但是我个人不太喜欢冯小刚和刘振云合作的电影就比方说《手机》吧
它是一个讽刺的喜剧但这个电影就是故意要把人性拍得特别的阴暗丑陋卧搓冯小刚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他之前那个月亮背面也是这样的那个电视剧是改的王刚的小说月亮背面是被禁了但是网上是能够看到的在这个电视剧里面冯远征和徐帆演了一对骗子的拍档情侣关系的他们两个人是为了金钱不择手段
各种事情没有任何底线的去做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各种人性的黑暗面都被深度的暴露出来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写人性恶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写人性恶不代表一定是有深度的不是说只有正能量才是表面的写罪恶也会停留在表面
你觉得他写的阴暗面写的罪恶是表面化的就是非常表面化的睁明嘴脸我看过冯小刚的一个访谈他说他最喜欢的自己的电视剧作品就是你不喜欢的这个《月亮背面》
其次是《一粒鸡毛》冯小刚说《一粒鸡毛》讲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怎么改变他的欲望《月亮背面》讲的是一个人的欲望怎么改变他的生活问题是讲一个人顺理成章的变坏了这就深刻了起码冯小刚对欲望的理解也是有点简单冯小刚至少有一大半的作品是讲的欲望然后他说《月亮背面》和《一粒鸡毛》之后才轮到编辑部的故事和《北京人在纽约》
但是呢一粒金毛的收视反响就远远不如编辑部的故事和北京人在纽约王小刚还很不高兴说观众嘴里说想看点贴近日常生活的作品但是一旦真的贴近日常生活了他们又不喜欢了
可能是因为对人的描写太复杂了普通观众还是喜欢渴望这种吧好人坏人脸谱化一看就明白了这种情节剧吧他们可以迅速的找到心理认同看起来没有那么累然后我再说一下手机这个电影也不是真的在讨论手机这个新媒体对人际生活交流有什么深度的改变
葛优和张国立演的这两个龌龊到逆天的油腻的文化人就是很简单的反派你说有什么人性深度完全谈不上你的意思是他们的人性异化问题不是手机造成的对吧
但是我对手机这部电影的看法和你略有区别我觉得手机拍的还可以及格以上是冯小刚前期耍平嘴喜剧的一个自然的发展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冯小刚的野心不满足于拍喜剧他想拍一点有深度的电影那在拍完《喝水三部曲》之后他又拍了《一声叹息》《大腕儿》《讽刺性》已经开始加强了手机这种电影总比调侃来调侃去好一点吧
如果说毛病的话手机这部电影可能真的就没有必要取名叫手机因为这个电影里面根本就不是手机让他们的人性发生异化的他们本来就是丑陋的只不过是手机让他们暴露出来了这个里面还有甩锅给手机的台词如果说他就是想表达手机是一面照妖镜这样一个含义的话那这个电影里面所有的历史戏份农村戏份是用来干嘛的
因为那些戏的用意很明显啊是在表达一种对淳朴时代的怀念嘛以前打电话那么麻烦但是人与人的关系很美好原始的就是好的这个思路跟张艺谋拍我的父亲母亲拍幸福时光是一样的农业社会是好的工厂是好的后来科技进步了社会发展了人反而变坏了都是有一点这种二极管的思路所以我说他很表面化呀
再后来冯小刚拍的那个《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是想搞荒诞但实际上是一个童话电影影片中的故事只能发生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
潘金莲这部电影最后面有一段台词就是张嘉义和于和维演的两个官员在那边语重心长地交谈说什么张嘉义是领导嘛他就说为什么李雪莲这个事情闹这么大因为我们的官员是想保自己的帽子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我们一定要对老百姓负责什么的说
所有的国产电影到这个时候都需要来这么一段只要这段话一出来这部电影就很难评价了正能量一来就是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事情了我其实比较喜欢冯小刚的另一面就是善意温情尤其是他拍爱情喜剧的时候我觉得冯小刚在展示平民视角的时候是有点力量的还有像《没完没了》这种电影是能够感觉到冯小刚对北京的爱
这个是大院子弟不太会顾及到的大院子弟和胡同子弟看待北京的视角区别很大包括大萨拔也是大萨拔把北京拍的也很漂亮大萨拔可能大萨拔这个电影可能是我看过变数最多的国产电影了
因为小时候电视台总是放反复看的结果就是我觉得北京比上海有魅力太多我青春期那阵子特别反感上海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实在是无法忍受上海人就那种斤斤计较的整天围绕柴米油盐打转的那种小市民的趣味大沙巴的导演夏刚也算是大院子弟他爸爸是北京仁义的副院长反正那个时候能够搞文艺的一般都是二代
这个片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葛优和徐帆包饺子了杀鸡的那个段落也挺好玩的还有啊我到今天都觉得《非诚勿扰》核心的部分还是可以的这个片子就是冯小刚早年编剧的大撒把的变种大撒把不见不散非诚勿扰这几个电影里面的葛优基本上演的是同一个角色本质上都是品质善良的人
很平民热爱日常生活有担当让人有安全感虽然满嘴跑火车但是连小奸小恶都没有就调侃来调侃去释放出来的都是温情的善意这些电影看到最后呢
给我的感觉是我还是挺希望男女主角能够在一起的我感觉冯小刚身上确实有这一面是个人真情实感的释放放在一个爱情喜剧片里面是挺合适的尤其是《非诚勿扰》这实际上是一部治愈戏电影又正好是日本背景日本是最喜欢拍治愈戏电影男女主角最后走到一起是合情合理的这个地方我不太同意你到了《非诚勿扰》难道冯小刚还有平民视角吗
我只同意早期的三部曲它还有平民视角但是到后面它的视角是越来越高的它自己的阶层它自己的生活都已经和平民越来越远了葛优在他的电影里面身份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早期的葛优很可爱到了《非诚勿扰》里面我已经觉得不太可爱了到了《四人定制》更是如此
他已经从普通的市民阶层不知不觉转变为了一个完美的符合这个时代定义的成功人士了在电影里面狗油就好像再也不用为金钱发愁好像他的一切物质欲望都已经得到满足他精神上的欲望和软肋我觉得都很悬浮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关系很难共情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欲望虚假的危机
就像在四人定制里面那些完全人造的冲突还有就是非常普通和琐碎的不值一提的事情比如在《非诚勿扰》里面苏奇对自己身份的困扰这个放在今天这样一个语境下真的不能算一个很大的困扰或者危机有点小题大做有点无病呻吟
所以《非诚勿扰》我确实是接受不了我觉得这个电影就是一个内心已经没有任何真实焦虑的老男人没有使命感没有行动力像木偶一样他用很虚假的方式在表演这个同样不真实的时代包括葛优在内的所有演员都是带着一种麻木不仁的很僵硬的表情或者故意的一惊一乍
这种表演和他们在电影里面所处的那些死板无趣的享乐性空间是正好完美匹配的我不是反对电影里面出现上流社会的生活
就是高级别墅四人会所顶级餐厅飞机头等舱这些场所没有问题就是我看不到导演对这些有什么态度我提一个情节《非诚勿扰》的第一集葛优是因为那个胡扯淡的风骑终端机突然财富自由了这个假定性太强了就是平民突然财富自由了然后想征婚了但是
但是王硕编剧的第二集确实扯淡王硕那几年突然遭遇了家庭的变故他的哥哥父亲还有挚友两左接连去世对他的打击比较大那他就开始不断的死亡的思考包括写我的千岁寒都是这样的那他的这种死亡的思考放在这部电影里面就特别的自恋说了这么多非诚勿扰他还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我想说一下
这部电影幸亏是 2008 年拍出来的如果割到今天可能会被骂死或者根本就不会这么拍它的叙事结构是像流水线一样的让葛优遇到各种奇葩的相亲的人最后反衬遇到苏奇在这种情况下前面的每一个候选者都是作为一个奇葩它的功能是要提供一种喜剧性的这个里面有卖墓地的有未婚妈妈有同性恋
有心冷淡那这部电影等于是调侃了各种婚恋状态的不靠谱尤其是拿童心恋来取乐这个在十几年前观众看了可能不会说什么今天肯定不是
今天大家的观念是任何情感状态任何性取向都不应该拿来被人指手画脚的评判被人当成一个笑点我们在生活当中什么人没有见过身边什么样的人没有如果身边没有那网上也有童心恋有什么好笑的未婚妈妈有什么好笑的笑就意味着我们认为自己的地位比较高
这是喜剧里面的优越理论当我们接受童心恋啊未婚妈妈啊他们并没有低人一等那这个优越论就不成立了这个就不构成一个笑点了所以这部电影的一些情景在今天就不太行得通冯远征演的那个建国算是中国院线电影里面最早的童心恋角色之前的陈迭一算不算呢陈迭一也算但比较隐晦非诚勿扰是公开的说了出来
我觉得当年李银河的观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这么一个大片里面出现一个同性恋角色而且异性恋主人公对他的态度还算正常那就算是进步了但确实形象上非常刻板印象反正导演自己绝对不会觉得设计这样一个角色是为了取笑这里面有一个社会背景要说一下院线电影里面能够拍同性恋和 1997 年我国刑法废除流氓罪有关
以前同性性行为是可以算流氓罪的这之后同性恋就非罪化了还有 2001 年官方的精神疾病标准里面也把同性恋去掉了相当于同性恋去病化的标志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顺着你说的非罪化去病化
再到电影里面表现同性恋那这是一个逐渐进步逐渐解放的逻辑不过我们如果看得更远一点就会认为这远远不够它也存在客观上的局限性
说到这里也有点偏题了那你是怎么看私人定制某种程度上这个也是冯孝刚之前喜剧模式的延续私人定制是王硕编剧的等于是又拍了一遍甲方乙方核心的框架还是玩主 3T 公司的那一套但是不过
拍出来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好像是一部 17 年喜剧电影的当代变 17 年喜剧就两种讽刺和歌颂私人定制范围的那一段就是讽刺官僚主义书房还特地搞了一个宪章书的这种美术的背景大腕里面也是用过的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这到底在搞什么
那么后面宋丹丹的那一段就变成了歌颂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思路他等于说是要平衡一下《私人定制》基本上就是王朔两左当年他们那套政治调侃喜剧最后一部了整个的时代语境是变得太快了《私人定制》是我当年非常反感的一部电影
在我看来啊这个电影是起到了一个麻醉的作用我觉得他的讽刺完全不成立他只是在告诉老百姓你看这些当官的有名的还有有钱人他们也不快乐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最后嘛就是宋丹丹的那句台词我们就是互相斗着玩嘛
我实在接受不了这个这就一下子把那么多尖锐的矛盾给淡化了消解了起到的作用就是让观众不要再有什么不满了接受现实
《四人定制》这部电影拍完之后冯小刚就暂时脱离了这种喜剧模式一直到最近又回来了最近的《非诚勿扰 3》所有的演员身份都变了一下子上了几个台阶体材又是机器人什么的剧本还是冯小刚自己写的他自己也承认了他说很多年没有写那种调侃台词了突然不会写了做了一天都写不出一个字来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过去了
《非诚勿扰 3》在市场上确实有点惨啊没有任何的水花没有人讨论连骂的人都没有因为大家根本不关心这个是最惨的媒体报道是重口一词冯小刚被时代抛弃了他去年的那个电视剧《回响》也是没有任何回响如果冯小刚继续拍这种喜剧那肯定是过时了
他对年轻人笑点的把握他自己对普通人生活的触觉都完全没有了但是他如果去拍《芳华》那种电影我觉得可能还行
他还是要回到自己擅长的跑道讲他经历过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样可能会好一些冯小刚说完了接下去就说一下姜文吧姜文本人虽然演过当代北京人但是当了导演之后他从来没有拍过当代北京题材的电影当代北京的城市影像只是出现在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电影的结尾还是黑白的画面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震后
江文的导演创作是只关心只表达对自己最切身的问题当代北京对于他这样的大院背景子弟的人来说就显然不在关注范围之内了我们刚才也说过了冯小刚的背景实际上是连半调子大院子弟的背景都算不上那相比较而言江文的大院浓度值是爆表的这表现在他的创作视角里面就是精英
启蒙解剖国民性就是他和王硕那种事不关己的调侃很不一样江文和王硕的关系很紧密两人绝对属于一见如故一拍即合的那种关系他当年愿意屈尊接拍《北京人在纽约》就是看王硕和范晓刚他们搞的编辑部的故事看路迷了连饭都烧糊了但江文的创作风格和王硕有很大的不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王硕式的调侃台词
江文更喜欢炮制京剧对革命文化的切入角度有很大的不同江文是真的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角度有很隆重的强人情结
你刚才说姜文的创作视角包含着启蒙我觉得是这样子前面我们提到 80 年代有两种思想路线一种是官方的意识形态一种是知识分子的启蒙王朔走的第三种但是细分下来姜文也不属于以上的这三种他的这种启蒙不是自由派知识分子的那种启蒙
他是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把官方意识形态重新阐述一遍和原来的版本好像有一点不一样但本质上是真的不一样吗这里就要打一个问号文革结束以后尤其是 92 年市场化改革启动以后正统的官方论述对革命文化已经是不再推崇了再后来就是 90 年代中后期吧学院的知识界出来了汪辉
张旭东崔之源王少光这些新左派团体他们是受到了西方学院左派的影响重新用反直反帝反资本主义的一套理论话语体系来叙述确认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合法性这里面尤其是汪辉他
他对西方学院里面的左翼理论掌握的是非常非常纯熟的我这里不想展开评价他们是否回避了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否具有政治投机性我是觉得姜文的思路比较接近他们《邪不压正》上映的时候汪辉和李驼还出来给影片站台了
不过他俩明显对电影是外行没有看明白江文真正要说的是什么李驼参与过八十年代的电影理论争鸣主要是谈了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问题但我还是觉得他挺外行的也是因为顾及到这套表述和官方表述的差异江文的表达有时候就是有话不直说搞一些威严大义江文的首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青春片喜剧性并不强
他那是一旦要表达对国民性的反思国家政治文化反思这些主题的时候喜剧性就马上出来了对有一点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姜文的导演作品里面喜剧占了大部分我们好像很少把姜文专门归类为一个喜剧导演但是他确实拍了好多部喜剧
姜文的喜剧性表达都是和荒诞讽刺的风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属于有严肃目的的喜剧他的这个角度就和所有其他中国内地的喜剧创作拉开了距离姜文在中国影迷中口碑最高的电影肯定是《鬼子来了》这是一部典型的剖析国民性的电影准确地说
鬼子来了是一部悲喜剧先喜后悲就是讲严肃的话题用荒诞喜剧的方式来讲比正儿八经来讲效果要好姜文的这种拍法后面明显是影响了广普斗牛和鬼子来了是挺像的
鬼子来了前面一部分尤其是通过翻译错误制造了大量误会性质的笑点但是影片后半段情节渐渐开始往荒诞风格发力了从剧作角度来看影片非常符合一部喜剧电影的叙事框架就是有一个假定性很强的设定前提两个俘虏送来了以后该怎么办
这些就很容易总结出来的那影响
那影片的剧作设定是通过结尾反转性的日军对村民的大屠杀再加上马大三被国民政府的处决把历史人性的不合理荒诞性推到了极致我个人觉得江文的这种剖析国民性的视角不能说没有意义
但是呢他剖析所能达到的深度是值得怀疑的麻木自私狡诈愚昧这些缺陷很难说是什么特殊的中国国民性民族性他对国民性缺陷的想象是很概念化的
这些到底是国民性还是普遍的人性弱点这个在电影里面没有怎么区分对啊你要说国民性解剖的话就很容易想到鲁迅嘛鲁迅当年的那种解剖说中国人喜欢当看客中国人喜欢看男人在舞台上扮演女人不喜欢直接看女人扮演女人还说中国人看到短袖子就会慢慢联想到性交想到私生子那中国人
中国人的想象力都是表现在这种方面我觉得鲁迅的这些角度才是真正的犀利尖锐相比较而言《浪子弹飞》就是狂欢式喜剧这部电影而且和《鬼子来了》有点不同的是因为《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失败姜文是有意炮制了一些银河性的商业卖点比如影片当中有很多卖腐的情节还有大量的明星的出演哪怕一个很小的配角都是明星陈坤啊江武啊
这个电影在内地的轰动效应主要是由两个地方引发的一个是精具体的台词第二个是政治语言我有点认为江文的台词风格精具体的风格是受到了老人家语录体的影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弹它
它是用一种看似粗俗的大白话来表达一种哲理这种金句在互联网时代很容易传播因为它可以很方便地应用到生活当中的各种场景里面这个就有点像当年春晚的金句只要烧本山一说第二年就全民普及
还有政治预言的部分打土豪 封田地用公平正义来激发平民百姓的斗争情绪还不要老百姓下跪革命胜利之后又有一些迷茫对大陆观众来说这说的是什么一看就明白了这就很容易害了
关于姜文作品里的政治性可能跟他的大院出身还真是分不开的他们这一代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喜欢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面重新体验父辈那一代人当年经历过的革命历程说实话这个有点像一种精神上没有断奶的行为
普通老百姓的孩子绝对不会长大了还会去模仿自己的父辈但是这些革命家庭的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爱好呢还有啊毕竟隔了一代人他的体验方式就不是复原历史不是一种切身的感受而是一种想象式的狂欢式的浪漫化的游戏化的是变形的像一种成年人在过家家所以用一种喜剧化的方式来表达是最自然的
真的是这样的王硕 07 年上《强奸三人行》狂喷的主要内容他是做了四期节目嘛他的那个内容就是军事历史他一说打仗就害爆了梁文道根本就插不上嘴变成了王硕的独角戏这是《强奸三人行》最奇葩的一集
另外啊让子弹飞的叙事手法还有一些传统旧小说的套路里面真假黄四郎的设计是旧小说经常用的比方讲真假李逵啊真假美猴王真假宝玉这些中国读者中国观众都特别有文化上的亲切感
但是《根子上》这部电影还是延续了鬼子来了的表达系统在探讨国民的劣根性探讨群众运动那至于这种探讨有多大深度我还是有很大疑问的尤其姜文本人在叙述这段革命预言时的心态视角是值得琢磨的
我对江文存在一个疑惑也是对所有这些文艺圈的待人子弟有一个疑惑就是他们从小就获得了一种先天的优势这个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他们对待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看法可能也有一个先天的先入为主的视角
那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能力对自己先天带来的东西产生一定的反思呢我不是说一定要反对而是有进有出站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自己曾经的身份或者 DNA 我认为这个非常重要王朔我不熟我不知道有没有姜文我也有点怀疑
王朔据我的观察是几进几出最早的时候有些混沌蒙汉耀那阵子我感觉他是有点反思性的有点犹豫因为那阵子他被打压得非常非常厉害他都到美国去了但是 2007 年他写千岁寒和我们的女儿谈话这些书的时候他等于说是付出了我觉得他是想清楚了他觉得
他就是认为革命文化有先进性大方向是绝对没有错的只是中间折腾了几下子有一点很关键王硕为什么要批判金庸批判港台流行文化什么四大俗根子上他就是认为我们父辈搞革命抛头露撒乐学建立新中国卫的是什么怎么旧社会那套陈渣又泛起来了
那发展到最近王硕最新的小说里面他是不是又有什么新的变化最新的小说说句老实话我真的是不想看了完全没有任何兴趣姜文相比王硕最突出的一点是幕强性格不是有段很著名的采访吗人家记者问他中国什么时候能拍用中国价值观统帅的奇观大片比如《星辰》
《星球大战》这样的科幻大片江文怎么说的江文说先把航母弄好什么时候中国的航母比美国多一倍什么都好聊美国电影拍得很烂但是全世界都愿意接受因为人家是有航母做后台的光有个 IP 有个屁用啊这个话就有很强的国家主义的味道了
大院文化里面我能想到的一个例外是崔健崔健很著名的一首歌一块红布里面有著名歌词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伤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能写出这种歌词那他绝对是有所反思的
看来搞摇滚的确实不一样我强调一下我说的这种跳出自己的身份和背景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观察不是精精致意识形态也包括很多方面不仅是大院子弟需要跳出自己的思维就算是弱势群体般也不代表就一定是正义的也需要跳出自己的身份
我前段时间听文化有限播客他聊到毕飞宇的推拿推拿是讲盲人的他们就聊了很多作者是怎么跳出了健全人的视角去看盲人也包括让盲人跳出盲人的思维定势这个终究是挺难的因为要换位思考嘛摆脱思维的定势姜文在让子弹飞之后后面连续两部就不太成功了
就是《一步之遥》和《邪不加证》这两部电影影响力是远远不如《让子弹飞》那这两部作品探讨的话题呢也是之前电影延续下来的还是保皇啊改革啊
改革改良国家体制国民性之类的宏大政治问题只是姜文在表达的时候他肯定是顾及到了审查用了一整套需要翻译的黑化系统一步之遥尤其隐晦这个电影对大众来说接受起来就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难创作上的方法论基本上还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首先啊观众没有新鲜感了
其次是喜剧效果差了很多没有让子弹飞搞笑还有就是表达的更加隐晦了姜文可能在这两部电影的时候本魔倒置了因为对于这种政治隐喻电影有趣的不是他那个谜底
任何电影都不可能用来直接表达一种复杂的政治观点电影的那个表达系统它承载不了而且这样做本来也没有意思有趣的是破译这个谜的过程
而且这个隐喻的设计不能够太复杂太晦涩必须要能够看懂但是我就明显觉得姜文设计的很多隐喻很多典故那些梗已经凌驾在叙事之上了他好像不在乎观众能不能看懂他在自嗨了 OK 凌驾在叙事之上也不是不可以那他们是不是又构成了一个新的什么完整的东西呢我比较怀疑不一定有
姜文拍到后面和让子弹飞的时候在心态上是有明显区别的我这里想多说几句的是《邪不压正》这个电影是特别能够体现姜文的立场张北海的原小说是《侠影》他是借这个武侠小说的壳子来怀念来赶回那个消失了的童年记忆当中的北平就是自由派知识分子讲的民国范儿
阿诚给侠隐这个小说写的序言当中也是应和了这一点姜文在《邪不加证》上映之前接受十三妖许志远采访的时候也说了要拍梁思成哭着喊着要保护的北平城墙后来我发现姜文这句话原来是句反话他是在嘲讽梁思成实际情况是作为应和大院子弟的姜文
对还原张北海阿诚念叨的那个北平旧世界是没有任何一点点兴趣的影片甚至一上来就反击梁思成的观点说北京的城墙民国的时候就开始拆了他言下之意就是不是你们这帮自由派知识分子整天说的共和国才开始拆的这个黑锅不能扣在我们身上
江文牌写《不加政》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就是看他跟张北海之间的博弈张北海是什么人他是一个离散的华人作家有点像林语堂林语堂也写过一大堆关于北京的作品用英文写的对于他们这些离散的华人来说北京或者说北平是一座永远稳定永远不变的城市
就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稳定这个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林语堂说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北平这是一座不受时间与历史侵蚀的城一座大写的北京城无论有何种冲突敌我北平仍是北平容纳万事万物而其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这个是林语堂说的像林语堂张北海他们漂泊异乡失去了自己的故乡心里面肯定是会有某种焦虑感创伤感的
老北京在这个时候就承担了一个文化根源的符号作用所以北京在他们眼里是不会变不能变的姜文对这样的一个不会变的老北京是没有什么兴趣的说不定还是反感的这部电影里面拍来拍去拍的最多的是屋顶一种俯瞰的视角他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到城市的内部可能他也不想
你说这个我立马就想到了王安逸写的《长恒歌》王安逸的背景和姜文是一样的都是二代他的母亲鲁志娟是知名的军队作家《长恒歌》开篇部分写上海也是从俯瞰的视角写的而且是写了特别特别长的一段用俯瞰的视角写上海的弄堂上海的作家陈村后来就说了《长恒歌》这个小说写 49 年以前的部分写的挺差的基本上都是胡编乱造但是
但 49 年以后是写得真的是非常非常好这个评价王安逸本人是认同的这个可能真的不是偶然是潜意识里的共同想象吧前面提到江文的大部分电影都是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面重新体验革命带来的狂欢式快感所以
如果说张北海表达的是他的故乡北京是怎么远去的那江文表达的是他的父辈是怎么夺取北京这座城市改造这座城市的这是一种博弈式的反向改变也挺有意思这么说的话宁浩改编刘慈欣王家卫改编樊华也都是反着来的后面我们聊到疯狂的外星人会专门说一下反正总的来说江文的喜剧世界是荒诞的讽刺的
他要展示一个他眼中不合理的荒诞世界荒诞人性的存在要启蒙要批判姜文的喜剧世界中总是有嘉年华式的狂欢的场景有时候会让人想到同一个社会主义阵营里面的库斯图里卡但库斯图里卡的癫狂荒诞所要力图撕碎的世界和姜文的世界又是那么的不同
姜文的批判方向和库斯图里卡指向的方向不太一样但是这两人有一点挺像库斯图里卡也崇拜强人他因为对俄罗斯的态度现在和西方电影圈和甘纳电影节好像是不是决裂了和甘纳是决裂了和文尼斯关系还不错福茂日记里面有提到的就很简单因为福茂没有他的片子他就不理福茂了说我们结束了但是去年地下的修复版在甘纳是放过的
他人好像没去这些是属于题外话了
今年已经是 2024 年了姜文上一部作品还是 2018 年的《邪不压正》六年没有新片问世《非诚勿扰 3》出来后我刚才也说了都说冯小刚过时了沉寂了十几年的王朔去年是出了小说新作但几乎没有引发任何反响卖是卖的可以的但没有任何反响就是那是不是可以说大院文艺过时了呢最起码主流话语是没有位置了吧
姜文前几天有一个立项的新闻他有个新片叫《英雄出少年》讲小孩学音乐的很奇怪啊这个完全不是姜文的路数不过姜文的片子你不能够看剧情简介的都是下对付的就是你比如《邪不压正》你以为你看过这个侠影的那个小说你以为照侠影拍的结果拍出了完全是另外一码事反正大变文化这一代肯定是即将告别这个舞台了
如果说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北京的文艺圈是由大院子弟这个阶层统治的进入两千年之后这部分人就慢慢的被北漂的一代取代了从大院一代到北漂一代两代人的出身背景、知识结构还有对待北京的态度、对待大城市的态度很多方面真的是完全不一样了
大院子弟呢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一个很强的主体性但北漂就没有他们普遍有那种很强的漂泊心态不稳定的心态没有安全感是一种外来者的视角还是用喜剧为例连会不能停就属于典型的北漂心态的喜剧他对于权力机构他是一个外来者
那姜文就聊到这里吧后面我们来聊一下《疯狂的石头》聊一下林浩我对《疯狂的石头》的评价一直还是比较高的在它刚刚上映的时候 2006 年我当时就跟别人聊我的看法是这是一部全范围的喜剧这个它就和之前的国产喜剧电影比如冯小刚的也好其他人的也好它
他们要么是语言喜剧要么是动作喜剧或者是情节的喜剧但是石头呢他的语言动作情节角色设计尤其是他的这个叙事的结构方方面面里面都包含喜剧元素他的这个喜剧性的强度在国产喜剧片里面是罕见的
宁浩石头出来之后是真正的对国产商业类型片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他的喜剧不是春晚小品式的也不是之前陈佩斯那种假定性特别强的舞台式冲突最根本的一点宁浩是带着观众走的不是投观众所好简单的满足一些最低层次的笑点
他一出来之后有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带动了一大批的小成本喜剧电影我随便说几个像王月轮的十全球妹刘江的吉日启程马力文的我叫刘悦静桃花韵阿甘的高兴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这些电影他们在创作上未必是直接受到林浩的影响不过要不是林浩的成功不会有人愿意投资这么多的小成本喜剧片
这里面当时我觉得比较有潜力的是拍了夜店出道的杨庆没有任何背景的杨庆当年就是看了石头觉得自己也可以上只要有好的剧本就会有机会夜店虽然有不少毛病但看得出来杨庆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去琢磨怎么拍一部类型化程度很高的低成本电影
他后来的火光英雄卖了 3.7 个亿是很不错的成绩这个电影口碑是不太好我觉得问题是出在抢劫片的设定这种类型和审查的冲突是非常大的角色到底是正面还是反面很难把握
但是当时也并没有出现第二个林浩能够复制他的商业成功今天来看的话林浩和所有其他的导演区别到底在哪我觉得最基本的一点是林浩的技术性思维比较强
他会从叙事和视听语言的底层逻辑上去研究电影文本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怎么互动的为什么这个地方观众会笑为什么这个地方观众会哭他会去研究这里面的原因还有一点我觉得挺重要的是宁浩对于国情对于本土性的把握石头出来大家都说抄盖里奇
还有什么科恩兄弟电影的影子但实际上叙事结构抄一下就能够获得成功这个事情就太简单了吧您好电影里面是有很多戏坊有恶搞石头里面就有叠中叠阿汤哥的经典造型但是他
这里面恶搞的精神实质是指向了当时中国制造最流行的山寨特质宁浩电影的荒诞命运的偶然性实际上是和当时流行的山寨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是那个年代急速迅猛往前发展的中国现实的象征没有第二位中国导演能够把握住这一点然后把这一点和类型电影结合起来妥善地表达出来
然后是他的剧本很强我看过林浩的一个访谈他说他很羡慕好莱坞的编剧流水线流程就是要写一个类型化的剧本谁来负责结构谁负责台词谁负责笑点都分工分好但是国内的产业就没有这样的分工就是一个编剧负责到底
分工是流水线生产的重要标志中国电影编剧没有分工因为整个流程整个工序都没有实现流水线它还是手工作坊手工作坊那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包办一切
不过林浩的剧本开发有个特点是编剧人数特别多有编剧就说过给林浩写剧本是最费脑子的因为像做数学题一样他对结构和节奏要求的特别精确要有很高的信息密度要前后对应要随时扣住主题特别累所以编剧只能一轮一轮的上上一轮的累趴下了下一轮的再上这样接力一棒一棒做下去
这已经有点流水线的雏形了但他还是没有细化分工
林浩的这种工作方式说明一件事就是类型电影的创作不能够靠灵光一线灵机一动就可以解决剧本的问题尤其是喜剧喜剧剧本需要大量的包袱需要和无数的观众去比拼智商所以它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编剧的人海战术是需要把写剧本当成一种体力劳动它不是小聪明可以搞定的
只有靠大量的人去计算所有的可能性这样操作出来剧本才能够比较扎实宁浩的模式也有点像香港新一城的模式我前面说开心麻花也像新一城新一城是华语电影创作模式的一个模板不过新一城的年代毕竟是 1980 年代全球化程度远远不如现在宁浩的年代是看全世界的电影已经都随手可及了集团作战的道理也挺简单的
当一段情节是很多人一块即使广义想出来的推翻又推翻最后出来的效果肯定是优于一个人蒙头想的因为商业类型面就是要不断地考虑观众和观众对话
所以在我看来林浩在 2006 年的出现他不仅仅是对国产喜剧片的创作探出了一条新路也是对中国电影怎么拍类型片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林浩的喜剧本质上是表现一种秩序的错乱所有人都想去纠正这个秩序把它理顺他们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是就发现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理性慢慢就失去了作用
你不管想什么办法都没有用最后就变得越来越疯狂进入到一个非理性的状态这个过程当中笑料百出最后是稀里糊涂阴差阳错的事情回到了正轨这个就是喜剧的错位原则
观众笑的是什么就是笑人的无能为力笑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结构性的矛盾这个里面体现的荒诞性林浩肯定是不相信人的理性的这个到他后面拍疯狂的外星人特别明显
我觉得更关键的是这种非理性究竟指向的是什么刚才我说了一点山寨精神还有一点是指向底层人物的就是荒诞是来自底层人物的处境您好早期喜剧里面的人物都是挣扎奋斗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折腾了半天现实越来越荒诞让人无能为力这里面当然也蕴含了一层批判现实的味道
从剧本的角度来说《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到它后面的几部这种喜剧肯定是少不了巧合少不了偶然性的林浩比较厉害的就是他在创造偶然性的时候一般都不是纯水机出现的他背后都还是有比较强的必然性另外《疯狂的石头》还有一个贡献是他让中国电影的节奏跟上了外国电影的发展
就是迅速和西方类型片接轨实际上那个时候观众早就进步了他们是看了大量的盗版碟进步了是创作者没有跟上
2000 几年是国内的观众和创作者之间落差最大的一段时期观众在进步老一代的导演还不知道怎么拍上一篇这种情况是要到 2010 年之后才好转新一代的创作者出来了这种落差我用石头来举一个细节的例子就是之前的中国电影的叙事节奏视听节奏是慢吞吞的
石头的节奏非常快很多年纪大的人发现看不懂要靠年轻人来给他讲郑冬天就说过他第一遍看疯狂的石头有的地方没有看懂为什么那个国际大道从宫中掉下来它的绳子不够长他要骂奸商然后全场观众爆笑他觉得莫名其妙你们在笑什么
原来这个国际大道买绳子的时候它的绳子被剪短了这个细节在前面他去买的时候有半秒钟的镜头一晃而过这个细节很能体现导演的创作心态有的导演是生怕观众看不懂拼命帮着解释恨不得喂给观众吃有的是留了一手尊重观众
就是这个镜头它的镜头太短了如果你不习惯这样一个电影的快节奏你肯定就会忽略掉会忘掉这个镜头到后面它掉下来的时候就看不懂了这种高节奏高信息量的观影习惯年轻一代是通过看谍培养出来的年轻观众看懂就没有问题
石头之后就是疯狂的赛车赛车和石头的关系我打一个不太精确的比方有点像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和路边野餐的关系用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把之前的电影重新拍一遍方法论是差不多的
这一点林浩自己也承认的就是技术升级来个加强版试试效果不仅是必干很多导演都有这工作习惯杜琪峰的单身男女第二集和第一集相比较就是多了一些人物人物关系组合多了一些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变化
不过赛车也有新的突破它也不是原封不动的重复林浩在赛车里面他做了一个挺重要的实验就是赛车的结构比石头要更复杂石头是五六组人围绕一个目标去前进就是那块玉石
虽然他的线索很复杂但是他的叙事焦点很清晰观众的认同感也很稳定一直是放在郭汤那个人物身上的看的过程并不是很累但是到了赛车林浩像是在玩一个技术挑战他弄了三个故事三组人物一组是黄渤一组是九孔还有一组是台湾的黑帮他们每一组人都有自己完全不同的动机
但是阴差阳错的合并起来的说到台湾黑帮我要插一句宁浩能够想到用高杰还挺有意思一般的大陆导演绝不会想到用高杰侯导的粉丝科长也不会想到用我是发现宁浩对港台文化很熟流行的精英的他都很熟那考虑到宁浩是 1977 年出生的这个也比较正常和 60 50 后的那两代导演文化养分有很大的不同
他宁浩自己说呢用高杰主要是觉得如果找一个最传统中国的阳刚男人他觉得就是高杰了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宁浩说赛车
选在厦门取景主要是看中了福建这个地方的理学气我觉得中国导演里面能够说出理学气三个字的真的不多林浩早年是表达过很极端的观点他是认为鲁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破坏性作用如果没有鲁家文化中华民族会好很多
他是这么说的那选择在福建这样一个他认为礼协气很重的地方也是想用疯狂风格来搞搞破坏吧这个电影的叙事难度大很多跳来跳去的对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的投放是构成挑战的认同感不会很强而且因为它的故事容量变得很大了如果要保证这个故事的完整性那片长就会很长很长喜剧片一般又不能太长
那如果加快节奏人物的塑造就没有那么完整了总之就面临一些取舍从结果来看的话赛车也很好看就是没有石头那样一气呵成不像石头看了还很解气因为石头里面有比较强的社会批判虽然现实批判社会批判不是零号最主要的目的吧
我觉得林浩是一直在变化的我更喜欢的还是他前期的作品到后面拍新话录放从喜剧的技术上林浩的水平还是在的但是槽点就更多了
《新花路放》这个电影诞生在 2014 年算他运气好今天也不太可能拍这样的电影他非常的直男视角比较油腻女性观众肯定是不太能接受的《新花路放》绝对是奇葩电影他从内情上这个算是公路喜剧吧和徐峥的《囧》系列是异曲同工这个里面我估计是有一定的互相影响的但是这一点没有那么重要我觉得
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新花路放》开创了中国喜剧电影里面一个非常独特的非常符合当下文化生态的一类喜剧可以称之为屌丝喜剧严格来说屌丝喜剧更多出现在网剧、网大、短视频这些领域在电影里面也有不少包括开心麻花的一部分电影也可以归到这里面
屌丝文化这个说来就太复杂了体现在电影里面一个就是意淫嘛还有一个是屌丝要逆袭新花路放就是把这种意淫的心理状态拍得非常的突出以至于很多观众都觉得受不了按照叙事套路来说主角喜欢意淫到最后需要有一个反转和秀熟来让他改邪归正这个电影不是没有拍这个但是拍出来就不是很有说服力
我觉得那几年很有意思 14 年是《新花路放》16 年是《驴得水》这些电影放在今天肯定没法上映《新花路放》就是大陆的粗俗喜剧和阿帕图、彭浩翔是有一拼的徐峥说的那些台词那什么哎呀 耿浩你怎么割包皮了好精致啊还有什么吊爆了吊翻了这种在今天是不可能出现的还包括约炮文化
从技术来说这部电影的喜剧味主要是靠展示网络粗俗文化达到的不是具有很特别的喜剧技巧
有点像春晚的相声把网上流行的东西拿来说一遍里面有萨玛特中二病约炮穷游文艺青年网络社交很多互联网上的符号标签这些符号出现在这部电影里面拿来被他调侃被取笑我是觉得没啥意思你对比石头的话石头讽刺地产商这个还是代表强权的
到了新话录放来取笑调侃这种小人物弱势群体那萨玛特有那么好笑吗所以我觉得这个意思不是很大这是林浩的变化也是中国电影的变化
对了说到《沙马特》这个电影还有个意外的贡献就是周冬雨突然爆发了她演了《沙马特》之后从此之后一记绝成成了 90 后一代女演员的领巾人物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宁浩很喜欢的戏访的手法宁浩戏访的对象不是冯小刚那种社会主义革命文化而是流行文化
这里面一部分是他特别喜欢的港台流行文化他特别喜欢戏坊粤语这个电影的高潮部分徐峥和黄渤绝交的那场戏就是用了那种港片的粤语的台词在后面疯狂的外星人那个美国黑人开口第一句话是粤语不是普通话就显得很搞笑还有一些是日语韩语的戏坊这在当时还是比较超前的
演那个整天把那个你妈放在嘴边的打手那个雷嘉英雷嘉英的造型就很明显的是模仿了日本的黑社会再有就是童心恋女童男童一起上不过林浩在这方面的处理呢相对来说比冯小刚开心麻花他们要开明一些
我觉得严格来说新花路放的主角心态上有点屌丝但是他们的身份并不是屌丝应该算中产的阶层吧这个和徐真的囧系列是比较接近的拍那种真正的屌丝还是大鹏和麻花更加专业点这个我们后面可以再说一下
接下来我再说几句《疯狂的外星人》吧宁浩这部电影的野心非常大至少可以说是洪坦先生之前野心最大的一部他自己也承认这是一部作者电影《疯狂的外星人》虽然是改的刘慈欣的小说但根本不是什么科幻片而是借《外星人》来探讨民族文化心理
我觉得这个电影中国的那部分做的确实不错展现了宁浩的文化洞察力这个电影里面黄渤和沈腾对外星人的态度很能代表传统中国人对外来事物的心理就是鲁迅一直说的古已有之的心态就是中国人的史学传统过于发达然后这个历史又非常的悠久所以见到任何事物
经常性的反应都是古已有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见怪不怪那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探索进取能力但是在这个电影里面好像他就没有觉得这种心态有问题啊他们觉得这样是 OK 的有可能的还有啊我是不管您好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考虑这个
这个电影对于美国文化的展现是有点幼稚的影片实际展现出来的就是中美两国人民两种不同的文化面对外来事物的心理林浩是有点批判高科技代表的理性主义精神也有点批判个人英雄主义但是这两个层次明显做得很不够扶皮疗草比方说一上来美国人连地点都搞错了这个就有点过分了还有后来让美国人吃屎这个情节很明显是故意黑
另外那几年 2019 年这个电影是 19 年上映的确实是爱国情绪最高涨的时候所以林浩这么处理美国文化很难排除投机的心理
在这个意义上林浩有点像穷人版的昆汀他拍的不是真实的美国人他拍的是来自好莱坞电影的美国人这就是从流行文化出发看世界做一些拿来主义的翻新和调侃它不构成社会学角度有意义的文化反思或者文化批判如果我们把视野拓宽一点来看
这个也是整整一代的创作者的视野特点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就是来自流行文化全世界都有这样的一批导演他们是用电影来代替真实的社会他们是在流行文化的互动和繁殖当中完成交流碰撞这种文化上的对话上一部《新花路放》里面已经就有了就是那个阿凡达嘛
如果拿昆汀做对比的话那外星人对美国文化的展现就有点像昆汀对港片和日片的挪用最起码是有好玩的心理在里面并没有什么严肃的目的就觉得我可以这么干可能也算一种文化自信我觉得这部电影前几年刚出来的时候的确有很多观众没有 get 到林浩想说什么
这部电影就是讲当一个外来的危机降临的时候不管他是外国人还是外星人中国的文化会怎么面对这件事他的意思是我们最终都能够用中国的文化去同化他中国文化是一个降纲文化只要你来了你也会沾上一样的习气最后大家都是一家人到后面外星人就变成孙悟空了
我能理解这个意思这个就是林浩理解的文化交流的一种本质吧有一点文化相对主义但是就跟前面讲大变文化一样我认为重要的是他讲的这个情况它是因然还是实然这种降纲式的童话是呈现一种实际状况呢还是他觉得就应该这样子
换句话说他是否能够带着一点对自己文化的反思自省的立场还是说无脑的认同天然就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用一种义和团的方式去看待不同的文化看待外来的文化这种跳出来看自己的文化的能力我觉得很重要的不然你生下来是啥就是啥对待自己的文化没有这样一出一进我觉得就不行你怎么看
降纲文化是伯扬提出来的意思就是一种文化过于早熟之后不断的沉淀又沉淀就变成了降纲缺乏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理论上来说科幻片都是应该展现想象力表现想象力的苏珊桑塔格有一个很经典的定义他认为科幻片就是对灾难的想象那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星人就是反科幻片他是用反科幻片的形式来表达文化批判好像在说我们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没有想象的兴趣反正这部电影和刘慈欣的价值观应该区别挺大刘慈欣就是一个外向的扩张主义者
他的很多科幻小说都是在说人类要走出去当然电影改编小说和作者反过来这种是很正常王江卫的《繁花》就是和金云城反过来的我们可以再说一下最近上映的《红毯先生》我也是刚刚才看完这部电影把它算成喜剧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它不是那种让人爆笑的喜剧是冷幽默
很多观众就联想到了之前获得金钟旅的方行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反而是不断地想到了冯小刚不是吧这电影跟冯小刚有什么关系就是我又看到了一个曾经很有锐气的导演在功成名就之后他距离真正的生活变得很遥远他关心的那些事情要么是无关痛痒的要么就是他也提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看法《红毯先生》就是一部圈内喜剧嘛
你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是有点像魏淑君的永安症故事集在好莱坞这样的电影几乎每年都有讲电影圈内的事情可能会有所讽刺有所调侃这部电影看似讲了一些问题比如讲一个大明星曾经是一个 Ego 很大的人永远不会道歉后来他学会了道歉比如讽刺了投资人干涉创作这种现象有点不痛不痒
比如说还触碰了现在娱乐圈的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抵制文化国外叫取消文化但是这个例子首先是林浩他对自身经历的一种借用我们还记得疯狂的外星人当时就有一个虐狗的传闻林浩认为他自己并没有虐狗他是被网暴了所以他借用了这个例子到红毯先生里面这个里面演员骑马跟马一起摔倒了这个例子我觉得是不太真实的
中国的网民好像不会因为这样一件事就来网爆这个演员吧但是更重要的是对这样的一种现象林浩的观点到底是啥我没有感到他提出了什么观点
他处理的办法就是他一贯的那种方式所有的人每个人都非常努力的想用理性来解决这些危机但是因为难以沟通难以互相理解最终事情就越来越乱陷入到一个荒诞的怪圈里面最后不了了之了如果要跟方形比的话那个荒诞感和对事物本质的暴露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我是觉得洪灿先生对电影业本身并没有提出什么很特别的看法整部电影就一直在不痛不痒的各种随意的点评既没有解构明星的神话也没有像比方说特里夫夜以继日那种电影在表达一个迷影情意节表达对电影最深的乡愁式的爱我觉得就是一百开水电影
感觉就是为了要跟刘德华合作一次围绕刘德华来写的一个剧本那干脆就写一个针对明星身份的结构吧刘德华本身是一个象征着完美的明星你让他来演把一个完美的明星神话撕碎或者解构我认为这个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最后达到的效果就完全是隔靴搔痒
后面我们再说一说徐真徐真和林浩是有一定交叉的从《疯狂的时候》开始徐真一度是林浩的御用演员之一早期主演后来其实也一直在客串
徐峥拍总系列公路喜剧和林浩的新花路发都有一定的重叠但是这两个人他们在喜剧风格上面肯定区别更大一些区别太大了我个人还是首先把徐峥定位成演员而不是导演
没错徐增是自己亲自演然后发展到自导自演这个和纯粹作为一个喜剧片的导演是不一样的好莱坞也有专门的喜剧片导演大师就像刘别迁、怀尔德不过呢只有将表演和导演结合到一起
这个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影响一个时代的国民级喜剧大师这样的喜剧明星好莱坞的末片时代有卓别林巴斯特基顿有生片时代有杰瑞·刘易斯法国有雅克塔蒂香港有许冠文周星驰但是内地就缺少人去这么做
作为导演来说徐峥的个人表达要弱很多他当导演更多还是产品经理意识是意识到项目本身有巨大的商业前景自己当导演更能够把控住作品的商业元素太囧 港囧 囧吗这个囧系列就是把人在囧图的内核开发到了极致
到目前为止徐峥作为导演也就是一个囧系列而且从导演能力来说他是不如同样从演员转身导演的陈思成的陈思成也是有产品经理属性和导演属性
擅长演喜剧的演员非常多会搞笑的数不胜数香港所有演员都会演喜剧片但是能够成为真正的喜剧明星喜剧大师的是很少的我个人觉得有一个标准是他能不能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塑造一个超越自我的喜剧形象一辈子塑造这么一个就够了两个就太多
我说的是全部的生命首先指的是他要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去表演去塑造其次指的是时间他需要用漫长的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的去塑造某一类的形象直到他成为经典从卓别林到周星驰都是这样的到最后他们在不同的电影里面的形象会跨越单部的电影综合构成一个不朽的荧幕形象
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喜剧式的永远用一种喜剧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而这个眼光背后是有着严肃的人文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充满一种所谓的乐观的正能量或者说自我满足式的喜剧大多电影就是没有这样的一个喜剧创作者本来徐峥是在往这个方向尝试的
但是种系列拍不下去了而且拍到后面变得没有之前那么言之有物了所以我刚才说徐峥首先是一名演员他的创造力不在导演
不过刚开始刚起步的时候我从《囧》系列里面是看到了一点比较无头的就是徐真在试图塑造一个非常符合当时那个时代也就是 2010 年代的前几年中国经济腾飞中国电影产业也跟着腾飞的时代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年成功人士
他在社会上取得了一点初步的成功晋升了中产或者小副阶层之后仍然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无所不包的焦虑感当中他们渴望获得更多但是有唯恐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在太宗里面是对事业失败的焦虑
在港酒里面是对爱情对性的焦虑这样的人我们身边是有很多很多的这几部电影是符合当时那个社会状态的当然今天就完全不一样了社会又进入了另外一种形态我觉得这个可能也和编剧《宿换》有一定的关系《宿换》以前写爱情呼叫转移也是一直比较聚焦这种中产阶级情感困惑的主题
关键是徐峥还找到了王宝强这么一个底层屌丝的形象来衬托影院观众在那个年代特别容易带路徐峥那越是带路徐峥就越觉得王宝强可笑好笑港军彻底失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王宝强换成了鲍贝尔鲍贝尔和徐峥要构成有趣的冲突就太难了他演出来的只有导弹的形象王宝强导弹观众会觉得好笑鲍贝尔肯定不会有这个效果
这里面也有一点玄学鲍贝尔的观众圆不行观众喜欢看王宝强一看到王宝强就想笑而且对王宝强也很宽容王宝强不管做什么事情观众都可以笑得出来但是看到鲍贝尔做同样的事情就会觉得很厌恶
就是喜剧演员有一个基本的素质就是讨喜这个王宝强这一点还是非常充分的港冢失败还有一个原因是徐峥明显对香港文化没有感情这个电影对香港文化的表现太外行了就是简单粗暴的放几首流行歌曲就完了香港不是泰国啊这么搞观众肯定不满意我主要想强调徐峥在冢系列的荧幕形象是比较符合时代精神的一种喜剧形象
国产喜剧片历史上像这种结合了时代精神的喜剧人物喜剧形象虽然也有一些但是不太多小品舞台上也有一些比如陈佩斯创造的一些喜剧形象就是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面对新的社会规则新斯开斯活络的城市无赖或者无业游民的状态赵本山是几种形象的综合体
幽默善良但是思想保守的农民或者是在党的政策之下发家致富的相当于农民领军人物吧也有一种是蔫坏的甚至恶毒的游民骗子我觉得赵本山演最好的还是你刚才说的就是蔫坏的恶毒的游民骗子他就是演那种大忽悠演的特别好有点像那种萨满的那种乌的那种好像附体的那种感觉
还有葛优在前期他是演这种出生于北京的市民阶层游手好闲但是又有一定的正义感让人觉得有一点温暖的玩主后期到了《非诚勿扰》就蜕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的但是又非常符合这个时代定义的成功人士顺着这个脉络徐峥的《囧》系列还是有一定的时代价值的归结起来就是他讲了四个字换得换失
这个是 2010 年代一种很突出的国民情绪在这个电影里面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情绪而且徐峥的自身的形象本来就非常适合演喜剧他演的角色一般都是很焦虑光头就是这种焦虑的外在形象体现现在看来《囧》系列大概是受众震惊了这个系列本来还是有可能发挥更大价值的
如果没有大招替代以前的核心笑点肯定是不行了如果继续拍下去是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说穿了主要还是喜剧技术的问题就是不够好笑从技术上来说种系列的笑料和噱头一直比较重复老套用过的梗还在仿佛用有时候怕观众看不明白他会去拉伸一个小梗的发作时间
如果你是一个很聪明的观众你肯定就会觉得不耐烦或者觉得他不相信你的智商还有一些喜剧场景过于的融藏在他的那个喜剧性已经释放出来之后还在念念不舍还不肯离开
节奏显得比较拖沓这些喜剧技术上的处理囧系列对比疯狂系列还是有差距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囧系列最大的笑点就是拍档反差造成的除此之外的笑点都不行比方说太囧黄渤的角色就一点都报效我觉得这是黄渤罕见失败的一个角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囧系列是一个商业卖座电影
笑点是必须要有即刻就出来的效果的这种系列延续下去就很难它不像山田洋次的影次郎系列或者伍迪亚伦的喜剧一搞可以搞几十年每年都拍一部都可以因为没有必须要笑出来的喜剧桥段的压力对于喜剧片来说好笑还是最关键的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不够好笑造成的
一部喜剧片如果足够好笑就可以遮盖所有的毛病那毛病不再是毛病香港电影特别多这样的情况就是仔细分析起来它千疮百孔但是我们在看的过程当中都会原谅它
一旦你的喜剧效果欠缺观众的注意力就会转移那么所有的问题就会爆发出来说到这里我想对比一下就是从冯小刚喜剧到林浩旭真为代表的新一代喜剧两者存在着代差但是也有某种重叠和呼应前面聊到《非诚勿扰》讲的是麻木不仁的中年成功人士他们已经对生活失去了热情
但是到了林浩徐真的喜剧里面我们就能够看到一股渴望成功富有冒险精神的野蛮力量相比狗油眼的人已经财富自由了林浩徐真他们拍的是一种诡计多端的创业商人或者擒藏浪子他们是把所有的欲望都写在脸上他们去的地方也充满混乱和凶险
我突然想打一个比方但可能不是很合适冯小刚是金圈大院文化和市民文化的结合代表了官方文化和市民文化的最初结合如果用商业领域来打比方的话有点像柳传志您好徐峥代表的是商业环境刚刚搭建之后一群开拓者的冒险有点像马云我反正是有这种感觉那所以是张一鸣那肯定就陈思成了
好吧另外从冯小刚到林浩徐真还有一个区别是很明显
性观念在变化性元素是喜剧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元素虽然在国产喜剧里面利用性作为笑点是受到一定的压制的但是也有比较隐晦的出现从冯小刚的喜剧到林浩徐峥的喜剧性观念的差异真的是非常巨大《非诚勿扰》是用插编的方式讲了一些跟性有关的笑话
但是他对于非主流的婚姻观念还有不同性取向的陈列方式明显是带着一种猎奇的眼光前面我也提了一下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冯小刚确实是过时了关于建国的戏份不管是谁来演我真的是受不了冯远征和廖凡的这两个版本我个人觉得还凑合马马虎虎我最不能忍的是长远长远演同性恋是明显的剥削演法
可能冯小刚是完全看不出来因为他就是典型的 50 后一代对性对婚姻的那种看法是真的比较臣服
我刚才是赞扬了几句《非诚勿扰》从善以温情角度来出发的但里面有个细节我真的很难忍就舒奇好几次对葛优说今晚我的身体就是你的了我觉得这种把女性身体物化的表达方式真的是土鳖到无法忍受 90 年代国产电影遍地都是这种表达 2008 年还这么表达太落后了《新华录放》里面也拍了同性恋现在来看它是有另外的问题
就是直男的临时嘛在某种意义上这两代人的喜剧其实存在某种互补性他们好像是都在暗中想成为对方葛优嘛看上去波澜不惊的但他相亲是为什么也是想激活一下自己已经将死的内心嘛反过来奔波在路上的徐真王伯可能也都希望自己成为生活当中不再有现实烦恼的葛优
说完徐峥就该轮到开心麻花了开心麻花团体是新世纪国产喜剧电影创作中最坚定最强劲的一股创作力量其他的喜剧人包括冯小刚徐峥在内都或多或少会搞一些完全是正剧甚至是悲剧的创作
开心漫画就是一萌新思搞喜剧是最专业化流水线化的操作模式他们在创业之初甚至请了美国周六夜现场的制作人员来公司给员工培训即兴喜剧的表演方法这种观念还是超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开心漫画的比较对象就不应该是林浩徐增这些拍喜剧的电影人他应该去对标国内的其他喜剧团体
比如像德云社效果奇葩说很多广义上的喜剧类的演出团体包括各种艺术形式相声话剧单口喜剧综艺节目这些团体走红的时间
最长也就是 20 年我觉得这种商业化的广义上的喜剧演出作为一种现象还挺值得研究的但这个不是我们今天的话题我们今天还是聚焦在喜剧电影上对开心漫画最卖座的几部作品比较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比较依赖强设定夏洛特烦恼是穿越屌丝和当年的梦中女神再相会羞羞的铁拳是性别互换
西红柿首富是如何花掉十个亿一般来说喜剧都会有假定性的设定但开心麻花是用力比较猛设定的戏剧性情境都是现实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但有非常强烈的底层屌丝做白日美梦的特征麻花的喜剧本质上都是同
他一般是这样先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幻想和欲望提炼出来比如说对金钱的欲望对异性的欲望然后放到一个非常架空完全不真实的虚构世界里面去实现它
这种架空可能有几个好处它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那就可能不会遇到什么审查问题而且既然是做白日梦那就做一个大的因为越是天马行空给观众的满足感就越强麻花有一个套路是它可以在前面疯狂地意淫把所有屌丝只能在梦里面想一想的那些事情演出来给你爽一把
但是这种幻想和意淫它在道德上都是不正确的那怎么办呢结尾肯定是要反转下落最后是回到了马多梅的身边王多余愿意放弃金钱超能一家人的改编也是这样
但是这个反转就不是每次都能够让观众心服口服了因为在反转之前观众很有可能是已经带入到了主角的意淫当中他成为了主角的同谋虽然最后是要把所有的意淫给反转掉但是那个才是真正让观众爽的地方观众爽过了之后最后你再告诉他我们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前面那些幻想太低级了观众可能就会觉得哇你好虚伪啊
或者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先帮助观众逾越道德的底线去获得一种意淫狂欢的快感再把观众拉回来走出电影院还是正人君子这个就是开心冒花绝大部分喜剧的内核
中国以前有个说法叫行不上大夫理不下庶人也就是说理这套东西基本上是针对权力阶层的但是宋代以后新鲁学起来了就开始理下庶人了这就导致平民阶层被压制的很厉害世俗生活越来越不健康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压制的越是厉害反抗的就越是厉害
明代是中国宴请小说最发达的时代这些小说重情深色地描写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变态性行为性心理但这些小说还有个特点它依然会有那套类型小说常有的劝戒的说辞经
经常都是开篇一上来先劝戒一番劝戒完了才开始搞正经的色情描写甚至在结尾的时候还要劝戒这就好比像是香烟盒子上贴的吸烟有害健康这个警示标志一样说穿了就是虚伪本质上来说开心麻花的这套欲望叙述模式和明代宴请小说的欲望叙述模式也没有什么区别
刚才你说的内核这个内核真的是完美匹配了当下的主流市场再有一点开心麻花的类型操作不会满足于纯喜剧
一定会和其他类型结合夏洛特的烦恼是穿越片也是青春片羞羞的铁拳和西红是首富是结合了体育电影独行月球是结合了科幻电影这种思路就集团军作战把几种类型电影的优势一起发挥出来一部电影如果所有的商业卖点全部压保在喜剧笑点上压力会比较大麻花是喜剧加一个别的东西有点像陈诗成是用悬疑加一个别的东西
还有其他人郭方可能也算他是用科幻再加一个别的东西宇宙探索编辑部这种这种用主打类型加一个辅助类型的开发思路是国产电影这些年发展出来的一个现象那你觉得麻花的喜剧技巧怎么样呢喜剧技巧刚才我们说了比较宏大的一点就是强设定对吧那么具体一点来说呢我觉得它呢一个是反差设计
或者说立刻打脸的模式他对这些东西依赖比较大比方讲《西红柿手赋》里面的一段情节沈腾刚刚说完我该走运了吗接着鸟凤就掉到了车上还有修修的铁拳里面沈腾演了一个武林高手他的出场是要飞跃起来然后落到地上他就是要展现一个比较酷的姿态嘛
那整个飞跃的过程看上去呢还比较顺利但是落地的一刹那沈腾还是跪了下来就是立即打脸打脸模式那么半个喜剧里面孙童的母亲刚和旁边的人说自己儿子很内向和其他的女生站在一起都会紧张都会脸红结果他刚说完孙童就带着女朋友出现在母亲的面前了这都是很典型的反差梗打脸梗包括
包括《西红柿首富》里面沈腾踢女足的情节设计也是错位反差梗这种技巧都是最基本的套路只要演员有一定的喜剧表演的基本功通常都会奏效
说到技巧的话麻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虽然是从非常商业的喜剧话剧起家但他们的主创包括编剧导演和演员背景是非常学院派的他们对各种基本的喜剧技巧都是掌握的从剧作阶段到舞台或者镜头前的表演他们对喜剧性的设计都看得出学院训练的痕迹那如果跟赵本山赵家般对比的话区别就非常明显了
赵本山和他的学生身上就完全没有那种经典的学院派技巧的痕迹开心麻花还有一个大招就是很喜欢使用 MV 的手法
利用音乐背景瞬间进入一种情境当中夏洛特烦恼里面就反复使用了影阵演唱易简梅主题曲的表演方法这套方法最早是香港电影里面最喜欢使用的周星驰王家卫都很喜欢后来王家卫被骂得很厉害的百度人里面金城武的段落也是反复这个模式
这套手法在后来的国产喜剧片当中特别常见包括陈思成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也是不断的用还有呢就戏访夏洛特烦恼里面戏访了纳英刘欢刘德华他们呢是不敢像当年王金一样直接恶搞就是简单的戏访不过
就这个技巧来说没有特别的玩出花样来刘正伟把《重庆森林》里面的台词翻转出这个《大话石油》里面爱你一万年的经典表述这个呢开心麻花就差很远整体来说呢开心麻花的喜剧作品比较偏向一种流水工业线的操作就是把各种最基本的经过实践检验能够奏效的喜剧技巧轮番的使用他们的喜剧作品始终没有突破这个级别
夏洛特烦恼比较突出是因为戏访穿越错位误会等等各种喜剧技巧集中释放了一次那要说多么经典的也实在是谈不上是技术性工匠性的而且呢
麻花团队对沈腾的依赖度真的是比较高其他的几位喜剧意义上的丑角演员表演能量不太够艾伦每次挑大梁都失败还有长远娘娘腔角色演太多了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为什么会有韩腾亮这个说法出来就是说沈腾不演麻花的喜剧就不太行
沈腾确实比较强他的国民认知度他的观众园不仅在麻花团队里面在全国都是最顶级的沈腾我看来是这样他演的绝大部分角色都是小人物所谓的屌丝甚至非常的油腻有点耍贱演小人物不奇怪大部分的喜剧明星都是演小人物
沈腾的特点是他抓住了今天这个时代大部分的小人物共同具有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装逼爱面子他在演卑微小人物的时候就会给小人物的外面套上一层假装有尊严的外壳这层外壳很容易被戳穿电影里面经常是他刚刚开始假装几秒钟之后就被戳穿了
这种小人物和假装有尊严强行要面子之间的反差是省腾的一个笑点来源
而且明明混得不怎么样但是假装自己有面子这个事呢在今天是很容易让人获得共鸣的不需要解释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是这样嘛沈腾是把他夸张了极端化了而且沈腾不光能演麻花的戏剧离开麻花他在别的导演手下也吃得开啊您好啊 韩寒啊 对不对麻花其他人就不行
我想到一个你觉得魏翔怎么样魏翔可能是沈腾之外麻花第二个有能力挑大梁的男演员他也有自己的表演特点我觉得他现在需要把自己的荧幕形象能够更集中的浓缩一下体练一下
我觉得魏翔就是没啥特点表演方法比较单一笑点制造主要是靠他说台词的语气我觉得他可能还是没有挑大梁的能力但是他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从市场结果看是比较成功的那是特殊情况我刚才说了嘛那年春节党主旋律罢评就这么一部喜剧观众就凑合下的心态看的真的比较勉强的
我想到还有一点就是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感是真的比较弱一会儿像电视剧一会儿像舞台剧他们的总经理刘鸿涛啊还曾经特地为他们这个特色辩护我他就认为拍电影法无定法没谁规定了电影一定得是什么样这个说法呢也无可厚非刘鸿涛还特别强调一点世界电影史大多数艺术价值高的电影都是有票法
这些观点呢我个人是觉得没有必要去辩驳这是很正常的市场法则第一的原则只要市场认可了他们就不会轻易的他们也认为这肯定是正确的但也必须承认的是最近几年开心麻花作品走下坡路是比较明显一个是原创性不够独行月球超能一家人都是改编作品为什么口碑下跌剧烈
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一些最基本的喜剧技巧反反复复的用了之后观众是麻木了疲劳了说到麻花的问题我想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喜剧内容和技巧层面他们确实有比较娴熟的技术但是停留在技巧的堆砌这个层面在更高层面的创意就严重的缺乏
另外是意识形态这个层面讲角色的意义嘛最后结论还是要让我们对不如意的现实生活感到满意这个就非常的保守
是一种马杀鸡或者是麻醉的效果或悉尼他们对现实世界真的就没有任何尖锐的看法而且麻花的喜剧呢还有很多观念是跟不上时代的《下落的烦恼》如果今天来上里面对女性的刻画观众应该也不能接受马东梅就是一种典型的女汉子的刻板印象秋雅体现了对女性的物化甚至妖魔化修修的铁拳从头到尾都没法说了
还有《西红柿首富》里面沈腾对宋云化说你要给我生一百个孩子反正就特别的直男从保险专业版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来麻花的很多电影观众群偏男性化这个方面如果不调整调整他将来的口碑就更难搬回来了不过这里啊我特别想谈一下开心麻花的两部例外作品
吕德水和半个喜剧这两部作品都是周深刘璐这对组合指导的不算麻花原创开发的剧本他们算是外援把外面的剧本拿到麻花来拍电影和麻花之前自己的喜剧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过麻花啃头这样的电影还是挺有眼光的这两部作品尤其是吕德水狠狠地让我惊艳了一把
尤其是考虑到这是原创作品就更加觉得稀罕了这两部作品有个特色都是半个喜剧都是先喜后悲正好对应了半个喜剧这个片名我先来说吕德水刘洪涛说这个片子在审查的时候只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被要求把蒙古语歌配上汉语字幕这个我觉得也有点不可思议这部电影喜剧的部分主要是放在前面的笑点是全部围绕性展开的
我是从来没有看到过一部院线电影能够这么公开的讲混沌子的本质上它的喜剧是性喜剧但是轻松过后就是大悲剧实际上稍微对历史敏感一点的中国观众很容易看出来这部电影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我是觉得这部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的激烈程度是一点都不亚于我们之前聊过的罗曼蒂克消亡时
比如说首先可以提的一点是电影里面的桌椅啊都是大红色尤其是结尾的部分那个红色特别刺眼那这个红色是不是有什么象征意义我们自己可以想一下嘛你觉得这个电影预言性很强吧对要把这个电影的预言性啊预言内容啊全部讲出来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那我这里就稍微罗列一些情节啊就比方讲当老师们都被要求去揭发去批判任素希任素希的头发被剪掉了我当年是看到这一段后发现这个电影不对劲了这个电影不是很搞笑的在后来本来一直趾高气扬要替任素希出头的男老师当枪杆子真正亮出来的时候马上痛哭流涕下跪求饶在后来任素希就彻底发疯了
还有本来老实巴交的铜匠上位后也是人性大裂变开始不择手段的迫害人我相信稍微对历史敏感一点的观众肯定知道了这里面在说什么到了影片结尾的时候预言的色彩就更加的明显了特派员作为坏人
打掉了校长被平反了官复原职等于说是风波过去了校长就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但是校长的女儿佳佳不答应佳佳说了一句什么台词她说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这句台词说的是什么我想又更加也不用解释了还有电影的主题歌人素希唱的《我要你》我觉得这就是献给一代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浪漫情歌
你都说得这么清楚了我没有什么要补充女的水确实不错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是不太平衡思想层面政治层面通过台词来输出比较强比较密它的电影感和视听语言确实差一点
对这部电影的电影感和麻花其他的作品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就思想层面比较厉害但这个电影感还是就比较像一个舞台剧作品那半个喜剧可以算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个电影是围绕着顽固的富二代大龄圣女苦逼的这个北漂男孙彤这三个角色的冲突展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电影的喜剧部分就是它前面的喜剧部分尤其是开场的时候它是围绕一个真假房间展开的这个真假房间是代表了一个即将被揭穿的谎言这个谎言构成了一个窘境然后呢这个要想尽办法腾挪隐藏编剧在这块是下了比较大的功夫很明显能够感觉出来他们是尽量想拍出新意来
就是说这个富二代多多他制造的这个出轨的难题怎么要想办法给它圆上尽量要圆得高明一些后面有一个关键情节是孙同是站在了门口叫了一声女友结果让多多的女友高露误会的那段设计就是他在那里一喊两位女神都以为说的是自己我觉得这个细节是挺高明的通常的国产喜剧片是想不出这种级别的桥段来的那么
那么和这个《驴得水》一样喜剧过后就是严肃的正剧了剧作是围绕孙瞳的处境展开的一直被施压施压施压压到最后来一个大爆发重新找到了自我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呢这个电影也有一些缺点我觉得这个电影的剧作的整体的水平肯定是不如《驴得水》的
他是对偶然性的手法的使用是有点过了有点多了高璐和女伴偶然撞见人数兮长远相亲的那一段如果从喜剧性角度来看勉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面在医院里面而路人偶然听到孙童和妈妈的对话再把这个对话说出来这段正剧风格的情节转折就完全是依赖偶然性来过渡了那剧作角度就是有点偷懒
半个喜剧是 2019 年的作品再之后周深刘璐这对组合就一直没有新作品问世了我还是有点期待这两个人的新作我简单查了一下没有查到周深刘璐有什么新的立项备案的项目我也还挺期待的我觉得周深刘璐在麻花的成功应该对麻花有一所启迪吧喜剧的范畴很广
除了麻花原有的风格还有很多面向的喜剧可以做现在麻花喜剧的口碑节节下滑他们也是时候尝试一下其他喜剧风格了
然后下面一部分是什么前面是说过了一下屌丝喜剧我觉得这个在现在的国产喜剧里面是比较独特的一个分支可以再展开一下从主人公的身份来说虽然大部分的喜剧电影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算是小人物喜剧这个小人物他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身份比如说流浪汉普通的市民小混混农民
城市里面游手好行的无业游民这些都可以那也就包括屌丝这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喜剧的基础性理论之一优越论当你要写的角色比大众更加的低下喜剧效果就出来了不过屌丝这个概念真的是中国互联网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创造它也代表了中国社会在当下这个阶段分化出来的一群很独特的人
它是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的我记得十几年前网上刚出现屌丝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有一个跟它比较接近的词叫屁民屌丝这个词现在还有后者就已经从网上消失了因为它们背后的含义指向是不一样的屌丝主要还是局限在经济范畴
对所以他能够留下来屌丝的反义词是高富帅屌丝就是矮穷丑是一种经济和外表上的标准不过我觉得屌丝它并不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所谓的弱势群体或者穷人它的关键是包含一种年轻人主动的自亲自荐自我矮化的情绪为什么要自我矮化
可能是表达了一种对阶层跃迁的绝望也是一种焦虑但是就和前面提到的中产白令的焦虑表现形式就完全不一样了
它里面是包含了任命和不甘这两种很矛盾的心态我觉得还有另外一种意识互联网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民粹意识是草根文化的大本营屌丝就是把自己降到了最低点来看世界自清自荐中隐含着一种豁出去了的奉其反击的意思
我还记得屌丝这个概念刚刚在网上出来的时候冯小刚在微博上就痛心疾首的说一个人得多贱才会自称屌丝因为他是完全理解不了这里面的心态的
因为冯小刚是觉得自己的身段已经够低了他本来是大院文艺圈里面最底层的属于就跟在王朔和郑晓龙他们屁股后面玩的甚至被叶金在电视剧里面指名道姓的开玩笑所以他是没有想到还有比他更不堪的身份还这么公开的表达出来屌丝的梦想是什么就是逆袭这个是屌丝的白日梦前面聊开心麻花开心麻花有好几部作品就是屌丝逆袭的露宿
这个和冯小刚喜剧里面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也是表达一种欲望和幻想但是两者的身段和角度有区别最后幻想是怎么清醒过来的也有区别我们仔细想想冯小刚电影里面其实没有出现特别底层的人物特别底层的真没有傻根算吗准确的说是普通市民平民为主
假方以方里面圆梦的那些人有厨子书店老板还有要结婚却没有房子的一对夫妇这种都很难算一穷二白的底层屌丝聊屌丝喜剧的话就必须要聊几句大鹏了大鹏是当下挺特别的一个喜剧创作者他可能不是最火的可能很多人对他无感因为他演的片数量真的挺多的一年可以看到好几次
他演的喜剧真的还很少有那种特别烂的即便有的片可能不怎么样啊我们也可以从里面挑出一些优点来
他演的人物形象后来就演变成了一种更加广义的屌丝如果说早期的屌丝男士煎饼侠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屌丝的话到了最近他拍的保尼平安年会不能停已经不能算屌丝了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小人物都算是中国社会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吧
就是向现实主义风格靠拢了但我觉得大鹏最突出的特色还是比较成功的吸收了他的偶像周星驰的表演风格尤其是后期周星驰的风格喜剧之王里面那种处于绝境当中小人物越是自虐式的努力越是好笑但也越令人感动也就是在喜剧里面要注入悲情的励志元素大鹏是尽量的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内地有不少喜剧片是有哭片的内容悲剧的内容但只有大鹏的喜剧是会同时在一个场景里面尝试融入两种违逆的情绪大鹏和周星驰的差距呢我觉得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形象他的形象还是不够讨喜亲和力不够这个就是天生的了后天努力也不一定管用
他去年的那个保理平安就是说哪怕我这个人社会地位非常的卑微但是我的道德上很高贵这种反差是能够让观众产生极大的共鸣的因为大众对于当今社会道德滑坡这样一个情况肯定是愤愤不平的你把这个拍出来观众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道德上的满足感
年会不能停呢也比较有意思大鹏演的那个其实他不算是互联网大厂生态里面的小职员白客演的那个才是大鹏演的那个角色实际上是市场机器转轨之后社会地位严重下降非常失落的工人阶级
把这样一个角色和写字楼的大厂职场放到一起还是有点奇怪但这是影片最核心的喜剧设定就是打反差牌是个人和环境的不兼容不和谐造成的喜剧
就这个好像是被时代淘汰的上一代的打工人吧他在这个电影里面就代表了一种更高的道德水准职业水准他是出来整顿职场的也获得了很多新时代的打工人的共鸣这个事非常有意思啊这种怀旧的心态肯定旧时代的心态在很多不同时期的电影里面都出现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幸福时光手机或多或少都是这样的
我这里要说的另外一点是大鹏的表演实践经验太丰富了主持人歌手托普秀他都接触过还拜过赵本山为师私底下还整天专研周星驰的表演方法香港和东北的表演风格这个差距可不小等于是各种门类的表演路子大鹏都学习了专研过了
所以啊简单总结就是大鹏的演艺生涯是从底层一步一步做过来的等于是市场帮着筛选最终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大伯身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网感特别好这个和他的背景有点关系他就是从网上出来的吗搜狐中国的互联网在 20 年前有个特点是有很强的校园文化的色彩因为当年上网的普遍以大学生为主大学生的校园文化
引领了互联网文化比如那个时候像清华大学的校内联欢会他们搞一个根据校将胡改编的小品排斥模仿周星驰的风格就可以迅速的火爆全网但是现在就不是了现在是全民上网所以大家对网感的概念也在变化我觉得十多年前那会儿整个网上最有代表性的网感最强的喜剧创作者
一个是大鹏一个是教授易小新这么说的话我想到我前阵子看到了一个报道说葛优是最近一两年才刚刚开始使用微信所以你说冯小刚让他演机器人的题材这个《非诚勿扰 3》这种实在是为难就像葛大爷这种老艺术家他对科技生活对年轻人的节奏感肯定是完全陌生的
让他现在再来演喜剧是有点勉为其难所以网感真的很重要有网感的好处就是他知道什么笑点是过时的而且他知道现在网民的笑的触发机制是怎样的我觉得互联网在出现之后长期浸泡在网上的人他对笑点的感受真的是有变化的
跟不上网的人相比他们在笑点上是存在明显代沟的首先就是笑点变高了没有那么敏感了因为你每天在网上看到无数的段子而且段子的节奏需要更快传统相声讲究一个三翻四抖这种技巧现在在网上就会稍微有点慢
现在最多只允许一翻一抖甚至不需要铺垫直接把那个底说出来也是可以的因为现在观众聪明到什么程度你在刚刚开始翻的时候开始铺垫他已经知道你的底了他已经预判到了
那演员怎么办就必须抢一个速度打这个时间差就在观众刚刚开始琢磨演员就立刻要把笑点给出去就算观众自己后面也会想到但是你给的比他快他的脑子没有反应过来他还是会笑
这个就对现在的喜剧演员的节奏要求非常的高不过反过来讲王敢好也不代表就能创作出好的喜剧它可能是一个必要条件吧但是绝对不是充分条件网络笑话尤其是短视频就是快三下五除二效果要出来大家都没有耐心剧场笑话是反过来的要慢郭德光受不了春晚就是这个原因因为郭德光一段相声要讲很久十几分钟进入不了高潮
电影喜剧特别靠近哪头都不合适得有自己的调节春晚的时间就太宝贵了相声你就必须迅速的入伙电话能省则省有十几分钟还说好的那些上春晚演金剧的都是大师啊每个人只能唱一句对再说回大鹏啊这个有点扯远了
那我觉得大鹏现在对自己的整体定位他并不是一名纯喜剧演员他现在是各种角色都接他是尽量会演一些喜剧类的角色但也慢慢在往正剧靠犯罪片第八个嫌疑人就完全不是喜剧大鹏演的还是一个反派还是说业余的这就代表了他的突破最近他也是凭借这个角色拿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影帝提名
那说到这里我觉得差不多就应该要说一下现在爆红的贾玲了贾玲作为喜剧演员最大的魅力还是亲和力喜剧演员对女性来说确实难度很大因为
因为一些偏见的存在女性喜剧演员的戏路会比较受限像所谓的丑角更多的是男性因为让女性变丑从很多男性的偏见眼光来看会觉得不好笑它会产生厌恶感所以历史上女性喜剧演员并不多中外都一样美国的喜剧之王杰瑞·刘易斯当年讲过一个话就得罪了很多人就别人问他有什么喜欢的女性喜剧演员
他就说他不喜欢任何女的喜剧演员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解喜剧表演需要冒犯观众他就觉得女性冒犯不了他
这个话一说出来就被好莱坞很多人批评好莱坞是有很多不错的女性喜剧演员的比如露西尔鲍尔乌比格德堡丁娜菲也是有不少的当然国内也有像宋丹丹蔡明高秀敏赵丽蓉玛丽白百合
香港有一些喜剧女星比方吴君如她
他的表演方式是有点像周星驰癫狂风格大开大合神经质自己录戏很深放得很开从来不会觉得自己陷入了窘境这个反差让外界产生了滑稽感但吴金如也没有走很远后期是一直在转型他是演出过大量的非喜剧作品有的角色甚至挺悲情金姬是类似悲喜剧还有杨千嬅也演过一些爱情喜剧大笑姑婆
喜剧有个禁忌是自己是不能够觉得自己好笑的但是港式喜剧有个独特的魅力他癫狂起来啊确实是能够感染到观众把观众吸进去杨千华就是大笑孤薄他自己狂笑之后观众会被他的能量带动过来还有是肥姐沈殿霞他和贾玲有点像也是依靠身体特点来演喜剧但沈殿霞不能够算专业的演员他一半的精力是用在综艺主持他
他也是歌手对作为喜剧演员贾琳之前的一个突出特点还是身体比较胖脸上有酒窝带来一种很直观的直接的喜感亲和感长期以来贾琳主要的表演平台是舞台小品和综艺节目她的喜剧类型某种程度来说也可以叫做拍档喜剧主要就是和张小斐的合作
贾琳大部分小品表演都有张小斐的参与包括了李焕英这对组合最突出的特色吧就一瘦一胖一高一矮它构成反差这在喜剧表演中是最常见的套路以前中国电影史上也有类似的最典型的就是韩兰根和殷秀成殷秀成的体重有 300 斤这一出来就有极强的喜感
海南根和英秀城是模仿美国的劳来与哈台那纯依靠身体表演的喜剧下限不低很容易达到及格线但天花板也不高英秀城沈殿霞就很难算巨型和许冠文周星驰是没法比的真正的喜剧之王还是得具备一些超人的素质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说到女的喜剧演员又比较胖的我也想到了好几个
一个是董立范在幸福时光疯狂的赛车里面都有他还有重庆有一个演方言剧的叫刘军三层棒棒军里面演那个胖妹像这种他们都是以泼辣凶悍著称的往往会有一个很软弱的男性跟他构成对比
也都主要是演配角我记得以前还有人问过刘军你要不要减肥他回答说不能减肥维持这个体型是他的工作因为他如果失去了这个特点怕别人记不住他我
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女性喜剧演员的现状是比较受限的很多时候不得不依靠外在的体型而这个体型也会导向一些刻板印象让演员就被固定在一些套路化的角色里面现状是这样啊不等于这个就是对的不等于这个是合理的那就要说到贾琳了她现在把自己的体重减了下来
这个事儿是违反一般的演艺圈规律的因为一般的规律是什么当一个演员的某种形象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之后取得过成功他是会尽量保持这种形象的
贾琳之前的喜剧形象已经算是深入人心了换成绝大多数的艺人不管是男艺人还是女艺人她恐怕都不敢改变这一点改变之后万一不红了怎么办她会害怕这个现在贾琳就等于是做了一个决断要和以前的戏路完全告别将来要进入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或者说赛道
他就是想走一条更宽的路对我们从明星的生涯绘画角度来说这种破釜沉舟的案例在全世界范围内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先例
也许到将来大家提到贾琳就不再认为她是喜剧明星了这是很有可能的她的细路可能会非常的广不过截止到目前我们还是把她作为喜剧明星来先讨论一下吧贾琳的喜剧很多时候有一个套路就是不停犯错把事情搞砸有时候是因为倒霉不走运这是比较基础的喜剧套路
那说到李欢英这个电影呢他这个电影主要的力量不是因为喜剧还是因为悲剧因为哭的力量才卖了那么多票房对我后来又重新看了一下这个电影他到最后二十几分钟的时候从笑往哭转的时候剧作上的设计还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比一般的洗头杯尾上价值的小品要高
不是仅仅为了反转而反转他就是比较成功的把贾宁一个人对母亲的情结和执念转化为了一种大众普遍的共鸣至少在春节那个特殊的时间这一点成功了这
这部电影商业上这么成功和它的喜剧部分有多好笑我感觉占比不是很高主要就是靠后面的情感转折变成了一个哭片这部电影的喜剧设计还是比较偏基础的方法下三路的套路很多沈腾在舞台表演的时候摔倒露出红色的棉毛裤和张小斐约会的时候拉肚子这都是标准的屎尿屁喜剧还有女性秃头的设计把这个反复作为笑点
我是有点怀疑导演如果是男性会不会被骂死还有中俄混血二毛子这种文化错位梗政治正确的角度来看也是有问题这个是因为中国观众对种族议题不敏感还有读错别字这种也是比较基础性的
还有刚看的热辣滚烫里面贾琳和张小斐亲姐妹打架在地上滚来滚去还有闺蜜变小三这些情节和场面的设计还是会显得有点简单还有
错位达脸梗吧就或者说是伪装梗也不少李焕英的开场段落是那个真假录取通知书嘛贾琳自己参与的喜剧段落主要还是围绕身体笑话打转体重太重别人背不动和成赫互动的段落成赫招牌的耍剑风格倒是和贾琳的可爱亲民风格很搭还有说力气大
就是《洗公交》的那一段一个女生怎么会力气这么大这个笑点是利用了传统认知的反差还有一些喜剧技巧是利用相声技巧就是两个人之间怎么通过语言怎么记包袱怎么解包袱怎么抖包袱这个是他的相声本行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是现如今不管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很多观众开始对某些领域范畴之类的笑点不接受了或者反感了这里面包括一些性别宗教种族的笑点也包括一些政治不正确的笑点比如说取笑残疾人取笑一个人的外貌体型等等等等
一方面我们认为喜剧是应该冒犯的甚至可以冒犯一切讽刺一切他有这个豁免权但是我们又觉得某些层面的冒犯很 low 很庸俗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中间的分界点到底在哪里没有人说得清楚比如说像前两年奥斯卡班加里上威尔史密斯打耳光那件事就是一个对冒犯的边界大家有不同意见的例子还
还有呢就是是否能够接受啊可能也跟笑点设计的技术含量有关系跟他这个笑点的背后指向也有关系我对贾琳的评价就是喜剧之王喜剧巨星是谈不上但贾琳的基本功是没有问题的台词念白都很有感染力但是喜剧层次的提升是方方面面尤其是电影喜剧和小品舞台喜剧还是不一样李焕英的小品堆砌感还是很强的
但是演员要演出所谓的电影感啊光靠自己努力是不行的贾琳的老师冯巩舞台表演和黄建兴电影里面的演出反差很大这个功劳明显是要归给黄建兴你说到小品感我想到的是综艺感你有没有看过贾琳的一些综艺她在综艺里面有一些特点一个是反应快这个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基本上她不会让话掉地上
还有充当背景笑声有时候别人在讲一个包袱的时候或者他自己讲他会先哈哈哈哈大笑起来在综艺节目的那种氛围下面这样是没有关系的会让整个的气氛显得非常的欢乐还有就是他是一个帮全场脱底或者背锅的人每当别人遇到什么尴尬的难题或者要得罪人了都可以把比较难听的话放到他的身上
让他来背这个锅因为他的人设就是没有偶像包袱这样主动背锅的场面多了之后他的亲和感就出来了观众就会很喜欢这样的一个人那对于参加综艺来说如果一个演员把他身上的那种喜感释放到整个空间这个是一件好事气氛越热烈越好吗那你觉得电影表演和综艺表演
这两者到底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吗区别就是电影是有明确的角色对演员是有限定的你首先要塑造这个角色《李焕英》里面贾琳这个角色就太特殊了
他是他自己是一个经过虚构化加工的自己但是还是他自己不管怎么演就算他用相声小品或者中意的方法来演也没人说他不对因为观众联想到了平时在电视上认识的那个贾琳会觉得这样也没有错
这么说确实啊就拿沈殿下来说一说到他的电影形象就是尖酸刻薄的上海小市民那贾玲就是贾玲了另外是否有严肃目的还是挺重要的这个严肃目的当然不是指的教化也不应该局限在本能式的母爱再有就是喜剧技巧都围绕下三路来逗乐也是走不远不过贾玲应该对这点也很清楚她
他的意图更多也是比较接近用其他的类型来混搭喜剧前两天刚刚看了这个《乐辣滚烫》它终极的指向还是励志喜剧的元素比较微弱尤其是贾琳本人的表演并不是那种喜剧表演《乐辣滚烫》不是李华英那样的纯喜剧了
不过也可以从中总结一下贾琳的创作路线创作方法首先是剧作部分都比较容易顺拐尤其是《赵拉滚烫》它的整个剧作的结构发展非常的平前面讲上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打击轮番把它逼到绝境再反转这个过程是一个直线的发展
不太有什么意外的起伏每一个打击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他身边的人亲妹妹闺蜜前男友还有远房表妹要利用他或者欺骗背叛了他那从性质上来说这些矛盾冲突是比较同质化的都是遇人不淑嘛都是偶然性的外因那他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这样他的内因是什么他之前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
或者是不是有某种结构性的社会因素这些都不太看得出来因为如果导致一个悲剧的原因是偶然性居多的外部因素那其实这个悲剧就是可以避免的这个悲剧的庄严性就会有所欠缺然后贾琳的一个杀手锏两部电影都用到了就是到最后半小时左右会出现一个情绪的剧烈反转
李焕英是从喜剧片转变为哭片热辣滚烫就是从丧转变为热血励志前后两种情绪一定是完全对立的不过这个转折的实现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就不一定了我个人认为李焕英做的要好一点
我提一个细节我觉得乐拉滚烫在台词方面就是说他的声音和语气的转变做的有点不够他的身体变化了说话声音还是丧丧的有点奇怪
我注意到你说的这个了但是我有另外的一种理解在转变之前他的情绪是上转变之后呢更像是一种看开了他不是变得阳光变得乐呵呵的没有而是经历了生死考验浴火重生变得很淡然所以他说话一直很平静
但是这中间的区别很小反正不是很明显不过热辣滚烫里面还有一个小技巧我觉得挺有意思可以聊一下就是他前面讲了很多贾琳遇到各种打击的经过众叛亲离在我们已经觉得她很惨的时候其实贾琳还留了一手她没有把全部的真相在第一时间就告诉观众
是后来在拳击台上他被对方打倒了这个时候切进来一组散回我们才了解到之前那些事情的更多真相原来他的妹妹要求借他的房子去给小孩读书嘛贾玲是在过户的委托上面签了字的原来她也担任了小三的伴娘原来她的远房表妹找她去上电视节目只是为了利用她通过这样一种二次打击的技巧
一方面巩固了前面贾琳的绝境到底有多么绝也让观众从其他层面了解了贾琳的这个角色的本质是多么的善良或者说不懂得拒绝吧对她就会有一种更深的同情这个跟最后比赛打完她拒绝了雷嘉英请她去吃饭这个又构成了一个反差体现了她的成长这个是我对这部电影印象比较深的一处叙事技巧
你要这么说的话我觉得就是张小斐这个角色对吧我是觉得有点奇怪的就是他一坏坏到底的他到最后其实这个角色也没有从一个很坏的角色变成他的善心被挖掘出来了没有我觉得这个设计其实也是为了你说的这个体现一个反差就是反衬出贾灵是多么善良啊
那这个结尾就是很明确就是要一种情绪的极端反转而且呢是为了这个目的它是强化了一些让他委屈的细节接下去呢我想表达一些我个人化的观感啊
有一个客观事实必须要承认春节党的电影面对的是最普通的大众很多人可能只有春节才看一次电影就类似很多人只有世界杯才看一次足球那他们对待电影的标准肯定就和天天看电影的观众和电影的那些发烧友是不一样的我这么说可能会被认为是在秀优越感就是有人爱看电影有人不爱看电影有人看电影看得多有人看电影看得少
这个里面并不存在什么优越感看电影标准不一样或者角度不一样都没有问题只要这个建立起来的标准对自己评价和选择电影有意义就行了每个人为自己负责在我的标准之下我就是想推荐另外一部完全类似题材的电影就是三宅畅导演的《惠子宁事》它也是讲一个女性要参加拳击比赛的电影
对,我个人认为这是 2022 年世界最佳电影,这个电影我看到最后非常非常感动,打拳不是一定要出一口气,要证明自己,要赢一把,而是一种存在于世界的方式,我就是这么活着,外界怎么看我跟我没关系,乐辣滚烫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突然想到惠子宁是这部电影了。
这反而不是百人之恋百人之恋我差不多都忘光了这么比较也许不公平但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之后这部电影我就有点看不下去了你提醒我想到了另外的一部电影就是三夏东红导演的前天敦子演的不求上进的玉子就是讲一个女生大学毕业之后每天无所事事家里蹲啃老
当然这部电影的基调和热辣滚烫完全不一样啊不过我真的是比较佩服日本电影在描写这种当代非主流年轻人的时候那个人物状态特别准确而且往往他们能够采用一种不带滤镜的平视的观点很坦诚很客观的来表现这种生活没有任何的劣迹
类似《不求上进的玉子》这种电影在日本还有不少这里有一个因素值得考虑都是东亚社会韩国和中国大陆都是疯狂内卷但日本是倒过来的很早之前就进入了一个所谓的低欲望社会低欲望的重要表现就是简单纯粹过自己的日子展示了
宅文化流行体现在电影的创作当中就是极端关注个人的内心生活我们看韩国电影经常是会觉得电影里面每一个人都好像过得特别的屈辱要复仇
日本电影很少有这种情绪另外我觉得《热辣滚烫》这部电影包括贾琳的创作模式是比较接近真人秀电影吸引观众的点都是关于贾琳的一个奇观性的事件这个就是贾琳的创作方法论里面非常本质的一点截止到目前为止的这两次她都是把自己这个人作为电影的核心贾琳这个真实的人她的意义要超过在电影里面演一个角色比如说
李欢英的核心是什么是现实中的贾琳想要弥补母亲去世这个遗憾的执念热辣滚烫的核心是贾琳通过持续一年的健身取得了一种身体器官的效果然后获得了生活的改观
这种把自己整个豁出去作为电影的题材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忽略了他在编剧和导演技术上的短板但是因为贾琳的路人缘很好大家普遍因为喜欢她这个人因为她的真诚接受了她的电影所以这两次创作这两部电影主要的卖点都是电影传统要素之外的东西你如果要在里面找特别精湛的技术那可能确实没有
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个跟泰勒斯维夫特的《时代巡回演唱会》电影还真有点像我们以前讲作品大于人电影大于他的导演大于他的主演电影是最大的作品是最大的但是这些电影是反过来的这个人大于他的电影泰勒斯维夫特大于他的演唱会电影贾琳也大于他的电影其实可以发明一个新的概念这种电影可以叫新媒体电影
一般的电影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的虚构世界但是这种电影它把现实生活里面大家对这个人的情感投射放到它的内容里面
同时也把后续的传播效应考虑到了内容里面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电影不过对贾琳来说这种完全消耗自己用自己作为题材的方法可能很难持久因为每个人个人身上的故事性是有限的她自己肯定也是知道的那就必须要做转变了你有没有注意到贾琳的第三部电影之前已经立项了
就是那个传销题材吧对原来叫光明之战后来改名叫转念花开看悲暗的剧情这个大概率不是喜剧应该也就不能再用之前的创作方法了反正第三部对贾琳在导演专业技术上的考验会比较高对贾琳就说到这里吧后面我们可以谈一些不是纯喜剧的喜剧就是混搭喜剧
喜剧加另外一种类型这种做法在香港电影里面特别常见因为香港电影大部分类型都可以混搭一个喜剧或者在普通电影里面让演员加一点搞笑的演法这种喜剧的一个典型例子呢就是做妖计我是很不喜欢这个系列它就是因为搭配了喜剧元素票房很好
如果是纯奇幻故事可能就不行我觉得它的奇幻部分非常的无聊喜剧部分更加的无聊我是万分的无法理解这部电影居然也卖了 20 多亿的票房后来到了第二部就完全低优化了这个系列后来是彻底拍不下去了主要是特效奇幻这个类型香港电影人本来就不擅长除了徐克很少有拍好的况且这个又是古装又是内地演员各种隔膜
这个电影就是想做衍生品开发卖玩具里面的妖精一个劲的拼命的卖萌这个卖衍生品的用意已经写在老门上了非常的破坏电影的流畅度想卖玩具没问题但是他就做得太功利了事项不太好如果对照一下这种混搭喜剧大陆电影做的比较成功的就是《唐人街探案》这个系列推理家喜剧
我翻了一下之前的记录就是唐人街探案第一集刚出来的时候你给他的打分挺低的
不知道你后来的看法有没有变化我后来重看了之后我是觉得第一集好一点第二第三集还是很难看得下去尤其是第三集看到我最喜欢的日本演员前野中信几乎被搞成了一个大傻逼这个心里真的很不爽还有就是生理上对某些点有本能的排斥就是一帮大陆北方演员模仿广东腔
我不太明白这个动机是什么如果是搞笑这种搞笑是很过时的上世纪 90 年代才会有这种效果如果是为了写实模仿唐人街的广东口音那其实也没有必要这个也不是追求写实的电影那如果理解成配合电影的闹腾风格那勉强说得通今天回过头来看唐探三集有一个走下坡路的诡计
看豆瓣评分基本也是这个结论第一集还比较高的第二集就稍微低一点第三集就不太行了他第一集确实是有一些创意的我现在觉得他能够把喜剧和推理两种类型放到一起然后不出戏这件事是挺有技术难度的因为推理呢这种类型它需要一种严肃的冷静的氛围
喜剧就反过来了喜剧它需要比较闹腾随时把你拽出来那一会儿沉静一会儿拽出来这样两种矛盾的类型这部电影能够把它融合起来从技术上来说真的是有挑战的
这种真的很难犯罪喜剧还马马虎虎有一些拍得不错的推理喜剧我印象中真的很少有一个妙探寻凶勉强还算可以但这部电影的喜剧点其实是嘲讽侦探片的关键是推理本身如果要让人感兴趣必须得严肃的风格一搞笑一闹腾胡乱折腾观众就比较难进入状态到了第三集我已经完全进入不了推理的那个剧情当中去了
然后还有一个好的地方是
你不是要推理加喜剧吗用比较省事的办法怎么来处理这种融合那就是它的整个叙事主线还是按照推理来安排然后在台词在演员的表演上用喜剧的方法来处理搞得夸张一点这个也是推理加喜剧不过这部电影还是花了一些更多的心思做到了一些更加结构化的喜剧处理把喜剧的人数放到了整个情节和人物里面
里面还有阿湘过生日这样一段名场面这场戏一看就是模仿的港片网上很多网友说是模仿了 A 计划续集里面董彪去看望女儿张半玉的那场戏陈龙吕良伟等人就是在那个房间里面躲来躲去但是 A 计划续集前一年上映的《刀马蛋》也有类似的是吴马去看望女儿叶千文郑浩南等人在房间里面是拿着被子躲来躲去
不过徐克的那段调度要比 A 计划续集精彩很多他是利用篮子来躲闪变化非常多但是很难说这样的桥段刀马蛋就是原创很有可能好莱坞末篇就有了因为港片一直是在借鉴好莱坞对他主要是利用场面调度来制造喜剧性给人的感觉肯定要比耍平最高级一些
还有这个电影里面的一些语言的笑点我个人不是太能接受很多地方是笑不出来的笑点这个就因人而异了如果有很多观众确实笑了也不能说他没有笑过我觉得王宝强和刘浩兰这个组合是有问题的主要是不好笑比王宝强和徐峥的组合差不少徐峥和包博尔的组合也不行王宝强给搞成这个土豪精角色见仇
这个特色很难让人觉得好笑王宝强这个人设明显是根据喝醉档春节档的特点专门针对下层市场设计的刘浩然是帅气青春萌高智商但是这个正面并不能和徐峥一样反衬出王宝强的好笑而且把这个刘浩然设计成结霸的形象并不好笑啊姜文在有话好说里面的结霸好笑是因为他外表很粗犷霸气
和讲话结巴有个很大的反差刘浩然外表看上去很斯文结巴的这个反差并不构成什么喜剧感这个结巴的设定是后来改的之前好像是想设计为哑巴
《唐太一》和《二三》后来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其实是档期带来的它的第一部是元旦档期的电影第二第三部就是专门为了春节档定制的《春节档》就很特殊因为平时的档期观众是分批去看电影的它的口碑会有一个分批的释放最早去看的是目标观众群然后是被带动的其他人
这是平时春节就不一样了所有人都放假了全家老小一起去看电影对观众的接受就很难控制作为电影的创作者就必须考虑到在第一时间让所有层次的观众同时接受这部电影宁浩讲过一个话来形容春节党还挺有意思的他说平时看电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大年初一是吃萝卜吃白菜吃土豆的全部来看电影了
有点像春晚了要平衡所有人还有一点就是春节档必须闹腾必须夸张虽然我个人确实是比较难以喜欢上唐太但这套系列确实很有港片风格就是像港片一样特别闹腾特别夸张所以春节档的电影它就不能够有太高的门槛必须要有一个闔家欢的氛围很多专门为了春节档定制的电影放到其他的档期是会有一点奇怪的
之前唐探 3 宁愿推迟了一年也没有在暑期档上因为它是在里面加了一些专门的春节元素这种针对档期的设计对电影的内容是会有影响的所以唐探 2 和 3 可能是为了瞄准春节档它搞笑的部分就加大了尤其是道罗 3 搞笑的戏份已经把推理的硬核程度稀释了很多对于推理受众来说会有点不满意的
关键是笑点的设计是有点落后于观众的口味的加上现在观众对于性别笑话的态度在迅速的变化很多创作者可能还没有跟上这一点就导致容易踩雷
但是再退一步说我觉得唐探的视觉设计以及动作戏的设计确实是下了不少功夫电影感相对我们之前聊过的那些喜剧要好很多但喜剧这一块是真的没有好好经营陈思成拍犯罪推理是有些想法和心得的但喜剧他真的不行唐探系列后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习漫威搞宇宙
搞宇宙这个事儿不能说一定不对漫威它开了一个成功的先例那唐太想学习一下把 IP 做大这个初衷没有问题
不过唐探和漫威都有一点没有解决好就是为了把后续的宇宙的东西塞进去让前面的电影本身承担了太多的任务有时候是会破坏对这部电影本身的观感的漫威里面很多片都有这个问题你看了半天结果他只是为了要给后面做一个铺垫那观众就不会重视你这部电影对漫威都是有漫画 IP 做底子来扩张啊观众都有点受不了了何况唐探这种
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唐探一开始为什么要放到泰国首先是为了规避审查不过从客观上他也带来了一个思考就是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世界怎么看待中国唐探从一到三我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从 2015 年到现在整个世界的变化太大了
2015 年特朗普还没有上台呢那个时候的那种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互动和在 2024 年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唐碳系列的三个地方美国、泰国、日本泰国和日本是中国游客出境游最多去的地方
美国是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帮人在那里瞎折腾而且形象都不太雅观反正这个系列要延续下去核心观念一定要有彻底的更新下面我想说一下在大陆发展的香港喜剧明星主要就是周星驰和成龙成龙也算进来当然也可以算进来了功夫喜剧嘛那个也是喜剧
周星驰的《西游降魔》开创了春节党后来的《美人鱼》创造了 34 亿的票房但接下去的《新喜剧之王》一下子就不行了口碑和票房都垮了
新喜剧之王过后五年来周星驰没有任何新作品问世我有看到一个采访《美人鱼 2》是周星驰和田宇生一起指导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周星驰对内地观众的口味尤其是笑点把握不准经常会拍完一段戏他问一下田宇生内地观众这里会觉得好笑吗这个就是文化语境的差异也是新一代观众起来后的正常反应
如果拍一篇是这样一个过程那我真的觉得这个片子有点困难啊你不能拍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啊你自己都不自信那这个有点堪忧啊
我觉得是他以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拍什么都卖嘛但是喜剧之王的挫败对他的打击可能还是比较大的反正说港式喜剧在内地不行首先我还是要强调一点内地审查肯定对港式喜剧有影响的港式喜剧最癫狂的一面没有办法彻底表达出来
像陶学威龙这种警察伪装学生在那里肯定是没法搞的大内密探 007 这种拿中国特工开玩笑这个就更加不用讲了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新一代的观众起来了周星驰西游降魔美人鱼这些电影中的喜剧套路还是几十年前的无厘头时代一过老观众会觉得厌倦新观众会不知所云还有就是内地演员驾驭无厘头本身是有问题的是挺困难的文章在西游降魔里面的表演方法和书籍就很不搭一个是戏剧科班的路子一个是片场训练出来的不过
我觉得邓超在《美人鱼》之后模仿周星驰的自嗨模式是模仿的不错的完全模仿周星驰肯定不行邓超也好大鹏也好他身上有自己的东西只是借鉴了一些周星驰的表达方式吧最模仿周星驰的当然就是卢正宇了现在好像很久没有看到了
关键是要内化和自己的性格调整后内化周星驰也有学其他一些喜剧演员金凯瑞许冠文他都有学但是是消化了之后的再造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周星驰本人风格改变也比较大他
他自己开始淡出荧幕不再演戏了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个人气质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周星驰总是站在比观众弱的位置草根这种位置表演喜剧是手到擒来但是一旦个人气场发生变化了变得深沉正经越来越像大师成功人士这个就很难演喜剧了说白了就是没有办法放下身段了还是王晶说的好王晶说周星驰没有办法说服自己了
可能就是没有信念感了没有办法相信自己是那个角色了喜剧要入戏需要比其他类型更加强的信念感王晶还真的挺有意思的他每次评价别人经常都是非常的透彻犀利但是他没有办法评价自己王晶是涉及到利益问题会用立场说话
但是和利益没关系的时候他的观点是有一定专业性的反正是从长江七号开始喜剧套路的更新换代这方面周星驰已经放弃了反倒是把本来隐藏了的黑暗的血腥的
东西释放了出来越来越有自虐式的表达这在《西游降魔》里面是特别明显的《西游降魔》当时不是吓哭了很多小观众吗那到了新喜剧之王实际上是完全在用悲剧拍喜剧而且是很明显的在打脸成功学这种反主流商业模式凸显个人意志的表达市场肯定是很难接受的
我怀疑周星驰就是因为《长江七号》找不到感觉后来就不演戏了这是我个人的猜测从周星驰的角度他肯定不想重复自己但是你要他重新来给今天的年轻人把脉他也做不到他也没有信心所以他走了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方向但是这是一个很窄的方向
成龙的问题一个明显的原因就是老了合拍片时代来了之后成龙的淀粉就已经破了功夫喜剧这套也不可能万年都让观众受用那王金的那套屎尿屁喜剧就更加过时了
成龙到晚年有一个做法是他拍的电影数量太多了制作非常快一部电影可能几个月就拍完了他每年都有新片出来而且每一部之间好像也没有什么联系风格有时候也完全不一样这个当然也没有问题如果他是以一种弥补生涯遗憾的角度来决策
OK 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如果需要让电影更加卖座继续受欢迎他还是得围绕特定的 IP 特定的角色来拍一些精品他没有这么做反过来的例子就是曾子丹曾子丹除了夜问系列其他电影都不行啊但是只要他演夜问片酬票房都还可以
成龙实际上是在时代的节点做了一个选择到底是选好莱坞还是选中国内地他最终是选择了内地我是觉得成龙如果那个时候选的是好莱坞局面很有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因为我觉得他那个时候在好莱坞接的那些片子啊他演的那些角色啊其实都还可以但是他在内地演的那些合拍片我觉得他始终找不到一个经典的一个角色能够让他依赖没有那
那再说回香港啊 97 以后香港不是没有喜剧人才彭浩翔就很有代表性但问题在于彭浩翔的喜剧也是本土性太强首先过程就有很大的难度他的套路也是有点像阿帕图喜欢粗口段子王贩卖恶趣味
搞民粹解构主流观点低俗喜剧当年在内地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在郑中基出来 B 站的弹幕第一反应还是暴龙哥但这种电影根本就不可能过时《撒娇女人最好命》这个是合拍片卖了两亿多成绩还算可以这个电影是埋藏了不少黄段子的
但彭浩翔剥削女性的这种旧港片的套路在现在这个市场肯定也是走不通的实际上彭浩翔本人是 2017 年的春娇旧志明之后就基本上算退隐了先是退出大陆的市场后来是香港市场他也退出了彭浩翔如果他愿意的话往网络平台发展拍一点下层的东西可能效果会比较好
因为他的那个趣味和下沉市场真的还比较能够结合现在的主流影院市场和前些年变化挺大的感觉香港导演这批人快被集体淘汰出局了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那这里顺便说一下周星驰之后最有可能接他班的喜剧明星原来是张家辉和郑中基但是因为港片衰落了嘛这种可能性也消失了张家辉在杜琪峰和林超贤手里也成功地完成了转型告别了王金时代的画鼓龙转到了正剧的路子
郑中基岗位实在是太浓了他本人呢太子基嘛对于内地市场没有任何兴趣演唱会他都不会到内地来开的所以也就谈不上了还有一位呢就是这几年来就是突然怎么说呢老来俏了就是黄梓华了黄梓华以前是票房毒药嘛这几年来突然间时来运转了但是黄梓华那些大卖的作品其实也不能算是严格的严格算是喜剧了所以这个喜剧确实难搞还有比如说像杜琪峰拍的
单身男女系列勉强算爱情喜剧但杜琪芬根本就是把电影拍成了一个夺宝电影就是当动作片来拍的高月月变成了一个宝一个宝藏就是纯直男趣味根本就没有像样的喜剧桥段香港喜剧片在内地不行其实就是香港电影
或者说香港不行了在内地不行了大家不感兴趣了因为就连香港电影最擅长的犯罪动作片去年也是全线完蛋了但你喜剧片更谈不上了香港喜剧片犯罪动作片的套路已经被内地电影人消化了大半了陈思诚啊大鹏的电影啊到处都是港片的影子环大陆犯罪片也替代了香港犯罪片
有一个因素是内地观众在过去是可以接受各种来自遥远的背景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的喜剧片因为我们处在这个娱乐产品消费的食物链的底端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灌输的状态大家都习惯了也接受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对于题材本土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观众对外面的事情不是那么感兴趣了喜剧片必须围绕本土元素来定制这个就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香港人就搞不定了
后面我们可以来集中聊一下喜剧明星吧在所有的类型片里面对明星最依赖的一个是喜剧片一个是动作片别的电影可以靠导演靠编剧来撑演员只要正常发挥就行但是喜剧片就不行不管导演编剧怎么厉害最后落实到荧幕上还是要靠喜剧明星身上的喜感来让观众发笑
先说一下葛优吧葛优在演喜剧之前有一条路线他是演反派的他的这个长相确实非常适合演反派《败后美洲报》里面他演了一个劫机犯《黄河窑》里面演的是土匪头子还有《围城》里面演的李梅婷也是非常的猥琐算是一个反派吧还有《霸王别姬》的袁世言并不少
但是后来演喜剧比较多大家好像就已经忘记了葛优是演反派出身的在喜剧里面葛优特别善于表现那种圆滑的智慧而且他的调侃他的玩是不攻下面那个底色是有真性情的成分的如果没有这个真性情打底光剩下圆滑调侃那这个人就完全不可爱了
我还是觉得葛优是在这些喜剧演员里面表演能力最强最综合最丰富的而且他是大陆演员里面表演风格最生活化的一位葛优很早开始就不演电视剧了只演电影肯定对他塑造形象也有帮助他身上没有任何小品综艺感从表演实力来说葛优是演正剧完全没有问题的《霸王别姬》《活着》《卡拉斯条狗》《罗曼蒂克消亡史》都很精彩
葛优演喜剧人物是两个方法一个是剧本本身就很精彩人物自身有非常可笑荒唐的一面像是《围城》里面的李梅婷她就是很写实的演出了角色的特色而且你发现没有葛优其实跨度很大底层的屌丝《我爱我家》里面的盲流季春生这种他可以演《围城》里面的高级知识分子李梅婷他也可以演
还有就是你刚才说的调侃模式他演的纯喜剧大多是这个套路这一点是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就是必须和冯小刚王硕他们的调侃路子衔接冯小刚当时对葛优有一个评价是什么呢就是你无论多么书面化的台词多么长的句子
你扔给葛优葛优演起来就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就好像这些台词从他身上自然地说出来的一样那现在的问题就是冯小刚不行了葛优也比较喜欢和熟人合作所以喜剧这块他可能要淡出一些那葛优说完了是不是可以说一下王宝强关于王宝强我想到赵本山之前曾经说过一个观点赵本山的大概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喜欢的喜剧
是要表达那种淳朴的幽默他自己在春王舞台上大多数角色都是有这样的一种淳朴农民的底色卖拐三不取除这个比较特殊因为倒退 20 年的话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即便在今天来到了一个从农业社会到城市社会过渡的阶段
对这种淳朴形象仍然还是有需求的联会不能停里面的大鹏就是啊当然他不是淳朴的农民他是一个淳朴的工人王宝强从早期的傻根到徐真的炯系列里面都是这样一种淳朴的形象他的角色身上保留了一些传统品质因为太土了
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就被嘲笑最后我们才发现他是最真诚的那个人这个是今天最稀缺的品质他甚至是可以帮助其他人完成道德的进化天下无贼太久都是这么设计的
是这么一个定位为什么观众爱看呢我觉得中国人的心理里面有一种我想称之为对老实人的怀念老实人是好的希望自己遇到的都是老实人但是自己不要当老实人
但老天主为什么失败就是王宝强过于颠覆了自己的形象而且他也没有处理好那个新的形象王宝强最重要的表演特色是非职业演员的风格他真的是完全没有学过他在荧幕上就是原生态有唯一性但是市场只能容纳一个王宝强
如果单从喜剧之路来说的话王宝强的路子也是比较窄的他不演傻乎乎的角色就不好笑而且他自己也不满足于演这类角色了徐增就和王宝强是反过来的如果光看《囧》系列和《我不是药神》的话他就是淳朴的反义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那种精明势力的中产形象的代言人
当然他的这种人设在电影结束的时候会有反转他会接受洗礼变成一个好人我有一个判断是如果纯粹论表演能力徐真可能是同代喜剧演员里面最强的一个他的基本功技巧能够演的角色的宽度和厚度比其他人都要强
这一点我不是很同意我觉得徐峥的表演实力是没有问题他以前还演过大量的先锋戏剧所以对角色的驾驭能力是很强的但是我发现徐峥演喜剧角色的时候和王宝强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朝鲜他演来演去都是在演人物的窘境就永远是我怎么会现在这里我怎么会遇到这么傻逼的人因为他懂剧场懂戏剧知道喜剧能够成立最核心的部分
但如果只有这一招我是觉得有点偷懒那说完徐峥了还有谁啊对了你觉得黄渤怎么样黄渤是很强不过黄渤因为他的形象的限制某些类别的喜剧形象他能够演到一种极致
但是如果离开他的舒适区就不一定了黄伯有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不知道老马你注意到没有我是一度以为他是不是不会讲普通话呀因为我印象当中啊我看过他演的电影啊他都是讲方言的我后来还特地找了一些他的接受采访的视频来看我发现他的普通话讲的确实是一般北方口音就特别重一听就是山东的不对吧黄伯是电影学院配音班毕业的
学配音的他的普通话肯定是过关的好吧但是我印象当中是真的没有看到过他说标准普通话的场面我回头再找找视频吧反正我这么说不是贬低黄渤的意思我是觉得他的表演风格还是偏写实偏生活化很有泥土味他还是更擅长演底层人物我是看太炯的时候发现黄渤演公司高管这种角色实在是毫无魅力
黄渤的喜剧味比较偏荒诞人物做了不合理的事情造成了一种荒诞感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还有一点黄渤不是那种纯粹的活在角色里面的演员他是很热衷参与综艺节目的偶尔还会主持节目他不主持过金马奖吗发挥还可以我觉得他的即兴表演的能力是可以的但是以纯喜剧演员的表演衡量他可能也不合适
然后今年的春节档可能是沈腾和贾玲称霸这个档期了我想是不是存在一个趋势啊我们以前有个观念是演员应该保持神秘感少上综艺但是恰恰沈腾和贾玲可能是全国上综艺最多的演员你在任何综艺里面都可以看到他你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你可以看到无数的他们的综艺节目的切片
神秘感的这个逻辑是不是在今天已经不一样了和流量有点关系现在评估演员的时候也会考虑流量某个名字一出来流量就暴涨那最起码对宣传也有利另外就是要考虑春节党的特殊性那可能就是因为在这个档期吧全家老少一起看电影就更愿意选择天天见的首两
觉得亲切觉得安全不会踩雷对很多观众来说春节的时候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可能就是像平时看电视看综艺的一种延续消费这样说的话让我觉得这样一种情况就带来另外一个效应是把电影那种高高在上的神秘感拉下来了但是这种变化是仅仅出现在春节当呢还是也会影响到平时我也不知道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吧前面说了这么多一线的喜剧创作者我想说一个我的结论我的个人看法就是中国的喜剧电影水平啊还是不太行不怎么样
那如果有人要问了中国喜剧电影为什么不行为什么拍不好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中国类型电影本来就是不发达类型电影的创作是和整个的电影商业系统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才 20 多年任何一种类型都不突出
说中国没有喜剧电影大师问题是有犯罪片大师吗有科幻片大师吗有悬疑片大师吗有恐怖片大师吗连最华人本土的武侠片动作片大师当下也没有我说的是大陆范围内中国的电影大师如果说有的话基本都是艺术电影那个系统里面的不是类型电影
而且中国也一直没有专业搞喜剧的电影人才以前陈佩斯是专业的但那个时候各方面的制度都不完善产业层面的互动建立不起来观众的有效反馈没有就没有办法形成良性的互动现在专业的就一个开心麻花而且开心麻花这两年来水平下降很多原创能力越来越弱经常是买版权改
当然更重要的是制度性的禁忌太多讽刺喜剧始终搞不起来吐槽大会本来风风火火范志毅那期是把效果推到了顶点后来就不让搞了我
我觉得华人吐槽恶搞戏坊的精华是都在港台地区了尤其是台湾以前的综艺节目什么全民大蒙锅呀康熙来呀都非常精彩小 S 到大陆来不灵了不是小 S 不灵是放不开手脚他在台湾都可以坐在马英九大腿上因为这个是需要公共生活的打
那我帮你总结一下就是中国的喜剧片创作困难不在技巧不在人才而在环境
喜剧的技巧就是那些不是秘密对环境好了人才自然就会出来的最后我们来总结总结今天聊的内容关于当代的国产喜剧片我想到的一个共通点应该也不是巧合就是从冯小刚的冯氏喜剧到徐峥的炯系列再到开心麻花的很多喜剧作品都是关于欲望的关于人怎么处理自己越来越膨胀的欲望
或者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人的空虚无聊或者人被欲望摧毁或者经过现实的毒打之后放弃欲望安于平淡这样一个隐藏的主题还是符合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逻辑的因为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人是没有什么个人欲望的
对个人发展对个人欲望的追求被压制到最低最低那个时候提倡人是集体的罗斯丁个人服从集体个体的需求不重要
是进入到 90 年代之后商品社会发展起来的大家有了更多的追求首先是追求金钱追求享乐所以 90 年代的很多电影很多喜剧片是在讽刺拜金但大家很快就发现人对于金钱的追求人对于更刺激的情感的追求人对于更高的社会地位的追求这个就是人性了
一味的批评打倒可能也太简单了太虚伪了我们还是应当正视人的欲望要不然就不要搞市场经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欲望机器所以这个后面的电影在处理人的欲望这个主题的时候变得更加丰富了不过毕竟我们是一个几千年的被严格的儒家思想控制的国家
再加上社会制度决定了对欲望还是要约束的不允许他犯难体现到电影里面就是对欲望的很复杂的态度就像《西红柿首富》这样的电影他明明是想通过一云财富来让观众爽一把但是到了最后他又说你必须要愿意放弃它才能最终得到得到之后还要捐出去
这个和社会体制有很大关系在公共空间中公开的表达个体对欲望对娱乐的享受这个还很难再简单粗暴一点说人有没有堕落的权利就公开说了我就堕落了怎么了你抓我啊这个是不行的这在以前的香港电影中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来到了 2024 年
整个的社会环境和过去 30 年那样一个社会财富急速膨胀的时期完全不一样了过去的这几年我想每个人都体会到了压抑收缩个人欲望的感觉我们可能已经不再处于一个放纵自我欲望的时代我们是否又要回到一个低欲望的心理状态呢哪怕是暂时的
在这样一种新的社会心态下面我们的喜剧电影会怎么来表现如今的时代答案很简单在高欲望的时代为了防止你们走火入魔必须压制你们的欲望在低欲望的时代会想尽一切办法刺激你们的欲望去达到各种关键的指标这不仅仅是对喜剧片的要求最好是被所有人内化成一种自我修养这是很特殊的一种权力规训方法
我好像看到了国产喜剧片的光明前景那今天就聊到这里吧最后就是再次给各位电影剧片的听友拜个年你们的支持对我们的继续创作非常重要大家可以通过小宇宙或者喜马拉雅的赞赏功能对我们表达支持或者点赞收藏都可以发表评论更是非常的欢迎谢谢大家再见再见你在我身旁我要
你在何方
眼看天亮都怪这夜色撩人的疯狂都怪这 Key 弹得太凄凉我要唱着歌默默把你想我的晴朗你在何方眼看天亮我要美丽的一生为你堆进天花黄
这夜色太紧张时间太漫长我的晴朗我在他乡望着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