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它融合了城市史和大众的情感史,通过大众报刊呈现了人与狗关系的多元变化,探讨了城市生态、治理术以及大众心态的博弈。
这种协定包括物理层面的供养与约束,以及情感层面的双向凝视和情感认同,反映了现代城市中人与狗关系的复杂性和持续调试的过程。
警犬的驯化和使用是一个全球史现象,涉及全球犬种的流动和地方犬种的边缘化。警犬的识别能力和警觉性被拔高,但它们仍然是辅助工具,不能替代人的法律判断。
不需要。治理应基于法治,确保人的安全前提下,为动物提供更好的栖息空间,并引入更多情感和道德元素,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
狂犬病疫苗不仅是一个技术事件,更是一个文化心态事件。它切断了因恐惧狂犬病而讨厌狗的逻辑链条,拉近了人与狗在现代城市中的距离。
宠物友好型设施不仅提升了养宠人的生活质量,还拉动了经济消费,创造了新的社交圈和消费场景,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出版的书包括《糖与雪:冰激凌与我们相遇的500年》和《鹅肝:众口难调》,分别探讨了冰激凌制作工艺的演变史和饮食中人与动物的关系。
本期节目我们将来关注城市中的人犬关系。在城市中,狗狗的流浪、咬人、受虐、思考以及排便是众多爱狗人士最为关心的五大议题,类似的热点新闻,年复一年层出不穷,那么人犬关系何以至此? 今年出版的《狗狗都市观》从百年来纽约、伦敦、巴黎三个城市中人与狗关系变迁中找到了一些线索和启示,尝试理解中产阶级市民对狗狗问题表现出的情感反应及其冲突、融合。《狗狗都市观》并不是一本简单的动物史著作,它融合了城市史和大众的情感史,选用的材料也并非传统的官方文献档案,而是灵活运营大众报刊,来呈现这一段段混杂且多元的人犬关系变化史。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本书的译者邹赜韬老师,他将从自家养的小狗太极开始,来为我们介绍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犬关系。 时间线 00:40 译介《狗狗都市观》源头竟是十几年前慈城古镇里的一头小狗 04:44 《狗狗都市观》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动物史著作,也是城市史和大众的情感史 09:07 中产阶级养狗之后,主人和宠物之间建构的跨物种协定是什么? 14:31 当狗狗进入体制之内 20:35 流浪狗的治理需要将狗划分为三六九等吗? 29:11 狂犬病疫苗的出现不仅是一个技术事件,也是一个文化心态事件 33:53 人宠友好也可以增进内需 41:32 邹老师近况更新 嘉宾:邹赜韬,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出版史学著作、译作多部,研究成果见于《中国社会科学》《全球史评论》《近代史学刊》及《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报刊。 主持/制作: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