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走進位於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專訪助理研究員簡弘毅,負責策劃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的他,詳細的解釋了禁書政策的由來,如何實踐?如何影響台灣?一場禁書展的當代價值是什麼?
原來,當時有「文化清潔運動」,有凌駕於政府之上的,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每週發行給黨員看的宣傳週報,宣布禁書清單。
原來人們會因寫作出版,被取消執照,被抓起來,或被殺。翻開「查禁圖書目錄」看見的荒謬,顯示出極權政策的模糊全面。「書有事,人讀了也有事。害怕的人們開始自我審查,乾脆都不要讀好了,自己覺得有危險的東西,就先把它燒一燒。帶給一整個世代知識分子恐懼。」
被禁的書從《英文文法ABC》、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到《如何交女朋友》。
「如果沒有禁書的政策,今天的我們會是什麼模樣?」簡弘毅在策展時不斷自問,也從史料中看見了:「人總有抵抗的方式。」
「在記憶跟消滅記憶之間的拉扯,手無寸鐵的人們,面對極權者,最好的對抗就是記憶。 力量再大、威權的雙手再嚴密,總有縫隙,而人們總會在中間找到挑戰的力量,那力量總是遠遠大過於控制得力道,也因此,我們今天才有已經變成稀鬆平常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背後是那樣子辛苦的搏鬥而來的。」
策展的過程考究了政府的檔案、當事人的日記,也實際走訪藏書者們,簡弘毅從那段不遠前的歷史中再次看見了,「思想跟閱讀,是我們(面對極權時)擁有的最強大的武器。」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