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新客体经验的内化 1

新客体经验的内化 1

2021/5/19
logo of podcast 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

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开始第三讲《新的客体经验的内化》。     跟新的客体经验相对应的,是旧的客体经验。**旧的客体经验指的是早年经历的关系,主要是跟养育者的关系,通常是跟父母的关系。**这个关系,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如果把人格比喻成一个产品,那么跟父母的关系,就是制造这个产品的工厂。      **关系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关系的品质。**意思是这个关系是滋养性的还是伤害性的,支持性的还是攻击性的,包容性的还是排斥性的,共情性的还是情感隔离性的等等。关系的品质,取决于父母的人格特点。**二是关系的恒常性,意即关系是否是持续的、没有中断的。**以上两点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赖于父母给他提供持续的、高品质的亲子关系。      成年后的心理问题,来自早年没有高品质的、持续的亲子关系。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提供这样的关系,使他获得新的客体关系经验,这些经验内化后替代早年的经验,导致人格层面的改变。      以下是4种咨询师提供新的客体经验的具体情形。 ** **一、 设置的恒常性 心理治疗的时间设置,除了有利于建立治疗联盟外,其本身就有治疗意义。固定的地点、时间和频率,对早年有分离性创伤的来访者来说,就是能够渗透到潜意识甚至躯体层面的新的经验。**设置不是语言,却胜过千言万语。要把这样的新经验内化,替代既往的经验,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新经验的强度足够大。如果不够大,就不具有“挤掉”旧经验的力量。比如,如果治疗的频率低于一周一次,这样的新经验显然太弱了一点。肯伯格在中国讲学时曾经强调,治疗不能低于每周2次。第二个条件是,持续的时间足够长。**我们面对的是成千上万小时制造出来的人格,当然也要很多小时来实现人格改变,这就是为什么精神分析治疗经常旷日持久的原因。     对于童年有分离创伤的来访者,我们给他提供的高浓度的持久关系,会引起他的内心冲突。一方面,这是他渴望已久的,另一方面,他又害怕这个关系的得而复失,就像早年曾经多次发生的那样。所以他会作出很多的试探。比如,他会尝试破坏设置,提议改变咨询地点(从咨询室改到咖啡馆)、改变预约时间、减少或增加咨询频率等等,用以测试咨询师对坚守设置的决心。面对这样的现象,咨询师在排除来访者确实因为现实原因需要改变设置的前提下,应该保持设置不变,并对他的试探做起源学的解释。     咨询师提供的新的客体经验,要内化成来访者的内在客体并导致其人格的永久性改变,还需要经过几道关卡。首先,改变意味着自体表象的改变,这需要面对一个新的自我,会引发恐惧。“我不再是原来那个我”的感受,不完全是令人愉快的,必定伴随诸多的不适应。在现实层面,旧的客体也会不满于来访者的改变,他们赋予来访者的改变以“症状恶化”的意义,进而对咨询师产生不满,并试图破坏来访者跟咨询师的关系,这种情况在给青少年咨询时很常见,比如,青少年咨询后自我意识增强,会被父母认为是更难以管教了,就投诉说这个咨询师不合格。      **被他人改变,是一件不太有面子的事情,会或多或少导致一些自恋性创伤。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况: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好,在咨询室因为有设置的保护,他对咨询师表达了真实的感激之情。假设某一天他们在社交场合偶遇,因为此时没有咨询设置,来访者会把咨询师当成普通的交际对象,这时就可能产生跟其对比之后的低价值感,这就是自恋受损的证据。     ****旧的客体被新的客体替代,是来访者操控或允许的,这一背叛会导致对旧的客体的内疚感,内疚感严重时甚至会变为对新客体的愤怒,以及对自己的愤怒。**在潜意识幻想层面,背叛会严重到等于对旧客体的谋杀,所以替代过程有时候会变得异常艰难。      **成长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可能激活超我的惩罚,使来访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变得抑郁。**这是典型的旧的客体经验的重复:愉快被旧客体认为是堕落的甚至罪恶的,惩罚如影随形。在移情层面,来访者也期待来自咨询师的惩罚;当惩罚没有如期而至的时候,就获得了新的客体经验。      在咨询之后,旧的防御机制被新的替代后,自我功能可能会临时性变得虚弱,应对现实压力时会变得“笨拙”,这也会导致恐惧。来访者自己都可能有短暂的疑惑:我到底是变强大了还是变得更弱了?    二、 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力比多及其象征化的态度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首先来自力比多,即性驱力。它包括与性有关的一切想法、情绪和行为,也包括性升华或象征化了之后的一切心理活动。**我曾经半开玩笑地跟我的学生说,你可以尝试一下,把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都跟性满足或性的象征性满足联系起来,就当是在做脑力训练。他真的尝试了10件事,最后发现无一不跟性有关,而且关联得并不牵强。 在旧的客体关系中,儿童的力比多投注和满足可能被挫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客体的缺席或高度情感隔离,使得力比多无处投注。力比多如果转向投注到物体——往往是母亲的替代物,比如长头发、女性内衣等,就发展为恋物癖。如果转向自己,就变成了自恋。第二种情形是力比多的满足受挫,比如儿童在取得成就而高兴的时候,旧客体便严肃地告诫他要谦虚,或者用“山外有山”来削弱他的成就感,这种打压反复发生之后,儿童会习得性地自我打压,获得和体验愉快的能力也就被损害了。来访者这种满足—被挫败模式,通过移情,呈现在跟咨询师的关系中。来访者可能会衣着风格单调、色彩灰暗,面部表情呆板,动作拘谨,言语迟疑,目光闪烁,一切都小心翼翼;他的问题包括,情绪低落,无法跟他人建立友情,难以进入或维持亲密关系,事业屡屡失败等等。这一切都在告知咨询师,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所有与快乐、轻松和成功有关的事项,都受到过打压。咨询师能够提供的新的客体经验是,那些被来访者压抑的、与力比多有关的幻想,都不会被指责和被惩罚。 好了,谢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