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ver of episode 为什么爱自己那么困难?| 迫切提问 S01E09

为什么爱自己那么困难?| 迫切提问 S01E09

2024/1/31
logo of podcast 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欢迎收听迫切提问,我是主播阿露。

这是一档公开讨论心理健康的节目。

我们试图通过更多的公共讨论,去除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咨询长期以来的污名化,打破让我们感到愧疚、羞耻、脆弱、挣扎的那些偏见和污名。

我们试图探讨那些善而为人体验到的复杂感受。

那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一个独立职业的心理咨询师,目前受训于伦敦塔维斯托克国立治疗中心,同时我也在伦敦塔韦斯托克关系中心和 NHS 系伦敦区治疗中心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我相信心理咨询当中使用到的很多工具和视角是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每一个人的,也希望这些工具和方法是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使用的。

在这档节目当中,我会从一个专业从业者的视角,从理论和临床结合的角度,为大家提供更多维的、从不同角度切入自身的方式,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爱上自己。

那么这期节目呢,是我们第一季节目的最后一个单集了。

相信小伙伴们听到这里应该都已经听出来了,贯穿第一季的主题,其实是我们最最常见的,最最基本的一些情绪和感受。

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如何理解情绪,可以说是我们这第一季,乃至于这档节目的原节目 metaepisode, 所有的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可以从它开始的。

那么也向大家剧透一下我们之后的节目安排。

在我们第一季的节目之后呢,会有一段休息的时间,然后第二季的节目应该会在春夏交接之际开播,然后我心里给他暗暗定的名字叫做相信春天。

第二季的内容会围绕在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目前列在计划上的主题有自恋,上瘾,报时和厌食,我们和金钱的关系,和欲望的关系。

而这个思路背后的逻辑是,我们先从最最基本的这些情绪和感受开始,然后到理解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关系。

再接下去呢,是理解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比如说婚恋关系啊,出轨啊,性关系啊,亲子关系啊等等。

从最根本的慢慢扩散开来,我们慢慢来。

那么在第一季和第二季中间,暂时不更新节目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邮箱依旧开放,邮箱地址建设 Notes 如果你有一直以来感到困扰的问题,欢迎你的来信。

我会争取在两季节目更新期间的空档期做一期问答节目。

那么我回到今天的主题,关于爱自己,或者说自我关照,自我接纳,重新养育自己。

这些词基本上是指向相同的意思的。

我不知道我这样说会让你觉得出乎意料,还是觉得哦,我早就知道。

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好像其实并不怎么爱自己。

我们挑剔自己,觉得自己充满瑕疵,我们苛责自己,我们自卑,我们感到羞耻,我们看自己各种不顺眼。

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也觉得好像也还行呢,但更多的时候是不由自主的觉得自己真的不咋样。

我们前面几期节目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我们是怎么想着法的,嫌弃自己的和这些评价背后的机制。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说爱自己,接纳自己,不过度自责,这些句子朗朗上口,但要落实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难度远超小象。

我们在理智上似乎都明白人需要爱自己,只是在日常行动当中,我们往往见缝插针地在脑海中雇用一个小人,让他来自我攻击,并且往往在这些时刻丝毫没有察觉我们正在自我攻击。

而且不仅我们平时对自己充满挑剔,在犯错误和收藏的时候也是。

那么我们既然说到爱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招呼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他为什么这么难呢?

或者说我们又是为何如此呢?

我们为何对这些事情会变得如此的不擅长和如此的不能自我接纳?

那么我们回到生命的最初形态,我们从出生开始,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就开始积极地抓取我们所在的环境当中的各种信号了。

这个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是友好的、严格的、松散的、大家都很忙、对我很疏忽的、养育者过度关注及其焦虑的。

日复一日,我们从这些抓取的信号当中,就像拼拼图一样,不断的试图把自己的处境绘制成一个能让自己理解的心智地图。

而逐渐地,这些信号和环境当中我们理解的信息就变成了我们的内在语法。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个词 semantics of our mind, 比如说你脑海中所有的想法都是用中文出现的对不对?

但同样的,一个你完全没有变的一个小婴儿,如果从小在美国被抚养长大,可能脑海当中所有的想法都都是英语出现的了,而这个你没有变,但是你在的环境和你在这个环境当中抓取的信息变了。

所以渐渐的呀,这个小朋友的大脑就慢慢长成自定义过的大脑了,它不再是一个出场设置的大脑,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每个人的大脑都根据环境自定义设置过。

比如说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很忙,那么孩子就会理解成是不是我做得好一些,父母就会更愿意陪我呢?

父母为什么愿意选择比如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但是不愿意陪我呢?

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呢?

那我是不是可以努力做一个更好的小孩呢?

当然,我们可以给孩子做解释,做解释一定是有帮助的。

但在现实当中呀,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反而是加强这种幻想的。

比如家人会说,你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管你呀?

你看,是不是因为你老不听话呀?

你听话吗?

爸爸妈妈就会带你去干嘛干嘛了。

与此同时呢,养育者有可能也在用现实行为强化着孩子的这一个理解。

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很好的时候,就确确实实奖励孩子去游乐场了,那就强化了孩子这个如果我更好,父母就更愿意陪我,他们现在不陪我,是因为我不够好的幻想。

与此同时,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常常会被评价,而且是那种贴标签式的评价。

比如很多父母和老师,或者重要的长辈可能会说你太调皮了,或者你脑子不聪明,或者你一点颜色都没有。

而次数一多,时间一久,我们慢慢会接受这样的评价。

只是事实也许并不一定如此呢?

也许只是那一天,你没有满足这个达人的要求,就别说成没有颜色。

也许只是那一天,大人刚好累了,或者场合刚好不合适,你的正常玩耍,就变成了调皮。

可是当这样的评价长期重复之后,我们就会相信这是事实。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于是他就成为了我们大脑里面的一个自定义设置。

所以,当我们想要让自己开始变得有点不一样,尝试接受自己,尝试理解自己,我们就要先发现我的自定义设置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被设置的,有哪些设置现在已经不好用了,过时了,没有与时俱进了。

然后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我们怎么重新定义这些部分,我们怎么重新去再设置。

而我们大脑时刻都在收集周围环境的信号,识别环境欢迎什么,不欢迎什么,因为这些是与我们生存息息相关的。

所以可喜可贺的是,大脑一直在做这个工作。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设置,它一直是可以重新改变,重新定义,重新设置的。

其实最近两年,在社交媒体上的流行内容当中,重新养育自己算是一个热度比较高的话题了。

仿佛在一夜之间,大家都开始觉得,就是我从小原生家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导致我现在生活上、关系上遇到重重困难,我要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

但是怎么做呢?

其实我对重新养育这个概念一直都还是保持着一个观望的距离的,因为这种内容啊,它就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于登天的那种内容。

比如说很大一部分人觉得自己心底其实不是很接受或者很爱自己,对自己比对别人苛刻很多,刻薄很多,并且把自己这样的状态归咎于原生家庭环境。

这倒是可以,但是你想呢?

我们的父母可能大多数的时候其实是带着充分的爱意和善意在养育孩子的,除了一些特殊极端的情况之外,大多数的父母并没有想要把这个孩子养得不好,所以他们之所以没有办法真正给到一个那么理想的环境,其实是因为父母也是在这样一个苛责的环境之下长大的,他们自己也没有过一个更好的养育环境,所以即使他们心里念想要对这个孩子万般好,但是一操作起来就变味。

而当我们想要自己重新养育自己一次的时候,你想想看,现在你的处境是不是和父母完全一样?

我们想要重新养育自己,但是我们也不曾有过那种理想的养育环境。

我们现在开始满心欢喜地想要对这个孩子万般好,就是我们想自己对自己万般好。

我们心里却是这么想的,但也很有可能一操作起来就变味了。

因为当面对重新养育自己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自己自身的处境和我们父母的处境其实并没有两样。

我觉得这里的困难有两个,一个是一些养护、呵护、关爱孩子的非常人本主义的做法,也许我们好几代人都没见过。

所以我们就会遇到一个困境,就是那些做法的本身超越了我们想象力,我们想都想不出来。

而另外一个困难在于,当我们在认知层面知道这个是正确的事,这个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往往一做的时候就会变形。

就好像又回到那句,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

那么我们来拆解一下爱自己吧。

我把它分成两个核心的点,一个是了解自己,一个是接纳自己。

了解自己意味着心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自我画像,比如我们用上一期说的过度努力来举个例子吧,觉得自己牛逼上天时也不需要,就是一种不够了解,知道自己其实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独立,虽然感觉上没有那么厉害了,但能更好的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靠得住,与此也同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比如我其实是需要和别人建立关系的,我其实不是那么不需要别人的,那我是不是可以迈出这一步?

事实呢?

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

你看,这就是一个爱自己的举动开始了。

与此同时,要关照自己,爱自己本身就需要知道我是谁,我要什么。

那么说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更多的则意味着我在了解自己之后,我知道哪些是我不擅长的,我知道哪些是我做得不太好的,或者也许我根本做不到的,那么我接受这样的自己吗?

比如我自己是 ADHD, 那么我就接受一个 ADHD 的自己。

我找到许多适合 ADHD 使用的学习方法和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而不是要去羡慕别人不是 ASHD, 别人的注意力更好集中,别人能更高效地完成和我同样的工作任务。

确确实实,我完成同样的任务是要比别人花的时间多,费的力气大。

也许如果别人花费和我一样的时间,确实能做得比我好很多倍,但那又如何呢?

这就是我,不论如何自恨,我也成不了别人,我只能拥有一个这样的自己呢。

我有注意到,很多时候说到爱自己,很多人会觉得爱自己,那是不是很容易进入一种过度自恋的状态呀?

在这里我想说,其实恨自己的人才是自恋,自恋人格障碍就是一种因为不爱自己,继而发展出来的病理性的状态。

我们会在后面的节目里做这个主题展开讲讲。

而且我记得前面说到焦虑那一期,我们提到,很多时候社交焦虑是一种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根本没有生发出对别人的好奇。

所以其实是不爱自己的人才最关注自己。

而只有爱自己,接纳自己,才能有松弛的状态,才能够腾出来自己的心理空间去关心别人,去关注别人,去对别人产生真正的好奇。

而且很多时候还有另外一个怪圈,就是我们害怕我们自己接受自己了,就不再会好了。

好像这个状态叫做满足于现状和过于容易自我满足,就不会进步了。

而且我发现大家能在这个思路之下找到现实的支持,因为很多人过去一直都对自己很苛刻,非常刻薄,用一种自我批评、苛责的方式给自己施压。

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确确实实取得过很多成绩。

于是呢,大家就会觉得,那你看我前面这样自己给自己施压的方法,他是不是很奏效呀?

他是不是让我走到今天这一步了呀?

他是不是让我取得那么多成绩呀?

但有意思的是,一个东西如果从来没有拥有过,我们就不知道他缺了对不对。

所以我们举个例子,如果你在一直苛责自己的情况下,一直是全班前 10 名,那这个时候你心中的因果关系是?

因为我苛责自己,所以我一直能保持在全班前 10 名。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你一直接受自己和关心自己,你有可能是第一名呢?

也许是因为那个真正的艰难和关怀一直缺席,所以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缺了,我们也不知道拥有之后我们可以做到什么。

在我看来,批评和苛责确实也是一种有效的驱动力,但它是用恐惧来驱动的,而不是热爱。

这样的驱动力,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像是烧煤,虽然产生能量,但也造成严重的污染。

而一种自我接纳和一种自我关心,这种发自于爱的驱动力,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种绿色能源,它不仅产生能量,而且不造成污染,不损害设备本身。

另一个有意思的迷思是,很多人接受了我要重新养育自己的这个概念之后呀,就会有另外一种极端,会想到唉,我今天又苛责自己了,我做得不够好,我没有接纳自己。

那这是在干嘛呢?

这是在为自己没有接纳自己而责备自己。

所以我们又回到这个循环里去了。

那你可能会说,天呐,怎么一不小心就会回到这个循环里去啊?

因为这里的实际问题在于,我们试图再用一种方法论来回避生而为人,在这个世界上必须体验到的复杂的、混乱的、随机的、无序的、无法掌控的种种体验。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是无法获得真正的掌控的,用什么方法可能都不会真的奏效。

自爱和自我接纳并不是在提供一套方法论来保证你永远快乐和幸福,更不能保证你天天起来都感觉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呢。

这样的饱满的状态,自爱,自我关心,自我接纳,即使我们都做到了,我们也有可能会滑落谷底,也有可能会遭受痛苦。

而我们做到这些,不是为了获得一种 happlylift forever 的童话,而是能让我们在困境的时候更有力量。

我们并不是为了通过这些方法获得一种永恒的快乐,而是获得一个更好的和这个世界兼容的能力。

迫切提问是一档公开讨论心理健康的节目,由 Marcus 的 media 制作出品。

在这里,我们试图讨论那些生而为人体验到的复杂感受陷入过的困境,走入过的死胡同和无法挣脱的关系。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吗?

别人也是如此吗?

我这样的感觉正常吗?

是正确的吗?

是健康的吗?

我有这样的感觉和问题,我该怎么处理?

怎么应对?

我们试图的通过不断提问,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我们相信总有人对自己的内心充满好奇,那么说到爱自己啊,自我照顾啊这些,我们先得知道我要的是什么,对不对?

不然很多时候我们提到爱自己就会一脸茫然,怎么做?

然后脑子里面就会浮现出来一些电视剧里面的场景,泡泡浴,去按摩,购物,花天酒地烧钱的生活方式,常常我要什么和什么滋养我这样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

很多时候我们问一个人你的需求是什么?

好像就会陷入一种诶,我也不知道我的需求是什么在茫然当中。

那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需求这么的模糊不清呢?

我先来描述个画面吧,比如在一个家庭当中啊,有一个家庭成员不高兴,但与此同时,每个家庭成员和对方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边界。

有边界的意思不是距离很远,互不关心,是我仍然关心我不高兴的那个家庭成员。

我担心他,我也知道他在处理自己的困扰,但与此同时,今天如果确实是我挺高兴的一天,那我也仍然可以拥有我自己的高兴。

比如说在一个家庭当中,当爸爸妈妈吵架了,但今天刚好我作为孩子,我考了全年级第一,我回到家看到爸爸阴沉着脸,没有人分享我的喜悦。

比较好的情形是,爸爸妈妈可以在这个时候表达自己的不愉快,跟孩子说诶,今天我们吵架了,闹矛盾了,两个人都心情很不好,你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的时候,我们高兴不起来,真对不起。

但与此同时呢,我们仍然希望你知道,我们内心是为你感到自豪的,只是我们得换一个时间再为你庆祝。

那我们来看看在这几句话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从爸爸妈妈来说,他们允许了自己不高兴,没有强颜欢笑,笑得比哭还难看,还要假装和谐,同时也认可了孩子的成绩,没有因为孩子刚好出现在自己性情最糟的时候,就对孩子一顿输出,说你看我和你爸,或者我和你妈,这么勉强地过下去,还不全是为了你,你考第一来回报我们的付出吧。

你不仅这一次要考一第一,以后次次你都要考第一。

而对孩子来说呢,孩子也容纳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虽然这其中有很多失落,但是我学习到了。

我开心的时候,也许另外一个人是不高兴的。

而且爸爸妈妈说了,这不是因为我,虽然我希望大家都开心,但我能够耐受得住现在这个情况。

与此同时,他们也告诉我了,他们心里仍然是为我骄傲的。

我们大中华区的父母啊,非常热衷于谈教育,但其实在刚刚我举的这个小小的例子当中,在这一个画面里,充满了教育的机会,这个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居深的示范。

家庭教育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传递给了这个孩子。

而我们很多人觉得自己不会察言观色,不会为人处事,不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受过这些教育,更糟的是,我们常常得到的是一些错误的方法和示范。

那回到我们的主题里,在一个不能互相保持合理的边界、不能拆分的家庭里,孩子的情绪状态就是实时的,和父母以及家庭环境的情况牢牢挂钩的,就是和家庭是一体的。

比如妈妈不高兴的时候,你也不许高兴,妈妈今天不高兴,晚饭谁也不要吃。

所以孩子从小就被训练出来一种特别突出的信号检测能力,这样的孩子,他的雷达就会比别人敏锐无数倍,他时时地在探测周围人的情绪信号。

所以长大了也许会发现自己在亲密的人身边,比如爸爸妈妈、爱人,就会很难照顾自己的感受。

比如啊,可能你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不自觉地先开始觉察哦,妈妈生气了,不管自己当时是什么感觉,比如歧视你,也不高兴,但你会不自觉地觉得我得先哄哄我妈。

那几乎成了一种本能,即使理智上你觉得不,我不能先认错,我没错,但整个人就是无法控制的想认错,到最后往往会觉得还是认错吧,因为那个不认错的感觉他更煎熬。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从小就锻炼出了这样的能力,确保养育者是开心的,以确保自己的生存环境安全稳定。

这是我们在环境当中发展出来的功能。

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在大脑的后台运作的,它不停地探测着环境的信号,安全和不安全的信号一刻不停,虽然我们自己从来意识不到,所以它可以说是在我们意识层面之外的。

这套系统的运作既聪明又强大,它的力量远远超过我们意识层面可思考的部分,而且运行速度也快很多。

我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啊,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本能地做出了一些反应,这个过程是没有思考的,也来不及思考,我们就是用最直觉性的方法做出了应对,这就是因为我们大脑的神经系统的运作比我们前额页皮质负责的这个认知活动啊,做出决定啊,思考啊,组织目标啊等等行为的这一部分速度快太多了。

而我们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抓取信号,它也分内部信号和外部信号。

内部信号就是来自于我们身体的,比如说我身体某个部位疼痛,想上厕所,肚子里感觉有记很胀的感觉。

那外部信号呢,就是来自于周围的环境,抓取来自于关系里另外一方的信号。

如果你的外部环境稳定安全,容易被理解,比如说父母生气的时候,大致能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不需要你去无限的幻想和猜测。

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在体验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觉得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

这种情况之下,孩子的神经系统和环境是高度捅掉的。

我不知道这是冷知识还是热知识啊。

一个孩子会尽他所有的努力来确保主要养育者的生存,所以如果养育者长期是在不稳定的状态之下,这个孩子呢,就会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

孩子会时时刻刻把养育者的需求、情绪状态放在自己之前。

这里埋下的隐患呢,就是孩子会对自己的需求变得不敏感。

我不知道听节目的你会不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对周围的人的情绪变化都极其敏锐,极其擅长捕捉细枝末节的信号。

有些时候还会有点得意,因为自己能体察到那些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细节,对自己的情绪信号却显得迟钝,有的时候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这有可能是很长时间以来,你一直在忽视来自自己的信号。

虽然你已经长大了,你的生存已经不依赖于另外一个人了,但是你仍然不断地在环境里搜寻信号,并且已经习惯了不怎么来处理来自自己的信号。

与此同时,可能并存的一个情况是,每一次你不顺从别人想法的时候,你的身体马上就会发出警报红灯!

红灯,报警!

报警!

因为这是你一直以来的内在神经回路。

比如爸爸妈妈不高兴了,报警梳理爸爸妈妈不高兴,放弃自己的关系需求放弃自己在这个时候继续提出需求,一直到爸爸妈妈变高兴了,警报解除。

所以在无数次这样的练习之下,我们现在的新情况就是,身边任何一个重要他人不高兴了,我们身体就会发出警报,警报,我得想办法去处理那个不高兴。

在这个时候啊,就需要我们一次一次地提醒自己,这个警报是来自过去的。

现在这个学姐对我不高兴了,其实没什么,现在这个同事不喜欢我,其实也没有太糟糕。

然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像把我们家庭的电器设备错误的警报关掉一样,我们需要关掉自己的警报,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安全的环境,这里没有什么是我需要去处理的。

那么花了这么大的篇章来说明我们为什么这么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不去响应自己的需求,常常关注他人,忽略自己。

那么接下来也说一说爱自己的一些尝试吧。

爱自己之所以重要,是我们只有在爱自己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去爱别人。

这就像你的杯子里有一杯水,你才可能给别人分一半。

那么爱自己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杯子里面先加满水的方式。

我觉得这里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不等到杯子里的水全部都没了,水杯已经见底了才去加水。

第二个是知道什么是给自己增加养分的事情。

比如买东西真的是让我觉得增加养分的事情呢?

还是我买完之后好像还是觉得挺空虚的?

打游戏真的是让我觉得增加养分的事情吗?

我们不是说要重新养育自己吗?

那我们第一条就是得知道什么是滋养我们的。

而且啊,我们给自己多少爱,我们就能接受别人给自己多少爱。

我们都很渴望被爱,是不是?

我们也都渴望无条件的被爱,是不是?

可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做得足够好才能被爱,那你就会接受一个这样的爱人,就是他因为你做得好才爱你,因为你认同啊,也觉得这合理。

而如果你觉得爱自己的方式就是羞辱和批评,那你也会接受一个这样对你的人,并且认为这是可以的,因为你就是这么对待自己的呀。

有意思的是,大家几乎都觉得自己不够好,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是宇宙无敌第一棒。

好像如果觉得自己真的很棒,那就太自恋了。

但与此同时呢,我们又希望别人觉得我们真的很棒棒,而我们觉得自己不棒的背后,好像有一部分是我们深深地相信,羞耻感和焦虑感会给我们带来正向的反馈,会推动我们进步,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当然,我要在这里画一个巨大的问号。

那么说回爱自己的方法,事实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事情。

往大了说,爱自己是一种自我支持的状态。

这是一种持续性的状态,不是一件事。

这个状态是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比如说我们支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支持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支持自己的精神成长,维持在这样一个状态里面。

在这里呢,自我支持不仅是结果,也是过程。

一般来说啊,可能有以下的几个方面,比如说我们在一些合理的尺度内满足自我的需求,类似于吃好吃的,喝奶茶。

与此同时呢,关心自己的感受。

这就比如说,我们能筛选适合自己的周围的人,与此同时也能够远离那些我们应该远离的人。

我们能识别和感受到自己此时此刻的状态,并且在不同的状态之下为自己做出不同的决定。

比如说半夜该睡觉了,就不再继续熬夜刷手机了。

与此同时呢,他也意味着基本了解自己的局限和能力,能为自己的能力感到骄傲,而不是像有些时候,有些小伙伴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敢赢,不敢表现得太优秀。

那么除了为自己的能力感到骄傲呢,也能接纳自己的局限性,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就是是我做错了,那下次不这样了,但我现在也不打算再继续责备自己了。

与此同时呢,能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大幅度的动摇。

那么往小了说呢,具体到你给自己吃什么,是随便冰箱里抓到什么热一热吗?

那么我们想想看,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你会给他吃什么?

你会让他随便在冰箱里抓点东西热一热吗?

还是会跟他说再忙也要把饭好好吃了?

你又是怎么在心中和自己对话的呢?

你会用这样的语气措辞和一个你爱的人说话吗?

你在想我怎么这么糟糕的时候,你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和身边的重要他人说话吗?

你会这样指责他们吗?

如果一个好朋友在向你说一件他做错了又失误的事情,自己感到内疚难过,你会怎么说?

你会进一步苛责呢?

还是想办法拍拍他们顺顺毛安慰一下?

在这件事情上,我有一个实操的法则,我们可以在脑子里面脑补一下。

如果我有一个孩子,我会希望自己怎么对他。

注意,是希望哈,不是真实的。

尤其是如果你已经有孩子了,可能真实的那个做法,你也会发现是一做就废。

所以,我们说的是我希望自己怎么对他。

那如果你说我还太年轻了,我实在脑补不出来,那你可以想象自己养一只心爱的小动物,可以是一只小猫,也可以是一只小狗,你会怎么对它呢?

我最近常常看到一些讨论,意思是说这几年之所以心理学这个学科大热,是因为制度及福利保障不足,就业高度不稳定,所以大家越来越多的有了心理、生理、精神状态的损伤,而是会想把这些社会问题、系统问题统统转嫁为个人心理问题,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自己想办法减少焦虑,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去治愈自己的抑郁?

等等。

在这样的思考方式之下,大的系统就可以引申留下自己挣扎自己的出路。

也许很多人确实有这样的想法,也许社会治理者也是这么期待的,但这恰恰体现呢,大家对心理治疗真的所知甚少,心理咨询从来不曾引导个人的服从,以改正自身去顺应社会,而且精神分析的发展史上可从来没有过顺从。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爱自己这个行动,它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任何一项的 human Rights movement 都是从一个群体意识到自己是值得被尊重开始的。

社区的、社会的工作,系统的工作,那些我们想要的更大层面的变化,更宏观层面的改革,这些变化都需要每一个具体的人来推动。

那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做呢?

是一个已经觉得自己精疲力尽,别人提出意见立刻觉得唉,我得反思的人吗?

还是一个精神饱满,不过度内耗,不论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对我自己有差不多合适的看法,不论怎么阻止我,我知道我有自己想做的事和我的使命。

我不觉得个人照护和社会福祉是冲突的,我不接受所谓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就是让人解决自己的痛苦,而不去给社会制造不和谐。

恰恰相反,一个能爱自己的人,才有更好的能力去爱其他人一个能尊重自己的人,才知道每一个其他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保存自己的力量不在内耗上,才有更多的力量用在推动更大的系统性的变化上。

OK, 那么我们这一季的节目就要结束在这里了,感谢你的收听!

如果你喜欢这档节目,希望你可以把它分享给两位好友一起收听 sharing is caring 如果你有一些一直以来感到困扰的问题,欢迎你把它们写下来,发邮件至 cafe 里。

点 PSE at gmail dot com C a T H Y L I 点 PSY at gmail .com 邮箱地址我会写在 shownos 当中。

迫切提问由 Marcus 密谍制作出品,你可以在各大主流音频平台或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这档节目。

我是主播阿露,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