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读书人频道(回归)Vol.1 手握草丛的苗妙

读书人频道(回归)Vol.1 手握草丛的苗妙

2022/6/27
logo of podcast 初学者电台 abecedarian Radio

初学者电台 abecedarian Radio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苗妙
邓芷婷
Topics
苗妙:本书探讨了在表达自我时遭遇审查和禁忌的处境,以及如何巧妙地达到表达的安全。作品《草丛》源于其在盒子美术馆的驻地项目,以丝线缝制脏话的形式呈现,旨在通过抽象的视觉效果和反转的手法,规避审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压抑。她选择用丝线缝制脏话,是因为粤语脏话对她来说是审美化的,且种类繁多,而缝制这种方式没有强烈的性别暗示,符合她对性别流动性的追求。她认为作书是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包含时间维度,每一本书都是独立的作品。 邓芷婷:苗妙的作品以背面呈现,是一种温柔的反击,回应生活中遇到的愤怒和不快。展览名称“草丛”一方面指作品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暗指作品与脏话的关联。作品的名称、形容词和作品本身的展示方式都暗含着某种同质的感受,让人联想到卡塞尔文献展上的“书之帕特农神庙”,两者都反映了对禁书和不能言说的东西的关注。书籍可以加入更多文字说明,呈现展览中无法呈现的内容,例如脏话和对装饰成分的讨论。基于展览的书籍容易变成介绍性的补充材料,而独立的书籍可以有更多元的内容和节奏。 苗妙:本书《草丛》是对展览作品的补充,包含了展览中无法呈现的内容,例如脏话和对装饰成分的讨论。她更看重书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性,而非印刷数量。她画画是直觉的,作书是有框架的。书的形式本身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她计划创作“不能播的语言”系列书籍,最终可能以词典的形式呈现。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邀请艺术家苗妙,讨论她在盒子美术馆的驻地项目“草丛”。该项目探讨审查语境下自我表达的禁忌,苗妙选择用丝线缝脏话,将作品背面呈现,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回应社会问题。
  • 苗妙在盒子美术馆的驻地项目“草丛”探讨审查和自我表达。
  • 她用丝线缝脏话,并将作品背面呈现,以此进行温柔的反击。
  • 鬼䊺女称呼的由来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含义。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期节目围绕着苗妙最近在盒子美术馆的驻地项目开始,来聊一聊关于展览和做书的话题,这是一本关于脏话的书,探讨在表达自我难以言说的某种处境时的禁忌与安全。她握着这本草丛简称握草的薄薄的小册子在录完节目之后开始怀疑:一本基于展览项目的书到底算不算一本独立的书?

本期读书人:

苗妙:“如果一本书里有多个作者,那么每一个都叫苗妙。”

特别嘉宾:

邓芷婷:盒子美术馆策展人

在这期节目中,你将会听到:

- 顺德当地传承已久的“桑基鱼塘”循环生态

- 苗妙为什么选择用丝线缝脏话?

- “鬼䊺女”这个称呼里为什么带“鬼”字?

- 《草丛》里愤怒的、不可言说的、广泛被禁止的

- 逐级复杂的装饰成分

- 一些软软的广东黑话

- 苗妙做书的经历与心得

- “吃哈密瓜的味道与做一本关于哈密瓜的书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 展览项目出版物算不算一本独立的书?

- xxxxxxxx不能播的语言系列

节目中提到的:

- “画公仔画出肠”:[waak9 gung1 dzai2 waak9 tsoet7 tsoeng2] 公仔:粤语中可以指实体的玩偶,也可以指动画或画中的人物。 画人物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不会把内脏画出,这句话比喻说话过于明显、露骨,有些不必说的话也说了出来。

- 2017年9月9日,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阿根廷艺术家玛塔米努欣用10万本禁书搭建而成“书之帕特农神庙”(The Parthenon of Books)。

- 苗妙做的书们:https://mp.weixin.qq.com/s/2aTSIofFz14pzjAsZSHxzA)

- 盒子美术馆《草丛》展览:https://mp.weixin.qq.com/s/PKvN1t4GJpV60TTJXqfkXw)

本期声音采样&音乐:

苗妙在顺德路上录制的声音

王杰-《我唔讲粗口》

本期编辑:

陈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