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淡豹】08 快速爱(上):的乌托邦追求

【淡豹】08 快速爱(上):的乌托邦追求

2019/10/25
logo of podcast Matters流动课:悬浮课 / 爱情课 / 游戏课

Matters流动课:悬浮课 / 爱情课 / 游戏课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我们的爱情课已经上了几节了,坠入爱的晕眩和甜蜜,再到逃避的不安,和受到背叛的痛苦,这些都是“恒久远”的普遍现象。

今天我们的第四节爱情课,比较有时代性,要来谈谈如今很红也很常⻅的现象,短暂的亲密关系。听到这个词,你可能会有几种反应:有人会觉得,不就是约炮吗?这是“某些人”“别人”才要做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有人觉得,这和爱情无关吧?有些人觉得,我做归做,但羞于对人言,或者觉得,在手机上和房间里完成就好了,有什么好讲的呢?

在课程里,我们把这种经常通过网络或者社交媒体达成的短期亲密关系,起一个名字,叫做**“快速爱”**。即便实践者不是带着求爱的渴望去的,过后也未必产生爱情的感觉,但“快速爱”和我们爱情的主题是有关系的。实际上,这个事情很严肃,一方面它是如今日常生活中值得关注又引起争论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它背后有社会思潮,有政治运动。所以我们今天要来好好谈一谈。

今天我们一共讲三部分。第一,我们来概括、描述一下快速爱这个现象,看看这种新型的亲密关系究竟有哪些特点。第二,我们在导论中提到过,二十世纪的主流爱情观是浪漫爱,今天我们要具体谈谈浪漫爱这种观念,这种制度的发展,也谈谈快速爱和浪漫爱的差异。我们认为,“快速爱是一种“反浪漫”,反叛了基于“浪漫爱”走向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文化传统。

最后,我们去挖掘“快速爱”现象的历史脉络。我们认为这种自由达成的短暂亲密关系,它带着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追求。

新型亲密关系

好。首先我们来描述、分析快速爱这种“新型亲密关系”,让不熟悉约炮行为的朋友能够理解,让熟悉它的朋友有心领神会的感觉。

我们先来谈谈快速爱的媒介(mediation)。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通过网络交友APP,比如这种在线约会软件。广义的这APP也包括微信的“摇一摇”功能、以及相亲婚恋网站的延伸功能,还有阅后即焚这类APP。这种情况下,在发展亲密关系前,人们往往缺乏现实社交关联。

第二类,双方可能在现实中有深层或者浅层社交,并不是罗曼蒂克的,也未必相互了解。或者双方可能有过亲密关系。但“约炮”行为本身发生的媒介,也往往通过社交媒体。之前的社交或者亲密关系,更多地是作为“⻛险担保”,作为信任感的基础而存在。那么可以说,仍旧是社交媒体给了行为主体把现实社交关系翻译为短暂亲密关系的空间。

那么,快速爱这种亲密关系的特点有哪些呢?

第一,刚才讲过,缔结亲密关系的时候,社交媒体发挥核心作用

第二,亲密关系主体之间,不一定需要相互了解,也不以相互了解为目标

双方可能只有彼此的碎片化信息:比如在APP上,只知道对方的ID,或者名字,不知道姓氏。可能在爱好栏看到对方养了一只哈士奇,但不知道对方在什么公司上班。往往只了解方愿意向你展示的那部分自我以及一个联系渠道。甚至,人们会担心对方太了解自己,不希望对方能查询自己。在社交媒体时代,要查询一个人的“底细”太容易了——犯罪记录,上过的学校,前男(女)友。因此,只给出片段化的信息,或者假信息,避免对方进入自己的现实生活。和传统亲密关系正好相反,约炮中,相互了解不是目标,反而是种⻛险。

第三,关系往往是短期、暂时的。主体之间有时也会产生依恋,或者转化成相对固定、⻓期、一对一的关系。但那不是必经阶段,更不是快速爱的理想。

最后,快速爱下有相应的一系列新型的约会规则。刚才提到,尊重对方提供的碎片化信息,不试图了解对方全部,这就是新型的约会规则之一。另一个例子是,表情符号、表情包等对于在“快速爱”中表情达意非常重要。当然,快速爱下的约会规则也不是全新的。例如,传统性别权力关系中的冲突如今有了新的形态。譬如,由谁来付账仍然是个难题,是男方,是平分,还是谁提出邀请,谁先like了对方,谁就属于主动方?这些都是“快速爱”的特点。

快速爱与浪漫爱

好,现在我们描述完了“快速爱”这种现象。我们来进入课程第二部分,看看它和此前流行的“浪漫爱”有什么差异。我们要讨论“快速爱”,不是因为我们对约炮或者社交媒体感兴趣,而是因为,我们想把它作为一种“爱的模式”,来和另外三种历史上常⻅的爱情模式作对比,那三种是什么呢?

第一种,“不自主的爱”,人不能自主选择爱和性的伴侣,爱与婚姻与性直接捆绑在一起,其中往往缺乏浪漫要素,比如,指腹为婚,或者家⻓权威,许配下的两性结合。比如在中国,往往是女性家庭应允来自男方家庭的结婚要求,才有“吾妹年方十八”,“小女许配张生”这种讲法。

第二种,“一⻅钟情”,爱的速度极快,而迅速发展出⻓期的、稳定的关系,迅速进入爱情。

第三种,我们第一课所讲的“坠入爱”,起先人的关系是中性的,是朋友或者是普通的恋人,在某一个时刻,经过了某些生活经验以后,发生了某种事件后,人感到坠入爱,深深地爱上了对方。

⻄方浪漫爱观念的两种原型叙事,就是“一⻅钟情”和“坠入爱”。

浪漫爱的观念,从中世纪的骑士文学中发展出来,逐渐产生了基本的浪漫爱观念。为了对比“快速爱”,也可以说是爱情叙事,拓展到了全世界,成为人们用来理解婚姻的感情基础、理解亲密关系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主流观念。五百年来,这种主流的浪漫爱话语携带着大量隐喻,操控着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爱情的理解,比如,“真爱”,“Mr. Right”,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钟情以至于为情而死。

从这些隐喻可以看出,浪漫爱有这样两个要素:第一,它是对某个具体、特殊的人的渴望。可以是初音未来(现实中不存在的人)也可以是杜甫,但具体,特殊。第二,由于具体特殊,因此,爱有其发展过程,从相识,到加深了解,浪漫约会,恋爱求婚。

快速爱它同时挑战了上面这两点。所以我们说,快速爱是一种“反浪漫”的实践。

谈过了爱,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性”的问题。在骑士文学的时代,不能肉体结合才是真正的浪漫爱。但到了20世纪,爱、性、育儿都结合在婚姻这项社会制度里。因此,如今人们认为爱有从激情到稳定的过程。今天的婚姻教科书教导人们,要把初期的激情落实成日常生活里细水⻓流的情意,长爱长新。

你看,本来浪漫爱是种解放,把爱从婚姻中解放出来,但逐渐地,爱和性又捆绑到了一起。所以,有了第二次解放,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政治文化运动,参与者说,要性,不要战争,要自由,挑战现有的主流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爱与性剥离、性与育儿、爱与婚姻剥离。

那我们看,如今的“快速爱”,是更彻底地剥离了性与爱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60年代性解放运动的续篇。

这里要举个例子:APP Ohlala,“付费约会”网站,男性向女性付费。有人批评它是隐形嫖娼关系,但它揭露了性关系的本质:性就是双方同意的性契约。它已经赤裸裸地去掉了相互“like”的过程,只要相互“同意”时间与形式,比如周三晚上到某个餐厅见面,见面两个小时,只要有了双方同意,就足以构成一个短期的性契约。我们未必赞同这种网站,男性向女性付费的性质。我们倒认为,剥离性的浪漫涵义,强调性关系中相互“同意”的性质,这一点在#MeToo时代尤为重要。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说,浪漫爱革命了婚姻制度,快速爱革命了浪漫爱

有些人把快速爱看成是洪水猛兽。常⻅的批评是它太随便,或者太危险。实际上,这种批评背后有人们对于“浪漫”和“爱情”这些概念的捍卫。快速爱这种现象撕破了流行的浪漫主义话语的虚妄之处——人从一⻅钟情或者坠入爱,到发展出有深深依恋的亲密关系,其中有激情、承诺、又有友谊,同时又在婚姻框架之内,能生儿育女,持续保鲜爱情,还终生对彼此有强烈的性吸引力,这种由浪漫爱发展出的主流婚恋观念是一个神话。它不是社会的真实,恰恰是历史的虚构。

而快速爱中,人们无需彼此了解或者看到对方身上的特异之处,点个赞,看一张对方抱着狗的图片,就能发现彼此的吸引力,还能通过社交媒体找到对方,即刻获得性满足。不需要爱,也不需要了解,就可以有激情。之后又能抽身而去,不产生依恋,迅速开始下一段关系。

快速爱的现象,指出了浪漫爱话语内在的矛盾,指出那不是自然的,那有历史性,那是虚构。所以,快速爱才让相信浪漫爱的人群感到受了威胁。原本按照这个理想去生活、去追求幸福的人会怀疑,是否浪漫爱本身就是一个神话呢?

不过注意,快速爱的参与者也未必能完全摆脱浪漫爱观念,人既反抗,质疑这种话语,但有时会对社交媒体上构造的短期关系,遇到的性伴侣产生依恋和亲近感,有时对无能建立关系会产生失望,或者自我怀疑。这恰恰更说明,“快速爱”正是浪漫爱历史上的一个篇章。

反过来,今天人们对“快速爱”的质疑和批评,也是一种历史的重复。文学研究者的李海燕教授指出过,在中国,先是从晚清出现了自由恋爱,到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又出现了性和浪漫爱的分离。性是激进的,有无政府主义者要通过性来达到普世解放,也有社会上的不满的其他声音“谴责自由恋爱/自由性爱对社会⻛俗和国家大计造成的影响。”这种说法我们都很熟悉。

大家看,并不是到21世纪,才存在爱与性之间的断裂。而是,今天,是科技、互联网、社交媒体力量加速挑战了爱情神话,才让人们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