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首次作为歌曲出现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纪录片编导在翻阅闻一多诗集时发现了这首诗,并请作曲家李海英为《澳门》谱曲。李海英将潮汕民歌特色融入其中,一夜之间完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这首歌被选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闻一多创作《七子之歌》时正值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亲身体会到了种族歧视的屈辱,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让他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也加深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大量爱国主义诗篇,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和对祖国的怀念与赞美。
《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指的是被帝国主义侵占的中国七块领土: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闻一多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这七块领土比作祖国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子,表达了它们渴望回归祖国的深情。
闻一多的新诗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源于他留美期间受到的种族歧视和屈辱,以及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他主张新诗的格律化,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善于创造比喻、使用拟人法和典故,语言精炼,表达深刻。他的诗作不仅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也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强烈抗议。
在《七子之歌》中,闻一多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澳门、香港、台湾等七块被侵占的领土比作祖国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子,通过七个儿子的口吻,连续七次深情呼唤“母亲,我要回来”。这种重复的修辞手法和严谨的格律体,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眷恋和渴望回归的情感。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25年,表达了对被帝国主义侵占的中国领土的深切哀痛和渴望回归的情感。这首诗不仅在当时的爱国抗暴运动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还在1999年澳门回归时被重新传唱,成为民族大合唱中最动人的华彩乐章,展现了文学作品的永恒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