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心理学现象叫“情绪闪回”。我意识到自己成年后很多次的情绪崩溃、极度焦虑、觉得自己很渺小、自我伤害、自我批判,一件小事就让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是因为我在经历情绪闪回。
犹记得今年五月《当下的力量》给我的震撼,我深深地认可“精神痛苦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于是我决定时时刻刻活在当下,不再受过去未来影响。因为保持临在“presence”的警觉性,我在经历一次情绪闪回的时候,让一道光照了进来。
这期我要分享这道光照进来的经过,我如何度过几次情绪闪回,并通过对童年损失的充分哀悼,以及真正的自我关爱,治愈了C-PTSD(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症)。我“杀死了体内的母亲”,对母亲产生了慈悲,也让世代原生家庭的伤害止于此。
“根据颇具影响力的英国儿科医生和儿童精神科医生唐纳德·温尼科特的说法,“还不错”的父母就足以培养出能自如适应环境的孩子了。
尽管如此,诗人菲利普·拉金还是用最犀利的句子写道:
“就是你的父母,把你搞得一团糟。
或许并非本意,但他们也难辞其咎。”
询问关于别人父母的事,目的不是为了和他们一起埋怨、评判或指责他们的父母。事实上,关键完全不在他们的父母身上。这类询问只是为了理解幼年经历是如何影响他们长大成人的,这样他们才能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中剥离开来,同时也脱下与年龄不再相符的心理外衣。
无论最后结果是“优-”还是“差+”,大多数的父母在抚养子女上都已经尽了全力,只有极少数家长打心底里不希望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会对自己父母做得不够的地方(或是父母的态度和脾气)心存芥蒂。对此,人们需要搞清楚如何处理这种介怀。”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00:20《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个绝望的不允许自己幸福的母亲
10:00 被活埋的情绪再度被激发的时候,是极具杀伤力的
14:00 积压的情绪让我一直带着滤镜看妈妈
18:45 第一次释放情绪,对自己产生慈悲
26:45 时时刻刻在当下的警觉性,让我看到了光:可以不原谅,但你一定要释怀
30:00 为什么在这一刻对妈妈产生了慈悲?
32:00 身心疾病、亚健康和内耗,可能都跟原生家庭未处理的情绪有关
35:25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关爱?
37:50 什么是真正的慈悲?
40:00 对妈妈有慈悲心之后的母女关系
43:07 活出真正的自己,生活不必过得那么“痛苦”
46:40 给父母写一封信,不一定寄出
很多时候情绪表达是非言语性,我们只有提高情绪认知,才能更好地管理情绪。
情绪来源于生存本能情绪,取决于过去经历,你以为你现在的情绪只针对当时当刻,其实大多数时候你都不自觉地把过去没有处理的情绪带到现在。
创伤修复三部曲:
1)获得安全感,在这个环境里,语言化这个经历,可以是倾诉或写下来。
2)回忆创伤的细节,为此哀悼,充分地感受那些回忆带来的情绪,这不是为了批判给自己带来创伤的人,也不是要去讨个公道,而是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是什么东西在困住我,让这个创伤彻底过去,不再影响我们。
3)消解这些情绪后,你就重写了创伤情绪,这些情绪记忆重新存储到杏仁核里,杏仁核下次再遇到类似事件,就会做出更温和的反应。
出处:纵横四海《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本期标题“杀死体内的母亲”这句话出处:作家蒋方舟的小红书,关于文学作品里的母女关系。
☀️ 段艳苹
定居法国的高敏感人士,多年的身心灵领域探索和学习者,瑜伽、太极、户外运动的实践者。
10岁和8岁男孩的妈妈,10年的法语和中文老师,多年的中法翻译。
目前是身心疗愈咨询师。
🌞 Linmin
定居荷兰 ENFP
90年摩羯座外向型高敏感
荷兰跨文化研究专业硕士育有一儿一女,育儿育己
多年的背包旅行者,一直走着探索生命意义的路上。
添加微信:duanyanping-zixun 或 jaymina (备注小宇宙)
小红书:身心健康工作室
如果有想听的内容,欢迎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