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指眼睛中的晶状体变得浑浊,阻挡光线进入眼睛,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视力低于0.5时才称为白内障。
白内障主要有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类型,而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在年轻群体中也可能发生。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自然老化并逐渐浑浊,但并非所有浑浊都需要手术治疗。只有当浑浊影响视力时,才称为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通常由基因突变或母体感染引起,外伤性白内障则由眼部受到钝性或锐性损伤导致。
白内障的常见症状包括视力模糊、无痛性视力下降、不红不肿。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
过去因手术条件限制,建议等白内障“熟透”再手术。但现在手术技术进步,微创手术风险低,建议在影响生活质量时及时手术。
选择人工晶体应考虑患者的眼部条件和需求。功能越多的晶体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合适才是最重要的。
白内障手术的风险包括感染、出血和人工晶体位置不当等,但这些风险相对较小。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和设备可以降低风险。
白内障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后发障”,即人工晶体支架上的细胞变得浑浊。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激光治疗解决,通常不需要再次手术。
术前应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心态。术后要注意眼部清洁,避免脏水进入眼睛,定期复查。
未来白内障治疗的趋势包括微创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此外,药物和物理治疗的研发也在进行中,未来可能实现非手术治疗。
这期播客既是关于白内障诊疗的全面科普,也见证了领域专家的医者仁心。嘉宾蒋永祥教授从医二十余年,忆往昔眼里有光,谈患者心中有爱,在节目中几度红了眼眶。带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追求,他攻克了白内障手术难题,成为了传说中的“悬吊王子”。如今,他带着白内障诊疗的“新消息”做客《IQ老友说》,展望因白内障而失明终将成为“过去式”。无论你是想学知识,还是想听故事,都值得一听。
据统计,白内障是世界首位的致盲眼病,仅中国就有超过2亿患者,且在老年群体中呈高发趋势,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可高达80%。但白内障并非“老年人”的专属,先天遗传、外部损伤、糖尿病等均有可能引发白内障,因此,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为自己和家人关注白内障的早诊早治。然而,大众对白内障的认知还存在不少误解:白内障应该等“熟透了”再手术?选择人工晶体,越贵的一定越好?手术后还可能复发“后发障”,不如不治?
本期《IQ老友说》邀请到两位白内障领域的资深眼科专家,他们将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围绕预防、诊断、及手术等整个诊疗旅程,在为患者清除眼部“雾”区的同时,更为大众科普认知误区,共同守护并创造更清晰的“视界”。
蒋永祥 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主任、白内障与晶状体疾病学科主任
赵镇南 博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治医师
Lilian王心影,《IQ老友说》主播
04:00 如果眼睛是相机,白内障就是坏掉的镜头
04:47 只要寿命足够长,没人能躲过白内障?
07:25 先天性白内障vs外伤性白内障
09:35 不建议“创意使用”筋膜枪
11:47 无痛+缓慢进展的视力下降可能是白内障在拉响警报
20:39 治疗白内障,要等“熟透了”吗?
23:13 白内障手术就像是清理家具后再布置装修的过程
26:33 选择人工晶体就像挑手机,丰俭由人,合适更重要
27:27 人工晶体大幅降价将进一步利好医患双方
29:27 患者的眼部情况会限制晶体的发挥,并非功能越多越好
34:34 白内障会复发吗?如何应对“后发障”?
39:28 敲黑板:白内障术前、术后、康复期注意要点
45:00 帮助患者“复明”,是一份神圣的使命
49:36 珍藏在书房的马方综合征患者画作
53:43 “悬吊小王子”是怎样炼成的?
59:10 微创化、精准化、个性化是未来白内障治疗的趋势
*本节目仅做信息交流之目的,嘉宾观点不代表任何公司立场
沈旸、王心影、束菲滢
这是一档IQVIA艾昆纬的谈话类播客节目,聚焦医疗行业,网罗多元视角,激发观点碰撞,探寻新鲜洞见,让我们一起在轻松话聊的氛围中,老友说医疗,有趣又有料!
IQVIA艾昆纬(纽交所代码:IQV)是全球领先的专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级分析、技术解决方案和临床研究服务供应商。IQVIA利用深入分析、前沿技术、大数据资源和广泛领域的专业知识,智能连接医疗生态的各个环节。IQVIA Connected Intelligence快速敏锐地为客户提供强大的数据洞察,帮助客户加速创新医疗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进程,以更好的医疗成果惠及患者。IQVIA拥有约87,000名员工,足迹遍布100多个国家/地区。IQVIA帮助生物科技、医疗器械、制药公司、医学研究者、政府机关、支付方以及其他医疗利益相关方,获得对疾病、人类行为和科技进步更深入的理解,共同朝着治愈各类疾病的方向迈进。
关注IQVIA艾昆纬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独家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