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对谈陈飞樾、李雅伦:公共空间如何塑造我们的精神生活?|席地而坐Vol.28

对谈陈飞樾、李雅伦:公共空间如何塑造我们的精神生活?|席地而坐Vol.28

2021/9/16
logo of podcast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

AI Chapters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设计师,沙丘研究所主理人陈飞樾、李雅伦,从童年居住的公共空间出发,对谈公共空间的不同形态,以及在今天,为什么我们比过去更需要线下的交流?

不久前,飞樾和雅伦邀请朋友,创作了一本名为《异样的怀乡》的小集子,他们描绘了彼此童年时家的空间形态,又以虚构或非虚构的形式,展开了各自对于城市空间的观察。飞樾和雅伦也在为《读库》公众号撰写的文章中,专门研究了巴黎城区的改造案例,以此来梳理城市空间对于人的社会行动、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在本期讨论中,我们将结合北京城市的改造,以及自身对于公共空间的观察,一起来谈谈国内城市正在经历的士绅化、折叠化倾向,以及其背后潜藏的平民生活危机。

我们也会聊到论坛文化,从互联网早期的论坛,到如今的短视频模式,网络公共空间的变化,对公共议题的讨论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反智主义”这一流行的表述,又能多大程度涵盖我们所看到的真实,所遮蔽的又有哪些?

【本期主播】

赵一静:青年纪录片打工人

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本期嘉宾】

陈飞樾、李雅伦:设计师,沙丘研究所主理人

07:45 为什么想要去描述童年居住的空间

19:56 写作者、影像从业者、设计师在回忆空间时有什么不同?

40:00 童年的消逝伴随着公共空间的改变

52:00 飞樾和雅伦分享设计行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1:04:05 为什么想要做沙丘研究所

1:10:30 反智主义并非互联网的新现象

1:14:00 互联网论坛的大众化及其利弊:以虎扑为案例

1:19:30 互联网为何从去中心化走向中心化

1:20:10 宗城分享自己对公共空间的观察

1:27:00 线下交流与线上交流的区别

1:50:00 彼此的书单分享

【本期书单】

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

加缪《第一个人》

费里尼《费里尼回忆录》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秦晖《传统十论》

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配乐:**Older(Sasha Alex Sloan)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