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语难学的原因在于其复杂的语法体系,尤其是名词的性、数、格变化。每个名词有七个格,每个格又有单数和复数形式,且词尾会根据格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动词的变化也复杂,不同人称、性别和数都会影响动词形式。这种语法结构对只掌握英语等简单语法体系的学习者来说极具挑战性。
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母语的语法、发音和词汇习惯会对新语言学习产生干扰。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波兰语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中文的语序或发音习惯带入波兰语中,导致语言错误。这种现象在波兰语学习中尤为明显,因为波兰语与中文的语法体系差异巨大。
波兰语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对较好,尤其是在与波兰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业和文化交流领域。由于波兰语是小语种,掌握该语言的人才较为稀缺,因此在一些特定领域如外交、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波兰语专业毕业生具有竞争优势。此外,许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以提升语言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波兰语和中文在文化表达上有许多有趣的差异。例如,中文中常用的“雨后春笋”在波兰语中表达为“雨后蘑菇”,因为波兰没有竹子。此外,中文的“小鹿乱撞”在波兰语中表达为“肚子里有蝴蝶”,这种表达方式在法语等欧洲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波兰语学界近年来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是女性称谓的变革。以前,许多高级职位如“总统”或“大使”只有男性称谓,女性只能被称为“总统夫人”或“大使夫人”。近年来,随着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提升,波兰语学界开始创造新的女性称谓,如“总统女士”或“女教授”。这一变革引发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性别平等的体现,而反对者则认为增加了语言复杂性。
学习波兰语可以帮助学习者用另一种思维方式看待世界。波兰语的语法结构复杂,尤其是名词的格变化和动词的变位,要求学习者在表达时更加精确和逻辑化。这种语言学习过程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还培养了学习者的逻辑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正如曼德拉所说,用对方的母语交流,话语会留在对方心里,而不仅仅是头脑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突破,语言翻译软件已经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即时翻译服务。这让不少人认为,在如此高效的技术辅助下,人们已经没有必要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外语了。但真的是这样嘛?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一位波兰语博士,听她聊聊她学习和研究这门非通用语种的经历和体验,以及波兰这个国家的神奇魅力。 本期嘉宾 毛蕊,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于波兰雅盖隆大学波兰语言文学系,曾在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波兰雅盖隆大学工作。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波兰语专业负责人。 毛蕊博士译有《机器人大师》《技术大全》(合译)《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辛波斯卡——诗心独具的私密传记》等,翻译书籍获得《三联生活周刊》行读图书奖、2023首都科普好书等奖项;曾获百万钓鱼城科幻大奖最佳非英语译者、2024波兰作家艺术家协会波兰文学翻译贡献奖(ZAiKS),获得波兰图书总局“翻译家学院”奖学金等国内外翻译奖项。 本期节目特别鸣谢 译林出版社 本期知识点 母语(正)负迁移 母语正负迁移指的是指我们在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新语言(目标语)学习的影响。迁移的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我们在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母语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对所学新语言(目标语)产生的干扰。当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差异时,母语的语言习惯会妨碍新语言的学习。最常见的就是母语中的某些语法规则、发音以及词汇使用与目标语言冲突时,学习者经常会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规则应用到新语言中,导致语言错误。 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 1798-1855) 亚当·密茨凯维奇是波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波兰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象征。他的《塔杜施先生》(Pan Tadeusz)、《先人祭》(Dziady)等作品在波兰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深远影响。他与齐格蒙特·克拉辛斯基(Zygmunt Krasiński)和尤利乌什·斯沃瓦茨基(Juliusz Słowacki)并称为波兰文学的“浪漫主义诗人三杰”。 密茨凯维奇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也是波兰独立运动和民族复兴的象征。他的文学作品深刻表达了波兰人民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同时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WisławaSzymborska,1923-2012)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是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及翻译家,著有《呼唤野人》(Wołanie do Yeti)、《巨大的数目》(Wielka liczba)、《结束与开始》(Koniec ipoczątek)等诗集,其中《一见钟情》(Miłość odpierwszego wejrzenia)是最被广为熟知的作品之一。她于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特别强调了她作品的简洁、幽默和哲学深度,称她的诗歌“让历史的残酷性在个体的片刻得以生动体现”。她是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也是第四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辛波斯卡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跨越了国界,影响了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 时间轴 07:18) 波兰语到底有多难学? 14:46) 小语种教育拥有奢华的师生比 26:37) 波兰和中国,在很多地方挺像的 38:16) 学习非通用语种,就业前景如何? 41:46) 掌握一门外语,可以让我们用另一种思维去看待世界 49:12) 波兰语言学界的“性别革命”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Sanah/GrzegorzTurnau的“Sen weśnie”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