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冬连教授认为,中国改革是传统社会主义体制陷入困境的必然选择,并非始于1978年。早在50年代,中国就已发现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并尝试进行改革,但由于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僵化崇拜,以及政治运动的干扰,这些改革尝试均告失败。文革结束后,中国经济面临严重困境,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为改革创造了客观条件。文革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引发了全民性的反思,被打倒的中共老干部和知识分子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而文革造成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也使得人们对僵化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产生厌倦,渴望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为改革的推进创造了政治条件。农村改革的启动源于农村的极度贫困,农民对温饱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改革的进程。农村改革初期主要措施是“松绑”和“让利”,即放开市场,提高农产品价格,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城市改革初期,为了解决大量失业问题,采取了“体制外先行”的策略,发展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经济。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是由于体制僵化,条块分割,缺乏自主权造成的。改革开放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大批官员出国考察,感受到来自西方的强大压力和发展机遇,促使中国领导人下定决心进行改革。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并非在文革前就已形成,而是在文革期间和之后逐渐成熟的。思想解放运动与大规模平反相结合,为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其他改革提供了经验和信心,也促进了干部队伍的分化。八十年代初期,知识分子普遍支持改革,与中共形成了短暂的蜜月期。
主持人主要对萧冬连教授的演讲进行引导和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促进讨论。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