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硅谷101,我是泓君。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对我来说有点危险。说它危险,是因为我认识很多优秀的记者和投资者都在这个行业栽过跟头。这个行业就是基因检测。另外,最近硅谷也有一家明星独角兽公司正在濒临倒闭,它就是23andMe。
23andMe 现在正处于退市边缘,原因是董事会独立董事人数不足。此外,还发生过重大网络安全漏洞,导致数百万人的个人信息在暗网上出售。
23andMe 是一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服务公司。客户提供唾液样本,公司收集后进行 DNA 分析。该公司在 2021 年上市时,市值达到 60 亿美元。三年过去了,其市值如今仅剩巅峰时期的 2%。股价暴跌,客户流失,内部矛盾也特别多。
今年 8 月,23andMe 关闭了公司内部的药物研发部门;9 月,所有董事会成员集体辞职。原因是其联合创始人兼 CEO 提出以每股 40 美分的价格将公司私有化。该公司成立以来共融资 26 轮,18 年来尚未盈利。其 CEO 将原因归咎于市场竞争加剧,也就是说新一代基因检测公司正在快速崛起。根据行业分析公司 Grand View Research 的报告,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市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飙升,从 2023 年的 19 亿美元增长到 2030 年的 88 亿美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基因检测行业的新旧更替的机会与危险。
今天和我在一起的是 N1 Life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臧晓羽博士。Hello Janice,你好。
大家好,我是臧晓羽。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硅谷 101 与大家交流。我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一直从事生物医药和生物科技行业。2018 年毕业后,我创立了 N1 Life 公司。目前,我们是位于硅谷和苏州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提到基因检测,硅谷有一家非常知名的公司就是 23andMe。它其实也是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前妻创建的。该公司自 2021 年上市以来,市值急剧下跌。能否跟大家分析一下这家明星基因检测公司到底是如何陨落的?为什么短短三年时间发生了如此大的转折?
是的,这家公司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它的总部就在我们附近的山景城。从它出现到现在,可能也只有十几年时间。
在最初创立的时候,该公司吸引了大量关注和投资。刚刚提到的创始人及其 CEO,她不仅是谢尔盖·布林的前妻,她的姐姐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 YouTube 前 CEO。虽然她现在已经去世了,但是她整个家族都非常有名,而且活跃在科技圈。所以,她创立这家公司的时候,是因为 2000 年到 2010 年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取得了很大进展,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大家也看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医疗和健康等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的各种表现。所以她拥有硅谷创业的热情和专业背景。她毕业于耶鲁大学生物专业,看到了这样的前景,所以创立了这家公司。
当然,那时的硅谷投资也比较活跃。该公司刚创立就获得了大量融资,包括来自谢尔盖·布林的投资。如果大家查看资本记录的话,会发现它成立后总共融资 26 轮,包括上市时融到的资金可能超过十亿美元。
但是现在情况急转直下,目前账上资金。华尔街日报估计可能只能坚持到 2025 年。所以这个过程确实令人唏嘘。
但我认为这家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很多行业固有的偏见和壁垒。因为我们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总共花费超过 30 亿美元。所以在那之前,所有的基因测序技术都非常昂贵。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23andMe 做了一件我认为非常突破性的事件,就是把非常昂贵、感觉门槛很高、与普通人的生活非常遥远的技术带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它将一次测序的价格降到了 99 美元,所以它首先降低了价格。是的,它为什么能够降低价格呢?我认为它第一个降低价格,并且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公司,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实它并非第一家基因检测公司。我们知道基因检测有很多公司在做,但更多的是面向企业(to B)。例如美国的 LabCorp 和一些公司,都是与医院合作进行基因检测。但是 23andMe 可能确实是第一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公司之一。
大家为什么会有检测自己基因的需求和动力呢?在医院的话,我非常能理解。例如新生儿,我们送他去基因检测,看看他是否有基因缺陷,或者说有医疗需求。那消费者直接进行基因检测的动力是什么呢?我知道他们最初在一些名人的派对上,大家吐唾沫。通过明星效应的带动,让很多人去检测自己的基因。但是我还是不知道普通人的需求是什么。
我认为更多的是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或猎奇心理。这么说的话,23andMe 还是一家非常互联网化的公司。它利用了名人的效应。因为创始人的家庭背景和投资人带来的光环,使它能够通过名人宣传产品,然后普通人才会效仿。
另外一点,它并非第一个。美国和德国早期有两家公司,例如 Ancestry,他们更多的是一个族谱,让你探查你的祖先是谁。所以大家会有好奇心。因为现在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大家会好奇自己到底是什么人种。所以它利用了大家的好奇心理,用一种更科学的方式满足好奇心。这时,只要 100 美元,大家可能会觉得可以接受,所以一些消费者就会去做这件事。你做过吗?我没有做过。对我来说,并没有做过,因为我对我的家族史太了解了,所以对这个没有太大好奇心。
但是你做过其他类型的,例如医院的基因检测吗?
我认为这非常重要。我们到底把基因检测当作消费产品还是医疗产品?作为消费产品,就像刚才说的那些,我还没有尝试过。我觉得它并不是刚需,但在医院里确实做过。例如现在会给女性做一些生育检查,它会检测 DNA,看看是否有染色体缺陷,这些是医疗需求。还有癌症早筛等等。
为什么它在面向消费者的场景中能够首先降低价格?面向消费者和面向企业的基因检测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价格能够降低,与技术的进步有关。基因测序仪的技术,我们知道 Illumina 是行业标杆,或者说它是领头羊。从 Illumina 最重要的技术,也就是二代测序(NGS)技术出现后,测序速度和通量都提高了。这时,我们不需要一个样本一个样本花很多天去测,它可以收集很多样本一起测,这样成本就降低了。所以,23andMe 最初开始的时候,它收集大量消费者的个人样本,然后集中到它的中央实验室进行测序。这时,成本确实降低了很多,测得越多,成本越低。
为什么呢?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词叫“开机费”。有时你去医院抽血,它会说早上抽完血,下午出结果。因为它要收集所有人的样本,然后一起做实验。这样,它的耗材使用和机器运行费用都会平均到每个样本上。
所以这台机器是一个耗材型的机器。
这台设备本身是一个硬件设备。但是每次进行基因测序时,它包含多个步骤。首先是从样本(例如血液、口腔黏膜)中提取 DNA,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提取试剂。然后提取后需要扩增,因为含量非常低,扩增过程也需要一些试剂等等,然后扩增后进行测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许多试剂和耗材,这些是每个样本固定的成本。所以消费产品和医疗产品场景也不一样。
例如我们在美国进行基因检测时,需要医生开处方。开完处方后,我们进行检测,保险会支付费用。所以费用由保险支付,其实比较贵,但我们没有直接支付,所以感觉不到它的高低。但是像 23andMe 这样的消费产品,用户需要自己支付,所以它必须降低价格。
其实 23andMe 最初建立技术的时候,确实在设备和整个自动化流程上做了很多创新和突破。这使得它能够承受 99 美元的这个价格。但是如果我们看它的财务报表,确实发现它从创立到现在都没有盈利。所以里面肯定还有...
很多成本还没有完全降低,降低了一部分成本。
是的,我认为它还在努力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一开始希望通过降低价格,然后以量取胜,薄利多销。但是,在用户增长等方面,面向消费者的市场还是比较难做的。
我理解你购买测序仪这样的机器,其实成本非常高。按理说,这台机器一直测就可以。中间有很多稀缺的试剂或其他东西,会占比较大的成本。
是的,例如测序过程中,刚才提到的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步骤。这一步里面使用的试剂种类繁多。这个实验其实很多生物实验室都在做,它的耗材包括两类:试剂类,例如 dNTP 混合物,它包含四种核苷酸,纯度要求非常高,而且需要低温保存;还需要引物,还需要一些...所以这些试剂,首先它需要从试剂生产商采购,而且需要比较苛刻的保存条件。另外,还有耗材,例如试管、移液枪的枪头等等,这些都需要完全无菌,而且是一次性的,用完不能重复使用,只能吸一次,所以会产生很多这样的耗材废弃物。每次使用时,你会发现做生物实验时,移液枪的枪头做一次实验可能只花了半个小时,但是你可能产生了数百个废弃的枪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费用一直存在。在还没有自动化的时候,所有操作都是人操作,人工费用也很高。但是刚才提到的 23andMe 早期的时候,其实也通过一些自动化设备来帮助减少人工成本。
所以,我理解 23andMe 还是有一些技术壁垒的。它的技术壁垒首先是面向消费者市场,它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消费者来降低成本。其次,它也做了很多自动化测试,将整个流程自动化,不再依赖人工。
其实还要补充一点,我们刚才聊的主要是实验成本。但是除此之外,每次基因测序,每个人测出来都有海量数据。而且从 23andMe 创立到现在,它有 1000 万人的样本。但是这些样本,这些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其实也是很高的费用。它把这些数据全部整理建库的话,其实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团队,而且它的基础设施(硬件、存储等)成本也很高。
那它为什么急转直下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问过它的 CEO,但实际上,虽然行业不景气,需求降低,但其他公司也有盈利。如果我们看那些顶尖的基因检测公司,他们都能盈利。而且包括刚才提到的 Illumina、华大基因,还有罗氏等检测公司,业绩都还不错。
而且从技术角度讲,这些基因检测公司并非设备制造商。大家使用的测序仪大同小异,可能区别在于样本来源、数据收集手段、数据分析手段、数据库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所以,如果我们看 23andMe 的话,它的商业模式从一开始就是面向消费者的商业模式。这可能是它出现现在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
消费者做一次基因检测,其实就满足了他们的终身需求。因为我的 DNA 是不变的,对吧?然后我一次就可以检测出我所有的基因。
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 23andMe 创始人讲故事的时候,它首先有海量数据,例如美国几亿人口的数据,如果每个人都做一次,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但除此之外,它还联系到疾病风险因素。但是现在如果看 23andMe 的产品,它并没有完成这件事。如果看用户反馈的话,就会知道它真正能够测的那些与疾病相关的点,例如某种疾病,它有数百个已知突变基因点,但在 23andMe 的产品中可能只能测五个。
测的不够深入。
是的,它的产品力其实没有那么强。它可能花了很多费用去拓展客户,讲这样的故事。但是从产品角度来看,因为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医疗产品,它也没有能力把所有数百个基因都检测一遍。这样给用户的反馈,经常有人说拿到数据后...
所以它更多的是像一个玩具。
它不是为了满足非常专业的需求。对。
不是一件特别专业的事情。对,因为我看到现在很多基因检测公司,比如说像有一个叫做 self decode,他们就说他们的基因检测其实比 23andMe 的数据范围深 100 倍。所以新一类公司,包括一些专注于特定靶点的垂直领域的公司,它应该能够测得的范围很深,对。
就是这个产品的形态。我觉得现在更新一代的公司,可能大家比较专注,比较垂直。在某个疾病领域或者某种类型。比如说它专门测肠道微生物的基因检测,或者专门测与某种癌症相关的,例如大肠癌的基因检测。它就会把这个做得非常垂直,而且它可以利用很多数据库。但是 23andMe 更提倡的是对所有基因进行全测序。可能让人感觉有点业余。
对,23andMe 给我的印象还有这样一种印象,我觉得它其实是在跟资本市场讲一个故事。我们并不是靠卖基因检测赚钱的公司。我们拥有很多人的基因检测数据库,这些 DNA 数据库,这些数据的价值是非常独特的。它可能想学习互联网的搜索模式,就是我们提供服务可以是低价甚至免费的,但是我怎么用这些数据赚钱?但我看它具体也没有玩出什么名堂,反而因为这种模式,因为它最近几次黑客事件和数据泄露事件。比如说 2023 年,它泄露了大约 690 万客户的一些敏感信息,导致它自己还陷入官司,支付了 3000 万美元的和解金。而且这件事一来,我觉得对他们公司和消费者的信任之间冲击力非常大。就相当于彻底摧毁了大家对这家公司的信任,就更不想去了。
是的,其实它在最初每一轮融资的时候,都会讲这个数据的价值故事。其实我们在硅谷经常接触到的一些投资人也会说,这家公司最重要的、最值钱的是它的数据,它的数据可以用来自做什么?对,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有时候也会想,就是问这些投资人,他们有这么多数据,但这些数据怎么变现呢?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数据是不可以随便商用的。理论上,但是 23andMe 声称,它的 80% 的用户都同意可以把数据用于研究或者其他用途。这个数据包括什么呢?
除了这些个人信息以外,就是它的这些生物数据。这些生物数据在以前,可能在我们还没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技术之前,比如说 80 年代、90 年代的话,大家可能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但是现在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当时它虽然数据被黑客黑了以后,大家就开始想,这些黑客为什么要黑它?
这种数据其实有一些使用场景,比如说这些数据首先它可以卖给一些保险公司。我也是后来看了些报道和资料以后才想到的,我就想还能这么玩?比如说这些保险公司,它会通过这些信息看到每个人患病的一些风险。那这个时候,如果你买了保险,但是你最后真的患了这个病,它可能拒绝你的理赔。因为说是你本身就自带这种病,而不是一个突发的。比如说像一些重疾险,其实它只保一些意外情况。
比如说一些保险,其实它都会让你填一些既往病史,还有家族遗传风险。尤其比如说像高血压、高血脂,还有心脏病等等。你可能当时没有填,但是其实你的家族里面是有这个信息的。
但有可能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个信息,对吧?我们不去测的话,就不知道。
对,所以这是一个比较负面的作用。当然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就是它可以帮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去骗保,这也是一个。
非常坏的心思。骗保是什么情况?
这个骗保的话,可就跟刚才描述的是一种相反的情况。就是一些不法分子,他会知道一些人他有这些疾病的风险,而且是风险比较高的。那这个时候他可以专门去买这个保险,那这个时候保险公司没有这个信息,但是这些骗保的人有这个信息,那他得了病以后,他就可以骗取高昂的保费。除此之外,还有因为我们现在很多都是我们叫生物识别的一些生物识别。
你说指纹识别,比如说像脸识别,对,虹膜识别。
对,现在更多的设备是这些。但是我们可能就看一些电影里面,其实它是有跟基因相关的,或者说未来它会有跟基因相关的这种识别,其实更准确的。因为我们有时候看那些电影里面,不是他拿个胶带去把那个指纹粘下来就可以去复制,但是基因的信息是没有办法复制的。现在我们认为是没办法复制的。但是如果说有人去复制了这个基因信息的话,他就可以去盗取很多东西。
但是我觉得现在基因的识别还没有上规模。对,当然这是一个风险。我其实还在想,除了保险公司的场景以外,还有哪些场景?这些 DNA 数据是非常值钱的,对。
然后还有的话,就是一些商业价值。现在看到这些基因数据,很多这种临床数据或者测序数据,很多医药公司是用来自帮助他们去做研发等等。当然这些话,如果说它的数据来源是合法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因为确实可以加速我们整个药物研发的进程。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就这个数据如果是合法的途径,比如说医院它管理是非常严格的。而且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在中国测的数据是不允许到国外去的,我们这个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包括我们这种生物样本,比如说从 23andMe 这里唾液的样本,现在 23andMe 手里就有几千万人的唾液样本,这就是生物样本。但这个样本如果被窃取的话,肯定也是非常危险的。就像国内之前有过一个很大的案件,就是有人把医院里面的血样偷偷拿出来,然后卖给了国外的公司。那这个人最终被判刑是非常严重,他就是属于涉及危害国家安全这。
样子这个血样卖给国外的公司,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呢?
他拿到这个以后,其实目前他真正用来商用的比较少。但是这个可能涉及到一些跟安全相关的,比如说生物武器。
所以整体上来说就是几件事儿,一个是用户增长有限,然后成本还是很高,然后数据泄露。我看他们管理层最近也很动荡。
对,毕竟现在这家公司市值已经低得非常低了,而且也收到了退市的风险警告。所以公司现在肯定是一个不太健康的状态,而且这些都是恶性循环,就是越是业务做得不好,高管也动荡,然后业务就会越来越差。
那你觉得除了像 23andMe,还有我们其实你提到的 Ancestry DNA,还有 MyHeritage。有这样的老牌基因检测公司,他们是否也会面临一些同样的挑战呢?
其实我觉得行业带来的挑战或者用户增长挑战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我们会看到刚刚提到的这两家公司。比如说像 Ancestry,它可能现在比 23andMe 更要健康,为什么呢?因为 Ancestry 这家公司,它本身是关注追溯你的祖先,然后你的家族历史等等。所以说它的用户在早期积累的时候,就已经是非常感兴趣这个方面的人。它有大量用户积累,然后它才引进了基因测序的技术,去帮助它的用户去理解他的祖先,还有他的整个家族史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在 Ancestry 的产品里面,它的这些用户需求不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已经存在的。然后它现在整个数据库其实比 23andMe 还要大,可能有两倍于 23andMe。23andMe 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数据库之一。
2015 年的时候,它的收入其实就已经突破了 10 亿美元。我们知道 23andMe 的融资金额可能十几亿,但是 2015 年的时候,其实它的收入就已经突破了 10 亿美元。而且其中 8 亿美元是会员订阅,就是 subscribe。我们知道会员订阅这件事情就会发生这种重复的付费,这也是 23andMe 始终无法能够越过的一个山丘。但是 Ancestry 这家公司在很早的时候就通过这个会员订阅已经实现了非常高的一个收入。
在我们聊新旧基因检测公司整个话题以前,我花一点点时间跟大家讲一下,为什么我现在突然想到要作这个选题。大概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叫做超越百岁。它其实也是一本最近在整个生物医学圈非常有名的书。其实它里面就提到了三代医疗的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医学 1.0、2.0、3.0。
医学 1.0 基本上是以西伯克为代表的,它其实就是直接观察得出结论。举个例子,比如说以前发现,在医院里,医生早上检测完尸体,下午去接生,就发现新生妈妈她的死亡比例非常高。然后大家当时比如说你基于直接观察知道这两者之间可能不太对。但是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只能观察成可能走向一个迷信的那一端。然后后来发现了细菌,就知道检测完尸体要洗手才能去做接生的这件事情。其实这就是慢慢的把这个医学 1.0 向 2.0 在移植到青霉素的发明,它才是医学 2.0 真正的一个规则的改变者。
所以其实在整个医学 2.0 时代,我觉得人类还是取得了很多的进步的。比如说我们通过疫苗几乎消灭了小儿麻痹症,丙肝也可以治疗了,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整体来说,医学 2.0 的表现是它在治疗癌症方向,就是这些长期类的疾病表现还不是很好,因为它其实是在帮助人去延缓死亡的。
最近我就观察到作者他提出了医学 3.0 的理论。整个医学 3.0 就是说我们目标其实是要维持我们的寿命还有生活质量。所以,我们其实是有办法通过运动还有营养饮食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来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的。他还在那本书里面其实有讲到这个四大歧视类疾病,就是像心脏病、癌症、糖尿病,还有神经性退行疾病。比如说像阿尔茨海默症这样的疾病。这四大疾病其实人类死亡的排名靠前的一些大类。
引起我关注的是它的所有的这些预测和数据,它都不是凭空发挥的,而是它监测到了某些具体的健康指标。比如说它在讲到心脏病的时候,它提出了一个基因叫做 apoB,它就发现 apoB 它其实比简单的我们现在常规体检的这个坏胆固醇,它是跟整个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性更高,更能去预测这些指标的。然后我就发现比如说你现在去跟医院去做一个常规的体检,它的这个体检里面其实并没有包含这些指标的。因为硅谷一直以来关于健康、养生方向、抗衰方向一直是走得非常前沿的。所以我是查到了某些公司,比如说硅谷的很多公司,包括一些新的基因检测公司,像 InsideTracker 这些公司,它是可以检测 apoB 这个指标的。在查整个资料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其实基于大家对细分市场,对抗衰对长寿的这样的需求,整个硅谷的基因检测它是在一个全面爆发状态。是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新公司。
是的,我觉得刚刚说的这个从 1.0 到了 2.0 就是一种进步。其实像刚刚提到早期的时候,大家都是这种经验科学。因为那个之后我们得到数据的手段可能就是用双眼观察,然后做一些这种感官上的记录。到了后来就有了一些更多的手段。刚刚提到跟这个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比如说坏胆固醇等等。也是因为可能很多个大概就是几十年前现代医学发展以后,大家抽血,然后去检查血液里面的一些蛋白、脂质等等。这些生物分子通过它的含量跟疾病联系起来,其实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多了血液检查的这一步。
到现在,其实我们刚才说的这个 apoB 是作为一种代表,就是它作为一种基因,然后我们也把这个基因的表达量跟疾病结合起来了,等于说我们是一直都在用新产生的数据类型跟我们实际人表现出来的疾病去做一个关联。然后不断的学习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来什么样的基因可以引导向什么样的疾病。其实我觉得从这样看的话,真正发展的是这个检测的技术,还有科学观察的一些手段。
对对对,你说的很对。在 23andMe 之后,你觉得出现了哪些新的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 是 2006 年建立的,也是快 18 年过去了。对,整个浪潮已经变换了好几次了。是你要不要讲一下新一代的这些公司,他们的特征是什么样子的,对,有几个大的节点,整个行业 twice。
虽然 23andMe 创立的时候确实比较早是 2006 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早到,我们可能还没有进入到生物医药领域,还在上学。那个时候我觉得 23andMe,它整个是以一个互联网形式来运营一个生物技术的产品。它是依托于他们当时有的某些技术,比如说刚刚提到的二代测序等等。但是后面它的主要工作,我觉得不是在尝试更多技术,或者说测序仪的突破。它更多的是想办法运营这个产品,想办法做出这种 to C 的一些商业的结果。现在我们看到现在可能更健康或者更新的公司,我觉得是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有的基因测序公司,他们是依托于或者说他们开发了自己的测序技术,有更好更有效率的测试技术。
比如说,另外一家公司叫 10x Genomics。这家公司其实是非常知名的一个公司。10x Genomics 这家公司一开始也是靠融资融了过亿的美元。它成立于 2012 年,相当于比 23andMe 晚。但是他们有一个革命性的 DNA 测序技术,可以加快整个基因组的测序。而且它的收入增长是非常快的。它并不是说大家把资金给他,它单单给你测序,它可能卖的是这个 kit,这个 kit 是可以用来自测序的。它更多针对的客户其实就是科研机构,还有其他的基因检测公司。
因为它们有非常好的技术,有两种技术,一个是测试 DNA 短序列的,叫 linked rs,还有另一种是对单细胞 RNA 进行测序的一些技术。所以这两种技术,听起来就会觉得它好像更高端更复杂一点。它并没有直接说这个技术是用来自跟某种疾病联系的,因为它们可以做所有的这种测序。
这个场景是非常广的,它可以跟很多科研实验室去合作,然后跟很多公司去合作。它每测一次它都是直接收费的。所以说一个是 service base,然后是这种试剂耗材类的销售,然后还有它设备的销售。所以它的这个商业模式跟直接 to C 做成一个互联网消费的产品是不一样的。
市场规模也更大。所以听起来它其实是在做这些前端的基因检测公司的,相当于所有的制剂仪器也有。你刚刚在讲这个的时候,其实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整个互联网它的本质其实就是垄断。就是它建立起了整个的网络效应,就是用的人越多,最终它会吞噬掉整个市场。它有一个这样的双边网络效应。你你觉得在整个的基因检测市场,它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呢?它是一个可以说是众多垂直领域很繁荣的一个格局,还是说它慢慢的也会更加的集中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就要从基因检测这个行业里面每一类公司的角色开始说起。其实最底层去做基因检测,首先要有测序仪。这些测序仪大部分公司现在用得全部都是 Illumina 的设备,所以说这就是有一个非常集中的效果。但是因为确实这么多年,它已经建立起了这个行业的垄断。
这么说吧,虽然它(指23andMe)的蜜月期确实很良心。用户进行检测后,从估值巅峰到破产,速度确实很快。现在地方检察官调查发现,它从医疗保险公司骗取的保费高达3亿美元。
它是如何做到的?医保公司也不傻。
我觉得这里有两个重点。首先,这两个创始人背景很厉害,能忽悠人。一个是斯坦福毕业生,另一个是UCSF毕业生。所以他们的技术背景非常强。
然后,他们会忽悠医生购买他们的粪便检测和女性检测产品。但他们反馈给医生的信息和数据存在造假成分。实际数据与疾病的关系可能没那么大。为了让医生相信,他们会编造一些结论,误导医生开出处方药或其他措施。这样保险公司就会相信医生。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该公司伪造了一些数据。通过伪造数据,欺骗了两类对象:投资者(他们会画出非常漂亮的图表,例如肠道微生物与疾病有关等),以及医生和保险公司。投资者因此投入了大量资金。
另一类是欺骗医生和保险公司。医生看到他们描绘的数据,会觉得这是一个靠谱的、代表新技术的检测方法。医生会支持他们与保险公司谈判,保险公司就会支付检测费用。就像我们现在去医院,有些血液检测保险公司都会报销。但很多检测都是第三方负责。
但是,他们的数据实际上对医生并没有帮助。他们还是伪造了一些有帮助的数据,然后拿到保险报销。
这样的话,医生每次给病人开处方,让他们做他们的gut bio产品(应该是smart gut),保险公司每次都会支付他们594美元。这当然就是直接骗保。如果他们的信息误导医生进行诊断,诊断出的疾病也由保险公司承担,保险公司就会有进一步的损失。
背后还会损害多少家庭?
是的,非常让人唏嘘。因为这两位创始人的背景都非常好,现在却变成了诈骗犯。从网上新闻看,如果被判有罪,两人合计坐牢时间可能长达1454年。因为涉及到很多罪名。
这件事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一本素材。
这件事的发现并非突然事件。FBI调查uBiome时,从卷宗中可以看到,他们采访了很多医生。医生后来越来越觉得,他们提供的数据没有严肃的医疗建议,或者说他们的数据非常简陋。甚至只是提供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式的几个答案。其次,他们的产品已经销售了很多年,保险公司也支付了很多年,仍然没有获得FDA的认可。所以医生对他们的怀疑越来越多。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有一个用户本来只是下单一个,但他发现公司给他寄了六套收集样本的东西。公司还忽悠他要收集多次样本,可以追踪不同时间点等等。然后他慢慢地好奇起来,追踪这件事。然后发现公司会把一个人的样本测试结果当作六个人使用。所以,很多细节都让人发现问题,然后慢慢地才发现问题并非一次错误,而是长期存在。所以,在大家发现质疑之后,公司仍然继续运营,保险公司仍然支付,两位创始人仍然在忽悠。
为什么医疗领域的骗局层出不穷?
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它有一个专业的壁垒。就像Theranos,以及uBiome两位创始人。当他们以这种专业的背景去融资时,对于一些非专业领域的投资者,或者一些政界名人,那些支持者来说,大家可能更容易相信他们讲的故事。因为他们是专业人士,他们可能把专业的技术讲得很好,大家能理解,并且有很好的商业前景,那大家就很容易相信他们。
然后,医疗行业是一个高度监管的行业,做药物研发比较难造假,因为FDA一直在盯着。但在诊断、检测这些领域,造假的可能性更高。而且还有保险支付的可能性。我们知道美国的医疗费用非常高。虽然保险可以支付,但诱惑很大。如果真的能做成,能把这个局做起来的话,收入规模是非常大的。
所以,整体来说,现在整个基因检测方向,政府的监管还不够完善。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市场鱼龙混杂,我们很难去鉴别。
我觉得是有这个问题。所以你会看到真正能够进入医院的检测公司非常少。我们现在在医院里做的基本上都是LabCorp或者Quest。这些公司和医院长期合作,这些公司已经是FDA重点关注对象了。很多出现问题的公司,更多的是市场上医院以外的这些公司。有很多这样的基因检测公司,那不排除可能这里有一个假的,那里有一个忽悠的。
那是不是大家拿到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如果有问题不要马上怀疑自己,现在去医院做一份?
对,但是其实医院并不会鼓励普通人想做就做,它一定是有某些医疗原因的。比如说备孕的人,或者已经怀孕的,或者小孩会去做这些。但是如果没有原因的话,也做不了。
所以就造成了这样的一个市场缺口。
所以我觉得这个基因技术的进步,以及大家对于基因这方面的强烈好奇心,驱使大家会很关注这些公司。而且很多投资者非常感兴趣,所以这些公司就能成长起来,能存在,能诞生。对于这些公司的生命周期也比较短,不像23andMe这种他们实际做事多年的公司。
这个uBiome公司2012年创立,2019年就申请破产保护了。在同一年,他们收到18家保险机构的函件,质疑他们的账单可靠性。有些公司还要求该公司退还报销费用。这件事其实是因为前面提到的,从用户端和医生端对他们产生了质疑。所以保险公司就开始行动了。但是2019年的时候,公司直接宣告破产,这时FBI就来了,FBI不会让他们这么轻松地逃避这件事。他们就突击查封了在旧金山的办公室,在办公室里有很多证据证明他们伪造数据等等。再八卦一点,就是这两位创始人2019年公司宣告破产,并且被FBI查的那一年,他们还结婚了。
对,所以也是一个非常让人唏嘘的故事。
对,这个故事还是挺让人唏嘘的,而且大家又再一次发生了。它的投资方和Theranos的投资方也比较像,包括A16Z等非常知名的投资者,而且这家公司还是YC公司。你看这些很专业的投资者,他们在投资方面很专业。但是在生命科学这个领域的话,我觉得门槛还是非常高。
我觉得不太知道,如果是专业的,比如说有生命科学背景的投资者,因为我相信A16Z这么大的机构,他们要在这个生物医疗领域投资,他们的投资者肯定还是有相关背景的。如果你的创始团队,你抱着我要去造假的态度,我要去坑医生,他连医生都骗了。对,骗医生、骗保险公司、骗投资者,是不是这件事他终究也是很难判断的。它最终其实还是取决于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你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做事。大家投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一些技术优势,但是最终还是走歪了,没有走到正确的路上。
是的,其实这个uBiome公司除了欺骗用户以外,它也是欺骗投资者。所以相当于它给投资者展示的数据也应该是假的。它这时候那句话叫什么,就怕流氓有文化,因为它自己就是专业人士,所以他知道怎么去欺骗专业人士。就像现在有些学术期刊上的学术造假一样,大家的造假都是非常专业的。
如果比如说一个消费者要去做基因检测,你的建议是什么?
我觉得做基因检测这件事还是有两种目的。一种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另一种是真的想要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一类人我们比较建议去做基因检测的。比如说家里有非常清晰的某种疾病的患病史,尤其是肿瘤方面的癌症。因为现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个癌症早筛其实医生非常推崇的。因为尤其是你的家族里面有几个人得过某一个同类的癌症。
癌症早筛,癌症的基因检测吗?还是它不一样。
癌症早筛基因检测是其中一种。它会去看一下你可能促进癌症的tumor promoting的一些基因。但这种人做了这个基因检测以后,他如果有的话,他可能就会更勤的去体检,或者说去找医生问一些专业的建议。所以说我觉得这个是比较推荐去做基因检测的。
还有最近大家可能听到的就是一些微生物的检测,比如说肠道微生物等等。因为这个是跟日常生活比较相关的,大家如果对这些比较好奇的话,我觉得还是可以检测的。对于家族史这些,我觉得就是个人的兴趣了。
你觉得生物学在这个世纪里面最大的几个突破是什么?
我觉得因为现在是2024年,所以这个世纪相当于过了五分之一。我觉得现在来看的话,对我来说觉得影响跟我们周围相关的这个生物医药行业,生命科学领域最大的可能就是基因编辑技术,或者说基因测序,可能就是所有的这种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确实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它几乎改变了所有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和思路。比如说以前大家想要去做一个新的细胞系或者新的动物模型,这个周期是非常长,非常昂贵的一件事儿。但是自从有了CRISPR,你就可以自己设计自己想要的模型等等。
除了这个以外,CRISPR现在也被用于一些疾病的研究。它一方面可以用于科研,同时它已经在生物医药这种药物研发。我们说的这个药物不仅仅是这种化学药物了,就是一些生物药。比如说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细胞疗法就是我们用细胞作为一种药物,这些细胞要想让它带有治病的效果,我们就需要给它工程化,就给它编辑一些功能进去。这个时候也用到了基因编辑的技术。所以说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甚至每一个环节都会用到这些技术,然后你会感觉到就是无处不在。但是因为这些基因编辑工具,我这里可能特指这个CRISPR技术,它又powerful,而且又好用又比较容易操作,所以真的就是比较革命化的一个。
对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整个基因编辑对现在科学的影响可能都不亚于这一轮的人工智能。
对我刚才不太敢说,因为我觉得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就是我刚才说基因编辑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是我的个人理解。就是我看到、观察到、感受到,或者说实际影响到我自己的工作的这件事情,就是像这个AlphaGo和人工智能等等,我觉得CRISPR现在有个差距,就是我们现在更多看到的是一个理论的进步。我们认为它能做到ABC,但是它是不是真的能做到ABC还有很大的距离。就是它现在并没有渗透到我们live science,做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但是基因编辑这件事情,它已经做到了。
对,要不要跟听众简单解释一下基因编辑技术?
可以的,用白话来解释科学我还是比较擅长的。对,我们刚才聊的这个基因编辑技术,就特指这个CRISPR技术。它也是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华人科学家张峰,他就是代表人物。简单来讲,这个基因编辑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因为以前在CRISPR技术出现之前有其他的编辑技术,但是它的过程会非常冗长,它的编辑的时候可能会有失误误差,就编辑错了。这些在CRISPR来了之后,一大批老技术编辑的公司是真的死掉了。现在我们说不管是其他的人工智能什么等等等,大家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算法,有很多种。但是现在基因编辑基本上都集中到了这个工具上。
它这个工具它的原理就是它在用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有两个组分。其中一个组分是一把剪刀,就是用来剪开这个基因的。它是一个蛋白,就是我们说的这个Cas蛋白。另外一个组分它是一个叫向导RNA。它是一个另外一个东西,相当于给这个剪刀加上一双眼睛,它这个眼睛就可以识别出来我要剪的位置,这个是可以去设计的。如果我想要剪的这个位置是非常明确的话,我就把这个信息设计到这个向导RNA这双眼睛里面去。然后这双眼睛就会带着这个剪刀去到基因上的这个位置,然后进行剪切。
剪完了之后,其实我们是想去补充一个东西放进去的,这个就叫基因编辑。就是说我把我不想要的这一块剪掉,然后我再把想要的这一块粘上去。它想要的这一块粘上去这个过程是一个DNA本身修复的时候就会有的一个过程。所以不一定需要额外的工具去做,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
然后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把这个技术变得非常简单了。我听说这个技术就基因编辑在发明以后,在波士顿的酒吧里面。因为那边是高校聚集区,就是连酒保他可能都会自己去做一些基因编辑。
对,有这个可能这个技术真的就把这个门槛降低了很多,而且它的操作流程就像我刚才讲的这么简单。然后它只是有两个东西加进去,但是它前期当然了肯定是要设计有很多设计。因为我们知道RNA,还有蛋白质,这个剪刀,还有这个眼睛,这两个东西都是分子,你需要把它们设计得非常明确。因为我们的基因是由ATCG这些碱基组成的,它是非常精确的。你一旦这个设计的有偏差的话,它就会找错地方,所以前面设计的是更重要的。
了解。现在基因编辑还有基因治疗,它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
我觉得现在行业里面比较公认的一个难点,就是我们说的递送问题,就是delivery的问题。为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向导RNA,还有剪刀这个部分,它都是这种生物大分子,它跟我们以前用的这种化学药品分子差别是非常大的。那如果我们想要去定向的编辑,或者治疗某一个致病的基因,或者说某一个具体的靶点,我们需要把这两个东西运到疾病发生的地方。比如说在某一种细胞里面,或者说在肿瘤里面。这个过程如果说只是把这两个东西通过我们的血液打进去的话,它在血液里面会被降解掉,它是比较不稳定的。因为它是这种生物分子,我们人体中有很多酶都可以把它降解掉。
所以现在有一个专门的细分领域,也是我们公司正在做的一个领域,就是叫drug delivery,就是递送的这个行业。我们就是要研究一些工具,能够帮助在这个运输过程中保护这些基因编辑器或者基因的药物。让它能够顺利平安且高效地到达我们想要让它去的地方,并且能够进入到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