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我在泰国曼谷应聘时,掉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我本是英国大学肄业生,因家庭变故辍学,在泰国寻找翻译工作时,通过迪拜一个华语论坛的招聘信息,联系上了一个中间人。我当时并不知情,最终被骗至缅甸妙瓦底一个电诈集中营。
我的身份转变:从受害者到财务人员
起初,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掉入了人口贩卖的陷阱。从曼谷到妙瓦底的旅程充满了异常,但当时我并未察觉。直到越过湄公河,进入缅甸境内,我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
在妙瓦底的电诈园区,我因为英语能力,被安排担任财务工作。这让我意外地获得了接触核心财务账目的机会,也让我得以窥见这个犯罪组织的运作内幕。
电诈团伙的运作模式:混乱的账目和高昂的洗钱成本
我发现,这个电诈团伙的财务管理极其混乱。账目记录粗糙,缺乏规范的分类和描述,甚至连基本的加减乘除都算不清。洗钱成本高得惊人,通常占诈骗总金额的20%-25%,尤其是在世界杯期间,成本更是飙升。
更令人震惊的是,大部分诈骗小组并不盈利,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只有少数几个小组,依靠精心设计的“杀猪盘”剧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这些剧本通常针对30-50岁,已婚或离异的中国女性,利用浪漫爱情为诱饵,实施诈骗。
受害者画像与社会工程:精准的筛选和心理操控
电诈团伙对目标受害者进行了精准的筛选。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包括购买数据库、随机生成手机号等方式,获取潜在受害者的信息。然后,通过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对目标进行冷接触,观察其消费能力、社交习惯等,最终确定目标。
整个过程充满了社会工程的技巧,他们利用受害者的心理弱点,例如对爱情的渴望、对财富的追求,以及对羞耻感的恐惧,一步步实施诈骗。
内部剥削与压迫:底层人员的悲惨境遇
在集中营里,我亲眼目睹了诈骗团伙内部的剥削和压迫。底层诈骗人员的薪资微薄,大部分收入被层层剥削,他们如同被困在牢笼里的囚鸟,挣扎求生。
我的反击:秘密收集证据并联系媒体
我意识到,我必须采取行动。我利用财务人员的身份,秘密收集了大量证据,包括财务账目、诈骗剧本、受害者信息等。我通过Telegram等渠道,联系了境外媒体,并向他们提供了这些证据。
逃亡与冲突:18天的“小黑屋”和惊险的逃脱
我的行动最终激怒了电诈团伙。我被关进了“小黑屋”,遭受了18天的折磨和威胁。但最终,在当地一位商人和军方的协助下,我成功逃离了妙瓦底,并通过合法途径返回中国。
逃离妙瓦底:惊险的旅程和最终的自由
逃离的过程充满了惊险。我利用泰国对灰产打击力度加强的时机,巧妙地规避了检查站,最终成功返回中国。
我的结论:揭露真相,打击犯罪
我的经历揭露了缅甸电诈产业的残酷真相,也展现了受害者在绝望中的挣扎与反抗。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帮助更多的人避免落入陷阱,并为打击跨国电诈犯罪贡献力量。 这场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我将继续努力,为揭露真相,打击犯罪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