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要有信心--参加2023雪球嘉年华有感,来自琪瑰珠琐。 初来乍到雪球,这是第一次参加嘉年华,据说由于几年没有搞过线下,这次尤其隆重,倒是算幸运。 周六和球友们提过,现场丰富的打卡签到活动就不参加了,希望把更多时间放在聆听嘉宾演讲上。实际算是勉强及格吧,一半时间是在认真听讲,另一半时间和几位大V做了线下交流,算是不枉这一趟。 相关演讲好像都有官方回放或整理,我就不啰嗦了。这篇主要是根据自己两天来的理解,换个角度稍作整理,和球友们简单聊聊。 广州两天,我最大感受就是两个字,信心。相比大部分股友已经丧失信心,聪明的球友们还是希望寻找信心的,而在场嘉宾们更多则是在传递信心。 到底应不应该有信心?我想应该要有,而且这时候的信心,比黄金更为珍贵。 一、对市场要有信心 对市场有没有信心肯定是最关键的,创始人方丈开门见山就给出明确观点,“这是进入资本市场以来,第三次有非常强烈买入股票的愿望”(前两次分别是2005年和2008年)。 我相信每个人理解不同。对于我而言,是会听得进去一些的,原因是在市场里,尤其是A股这样具有较强波动和周期性的市场,一定要经历过多个周期,才能对顶底更有感觉,才能知道底部、中期和泡沫阶段的特征。 当然其他嘉宾也有发表对市场的观点,我记了其中几条: 1)态度偏积极,向下空间有限,2024年更多是结构性机会,指数牛市前都是成长股牛市; 2)历史经验来看,走出熊市不可能是齐步走,要允许部分优质公司先涨起来,带动财富效应; 3)长期来说,市场是震荡向上,并且总是均值回归; 4)从日本经验来看,更看好具有国际化布局优势的龙头,烙印着美股影子; 5)敢在冬天播种,才能在春天收获; 6)不抱怨不悲观,寻找机构性机会。 总之,各方大佬态度都偏向积极,但都提到结构化。也就是说,明年大概率向下空间有限,但普涨应该是较难看到,要关注部分优质赛道和个股。 哪些算优质个股?嘉宾们也有提到,有个共性就是在定性上有绝对优势,在估值上足够便宜。 既然对市场有信心,那么市场什么时候涨呢?这个问题在不少交流环节都被提及,虽然“算命”不可取,但我比较赞成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去做展望。 短期来看,政策作用有待体现,同时资金荒会带来净流入。 现在周期是底部筑底往上走应该没问题,但政策似乎有点“见招拆招”,一方面可能需要有重磅政策做一次性改变,看到明显修复并扭转预期,另一方面是有些政策刚刚宣布,具体落地时候会看到修复作用,需要慢慢来。 资金方面:今年外资受到房地产爆雷及地缘政治压力,在慢慢出清,并且部分委外资金会在季末和年末卖出,周期拉得比较长;同时,内资会受到业绩和赎回压力,有时候会被迫卖出。 展望明年:海外机构有新一轮资产配置,有些“聪明的钱”可能会重新流入中国;国内资金,尤其是保险等机构,在负债端依然高企情况下,会发现可投资产并不多,余额宝、国债、房地产等都难以达到保单收益率,而A股有稳定分红率,自然会慢慢布局市场。 假设保险总量是30万亿,目前资本市场配置率大概是12%,高峰期有25%,那提升5个点就是1.5万亿。 长期来看,就需要看到“模糊的正确”。 无论是经济周期还是资本市场指数,大方向上都是向上空间高于向下空间,包括人民币汇率也已经企稳回升,这点我想应该有共识的。 当然,身处市场可能会自带一些乐观情绪,但现在大盘是2900-3000点,沪深300指数的PB估值几乎是十年最低位,是上涨空间大、还是下跌空间大,我想每个人心里都会有答案。 确实现在市场缺乏信心,但如若不是这么没信心,也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价格。 二、对指数要有信心 刚才提到优质个股标准,其实按照优质个股定义,大部分都会落在几个主要指数里,尤其是沪深300指数,这也是很多机构最多对标的宽基指数。 这次有位嘉宾对指数做了回测分析,有些内容挺有参考意义。 核心宽基股票指数收益=GDP+效应。 长期持有核心宽基指数可以分享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甚至年化投资收益能超过名义GDP,毕竟都是国内最头部企业组成。 如果把投资收益两部分:基本面+估值,可以看看中美指数收益来源情况。 以美国标普500指数100多年历史来看,基本面收益高出名义GDP增速3.1个百分点,是“GDP+”主要来源,而估值增速只有0.35个百分点。 以中国沪深300指数来看,2006-2022年EPS收益10.3%,而估值是负贡献。 当然,这里我自己做了测算,发现有些小问题,就是这位嘉宾选取区间是2006年初到2022年初,略有赖皮,毕竟2022年是完整年且是下跌年,如果选到2022年底可能收益率就只有9%左右。当然,大逻辑是没问题的。 总之,如果对股市有信心,其实拉长时间看,宽基指数就是很好的选择。至于宽基指数的上涨因素,无论中美市场,短期肯定是估值贡献,而拉长到10年以上就是基本面贡献为主。 因此,大部分机构都会在设定业绩目标时对标沪深300指数,确实没问题。如果能长期跑赢沪深300指数,那相当于就是赚到了经济增长+头部效应+超额收益的钱,非常不容易。 三、对国家要有信心 这块不知道能不能展开说,好像比较敏感。事实上,近期市场确实负面态度比较多,尤其中美贸易战这几年,逆全球化或者说去中国化的声音很大,直接影响了外资流入,间接影响了内资信心,因此我想也值得探讨。 必须先承认,现在所处环境确实不易,北美制裁、欧洲限制、东南亚崛起;必须再认知,短期可能是“腹背受敌”,但长期依然有着独特优势。 优势肯定来自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但嘉年华所讨论最多的,就是规模优势。我想通过几轮问答来表述。 1)人口是多好还是少好?有争议。 亚当·斯密认为,一国的繁荣而言,最明确的标志是居民人数的增长;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快于食物增长值得担忧,同时1960-70年代还出现过人口爆炸论,当前环保主义者则认为人类活动对环境和气候压力大。 2)国内人口算不算多?两面性。 一方面,印度人口在绝对数量上是有一定追赶之势;另一方面,中印劳动力人口分别是8亿和5亿,受高等教育人口中国更是美印之和。 3)为什么现在规模更重要?多层次。 一是逆全球化背景下,市场规模越大,创新能力越强,能够摊薄研发费用并强化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小国通过参与全球分工能享受规模经济效应,但逆全球化就缩减了这个空间,比如瑞士部分企业就在接受挑战。 二是数字经济时代,规模越大,越能支持数字产业初期的高额投入,并降低后期的服务成本。比如看绝大部分领域,基本就是美国和中国市场,近期还有印度市场参与;再比如这轮AI浪潮,全球大模型基本就美国和中国在做。 有嘉宾讨论了半导体产业差距。国内企业在封装测试环节实力较强,在其他环节相对偏弱,但由于规模化,我国在芯片下游通信、计算机、智能驾驶、新能源车等领域都有足够市场,因此能够做些追赶,成熟制程及低算力芯片已经能拿得下。 三是全球绿色转型,不像化石能源是自然禀赋,绿色能源是制造业,制造业就有规模经济。比如锂电和光伏,设备成本占比高,技术迭代周期快且研发投入大,依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规模效应放大下,新能源成本直线下降。 毕竟我自己就覆盖新能源,这里稍微补充几句。嘉宾说,中国绿色产业发展全球领先,但正面临保护主义,像欧美反补贴和美国IRA等,并且欧美政府也在做补贴,但补贴说到底只是早期,更多是要靠规模经济。 我同意其中部分内容,即规模经济很重要,但有时候海外对地方产业保护更是硬任务,哪怕做些适当牺牲,当地政府也会希望有新能源自制能力。比如,国内光伏企业的全球市占率可能会从现在80%-90%降到50%-60%,当然这是长期故事,不会一蹴而就。 总结来看,我国规模优势会体现于多方面:人口多,经济体量大,国土空间广阔;研发投入分担能力强,干中学促进式学习,追赶式创新;消费者需求多元化、诱导激进式、引领式创新等等。 当然,有规模不一定就有规模经济,要看能不能利用好,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文章可做,在投资端发力更是必不可少,这就不展开了。 四、对雪球要有信心 这块内容和市场相关度不高,但确实是这次嘉年华后有些真实感受,倒不是故意“拍马屁”,我想大部分球友们应该也有同感,否则我们不会在此相遇。 第一是嘉年华规格确实挺高。 这次参会人数目测有1000-2000人,堪比中型券商策略会水准;嘉宾咖位很高,除了有日常经常看到的券商经济学家和首席等,还有著名公募私募高管、老胡和大霄这样的“网红”大咖、雪球头部大V等。做研究最喜欢看到的,就是不同思维的碰撞。 第二是涉及投资品类很丰富。 我自己身在A股主观投资机构,但这次听到了很多指数ETF、美港股、可转债、全球配置等各方面观点。由衷想说,雪球高手如云。 第三是雪球大V真藏龙卧虎。 这次很荣幸和几位平时关注的大V做了线下交流。一方面,几十万粉丝大V愿意线下见面,就已经很平易近人;另一方面,和其中几位多聊了一会,感到逻辑很清晰,投资风格也很稳健,学习到很多新见解。 今年初入驻雪球时候,其实还考虑过平台可持续性问题,并且说实话,球友们在熊市里活跃度也不算太高。但这次参加完嘉年华后,对雪球这个平台也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