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简介: 本期录制正值高考,我们在群里讨论蹭个高考热点,聊点什么,比如高考结束如何适应转变,这听起来非常心理学,我们也可以讲非常多,但稍微……有点土,毕竟每年总有电视或报纸专栏的老专家出来指点江山,比如教导学生朋友们少玩点游戏、多读点书、提前学学料理自我生活,为大学生活造作准备。这其实不太interesting,略有爹味,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特别对一个刚满十八岁的人,ta更应该被赋予体验这种新鲜的自由,只要在ta觉得安全健康范围内,无论带来什么,ta值得这种选择自由。 是的,成年人的自由真正敞开了门,在法律意义上的十八岁,以及相比拿到身份证,高考结束对很多大陆家庭来说,才是真正的成人分水岭,恋爱自由、手机自由、游戏自由、打工自由都任君挑选。 然而,这种成年所带来的自由,对很多人来讲一体两面,自由的另一面是责任、手足无措、惶恐、胆怯、放任。就像是在游泳池和大海游泳的不同,海洋的宽广绚烂,有时也在带来无垠无边的无望,沉没的焦虑。但父母们默认孩子都会懂得,只要过完十八岁生日,就得表现像个大人样子了,可到底什么是大人模样呢?天晓得。 心智成长需要时间,咨询师眼里的长大,是贯穿人一生的大事。 所以,你在什么时候,真正意义上觉得自己长大了呢?在长大的路上,你又经历、付出了什么?我想那肯定不仅仅是简单地吹灭十八岁的生日蜡烛。 2、时间轴[00:01:07] 对我来说,我是什么时候有成年感了[00:07:38] 当我们的身份角色转变后,我们似乎就开始成长了就像Role Playing Game (角色扮演游戏)/沙盒游戏心理学概念「Erikson 的发展八阶段理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00:18:25] 我都还不知道自己是谁,而我就“长大了”18岁,就意味着我长大了吗?相比于过去, 现在我们的选择更丰富了[00:27:03] “我”角色多变,我不再依附于别人互联网的存在,引起的自我认同的差异 ——80/90/00三个视角谈「身份认同」心理学概念「镜映 」成长是个过程,从未成年到成年这件事情上没有分界点[00:43:10] 与其做个好人,我更想做一个完整的人没法定义成年的边界没法判定成年的好坏[00:50:58] (来自咨询师们的分享)高考过后,迈入大学的你可以去尝试一下这些实现一些愿望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找到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去做选择[00:59:51] 总结讨论 3、播客中提到的心理学概念附注(1)Erikson 的发展八阶段理论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童年阶段: ①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③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④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青春期阶段: 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成年阶段: ⑥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⑦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⑧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2)固着: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阶段得到的满足太少或太多,这个人的发展会停滞在这个阶段,会持续寻找这个阶段的满足方式。 (3)连续谱系:与二元论相对而言的一种设定,心理学研究中现在常常将很多特质视作连续谱系,而非简单的二元论,通俗点说,某些状况不是非A即B,而是A与B都掺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