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读报这是一档杂志文章的阅读分享节目下一句是我们的目标是借助外文报道欢迎收听 Chadis Talk 第 22 期我是 Sara
这是一期我和《读报》主理人四楼的对谈《读报》是一档由四楼所独立主理的杂志文章阅读分享节目这档播客对优质外文杂志文章的策展让我得以循着四楼的声音打开一扇望向外面世界的窗看到那些遥远的人和故事
四楼从小便对杂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那就是在杂志里工作从梦想毕业之后他选择继续去英国深造最近刚毕业回国所以我们才得以面对面坐下来聊一聊他创作播客的幕后故事在本期节目当中四楼分享了他是如何从海量的外文杂志里阅读并挑选素材整合主题最后以独特的制式及强烈的个人风格呈现出来
她说创作和表达是她的人生使命 By the way 本期节目的结尾是一个彩蛋希望你能听到最后预祝你收听愉快那我们可以先从你跟杂志的缘分开始说起吗这就涉及到你的个人背景了
我跟杂志的缘分去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想做杂志了那个时候还是本土杂志行业非常百花齐放的时候我在广州长大嘛所以广州除了能看到一些港台杂志之外其实有很多本土的杂志也是做得不错的我特别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一个是《明日风尚》
然后后来也关刊收掉了那个时候就觉得诶这个形式或说杂志这个东西在我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当时是先从读者开始的对吧你中学想做杂志首先说明你之前就读了很多杂志对对对那肯定的包括因为我中学的那个时候其实也是像人物啊男人啊
他们做得很好的时候我现在家里还留了很多他们的旧刊然后你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选题是非常百花齐放然后是没有什么像现在顾忌那么多的然后那个时候也是中国新闻行业早期探索特稿报道的阶段然后包括到后面应该是 10 到 18
8 这个区间其实是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特考作品诞生的所以那个时候你除了在杂志上看到一些讯息一些资讯之外你还可以看到非常独特的写作风格然后可以看到非常扎实的新闻报道所以肯定是从读者开始而且我也觉得正因为我是在那样的环境跟那样的品质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会希望
长大了之后也能做类似的事情或者说希望能够回报以同样的东西为什么是杂志这个媒介呢因为其实你当时也可以看到报纸啊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书啊等等为什么对杂志这个媒介特别情有独钟
那我觉得杂志这个媒介它比较特别的是它其实是属于报纸跟书籍的中间它的时效性可能是比书要快的但它的深度和广度会比杂志会比报纸要更好所以它是取在一个比较中间的位置同时它还有这个空间去做一些视觉上面设计上面审美上面的探索所以它是一个相对在时效性上在内容上面深度广度上都平衡得非常好的媒介嗯
它其实是更多的审美的综合体了是是它是一个你看上去好像很轻松但其实后面全都是功夫杂志的排版它其实是有一个视线引导的作用的你看纽约客他这种三栏排版中间会插一些小的插画这些插画可能跟这个文章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它可能起到一个调节节奏的作用
然后有一些涉及图片比较多的杂志这个时候你知道平衡图跟字之间的关系然后你为什么用这样的版式然后头图它是一个通常头图会占一个双开页那你这个时候你标题怎么放和你导语怎么放你下面小的 credits 怎么放怎么跟这个画面的主体去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关系这些后面其实都是讲究你这些讲究其实是后来才知道还是你当时在阅读的时候就已经能感受到了嗯
可能直觉上或经验上会影响我的阅读偏好但是后面我能够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可能是慢慢自己主动去学习之后才了解的所以中学想做杂志后来做了吗做了后来也就是我属于少数那种完成自己梦想的人后来毕业也去干杂志了然后也
也在大刊干过然后也在锤类的媒体干过我自己觉得都都还不错就是不到说扬名立万但起码八十分的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吧当时在杂志里面做什么样的职位呢就编辑
比较综合的工种吧什么都干因为编辑既写稿也采访然后也做策划跟统筹然后也做商务内容反正现在的杂志编辑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工种这个梦想的实现和你当初设想的有差距吗有差距有滤镜破掉的那一刻这个故事也不是很新鲜了我真的说
最后你会发现它除了作为一个综合艺术的载体它也同时是一个商业实体它同时也是一门生意那生意有生意的规律商业社会有商业社会的规则不可能脱离商业社会的规则形式
所以你能控制它的最终呈现吗这个就很看情况首先如果你是做原创内容的话就你这个稿子或你这个专题不涉及任何商务的话控制权是比较大的然后当然这个也取决于你跟领导的关系就是你能不能完全独立带一个题或者说你足够幸运像我其实进去之后能独立带题是就还挺快的
嗯就基本上可以介入所有的环节编辑就像一个策划一样你去定这个主题的方向做策划案跟主编报题通过了之后你开始去联系人选我是做手上杂志嘛然后手上杂志就要拍片嗯
还偏你要给他们挑摄影师挑拍摄的风格然后甚至要安排他们的服装化妆都有你的参与但是它又是一个多方协调的过程比如你被拍摄的对象他有他自己的主意或者他对形成一个什么样的视觉感受他总是会有一些要发表的想法的跟你配合的比如时装部门的同事他们也有能借到了衣服借不到了衣服
然后最后你这个片子拍完了稿子写完了你涉及到多方对就是头上八个领导对这个稿子或对这个成片的一些嗯直指点点
这个当然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深度的去跟美编交流说啊我喜欢这个或者说他们都让喜欢这一张片子我们用它做开篇它还有这个横版构图跟竖版构图的这个区分然后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就是可能现在越来越多人看手机然后你的杂志上面纸本的文章最后是要同步到微信上面发布的所以最后尤其是有经验的声音师会多给你竖版的片子嗯
这些都是反复沟通的过程所以你说自己能不能完全主导这个内容的呈现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然后你自己的主意可能也在一轮又一轮的交涉跟沟通中有所变化所以像你刚刚提到这么综合的一次代替的一个过程你有印象比较深的主题吗
有 我觉得我第一次代题其实就是做表达跟创作相关的然后当时也采访了艺术家啊电影行业的聪明人员啊然后作家 翻译家这些第一次代题可能你都还是从自己的经验去走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那我可能一直觉得创作跟表达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
工作吧也不能叫使命就是它是一个 labor 那个时候它也是我的职业所以那个时候第一次就做了跟表达跟创作相关的主题嗯你刚刚提到创作和表达是你的人生的使命那其实做杂志某种程度上已经算是第一次完成了这个过程那你后来脱离了做杂志这个过程之后就主要的载体就是博客嗯
包括你这个播客的逐指讲到就是可以关心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和故事这部分是我一直很关心的东西就是那些跟我
可能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但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东西本来你的切入点就是很切中我的取向取向狙击对所以现阶段而言播客其实不只是其中一个就是你还有其他的表达的途径老实说它算是主要的途径了因为你说电报短
短消息甚至有时候会发一些那个极客的长动态这些当然也算但是其实因为我做播客是写竹子稿的嗯我现在主要的写作的量都是播客消耗掉的如果如果我的写作是一个有限的 token 的话博客就会大量的消耗这些 token 嗯我这个每一集虽然只有 30 分钟但它的文本其实
需要花一些功夫去组织可能听上去很自然听上去好像就是我拿了一个书就开始讲但背后全是劳动它需要非常费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在开始做这档节目之前你是确实有在读
这个的习惯还是说这个只是输出倒闭输入的过程输出倒闭输入 OK 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筛选到现在为止你比较常读的有哪一些杂志常读的还是是
也在播客里面体现出来嘛首先纽约客然后是大西洋然后 Wired 其实我看很多其实我看很多科技的话题我看很多社交媒体的话题然后就是会看一些特定的专题比如说 Vanity Fair 其实我发现这两年专题做得还蛮好的
嗯再会看一些相对文艺垂直一点的像什么 Levin's Courtly 啊或者是 Hoppers 这些纯文学杂志然后包括什么 London Review of Books 或是 New York Times Review of Books 也会也会看会看一下新书的书讯这些杂志的周期是怎样的呃大西洋跟 Y10 月看然后其他的几乎都是周刊片多嗯
那我的问题就来了就是这么多本这么频繁你怎么挑选或者说你不可能每一本的每一篇都看过去你要怎么重点挑选其中的哪一些专栏去看肯定要先从目录看但其实从目录看就已经帮你筛掉一大批了因为这些杂志纸本杂志只是非常小的一个业务板块大量的文章还是放在网站上放在 APP 上我觉得起码有百分之
70 的文章是不出现在纸本杂志上的但每期的那个纸本目录已经是他们的编辑部选过一遍的而且网站会早发很多网站会早发起码两个星期但是最后到印刷的时候还是给他排了一个印刷的版位那就说明这个编辑部他想说这个文章我要放我可以理解为这个纸本杂志的内容会比网站上更精致一点吗或者经过了一道 curation
OK 然后呢对然后看不路会着重挑尤其像大西洋跟纽约客他们是有特稿写作的传统嘛然后我着重挑一些特稿我看他们这一期的长报导是什么但因为长报导这个题材它的制作周期跟成本都比较高所以不是说每期都有嗯然后再加上这两年因为全球
动荡的局势也会导致选题比较集中像最近这半年其实他们报战争会比较多根据这个题材或根据这个选题在选的话其实剩下来就不多了像 Vanity Fair 它
每一期可能有两个专题就不错了但是碰到比如说像最近那个颁奖季它其实大部分的 effort 都会花在这个上面格莱美那种吗对格莱美然后马上奥斯卡金球奖那其实而且它提前一两个月开始造势嘛
是在讲那些候选人的事情还是说报道本身都有就是这个会报道这个奖项本身今年的一些风向然后报道一些入围的作品然后主创的采访然后也在这么多的基础之上你突然想做一个相对没有那么强关联的专题肯定篇幅就少了你刚刚提到特稿这个词特稿是什么呢
特稿其实是中文翻译里面比较接近的一个词了但是在英文里面应该是 narrative journalism 就是非虚构新闻报道然后比较强调它的叙事的风格然后也比较强调作品
作者在写作上面对于这个故事的呈现标准的新闻报道它有自己的格式甚至有点八股文都是有一套写作的规则的但是 Native Journalism 它建立了一个新的规则就是我们要像讲故事一样让这个新闻故事很精彩它不见得一定要编造什么那当然你还是要遵守基本的新闻伦理不捏造然后不编织然后不把白的说成黑的
在这个基础上是作者可以发挥的这个空间你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得很引人入胜特稿之外的那些稿件是什么的那些不是也是非虚构的吗它是非虚构但它没有那么强的叙事有一个标准我们有标准的新闻写作吗如果你去看的话比如说《经济学人》《经济学人》就是一个八国文风格非常重的
的媒体同时哪怕在其他的比如说纽约客这样的媒体他在报一些快讯的时候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他也是会有那个写作的套路所以你会专门挑这些杂志的特稿去看吗对 着重看特稿的特点会篇幅上也会有首先就是长
首先就是我之前在英国就是有一个同学他们家是常年订纽约客然后我们就交流我就说这个对你们 native 而言也长了对 native 而言也长了
首先一个特点就是长但是这个篇幅是必要的因为你要把一个故事不仅讲明白还要讲得精彩那肯定是需要很大的篇幅所以读完之后也会觉得很值得也不是说每一篇都值得因为现在很多特高写作过于强调作者本人的那个存在感所以它会有一点跟个人史分不开
我自己会心里要打个折因为如果你是个人史的话我需要做很多潜质的工作来介绍你这篇文章个人史的意思是跟作者的对 跟作者本人的经历跟他的成长是相关的比如说我应该之前报过一篇
许华的文章那个是从他的一本书里面摘出来的那许华本人是二代亚裔移民他父母是台湾人他其实后面的议题是在讨论二代移民的一些身份认同的问题嘛你这个大的议题要折射到他个人身上的时候其实你在把这个文章介绍给听众的时候要做的功夫就会比较多嗯
除了特稿之外你还会看什么样的专栏吗或者说不同的杂志有没有你更喜欢的一些小的板块有因为不同杂志他们擅长的东西不一样像 Vanity Fair 它就喜欢报一些名人明星的一些 celebrity 或者是
名利场这个名字你就听起来就很像就是名利场嘛然后就会报一些高级八卦之类的但他们过去这两年专题都选的挺好的就选的很有意思而且人类天生就是喜欢看别人的八卦嘛尤其一些成功人士的八卦何得而不为呢是不是你就觉得哎呀你消费一个遥远的人的八卦那个心里的负罪感是少很多的而且他们真的有很多叫精彩的事情然后纽约客有肖成本肖成本就是幽默写作
这个就是他们很多脱口秀演员早年间不写剧本然后不写专场他们就会写一些这样小的碎片然后发到各个杂志上然后 Shelton Mumbus 经常会看那些讽刺写作真的很有意思他很难总结那个问题因为每一个脱口秀演员他会写稿子的风格都不一样文体跟风格非常多变但一定是幽默写作就一定让你看到他的讽刺性然后一定会看到他
就是这样子的地方印象比较深的可能是就是 wikipedia 不是定期的会给你发一些捐款的邮件吗然后每次那个标题都很惊悚就是我们要倒了再不捐我们就要完蛋了然后就就是吸引你捐钱然后有一个脱口秀的人就写了一个就通过这个事他写了一篇类似的文章就很多这种 mgo 机构都要起一些非常耸动的标题来诱导你
让他们捐款嗯你再精选一些文章然后把它最终 curate 出来的这样一个播客形式我每期听都觉得制作的很精良我能够感受到你背后的 effortyeah 我可以感受到里面有这些东西但是我很想知道从最 raw 的那些东西再到你最后呈现出来这个形式中间你是怎么进行的
会有一个最大的素材库呢那里面堆满了还没有整理过的东西嗯然后等到你觉得主题涌现出来之后然后再把它们组织到一块吗是这么个过程它是双向的就是你可能看的时候脑子里开始想哎它可以跟什么搭在一起也有是以前看到一定量之后哎突然发现这几个是可以组在一起的也有是你念的时候在想啊这个
因为其实我每一次介绍文章我只会介绍 20% 30%左右的内容我只会介绍一些它非常基础的东西这个有一些版权上面的考量然后也会给 full credit 就是出品的媒体作者本人这些 full credit 都会给然后只 summarize 大概 30%左右的内容
所以你除了 summarize 的部分其他部分就是你个人的 comment 发挥可能有另外 40%是基于这个文章的一些发挥延展然后剩下的就是纯原创有时候我可能会把这个话题带到一个跟原文章完全没有关系的这个方向上我可以理解为难度主要在这个部分
难度主要在这个部分然后它确实是属于创作的工作那你从最开始要克服语言关卡到这个能够完全理解它到现在我理解你应该是能够比较快地抓住它的中心意思中间有需要克服的困难吗首先是这样不是每一篇文章它都有像我们接受我们在中小学时期接受语文教育那样有一个中心思想的
或者他的中心思想的提炼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制作者当然有一个他想要传达的 message 但你不一定非要跟他的 message 走这个也是我能够做很多创作工作的先天条件如果我必须要以一个语文阅读理解式的方式来制作这档节目它绝对不会好看或绝对不会好听嗯
这也是特考本身的魅力就是它有很多的解读空间作者是给你呈现了一个故事当然也会加入他自己主观的一些判断你是可以由你自己的视角去切入这个故事的比如说我们经常讲我应该讲了两次这个作者文章 Nason Haller 然后第一次出现是我们讲
The Law High School 他改变了自己的招生方式变成那个摇号有点类似于摇号那样的招生方式然后第二次就是一个在国内很出圈的文章就美国文科教育之死
这个两篇文章的风格是非常类似的如果你看原文的话就是 Nason Hill 的写东西非常非常的细甚至有点啰嗦我是要有点忍受他这个啰嗦的风格把他通篇读下来相比之下像那个何伟的风格已经算是比较简洁的了但你也看到他加入大量的个人经验他其实有点像个人史的写作所以你读下来之后他不仅仅有一个特别明确的中心思想可能作者就是把自己的经验和他的观察
前提条件下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所以你就先看完先看完之后有一些直觉化的感受
我自己为什么会把它看完我坚定不移地把它看完最后你看完之后还能回想那篇幅这么长你望在前面是很正常的然后有哪些东西你还回想在你脑子里就是一些非常直觉性的捕捉它不见得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规则就是一二三四满足了这个我打一个勾满足了这个打一个勾然后它是一个好文章我把它放进来没有的我觉得更多的是一个出于直觉上面的感受是什么东西勾住你或者抓住你
我听到你把文章理解到这个程度其实是已经早就达到你当初的目标就是能够把英语识起来克服了语言的关卡那如果对于一个我们正常的没有留学经历的人他如果想要把英语作为一个信息源的占比希望能够扩充一些些他想要开始读英文的外刊杂志的话
你觉得他从什么样的杂志入手或者什么样的杂志板块切入会更新人友好一点但我不一定非要从杂志这个媒介出发路或者是你也不一定非要选纸本杂志如果你非要说的话我觉得还是有一个比较经典的语言学习的理论叫爱加一
就 I 是你现在的水平嗯然后加一就是你踮起脚来够到那个水平这样就相对比较无痛那比如说呢我觉得可能还是要看你平时关心哪一个领域你跟自己的专业相关的东西是最容易看进去的嗯那比如说你学时装你可以先去看 business or fashion 嗯
他写作的风格相当于比较稳定也是商业报道嘛格式化会比较强然后你学经济的学财经的然后学什么国际商务的这些也可以看一看经济学人他当然是比较枯燥但是你看多了就发现他的那个格式化他那个规则非常明确非常强分领域没问题但是一翻开杂志我觉得很容易感到 overwhelming 那就别看 overwhelming
是真的打开的时候心里就开始发怵你不来电你对它都没有那个感觉你上来就说哇头好痛你想到就是我今天要花两个小时把它把它啃下来这么痛苦这真是别干如果我觉得特别痛苦我就不看了这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误会大家都觉得我每天都坐在电脑前就开始啃英语外看真的不是我 80%的时间还是在刷社交媒体还是在刷什么小红书极客这些
所以要 OOC 开始对啊我妈都有这样的误会她说你这个阅读量一定贼大吧对啊没有吗没有啊我觉得肯定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在做这个节目的过程当中你在挑选文章的有没有一个自己的标准
我自己其实没有认真的总结过因为大部分还是直觉时啊有没有一些 common 质量好肯定是一个对吧你肯定至少要过你自己的质量这一关然后他的选题上或者说他的呈现形式上他的关注的领域上面等等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共同点嗯
稍微有一点遗憾就是他在 04 那一期的时候就开始起亮了就是碰到他自己的转折点了 04 之前还是有很多探索的空间的然后 04 之后其实就开始有一点开始有点责任感了就是你要替观众做筛选那可能要选一些跟他们相对关联比较明显的东西但其实你一开始的初衷是做给自己听
对所以如果你去看前三期会他的那个话题会更加冷门我应该是做过那个清洁能源那做过美国大学电视剧的 common 这些你为什么觉得你的听众对这些不感兴趣呢其实有两个两重考量第一重是我确实碰到过评论就是说哎这个播客的体裁挺有意思就形式挺有意思但是讲东西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哈哈
第二个是我自己的工作会不会需要很多的前置铺垫你是说你要去了解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多做一些功课所以其实这两年俄乌战争跟加拿大战争都没一次都没讲过就是因为我太不了解这一块了然后包括有一些我们之前讲过金融财经这一类的我也没讲就是因为我没把握把它讲好我甚至没有把握把它讲明白所以你是在有意绕开这些话题对所以这些就不碰
包括一些有争议的议题性别议题等等那种性别议题有性别议题有一个长节目一直在准备但是它工作量太大了所以其实一直也没出来然后性别议题倒不会有意绕开只是确实会看着其他
播客其他媒介对这个性别议题的关注我会觉得有点棘手就我不太知道现在的观众的那个对他的那个有没有共识我觉得好像没有共识如果没有共识的话突然你加一个新的信息量进来就会比较比较难把握如果站在一个政治正确的立场去讲的话会没意思吗
因为我不知道你说的共识指的是什么你需要他们有什么前置的共识在吗我觉得共识最重要的是值得讨论应该讨论而不是说什么是对的如果你有一套明确的规则的时候这些是对的这些话是可以说的这些话是不能说这个属于政治正确而我说的共识是我们能够首先 agree on disagree 然后第二个是
对没错这些东西还没有被深入地展开可以值得再往下挖一挖值得大家再拿出来讨论值得我们再去抽丝剥茧地摘清楚里面的很多细节这个叫公式外文的报道其实是有很多很多涉及到这个议题但是你还没有去触碰到对而且两边的这个情况还是差得很多正在变得越来越
越来越有距离两边的发展的阶段也不太一样那你现在在已经有涉及到的领域主要有哪些其实还真的就是文化艺术比较多然后看故事本身然后比如说我觉得有一期讲的是那个被指控杀死自己小孩的那个澳洲的一个妈妈
那你说它是什么题材它有没有哪个话题我觉得也没有哦你说人性吗人性算是一个话题吗还是看这个故事本身然后还有几篇其实一直没有找到机会讲是讲美国的长途货运司机从事这一行比较特殊的地方然后其实很早之前我看过一个针对国内的长途货车司机的人类学的研究
所以当时想说是不是两边可以放在一起这个也在做这个快点做出来吧那在录这些不同的领域尤其是比较细的专题的时候是不是还需要补充一些就自己要提前做功课的东西要的那其实很多的工作量也是在这里面
嗯对我觉得可能主要工作上体验在策划就是你想要用什么样的角度来呈现这些功课如果它真的很像一个课堂讲义的话那就很无聊了比较能够作为例子的应该是有一期我讲人力资源那个是讲到了人力资源这个概念然后也讲到了它最早被提出来在工商管理界在文化研究在劳动学研究
慢慢他们有不同的定义延伸出来然后这一部分其实跟我当时在学的东西是确实很强相关那个的工作量就会放在怎么
怎么让它更容易被听众接受然后同时又跟这个文章能够关联起来所以一般来说你还是都是局限在这些文章把它们用一个主题穿针引线起来对吧所以再到从素材库进入到最终的播客呈现中间有哪一些步骤我会有一些草稿会有一点类似于什么费曼笔记法这样的东西就是
就是看的时候就开始写 comment 嘛有时候会把它挂到那个 notion 里面然后你就可以开始说啊这一段很很有意思或者说啊这段这个人真的很好笑嗯 comment 一下对你开始 comment 一下这都是直觉性的东西就还是比较相信自己直觉性对它的反应然后这些反应记录下来之后再去挑把这些片段组合在一起然后看能不能应该怎么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表达为什么选择组字稿
呃 尝试过一次 第一次录制以为自己可以靠大纲撑下来后来发现完全不行 Why 你想做一个有 curating and creative 性质的成品基本上你是不能随意发挥的因为随意发挥其实给你的后制就后面的剪辑带来非常大的麻烦那咱就是单枪匹马在做这个事就不要给自己找那么多的幺蛾子
第二个是好多人觉得逐字稿会影响你的发挥但其实如果你的知识储备和你的临场反应能力没有到那么高水平的时候那个 block point 就是那个要点大纲只会限制你的发挥
你看到要点的时候脑子就一片空白接下来我要讲什么那个衔接怎么讲我之前想过要讲的我忘了所以后来我尝试了一次之后我就发现一定要写竹子稿你的竹子稿是 100%的竹子稿还是其实中间你还是会有一些临场的发挥在 98%那你后期剪辑的量是不是就比较少了呢
录制的时候卡壳还是会多的因为你不能念稿因为你写了主次稿之后你会对那种非常非常熟悉就到你不需要念稿但你只要不念稿就会卡壳我之前做过一期单口而且我也问了一些做单口的朋友他们其实
呈现出来的形式我以为是他们在非常自然的张口就来都是劳动我后来才有听一个朋友说到比如说像仲青的不在场他提前可能要准备很久可能长达一个月的资料收集和竹子稿准备这个话就是仲青说的呀都是劳动对呀就完全就是都是劳动
我有一个非常听起来大逆不道的作品的哲学我知道很多搞创作不管什么媒介什么什么类型都有一点完美主义倾向都希望把最好的作品交出来给观众我是有一些背道而驰的我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而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提高这个差不多的标准
每个人对 80 分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 80 分是另外一些人的 100 分但有的人的 80 分是另外一些人的 60 分
最重要的是去提高这个差不多的标准但不必每次都强求完美但是我听起来你准备主字稿的这个行为并不是差不多的意思啊它写到一个程度就是差不多了就我不需要把整个题 exhaust 我必须要把它写得特别博古通经然后能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概观定论那写到一定程度它就差不多了就是 30 分钟你多了也没法讲嗯
所以这个时间上的考虑也是有考虑过的对吗就是要定在 30 分钟嗯对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是我自己会有一些二三十分钟这样的通勤的空档然后因为这个播客最早真的是为了满足很多自己的需求嗯
然后就是我揣测这个题材或咱们这个博客能收获相当一部分的注意力也是天下哭昙花类博客久矣单口的形式本来就很少然后单口又不像在上课的就更少了
你觉得你在杂志分享这个过程当中就是它是明显的不在上课的状态吗它不能在上课如果我有做到哪期让大家觉得像上课一样听一个讲座一样那是我的问题可是我觉得你的内容就是很严肃很需要集中注意力来听的就是这是我的听感
我觉得我中间会有一些如果我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就会发现说你突然到了一个结论的那个地方而我不知道怎么到了哪里所以我有些情况下我就需要倒回去听所以其实在我看来他反而离上课的状态更接近他
他可能比较像一个 seminar 但他不太像一个 lectureOK 就是 seminar 是一个大家可以去讨论然后你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分享拿出来说然后这个里面当然就会有些省略的部分但是你上一个大的 lecture 那老师站在几百个人叫几百的那种
讲座大厅里面然后像几百个学生那个像是在管书的东西那个就是我说的上课就是那样你感觉你自己要掏一个笔记本出来然后从 1.0 开始记起 1.2.3.4 然后这个课的课纲完整了那个就是是我尽力在避免的嗯
但如果是给你 assignment 的感觉的话那还挺好那我也很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对谈形式上有考虑过吗有啊而且也有做过嘛嗯对效果其实不错哎对那个比我想象的要好对啊首先它是英文全英文虽然给了中文逐字稿但是这个播放量其实比我想象的要好它就是比一些常规节目的要高一点点嗯第一次做
英文节目其实是跟同学的对谈那期我只放在了台广频道里面想这次反馈还可以是不是找个机会可以把它放出来然后还有一个特别成功的尝试当然就是《余生结线》那一期
那个其实有上首页吗那些也是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一期然后呢对谈这个形式就作为 bonus 之类的对作为 bonus 作为一些一个是很看题看人嘛就你说的对谈其实非常看你跟嘉宾之间的这个互动第二个也看题看这个题合不合适然后第三个是读报这个节目它的知识感还是比较强它是有一个非常明确自己的
格式在的对三十分钟然后几篇文章几篇文章然后你自己把它串起外刊对所以我会尽量希望他在这围绕这个格式出发然后当然可以尝试一些变化但是他的画风就尽量不要太跑偏你在尝试双人对谈的时候对方前期的准备需要像你一样吗嗯
不需要其实很多即兴的东西对不对对 但有份即兴然后我们还是会有一个提纲就是我们要讨论到哪几个点你来定的对 有时候是我来定有时候是共同定像老师其实他时间比较紧的话就基本上我来定整个框架他看过之后觉得没问题就行然后同学朋友的话大家会就是 work closely 这样那你收集到的反馈多吗不太多你希望收集到的反馈是什么样子
你还是希望大家去听去看原文对吧然后再来完成一个闭环跟你讨论像上一期是特别节目吧是一个英文节目然后有一个听众他在下面留言他自己应该是在美国生活然后可能很小就移民过去了然后他对这个亚裔演员在好莱坞荧幕上面的呈现他也有一些感受然后就分享了很多贴了很多链接这个是我很
很开心能够收到的评论还有一种评论是直接观点给我哪怕你这个观点相左也没关系因为我记得好像在前两期吧就是讲到那个小费的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听友那个很很眼熟了我我记得他 ID 跟头像他就会说啊
他自己从打过工的经验出发他对那个小费的观点其实是不一样的他觉得那个就是收入对那就是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看到所以我觉得这种讨论都是好的这种反馈就都是好的我无所谓你的观点是不是跟我相悖
那你态度好好地讲就行吗对但是你刚刚说你愿意收到这些评论似乎听起来都是不太需要去阅读原文他只要认真听完这个节目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comment 就可以了但是其实你还是会很希望能够有听众可以去看到原文然后再跟你讨论对吧但这个还是比较少的
比较少然后现在也有点不强求了吧就是我会希望大家去看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像我刚刚说其实只有 30%左右的内容还是会有折损相当大的折损然后另外一个是我今天早上才刷到一个什么什么笔记然后讲了一个文学批评上面的理论就是有点结构主义他就是说阅读这个体验本
本身是由读者开启的它不见得是由这个作者和这个作品开启的而是读者走入这个作品的那一刻整个体验才被开启那如果你没有跟这个作品有真正的交互不管什么类型的作品就文章也好电影也好电视也好你没有作为观众跟他开启这个
互动的过程它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被看到或者说你这个体验其实就不存在那如果你只是听播客节目的话你与之发生互动的对象是这一集节目而不是这个文章本身我觉得这个也是一道门槛就是除了我们刚刚说的语言门槛什么翻墙门槛什么订阅门槛也算是一个然后本身这个节目的订阅人数订阅的人群
这些都是一步一步筛选下来到最后就是零星可数的对所以咱们这个没法商业化怎么商业化哈哈哈哈
对你当时有考虑过付费这个形式吗确实没有一个是还是有一些版权上面担心我有点担心那个高泰纳斯来追杀我有点担心但是应该不构成我跟这个相关的从业人员聊过应该还好因为你不是盗用嘛你不属于盗用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没有什么商业化的空间吧我相信是有人会愿意付费去听到这样的节目内容
那就回到之前在博客家讲到过的说你愿意为前客给多少钱是会有人愿意付费但是你是不考虑这种方式的对吧暂时不考虑吧未来可能会想开其他的内容产品那那个可能会去做付费就是潜在的内容矩阵里面的主产品的话暂时还没有想让他挣钱养家
可能还是回到最早说的我是在古典互联网时期得到了很多滋养那个时候是崇尚开放跟分享那我可能还是希望再坚持一段时间这个跟我之前采访疫情的那一期有点像他也是说他受到古典互联网的很多滋养就是他当时很多东西都是分享而且他在那里面上网的时候认识了很多网友也是通过这种方式
然后你刚刚提到你去英国留学之后发现其实播客的制作对你来说是大有帮助的
但是反过来你去留学那段期间对你的播客有没有什么影响就是好的影响不好的影响都可以有一个可能算是不好的影响就是开始没那么经常看外刊都开始看小说去了为什么因为伦敦地铁实在是太糟糕了一点信号都没有而且我住的地方比较远然后经常要通勤三四十分钟左右那个时候就会看书看小说
然后慢慢的就发现不太有那么多时间花在看这些期刊上面了然后每次就说哎呀节目要更新了紧急来看一波
但好处是我们学校图书馆会收很多不同类型的杂志嗯 你会开始看纸质的 是吗对对 我觉得终于可以看纸质了就很高兴能够然后包括我提到那个家里也订纽约课的同学我们住同一个宿舍所以有时候我管他借东西看嗯 但如果对于我们国内来说订这样的杂志是不是不是那么 affordable 的
这个确实有点福普的问题第二个是我还是那个观点啊你要强行建立一个习惯前提是你痛不痛苦感不感兴趣对感不感兴趣你要是真的很喜欢纽约客像我一样买点周边也不错就我有他的帽子我有他的杯子买了周边也挺好的我还买了他拼图然后他很难拼但是你不一定非要就是期期都买其实 Apple News 那种其实是可以把他的每一期杂志他网站上其实出的会更快更新
所以网站上也会看到一些比较即时的网站上也要订阅对吧对所以你是都订阅了这些你刚刚念的有一些工具我可以涉及到一点可能会让你 OOC 的内容吗来吧所以其实你的日常生活的信息摄入并不是大部分都是在杂志阅读上面对吧那现在谁还能离开社交媒体活着呢那通常在看什么呢
啥都看啊书也看对吧广播剧也听我昨天还碰到一个朋友一个播助朋友叫王厚厚王厚厚厚厚跟我说他也在听广播剧但他听的不是 BL 他听的是 BG 很少这部分都对他说可能男女之间的这些他反而他觉得有一些地方是幼稚但是他反而就是也能听出里面制作方面的考虑
很精彩真的很精彩就是你抛开题材抛开这个故事本身它的制作也是非常值得听的我其实倒是觉得说你内容跟形式是没有办法完全分开的形式需要表达内容然后内容需要借助形式去体现所以单纯说这个 BG 的故事比较幼稚或者 B1 的故事你不太吃不太是你的取向就不听那很可惜对不对非常的可惜
所以你应该推荐几个必要的制作比较精良的我不是说在这里所以听广播剧其实对于你的节目的制作法也有一些启发对吗有我觉得它非常的但是我其实才听一段时间不是非常长不是那种资深的听众然后它其实会非常激发想象力就是非常激发你去探索音频表达
还可以怎么走得更远因为它是纯抽象语言嘛如果是广播剧的话它几乎只有台词有声书是会把每一个情节都念出来的就是念白它会念出来但是广播剧是只有对白的然后其他所有的这个场景的描写啊然后这个甚至是时间的闪回啊它全部都要用音效来做出来这个时候其实非常锻炼你的抽象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其实我觉得大家对于广播剧可能会有一个怎么说一个误解或者说一个都不了解哪有什么误解不不不我觉得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就是那些言情的打发时间的东西然后我听到你对于这方面反而对你的播客制作有启发我可以理解为是因为你本身是一个生产者所以你在听到音频内容你也会去思考这背后到底是怎么
怎么制作的然后对你的制作有什么启发要不然正常消费者其实可能就听听就过了
当然这个原因可能是存在的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自己喜欢看故事类的东西所以我需要我会格外注意说你的叙事表达或是你的叙事是怎么通过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媒介来构成就你可能都是声音是音符是音效是甚至是噪音但为什么只有他们组合在一起之后你会感受到那个叙事嗯我也一直很看故事嘛对题材的这个熟悉或者对这个题材的关注也是一个原因嗯
那另外还有一个可能我倒并不觉得说你非得是创作者所以你对这门手艺会格外在意它当然成立但它不是 either that or not 我在猫耳看过很多产品
的这个挑剔程度 哈哈哈哈和和我真的是惊人 我就说广播剧在面对一群非常非常挑剔的听众因为它里面的其实元素不太多的除开对白 除开这个配音演员的声音之外就是制作了嗯那它要用这么有限的元素去创造可能等同电影视听语言的效果
观众是会用这么严苛的标准来看它的你怎么判断它的制作水平是否精良我觉得要看能不能体现出一个明确的气质或者说如果它这个气质能不能做得特别出挑有一些像你刚刚说浩浩可能听很多 BG 其实 BG 的气质相对比较单一
它会有点这种小甜剧然后撒撒糖甚至会有点工业感那我自己格外喜欢看风格化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题材就播客也好红播剧也好文学作品也好电影电视也好我喜欢看风格性特别强的东西我希望你能做出一个特别明确的气质然后这个气质是不同于标准制品不同于工业流水线的
如果到了这个程度我会觉得它是一个特别好的东西你觉得自己的播客有这样的气质吗还没有他的知识感比较强我觉得这个问题不一定你的听众会同意你的回答那就提前谢过大家了赌爆其实是一档知识感比较强的播客其实你给我的感觉也是知识感很强等一下我说的是知识
哦 知识感 OK sorry 你说的应该是我说知识感我觉得这个词套用上去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独抱还有你个人给我的感觉的都是知识感非常强的一个风格然后你自己的风格的形成跟什么东西有关呢就之前我听到你有受李如依的风格的影响对吧还有吗跟什么东西有关跟大家的误解有关哈哈
谢谢你的谦虚跟大家的目的有关先把这个问题答了吧一个是当然像李如依是然后很多我读过的作者看过的作品是他们都在给我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一句话其实是我之前采访过那个陈奕凯
他是做文学翻译的吗他是我目前就是印象最深刻的采访对象然后他说过一句话你在写作的时候下笔那一刻试图靠近你心中的那个目标但你心中的那个标准其实是模糊的是由你之前所涉猎过的所读过的所有的作品集结而成的一个模糊的标准
所以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是模糊的可是你又不断地想要去靠近所以你让我 specify 哪些人给我很大的影响我是没办法的如果我还能就是一二三四这样点出来的话说明我还没有完全消化它们只有到了内化只有到了它已经成为那个模糊混沌的一部分的时候我可能才真正地把它的影响吸收进来我其实很想说的是节目的风格
可能也跟你的声线你的语速你自己的特定的用语我觉得在我听来其实我觉得它信息密度是很大的个人风格其实也很明显会不会可能是我有很多论述的部分嗯
就我并不是仅仅描述我的心情我不是说这个文章我看了很开心我就觉得很沮丧但我会加很多论述的部分然后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观点你的那个知识感可能是从这里来的你是有意为之的吗尽量要避开那些很平的词或者很模糊的而要很鲜明地把你的态度体现出来很难说是不是有意而为就是我好像
就是非常在乎论述这个过程为什么就是极客上有一位非常尊敬的大 V 他说过一句话你总是想着以最小单位获得启发就会忽略论述这个过程然后就变成放眼望去全是灵感今天明天全是革命
说的很对这是哪位大 V 说的 VignesVignes 老师非常厉害 V 老师 V 老师非常厉害就是你忽略了论述这个过程之后你发现每一个地方都有启发每一个都是 take away 然后每一个都是人生哲学但最重要的那个部分那个主体部分被忽略了我觉得是非常可惜的蓄其精华
取其结果那如果你没有那个过程的话没有那个论述没有那个逻辑的搭界那个点跟点之间的连接你怎么知道那个结果推出来是不是有问题的呢可能你在某一个小的逻辑节点上它会推出另外一个结果推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相反的结果这部分你是受过学术训练的吗还是
就是这是一个风格就是我会选社会学这个专业我会选文化研究这个专业肯定有一些个人性格使然但反过来他的那个学术训练最后又会导致我进一步强化这个特点 To be specific 是哪部分的性格让你喜欢说理吧嗯喜欢思辨听上去有点是个大词但是 I'll take itNo problem
我还真的是被人问过说你是不是辩论队出来的其实也不是辩论队那个强度我们也到不了但是我觉得有很浓重的
可能是因为我是理科生我觉得有很浓重的就是文科思维在里面这是个太大的词或者说我觉得就是刚刚那个思辨那个词是吧我觉得这个不是说你理科就一定缺乏想象力反过来不是说你学文科社科就不需要逻辑当然不是很多哲学的逻辑是更不讲究的
我第一次读立委坛我都惊呆了我那时候哇天他每一句话都能合在一起我说这是一个非常几乎是零距离的论述太牛了所以不是说你非得搞个工程学的学位你到手你才是一个逻辑思考很强的人我反而是觉得文科的很多的学科非常看重你对你逻辑的训练这很类似于国外的专业录取里面哲学的对于这个 GIE 里面的 verbal 分数要求是最高的一样
就类似你的学术阅读能力需要是最强的如果你学哲学的话所以其实反而在我看来就是这些一步一步的逻辑思维更严谨的论述可能反而是我觉得我作为理科生所缺乏的训练
嗯 对于论述的训练其实很多时候它是要激发你的一种警觉性文社科的训练会在于说你不去每一个论点一都会推到论点二当它推到论点二的时候你要去想它这个里面的合理性是什么所以它其实时刻的都在激发你的警觉性和激发你的怀疑它是不是一定是这样那社会学的第一课所有的社会学 101 都会跟你说
你看到的社会是这样我们目前经历的社会是这样但它不必是这样它并不是非得是这样当你被问到说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时候你就要对一直以来这个词有所警惕好谢谢四楼好打板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是一个彩蛋是四楼在模仿他所喜欢的广播剧的一段报幕
爆幕片段一般会介绍这个广播剧是改编自哪个原著联合出品自哪个工作室什么什么文化什么什么传媒制作的以及广播剧的基本名称播到第几集等等这些基本信息那接下来就是四楼的爆幕整活片段节选好害羞啊我从来没有这个玩意也太实验艺术了吧来试一下它爆幕顺序是什么
静安路一号原著 MOREFN 出品回声漫想工作室制作广播剧 City of Angels 我特别喜欢它这个 City of Angels 你要美音一点就是 City of Angels 如果要音音一点就是应该是 City of Angels 常配文学谭实原著 MOREFN 三操十五所联合出品广播剧台风眼第一季第一集
那个第一集我说不好很奇怪还有什么有名有名有名常配文学木耕木耕原著猫耳 FM 携手升楼万象金韵凯歌联合出品广播剧有名它是都市现代都市广播剧我们再试一遍常配文学常配文学木耕木耕原著猫耳 FM 携手升楼万象金韵凯歌联合出品
现代都市广播剧有名不对我觉得不对它那个节奏不是很对有名的调子就是要更亮一点常配文学木耕木耕原著猫耳 FM 写首声罗万象金韵凯歌联合出品现代都市广播剧有名好羞耻啊为什么自己念报幕真的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Candy always feel my
感谢你的收听 Trader's Talk 是一档由 Sara 主理 Darabit 赞助的投资领域访谈类播客来自不同细分领域的 Trader 在这里回溯经历交流洞见激发灵感打破成见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等平台订阅收听评论区为友善认真的探讨开放听众群请查看节目详情处的链接加入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