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Vol.204 | 高学历女性决定生育二孩,身为母亲的困境与困惑

Vol.204 | 高学历女性决定生育二孩,身为母亲的困境与困惑

2024/11/14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People
播音员
主持著名true crime播客《Crime Junkie》的播音员和创始人。
Topics
播音员: 中国城市高学历女性普遍面临着密集母职的挑战,她们在家庭与事业之间难以平衡,并承受着巨大的时间、精力和经济压力。计划生育政策对她们的影响深远,虽然二孩政策放开,但效果并不理想。研究显示,高学历女性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互相陪伴,而非传统观念中的养儿防老或重男轻女。她们的生育决策中体现了强大的能动性,但同时也面临着母职惩罚,即收入下降等问题。 在家庭权力博弈中,女性的经济条件和在孙辈抚养中的付出,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认知和议题受到关注。高学历女性在育儿过程中承担了家庭的大部分责任,丈夫的参与度普遍较低,这导致她们身心俱疲,面临着‘既主内又主外’的困境。 宋玉涵的经历是典型的案例,她独自承担了两个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丈夫的参与度极低,让她感觉像养了三个儿子。苏小洁为家庭牺牲事业,多次跳槽,收入大幅下降,而丈夫的事业却蒸蒸日上,这导致了家庭矛盾和女性地位的下降。 本书作者蒋莱和沈洋,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生育经历和感受,她们坦诚地展现了高学历女性在生育问题上的纠结和社会压力,以及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反思。沈洋和丈夫努力构建性别平等的家庭关系,但在疫情期间也面临着育儿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总而言之,高学历女性在享受经济和教育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独特的母职困境和挑战,她们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平衡家庭与事业。 蒋莱: (此处应补充蒋莱的观点,至少200字,需根据访谈内容补充。例如,她可能从学术角度分析高学历女性面临的母职困境,探讨社会政策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女性的处境等。) 沈洋: (此处应补充沈洋的观点,至少200字,需根据访谈内容补充。例如,她可能分享自己构建性别平等家庭的经验,探讨夫妻双方在育儿中的分工和责任,以及如何应对育儿过程中的挑战等。) 宋玉涵: (此处应补充宋玉涵的观点,至少200字,需根据访谈内容补充。例如,她可能详细描述自己育儿过程中的艰辛和无奈,以及对丈夫参与度低的感受和反思等。) 苏小洁: (此处应补充苏小洁的观点,至少200字,需根据访谈内容补充。例如,她可能详细描述自己为家庭牺牲事业的经历,以及对丈夫事业成功和自己牺牲之间的不平衡的感受和反思等。) 齐悦航: (此处应补充齐悦航的观点,至少200字,需根据访谈内容补充。例如,他可能分享自己对家庭和事业的看法,以及对妻子牺牲的理解和反思等。)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了中国当代都市女性在生育二孩或三孩上面临的困境。研究指出,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女性,她们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条件,但在育儿过程中面临着'密集母职'的挑战。节目分析了这些女性在生育二孩的决策中的能动性,以及她们在兼顾工作和家庭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计划生育政策对城市女性影响最大
  • 生育二孩的决策中女性发挥了强大能动性
  • 高学历女性在母职角色中面临的困境与普通人无异
  • 家庭权力博弈中体现了性别平等认知的提升

Shownotes Transcript

十分钟帮你理清一个正在发生的商业逻辑,要不要生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一孩家庭普遍都会遇到这样的关心,同样,当全面三孩政策公布后,二孩家庭普遍又会被灵魂拷问,要不要生三孩?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异才播客。

在中国社会过去三十多年里,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最大的是主要是城市女性。她们普遍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经济条件,同时这些女性也是受密集母职影响最大的群体。这里解释一下密集母职。密集母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描述了一种在社会上越来越普及的观念,就是好妈妈首先应该是照顾者,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情感和劳动来集中抚养孩子。而今天,中国城市中已经非常明显地出现了密集母职的育儿文化,这些城市女性也一直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努力平衡或者寻找解决方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来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阳加入二孩妈妈的研究。两位学者主要以上海为中心,对四十余个家庭做了六十多次深入访谈,并将所研究内容整理成一本叫做《新生育时代》的书。本期我们就来透过《新生育时代》这本书,了解一下什么是新生育时代。为什么说当代都市女性面临着母职困境?很多女性面临母职困境、母职惩罚的时候,她的丈夫又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两位学者自己的生育经历又是怎么样的?他们有什么感受?所谓新生育时代,是指如今的生育,至少从生育背景到生育理由都和以往有了明显不同。

说到计划生育,至今还有很多争议。但沈阳和蒋来研究发现,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周期里,只有在很小范围和有限条件下才等同于独生子女政策。受政策影响最大、实施一孩制最严格的家庭,主要集中于城市良好受教育背景、公有制单位体面就业几个标签下的育龄女性。而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二孩乃至多孩现象仍然非常普遍。也就是说,二孩话题真正高度相关的政策目标,只涉及很小一部分群体。作者认为,这同时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这十余年陆陆续续去放开的二孩政策,效果始终远远低于预期。

具体到书中的受访者,他们大多生活在上海,也有福建等地的少数女性,年龄集中在70后及80后,以二孩妈妈为主,也有少数三孩妈妈。这些女性的生育受政策影响很大,二孩或三孩都是相关政策出台后生的。受访者以职业女性为主,55%的人是独生女,只有10%的丈夫学历高于妻子。这些女性能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代际支持和经济实力。而且就算是晚婚晚育,他们也踏准了时代的节点,基本都是毕业于中国GDP,保持10%高增长的年代,基本在2010年前买好房,那时住房收入比值相对合理,上海也没有限购政策。他们婚后为了孩子教育,又买了第二套或第三套房,完成很多后来人无法企及的资产积累。其中还有超过15位被访者的家庭居住面积超过了170平方米,那些1985年以后出生的被访者普遍到结婚时父母已经准备好房产。

因此,这些女性的二孩生育理由也出现了新面貌,即女性在生育二孩的决策中发挥了强大的能动性。问他们生二孩的原因时,最常提到的理由就是两个孩子可以互相陪伴。没有一个二孩的被访者提到是因为自己的男孩偏好或者是养儿防老这样的理由,所以跟传统的生育理由已经很不一样了。当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时,还会出现二孩跟谁姓这样的新话题。受访者中有巴黎孩子随母姓,其中七个是二孩随母姓,一个是一孩就随了母姓。

惯性权发生改变,背后又涉及到女方经济条件优于男方,女方在孙辈抚养上付出更多等。家庭权力博弈也有推动性别平等的因素。《新生育时代》分析说,在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当两个家庭为惯性权做博弈或协商时,体现了家庭变迁的新变化以及代际互动中母系化的倾向。作者表示,惯性权这个问题被看到、被提出,就是性别平等认知和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体现。

不过,这些女性尽管经济条件和受教育情况都高于一般女性,在做母亲这个角色中面临的困境其实和普通人没有太多区别。由于受访者们普遍都是高学历女性,家庭里大到买房决策,小到衣食住行,以及孩子们入托入学,与老师们打交道,管孩子的作业、学业、兴趣班,基本上都是妈妈们在操心。和二孩妈妈们交流时,两位学者经常忍不住感叹道,你可真是既主内又主外。妈妈们还说,丈夫通常在生育一孩之后投入不多,直到生育二孩后,妻子无法承担两个孩子的教育,他们的参与度才开始增加,很多家庭由此爆发各种矛盾。

出生于10世纪80年代中期,家境优越的宋玉涵的经历就是典型。她结婚后三年内生了两个儿子,老二出生不久,她就做了全职妈妈。这时宋玉涵发现丈夫还是保持着大学时的样子,每天可以花8个小时打游戏。

妈妈宋玉涵在采访中表示,本来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她丈夫什么都不搭手,她想,生了第二个丈夫总能长大一点,责任心更强一些吧。但是丈夫的进步没有那么明显,这就让自己更累了。还有丈夫什么决定都不做,只能自己通知他。种种这些,让宋玉涵觉得自己像养了三个儿子,比如每天穿什么衣服,还要自己给丈夫找。有时晚上,宋玉涵自己陪大宝练琴,叫丈夫带着老二,而丈夫所谓的看着孩子,就是带着孩子打游戏。宋玉涵不理解,为什么同时成为父母,丈夫却不愿意与她一同承担?一旦成为母亲,她们普遍还面临母职惩罚。母职惩罚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指的是女性在成为母亲后,与没有子女的女性相比,收入会有所减少。

受访者苏小洁与丈夫齐悦航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是名牌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同学。小杰本科就在该校就读,丈夫还只是普通二本。毕业后,小杰去了三甲医院做儿科医生,丈夫继续读医学博士。可以说,他们进入婚姻时的起点几乎相当于孩子出生后,两人的职业发展出现明显分化,儿科医生工作辛苦,每周需要值夜班,小杰在照顾女儿上有心无力,就跳槽去了外资药企,收入和医院差不多,不上夜班,但经常需要出差。二孩生下来后,小杰再次跳槽到社区医院儿保科室,这下上班非常规律,不用加班也不用出差了,但收入又少了足足三分之二。就在小杰两次为家庭做出工作变动和牺牲时,一直在三甲医院的齐悦航凭借努力和钻研,事业发展却越来越好。他不仅读了博士后,还去美国、德国学习,年纪轻轻就当了学科专家和博士生导师,收入也跻身业界顶流。与此同时,小杰也觉得丈夫身上爹味越来越浓,不仅对自己要求高,对身边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2017年,小杰第一次接受沈阳和蒋来访谈的重要因素就是想吐槽一下她,她表示丈夫希望她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或者什么都完美。对于二孩的父亲角色,很多受访者告诉作者,能够不出轨,多赚钱,扮演好家庭经济支柱角色,就已经是二孩妈妈眼里的合格丈夫。

而较早遭遇低生育率问题的西方国家的经验则告诉我们,配偶参与度增加,女性的生育意愿才会有所提升。这两年,随着中国生育出现新变化,国内不少学者也写过关于人口或者生育方面的书,比如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德后人口转变、企业家梁建章的人口战略、人口如何影响经济与创新等等,但都是男性视角。作为国内首部从性别视角聚焦生育问题的著作,由两位女性学者联合完成的《新生育时代》也践行了社会学上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在书中也坦诚写了很多自己作为独生女和母亲的经历,从而达到与受访者和读者的共情。

本书作者蒋来生于1979年,他从小就很优秀,大学毕业后获得通往更好学府的保研资格,对此母亲显得既得意又担忧。蒋来表示,他的母亲既期待她事业有成,又担心高学历和事业心会吓退追求者,且谆谆诲诫女人要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和社会地位,又放不下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民间规训,既怕她嫁不好,又怕她嫁不出去。婚后不久将来就意外怀孕了,还未来得及思考要不要成为母亲,身边的声音就都在鼓励她生下孩子,但对于生育之后会遭遇什么,几乎无人问津。

从2013年开始,随着国家对生育政策做出调整。蒋来朋友圈中关于二孩话题的转发越来越多,家里类似讨论也变得密集。丈夫和8岁的儿子都想家里多一个孩子,但作为一孩都生得十分勉强的。将来回顾儿子的成长路,他表示,奶粉、就医、玩耍、入托、上学种种是无穷无尽的操心,再来一遍,光想想就令他不寒而栗。于是,在2015年,她申请了单独二孩政策对妇女就业的影响研究,走上了以学术化解自身纠结的道路。也正是在这一年,蒋来的儿子小升初,从前的乖宝宝转眼成了青春期少年,一下变得叛逆,他想尽办法应对儿子成长的烦恼,甚至一度去求助心理咨询,生老二的念头自然也被彻底打消了。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沈阳是一位更加年轻的学者。2017年,沈阳在婚礼上以一份带有女性主义元素的婚礼发言稿在朋友圈火了把。沈阳在婚礼上说,很多朋友听到他婚讯后的第一反应是问她,作为女性主义者,你为什么要结婚?他因此要郑重解释关于我为什么要结婚,以及为什么要和杨帆博士结婚。当时沈阳说除了爱情和三观相符合之外,他们想用实际行动去构建一个性别平等的两人共产主义。

小社会在中国,很多女性经历着丧偶式育儿,很多家庭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她丈夫杨帆重视家庭,愿意主动承担各种家务,喜欢买菜做饭。而且她的丈夫之前表示过,生孩子这件事她没有办法分担,要让自己妻子受苦了,但是抚养的话,作为丈夫的他会尽力的。所以无论大环境如何,他们俩都希望能构建一个平等的两人共产主义小社会。

2019年,沈阳生了大女儿。杨帆也尽力遵守婚前的诺言。在育儿和家务上高度参与两岁之前,他们家里也有育儿嫂,看起来一切都很顺利,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他们的生活节奏,这时育儿嫂已经辞退,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又陷入长时间停课,夫妻俩还都有关重的教学工作,家庭矛盾也就自然而然的开始变得尖锐。沈阳表示,那时候更多时间和精力被投入无偿劳动和争吵,后来他们赶紧重新找了一位育儿嫂阿姨,每天陪孩子读绘本、做游戏,让夫妻关系也大大缓和了,基本没有再吵过架。不光有偿工作时间大幅增加,连个人休闲时间也增加了。沈阳曾这样感叹道,女人事业和休闲路上的绊脚石太多了。家庭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充满权力斗争的场域。

但在《新生育时代》的书稿快要完成时,沈阳怀二孩已近九个月。与很多受访者一样,这也是他们夫妻在权衡了经济、人生规划、工作状态等方面后,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定。虽然丈夫仍然给力,二孩也随沈阳的姓,但沈阳认为看似其乐融融的背后,仍然有很多难以言说的艰辛。比如,他会开始思考,人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在他看来不是幸福,也肯定并不是没有压力的生活,更可能是一种体验,一种尽情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平和心态。

这千万个他里面的好了。

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你怎么看母职困境、母职惩罚?关于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转发分享,我们下期再见。

里面的他拥抱过不完美的她,可明白想要的是什么?这么说你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