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拥有自己的土地,称为学田,这些土地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清末民初的土地普查显示,全国公田的三分之一属于学田。官办书院通常由政府拨给田产,以田产的收入维持书院运营。私办书院则通过地方名士、富商、退休官员和士绅的捐赠获得土地和资金。
私办书院更注重经营,因为学田被视为书院的私产,管理者更加在意其收益。相比之下,官办书院虽然也有学田,但经营效率通常不如私办书院。
书院藏书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书院自己刻印的书籍;二是官方赐予的书籍,如皇帝御赐的国子监本九经;三是私人捐赠,文人官吏在职或退隐后会捐赠自己的藏书,单次捐赠量通常达到上千册。
旧式文人一生以买书藏书为爱好,年老时希望自己的藏书有所托付,因此捐赠给家乡或学派的书院。这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安慰,也能让后代学人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印章,留下学术传承的痕迹。
书院依山而建,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因此书院的领袖多被称为山长。这一称呼源于禅宗的寺院禅林,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寺院就是中国的文化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