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萌老师从人才流动的历史视角出发,结合朱松纯、颜宁、查尔斯·利伯等个案,分析了中美人才流动现状及背后的时代背景。她认为,中国的人才外流率长期低于理论值,近年来更有下降趋势,这与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有关。同时,她指出,虽然大量中国人才在美国获得高水平的科研训练,但相当一部分最终选择回国,这与中国日益完善的科研环境和人才政策有关。此外,她还分析了中美人才合作的模式,以及这种合作对两国科技发展带来的贡献。她认为,中美人才竞争并非零和博弈,双方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程衍樑主要负责引导话题,并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提问,例如中国人才外流率的计算方法、不同学科人才流动的差异、以及美国是否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替代中国人才等。
田方萌老师详细阐述了中国人才在美国科技领域的地位和贡献,特别是在高端科技领域,中国人才的占比很高,尤其在计算机和工程领域。她指出,美国本土人才难以完全替代中国人才,这与人才的智力水平分布和不同族裔的教育水平差异有关。她还分析了中美两国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她认为,中国拥有工程师红利,而美国拥有PhD红利,两国在不同科技发展阶段各有优势。
此外,田方萌老师还探讨了“斯普特尼时刻”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认为中国需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同时继续吸引海外人才,才能在科技竞争中保持优势。她还强调,中美人才合作对两国科技发展都有重要贡献,这种合作模式应该继续保持和发展。
Deep Dive